《回歸故裡》:一個來自底層的社會學家,如何看待法國階層問題?

2020-12-15 新京報

我們需要用多少時間,才能掙脫自己的出身?又需要用多少時間,才能結束自我的流亡?

在外人眼中,法國社會學家迪迪埃·埃裡蓬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社會精英。他是美國伯克利大學、英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等多所高等學府的客座教授,也是國際公認的當今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但在他的切身之作《回歸故裡》中,埃裡蓬卻將另一個不為人知的自己剖露於大眾面前。當回到人生的起點,他只是一個始終掙扎於出身與性向的男孩,一個已經沒有機會與父親和解的兒子。

《回歸故裡》,[法]迪迪埃·埃裡蓬 著 ,王獻 譯,後浪 | 上海文化出版社,2020年7月

《回歸故裡》是一部動人的作品,迪迪埃·埃裡蓬通過重返過去,回顧家族的歷史,回憶童年時身處的法國工人階層,回溯他如何從工人家庭的窮孩子成為法國著名的知識分子。

當了一輩子木工的祖父,62歲高齡還在打掃辦公室的祖母,身為十二個孩子中的長子不得不輟學餬口的父親,不足17歲就生下孩子的外祖母,因為戰爭被拋棄的母親……時隔三十年,埃裡蓬回到那個記憶中「僅僅是一個地名」的故鄉,回到那個承載自己出身的小城蘭斯,重新面對那些「被遺棄」和「被侮辱」的過往。

電影《心房客》劇照

在《回歸故裡》中,迪迪埃·埃裡蓬將個體的成長、家庭情感與社會學理論融合,通過對底層生活困境的回顧和剖析,試圖與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這是「一場自己改變自己的勞作」,同時也在反思中為更多貧困者尋找反抗的可能。

新京報·文化客廳NO.46,我們聯合後浪出版公司,邀請到青年學者王凱,與你一同品讀迪迪埃·埃裡蓬,解讀這位來自底層知識分子的社會反思。

整理撰文 | 崔健豪

編輯 | 呂婉婷 排版 | Cassie

校對 | 李世輝

王凱,青年學者,曾在法國研讀哲學多年,策劃編輯《鳥瞰古文明》《別想生活有答案》《非洲藝術史》等圖書。

01

即便是社會精英,也曾在底層舉步維艱

在對迪迪埃·埃裡蓬的家庭背景分析中,王凱表示,人們在面對不確定性未來的時候有兩種不同的策略,一種是投資未來的慢策略,另外一種是快策略——快速生活,早早死去。

心理學家發現,在充滿壓力或無秩序的艱苦環境中長大的女性會更早地生育小孩。當預期壽命降低的時候,女性的生育年齡也會相應降低,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快戰略。在極端不安全的環境下,如果窮人不急於結婚生子,可能就永遠沒有機會結婚生子。

《回歸故裡》中埃裡蓬的父母就完全體現了這種快戰略。他們都是典型的工人階級,而他們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困難,用經典的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理論來說,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沒有足夠的資本,也就是貧窮。埃裡蓬的父親一成年便著急與他的母親結婚了,而他的母親也樂於與他的父親結婚,只是想要逃離原生家庭,想要開始自己的人生。

電影《心房客》劇照

難道窮人不明白投資未來的重要性嗎?王凱認為未必如此,只是窮人可能等不起或等不到長期投資的回報。

埃裡蓬的父母就很好地驗證了這一點。埃裡蓬的父親作為大家庭中的長兄,不得不早早承擔起家庭的責任。他的父親14歲、初中還未畢業便開始工作了。而埃裡蓬的母親,學習非常努力,而且成績優異,拿到了初等教育證書。在那時的法國,一個女性能拿到初等教育證書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但她仍未能繼續進入高中讀書。原因很簡單:「二戰」爆發了。因為戰爭,母親被家庭拋棄,只能選擇工作和結婚。

中產階級以上人群之所以能夠進行長期投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的抗風險能力遠遠高於窮人,而窮人只要經歷一次風險,便是前功盡棄。對於真正的窮人來說,短視是一種生存策略,短期收益雖然小,但風險更低;跟回報周期長、不確定性更高的長期投資相比,更可能生存下去。

《我在底層的生活》中,美國社會活動家芭芭拉記述了自己偽裝成一個沒有學歷、急需工作餬口的離婚白人婦女,在三個不同類型的城市各自工作一個月的經歷。其間,她儘量尋找薪水最高的低技能工作支撐自己的生活——服務員,零售,清潔,老人服務,然而無論她如何努力,身兼兩份工作,仍不足以支付房租。

《我在底層的生活》,[美] 芭芭拉·艾倫瑞克 著 ,林家瑄 譯,後浪 |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年8月

最終她發現自己陷入一個循環的死局:錢不夠,住在偏遠的地方來節省房租;住在偏遠地方,所以得花費大量時間在路上。花費很多時間在路上,用於提升自己的時間越來越少。同時為了應付各種勞苦的工作,她漸漸成為一個工作機器,每天只是無謂地重複。

顯然,芭芭拉的個人能力和工作積極性不會因為偽裝而降低,但即便是這樣一個社會精英,進入底層之後,也會變得舉步維艱。

02

埃裡蓬的「羞恥感」來自於哪裡?

王凱介紹,《回歸故裡》中,迪迪埃·埃裡蓬運用了大量布爾迪厄的社會學理論進行分析,其中便涉及到一個重要概念,「慣習 」(habitus)。

「慣習 」,也曾被描述為「習性」,是布爾迪厄獨創的一個詞,即 「由積澱於個人身體內的一系列歷史關系所構成的,其形式是知覺評判和行動的各種身心圖示」。

王凱認為,在布爾迪厄那裡,「慣習」至少表達兩層意思:一個是結構化了的結構,即某種社會結構施加於個體並表現在個體身上的限制;一個是促進結構化的結構,即為實踐提供原則和指導的機制,這種機制可能會改變場域的形態。

打個比方來說,如果一個人對世界的看法是非常理想主義的,當他到了一個現實很殘酷的戰爭場域時,他就會感到很痛苦、感到格格不入,這就是「社會結構施加於個體並表現在個體身上的限制」,理想主義限制了他自身的力量。同時他的理想主義也可以通過與場域之間的微觀互動,通過他的形式規則來慢慢改變這個環境。這就是慣習的作用,一方面限制一個人,另一方面又讓一個人可以在新的環境或者說新的場域當中嘗試對場域進行改變。

個體帶著各種傾向進入各種各樣的場域,這種傾向使得他們首先選擇帶有其階級習性特徵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階級關係在符號方面的實際表達,而社會階級通過廣泛而變化不定的一系列消費實踐,把自己與他人加以區分。這種消費行為不僅與收入水平有關,也與習性的傾向相關,也就是一個人的趣味。

法國資本分化坐標系

布爾迪厄將資本分為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和符號資本,前兩者是構成階級的主要因素。其中的文化資本就會體現在一個人的生活趣味上。

比如說,人們往往會嘲笑暴發戶的品位,其實就是認為他的文化資本與經濟資本不匹配,這種情況下就很難說暴發戶實現了階級躍遷。當然這也有一個資本總量的問題,如果一個暴發戶擁有的錢足夠多,那即使他沒有文化資本也沒關係。比如說上圖右上角的企業老闆與工業老闆,即使他們的文化資本比較低,但他們有足夠的經濟資本,他們依舊是在社會上層。

對此布爾迪厄的說法是,當社會地位的變化把習性投入新的狀況,以至於其特定的效益得以被分離出來的時候,是趣味(包括對必需品或奢侈品的),而不是高低不同的收入要求客觀地適應這些資源。

畢竟,生活方式或許是階級之間最強有力的屏障。趣味的不同意味著概念的區隔與社會的區隔。我們的實際日常生活是圍繞一系列重要的概念分類的框架組織的,它們在秩序中加強了一種位置感,並因此發揮包含與排除社會閉合的功能。底層難以向上躍遷,因為他們的生活方式、他們的趣味很難讓他們得到一種可能。

電影《超脫》劇照

就像作者迪迪埃·埃裡蓬出身於工人階級,他就會把在工人階級養成的習性,帶入到不同的地方去,這也成為他年少讀書時遭到困難的一大原因。他在工人階級養成的趣味是體育運動,但學校培養的趣味卻是音樂,這讓他在上音樂課時感到痛苦,而他的中產階級朋友們對音樂課非常擅長。同時他們在業餘時間選擇的消遣方式也是不同的。

因而王凱表示,在法國社會整體收入比較平均的情況下,埃裡蓬面臨的真正的升序困難就在於他的趣味、他的品位。他想向上躍遷,就只能選擇改變自己的趣味,改變自己的品位,改變自己的活動方式,改變自己的說話方式——改變自己的慣習,與自己的階層進行一場痛苦的割斷。而這也是他30年沒有回家,他不敢承認自己的外祖父是個擦玻璃的工人,他有強烈的羞恥感——這一切的原因所在。因為他要保持自己現在的階層,就無法再回到自己曾經所在的階層。

03

這個世界真的需要英雄嗎?

針對讀者提到的當代社會"寒門再難出貴子"的現象,王凱認為這是一個全世界共同面臨的難題。僅從布爾迪厄的理論來看,也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

由於法國學校強調統治階級所珍愛的知識形式、文化理念及風格,支配人們能否進入大學及精英學校的人文傳統課程,並不提供職業市場最大多數部門所需的技術技巧,因此缺乏對經濟保障人的吸引力。這也是書中作者埃裡蓬的父親並不希望埃裡蓬繼續讀書,埃裡蓬的哥哥中途輟學的原因。接受高等教育對於一個底層家庭來說,並不具備吸引力。

而且,法國的精英教育系統在語言風格上面也有別於底層學校,它們更講究形式化、唯智主義,更加的抽象,而底層的語言往往是生動率真、從具體出發的。這就直接導致了高等學校特別有利於具有豐富祖傳文化資本的人。

簡單舉個例子,就像本文一直提及的布爾迪厄社會學理論,如果以前接觸、學習過這些詞彙,理解起來就會很容易,但是如果從未接觸過,就會不明所以,這就是是否具有文化資本的區別。因此在布爾迪厄看來,法國傳統的教學法通過整齊劃一的要求,將語言內容和風格也作為文化的特權加以強化,實現了為統治階級利益服務的功能。這其中,文化資本劣勢群體並未得到關注。

電影《超脫》劇照

當然,這並不是說高等學府裡就不存在下層階級了,但他們僅僅是下層階級的倖存者、是高度優選的精英群體。他們依靠特殊的聰明才智,個人努力和不尋常的家庭社會環境,獲得以學校教育為基礎的文化資本,彌補了他們原先的文化匱乏。然而在要求廣泛知識的考試中,他們依舊會落敗,因為他們缺乏上層階級同學的文化背景。

在埃裡蓬的描述中,他為了能夠考上大學,一直在努力讀書,他的家庭也對此給予了支持,為了不打擾他讀書,允許他自己住一個臥室。然而,他在大學教育當中還是失敗的。因為他完全不知道想進入更好的大學,需要去讀大學預科班。這就使他喪失了能夠進入更好大學的機會。而在埃裡蓬教師資格證考試落敗這一點上,也同樣可以看到,在要求廣泛知識的考試中,底層階級與上層階級的文化差距。

王凱認為,任何一個穩定的社會,階級固化都是難免的。沃爾特·沙伊德爾曾在《不平等社會》一書中指出人類歷史上的和平穩定時期都會伴隨著財富差距的惡化,真正造成財富差距持續下降的只有四大驅動力,分別是大規模戰爭,重大革命、國家崩潰和大型瘟疫,由此我們可以說,暴力和瘟疫才是真正能夠持續調整財富分配的要素。

事實上也有很多思想家在探討一個問題:這個世界真的需要英雄嗎?打穿階級壁壘,從最底層上升到最頂層的永遠是極少數人,而真的要把階級固化完全打破,往往需要災難性事件,英雄人物也往往是在那樣的「亂世」中才會湧現,但這代表的是社會劇烈動蕩。這真的好嗎?

在王凱看來,對於法國社會而言,雖然最底層與最高層一直趨於穩定,但整個中間階層的流動還是非常活躍的,因而,法國階層固化是否嚴重的問題,或許可以打一個問號。相較於此,在收入差距相對合理的社會當中,更重要的問題還是在於公正,在於它是否能夠提供足夠的保障、足夠的平等機會給所有的民眾。

相關焦點

  • 專訪|嚴飛:如何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
    作為一本社會學的通識書籍,《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從社會學家的專業視角,視察最普遍、熱門的社會現象,剖析社會問題,重新審視我們熟悉的世界。藉此機會,澎湃新聞記者對嚴飛進行了專訪,請他談談如何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社會學對於大眾有怎樣的意義,同時也請他從社會學家的角度,對當下的一些社會現象進行了解讀。
  • 《回歸故裡》:跨越社會階層鴻溝,以剖析記憶的方式結束心靈流亡
    閱讀完《回歸故裡》作者迪迪埃對過往的回憶,我不禁想起了以往對於不同階層的認知。我出生於普通家庭,小學時就發現了我跟同學之間的差異。這種差異並不是來源於成績上的差異,而是認知上的差異。我其中一個同學是班主任的女兒,她小學四年級開始跟同學談論《鐵達尼號》,她說她已經看了兩次。
  • 底層白人的憤怒與哀痛:該如何理解美國的社會分裂?
    我們該如何理解美國這種獨特的社會分裂?就此我們採訪了美國社會學家阿莉·拉塞爾·霍赫希爾德。近期,由喬治·弗洛伊德之死所引發的抗議運動,熱度依然不減。在文藝界,政治正確變成了金科玉律。示威者推倒許多在歷史上有著種族主義問題的名人雕像。我們此前也跟進了相關評論,回應我們對此事件的思考。比起喬治·弗洛伊德之死,美國總統川普反而對這場抗議運動更加憤怒。
  • 出身社會底層高中險些輟學的他,是如何逆襲躋身精英中產階層的?
    從底層向上流動至精英階層,難的不是財富的積累,而是思維習慣的變化。如果一個孩子從小生活在貧困地帶,並且身邊充斥著酗酒、吸毒、家暴等行為,你覺得這個孩子的未來有多大的概率,可以逆襲成社會精英?3階層間的跨越更多的是思維上的突破現在的萬斯在他人眼裡是精英人士,他成功實現了從底層到精英的階層的飛躍,但是他卻認定自己骨子裡仍是個「鄉下人」。
  • 一位法國小鎮青年:我不能任憑這個暴力的世界擊敗自己
    ——迪迪埃·埃裡蓬迪迪埃是法國當代著名的思想家、社會學家,而蘭斯是他的故鄉,一個被貧困籠罩的小鎮。在「叛逃」原生階級數年之後,他終於回到故裡,與原本嫌惡的父母交談,書寫童年時期所處的中下平民生活,反思教育體系、權力制度合力對邊緣人群的驅逐。
  • 事件相似呼籲相同:法國黑人之死背後是種族問題還是階層差異
    25歲的法國白人女青年露西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疫情短期內掩蓋,但長期上放大了我們社會中的不公。少數族裔、郊區問題,這些正在重新浮出水面。」6月5日,法國總統馬克龍的發言人強調,在法國沒有「國家種族主義」。
  • 從大選看權力精英,固化的階層和壟斷的資源
    近代科學發展以來,尤其是近200年,因為各種資源掌握的不公平:土地、教育、資金,導致人與人之間的知識、權力、財富的差距越來越大,以至於上層、中層和底層讓人們互相隔離,年收入1萬和月薪30萬的人都不敢想像對方如何生存。
  • 「底層文化資本」是寒門子弟「逆襲」的金鑰匙嗎?-虎嗅網
    這些學者的觀點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部分學者主張,來自社會底層的學生要想取得教育成就和向上社會流動,必須通過一定方式彌補自身家庭的文化資本匱乏問題。社會底層人群的文化資本匱乏是導致來自這樣的社會背景的學生在學校教育體系中處於不利處境的重要原因。
  • 如何「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
    正是在這樣的時刻,我們更有必要了解社會學,因為它是幫助我們認識世界、思考問題的工具。當我們釐清了種種問題背後的社會結構性變遷,才能透過紛繁複雜的社會表象,對自身的生活模式進行有效的反省思考。社會學天然帶有批判的利刃,從而可以為公共政策提出建議。
  • 張巍卓評《尼採與布克哈特》|一位社會學家的文藝復興
    《尼採與布克哈特——對話中的兩個精神世界》,[德]阿爾弗雷德·馮·馬丁著,黃明嘉、史敏嶽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344頁,78.00元逆流而上:從知識社會學到文化社會學社會學家如何作為人文價值的擔當者?這並不是容易回答的問題,到了今天,甚至這個問題本身都變得極其可疑。
  • 孔子故裡「老鍾官」:30年見證傳統文化回歸
    (新春見聞)孔子故裡「老鍾官」:30年見證傳統文化回歸中新社山東曲阜1月25日電 題:孔子故裡「老鍾官」:30年見證傳統文化回歸作者 趙曉 李欣>庚子鼠年第一天,陪伴孔子故裡曲阜萬仞宮牆30多年的「老鍾官」楊永軍,因疫情防控未能如約敲響晨鐘,卻依舊習慣地早早起來,走進城牆。
  • 如何完成底層逆襲?底層逆襲不僅要有好的學校,還有更重要的東西
    人生十年,如何完成底層逆襲?真實鏡頭告訴我們「讀書」到底多重要! 大家還記得英國《56UP》嗎?這部紀錄片用56年的時間跟蹤記錄了14個不同孩子的人生軌跡,不僅呈現了英國社會半個世紀的歷史變遷,還在更深層次揭示了——富人仍富窮者愈窮,只有教育改變命運的社會現象。
  • 觀察|中國階層報告:頂層及最上層僅佔0.001%,底層佔45%
    中國的階層劃分有史以來就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當代中國正處於社會變革的時期,階層本身的成型,沒落以及階層間的流動仍在頻繁進行。更重要的是,部分階層對公眾的透明度極低,隱性資源的存在對描述階層造成了巨大的障礙。由於資源所限,本工作室僅以官方和知名國內外機構統計數字為基準,試圖儘可能清晰的構建定量的中國階層模型。
  • 閻錫山榮歸故裡,為什麼每次都步行回家?
    閻錫山,家在山西五臺縣,出生於光緒年間,原本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階層。辛亥革命爆發後,閻錫山順應時代的潮流,加入了革命,並且在佔據山西後,成為了山西革命軍裡最大的長官。閻錫山榮歸故裡,為什麼每次都步行回家?閻錫山的一段話讓人羞愧!
  • 法國解封後二手商品受熱捧:既環保又省錢
    法國二手交易平臺「現金轉換器」(Cash Converters)的負責人羅南·龐塞克也證實,今年6月,銷售額增長了10%。法國人在疫情限制期間將不再需要的珠寶、影碟、球拍、智慧型手機等收拾好,進行分類然後拋售,為家中騰出空間。
  • 法國大革命圖像史研究的興起、趨勢及存在的問題
    與德萬科一樣,埃南藉助外交官的職業便利,收集了當時相當數量的歐洲其他國家關於法國的版畫,成為研究歷史上他國如何看待法國的不可多得的圖像資料。目前,這兩個最重要的大革命圖像資料庫均屬於法國國家圖書館版畫部所有,法國國家圖書館在線系統Gallica可檢索到這兩個龐大圖像資料資料庫的電子版以及每幅圖像實際尺寸、創作年代等相關信息。
  • 張居正:再無出生底層士紳階層的政治人物,來限制世家豪強的發展
    張居正:再無出生底層士紳階層的政治人物,來限制世家豪強的發展首先從萬曆十五年來看,張居正的問題出在了在他還有兩三個月陽壽的時候還認為自己至少再活十年,屬於滿血斷網,根本沒來得及安排。張居正個人超強的執政能力,形成了與馮保的太監集團結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士紳階層中世家大族的勢力,但是他也保護或者壯大了江浙大地主們的勢力。同時他也觸碰到了政治紅線,得到清算是必然。朱元璋立國制度設計,對士大夫及豪強的態度是利用和限制,保證皇權不旁落,而朱瞻基對太監集團的培養,很好彌補了皇帝個人能力不足的問題。
  • 不要陷入固化階層的低端!
    這次新冠疫情,美國的議員還發出了一個靈魂拷問「40%的美國人掏不起400美金的應急費用,你讓他們如何承擔1331美金的檢測費用?」,大家可以感受下美國這分裂程度。現在的美國,階層流動近乎停頓,富人恆富、窮人恆窮,並且這種代際傳承近乎100%。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是實現階層跨越的最佳途徑。
  • 【經濟】新冠疫情助推法國二手市場發展 銷售額逆勢猛增
    法國二手交易平臺「現金轉換器」(Cash Converters)的負責人羅南·龐塞克(Ronan Pensec)也證實,今年6月,銷售額增長了10%。法國人在疫情限制期間將不再需要的珠寶、影碟、球拍、智慧型手機等收拾好,進行分類然後拋售,為家中騰出空間。
  • 底層與更底層的零和博弈:奉俊昊是如何講述階級故事的?
    底層階級的賢男(《寄生蟲》中的底層階級被概括為特有的「蘿蔔乾味」,《綁架門口狗》中的賢男則繼承了那些「蘿蔔乾」)為什麼不和中產階層的允洙打鬥,而是和(最)底層的崔某呢?底層階級的基澤為什麼不和上流階級的東翊打鬥,而是和(最)底層的勤世呢?奉俊昊的底層階級主人公們不和上流階級的人鬥爭,他們只進行階級內鬥。像基澤家那樣為了爭奪工作而鬥爭,或者像賢男那樣為了保住工作而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