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華高萊斯 ,作者華高萊斯
華高萊斯
分享城市與產業領域新銳觀點、專題研究和特色案例。
關鍵詞:東京灣區,茨城縣,關東地區,日立市,企業鎮模式,鹿嶋市,製造業,鎮中城市文化
茨城縣位於東京都東北方,是一個區位偏僻、文化與大東京迥異的邊緣縣。然而,茨城縣卻依靠企業鎮的模式,在製造業上殺出了一條路,本期就來關注茨城縣的企業鎮發展模式的利與弊。
茨城縣區位
圖片來源:地域醫療情報システム(地區醫療信息系統)
作者:張文暉丨知識管理中心
最不關東的關東
無論從東京灣區的角度看,還是從各種首都圈規劃來講,茨城縣都毫無疑問是大東京的一部分。然而,茨城縣的本地文化與其說是關東,倒不如說更多體現著東北地方的影子。
1. 大東京的「小東北」
茨城縣位於東京都東北方,是通往日本東北地方的門戶。在文化上,茨城縣與其說屬於以東京為核心的關東,倒不如說更貼近東北地方:不僅茨城方言與東北地方方言相似度高,就連飲食文化上也具有共同特徵,典型食物如納豆,這種大肆流行於東北地方的食物,卻被茨城縣發揮到極致——茨城縣納豆產量全國第一,人均消費量全國第二,第一與第三則是東北地方的主要城市盛岡市與福島市。
這種與東京為核心的關東都市文明相左的文化風格,過去長期成為阻礙東京人口大規模遷入茨城縣的心理障礙。
2. 「土得掉渣」的農業縣,與時髦東京格格不入
茨城縣常被人稱為「全國最土的縣」,這種印象是茨城縣過去長期開發滯後與農業為主的產業所造成的。
茨城縣的農業屬性有多強?依靠廣闊的農田,其農業產值僅次於北海道和鹿兒島縣,位列全國第三,2018年茨城產果蔬在東京都中央批發市場的交易額達567億日元,連續15年全國第一。
然而這種農村鄉下感,在東京這個最時尚的大都市周邊就顯得極為刺眼,看看洋氣的神奈川,看看商務感躍升的千葉,連埼玉縣都開始渲染自己是「彩雲之國」的時候,「遍地臭農舍」的茨城縣形象卻深深嵌入東京人心中,這間接導致了茨城縣曾是關東「城裡人」眼中最難接受的遷移地之一。
企業鎮之鄉「英雄榜」
分析茨城縣的現代工業基礎,就永遠繞不開一個重要企業——日立製作所(HITACHI),而作為日立生根、發展的故鄉,茨城縣的製造業也完全受益於日立奠定的產業基礎。
1. 日立市——茨城縣製造業的搖籃
日立市,作為在日本與豐田市齊名的著名企業鎮,是日立製作所的發跡之地,也是茨城縣北部的工業中心城市。1905年,買下了當時位於日立村的赤澤銅礦的久原房之助,以日立村為名,將礦山改名為日立礦山,同時設立了久原礦業所(現在的JX金屬公司),其中負責修理礦業機械的部門在日後獨立出來,成為了今天世界級的機械製造商日立集團,日立集團也成為了當今日本15大財閥之一。
日立市
圖片來源:wikipedia
作為日立集團最主要的生產基地,日立市全市遍布日立集團的大型工廠,成為茨城縣最重要的機械生產為主的工業都市,城市的經濟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日立集團的生產。不僅在日立市,在茨城縣全縣各大城市,都能看到日立的大型工廠,可以說,是日立奠定了茨城縣的現代工業化基礎。
日立製作所日立工廠
圖片來源:日立茨城技術服務有限公司
2. 鹿嶋市——吹響全縣工業躍進的號角
位於茨城縣東南方的鹿嶋市是另一大工業重鎮,鹿嶋市的開發在於茨城縣對於自身經濟發展進程滯後的憂慮,其中關鍵人物是原茨城縣知事巖上二郎。1959年,面對日本全國各地掀起的高速發展熱潮,巖上二郎提出了「擺脫後進縣」的口號,他認為茨城縣要發展經濟,必須要補足長期以來的製造業短板,扭轉農業為主的經濟結構。
1960年,巖上二郎推出了《工廠引進條例》,以及《鹿島灘沿岸地域綜合開發構想》,希望將縣東南部擁有優質岸線的鹿島灘開發為繼日立市後的另一大工業發展極。從此,鹿島灘臨海工業地帶的建設由於補全了東京灣外側東岸的港口設施,因此進入了國家戰略層面,掀起了涵蓋4000公頃範圍的「30萬人口工業大都市」的建設熱潮。
60-70年代,鹿島灘沿岸進入了企業進駐的高潮期,期間住友金屬、三菱油化等紛紛進駐,隨著鹿島港港池的挖掘,萬噸巨輪進港條件成熟,逐漸成為了鋼鐵、發電與石化為主的工業港城,其中的核心城市鹿嶋市,因為日本制鐵鹿島制鐵所的存在,被稱為日本制鐵的企業鎮。
鹿島臨海工業地帶
圖片來源:wikipedia
3. 企業鎮遍地開花,卻難以形成大型都市
以大型工業設施帶動的茨城縣經濟,在城市特徵上也呈現出了鮮明的特徵:企業鎮層出不窮,以及城市人口規模較小。也就是說,茨城縣的城市人口聚集,完全受控於核心大型工業企業的發展程度。
在此重點舉例茨城縣的主要企業鎮及其核心工業企業——
日立市:日立集團,日立製作所
常陸那珂市:日立集團,日立製作所
土浦市:中川集團(管道設備)
鹿嶋市:日本制鐵
神棲市:鹿島石油
笠間市:佳能 Mold
筑西市:Memory-Tech株式會社(CD·DVD製造)
古河市:積水化成品工業(泡沫樹脂)
……
然而這種靠核心工業企業帶動的城市人口聚集,卻難以持續擴張。最好的證明就是,茨城縣是全國沒有政令指定都市的縣中人口規模最大的,而且是關東地區唯一沒有中核市的縣,全縣沒有一座城市達到30萬以上人口。
重新發現茨城縣灣區工業增量堡壘
茨城縣在東京灣區逐漸一體化的進程中,從過去邊緣化的滯後區域,一躍成為了對製造業、尤其是大型工廠最具吸引力的地點,這是因為茨城縣在灣區全局中發揮出了獨特的比較優勢。
1. 灣區視角下的茨城縣,大工業的最後沃土
茨城縣過去發展落後的各項條件,在東京灣區一體化之後,反倒成為了相對於其他地區的優勢,進而對製造業形成特殊吸引力。
土地優勢,關東最後的廣闊平原。茨城縣平原廣布,而且可開發用地廣大,相對於已經瀕臨飽和的神奈川縣和東京都等地,可以近乎於任性的提供大片工業用地;
地價優勢,建設巨型工廠成為可能。茨城縣因為相對落後於東京灣區其他地區,地價極低,工業土地價格只相當於神奈川縣的1/5,即便是與外圍的埼玉縣相比,也要便宜將近50%;
區位優勢,外地工業「進京」橋頭堡。茨城縣「最不關東的關東」屬性,以及通向東北地方的高速與東北新幹線,使得茨城縣成為了外地工業企業進入大東京市場的重要首選;
運輸優勢,空海兼備的灣區第二樞紐。茨城縣具備的東京灣外側的港口群,為整個灣區提供了新的海上運輸選擇,為部分內陸地區提供了最近的出海口。同時茨城機場也是東京灣區繼成田和羽田之外的第三空港。
茨城縣的優越交通屬性 (團地:專用名詞,專門的聚集地)
圖片來源:東洋経済オンライン(東洋經濟在線)
人才優勢,企業鎮的獨特產業基因。各企業鎮的核心企業不僅為當地留下了豐富的產業鏈資源,更是留下了產業工人培養體系,如日立製作所在日立市主導設立的日立產業技術專門學院,就是專門為當地企業針對性培養技術人才的機構。這些對茨城縣吸引更多製造業進駐提供了人才保障。
2. 重新發現後的茨城,開啟巨廠雲集時代
如今的茨城縣,在核心製造業企業以外,還利用獨特的綜合優勢,不斷從外部吸引著新的大型製造業工廠進駐。
2011年,著名汽車品牌——日野汽車,宣布將位於東京都郊區的總廠,遷至茨城縣古河市,並且一期投資500-600億日元,建設面積達66萬平米的巨廠。這一消息震動了當時的日本製造業界,甚至全球汽車行業。
但這不是個例,近年來奔馳、小松製作所、日立建機、Asics、雪印、伊藤火腿等眾多製造業大咖都在茨城縣建立大型工廠。這表明茨城縣對於製造業的吸引力空前強大,2012-2016年茨城縣保持了長達5年的新設工廠面積全國第一,雖然2017年跌至第三,但來自縣外企業的新設工廠數依然位居全國第一。茨城縣作為東京灣區最後的大工業發展沃土優勢盡顯。
2005-2008年茨城縣也保持外地新設工廠數全國第一
數據來源:pref.ibaraki
企業鎮模式的魅力度魔咒
1. 企業鎮之鄉,難言有魅力
茨城縣的企業鎮風風火火,但是形象建設卻面臨困境。每年發布的全國都道府縣魅力度排行榜,茨城縣已經多年位居最後一名,更加尷尬之處在於,臨近的群馬縣實現了最大幅度的名次提升,而擁有海岸線與第二大湖霞浦資源的茨城,卻還是牢牢釘在最後一名。
2018年都道府縣魅力度排行最末位
數據來源:architect-memo.tokyo
這其中的問題,恰恰就出在茨城縣的企業鎮上,企業鎮以核心企業為中心,幾十年來大部分精力投入在城市的員工住宿設施建設、生活設施補齊等方面,對於城市文化、城市品牌的經營建設難有餘力和動力,這就導致每個城市難有特色,除了工廠以外毫無特點。
2. 企業鎮維繫的地方文化形象
近些年來茨城縣各城市,包括茨城縣政府,也開始積極尋求形象轉變與品牌建設,但企業鎮層面對於城市文化與品牌的建設亮點寥寥無幾。
茨城縣企業鎮中城市文化與品牌經營的最大亮點,可以說就是鹿嶋市。在這裡,由核心企業作為主要投資方與組織者,地方政府和其他製造業企業共同出資,共同運營的模式,收穫了不錯的效果,這就是聞名全亞洲的足球俱樂部品牌——鹿島鹿角足球俱樂部。
鹿島鹿角不僅是日本J聯賽的豪門,也是亞洲最頂級的強隊之一。這支球隊前身來自於住友金屬工業蹴球團,後來由當地製造業企業與政府共同出資並成立的鹿島鹿角株式會社負責運營。
鹿島鹿角俱樂部現在的主要股東是鹿嶋市的核心企業日本制鐵,佔股59.2%。鹿島鹿角常年的球隊文化建設,與城市文化地標鹿島神社的結合,以及隊標鹿角的精神設計,加上常年職業化的運營所帶來的優異成績,造就了亞洲紅魔的魔鬼主場——鹿島足球體育場,這也是鹿嶋人的最強城市自豪感來源。
魔鬼主場-鹿島足球體育場
圖片來源:wikipedia
奪取2018年亞冠冠軍的鹿島鹿角隊
圖片來源:wikipedia
結 語
茨城縣對於自己曾經「臨近東京,卻又遠離東京」的落後經濟地位,進行了以核心企業為突破的企業鎮模式發展探索,這場探索對於茨城縣的工業發展毫無疑問是有巨大幫助的。同時,企業鎮帶來的工業基礎,為茨城縣在大灣區時代重新挖掘自身作為邊緣區的工業發展潛力助力巨大,成為了東京灣區內部企業擴大生產、以及外部企業進入東京市場的雙向結合地,實現了工業的持續繁榮。
然而企業鎮模式下,城市規模擴張遇到了阻力,城市形象也持續低迷,這無疑將會影響茨城縣後工業時代的可持續發展,這方面是茨城縣帶給具有企業鎮基因城市的最大警示。
原標題:《東京灣區主題系列(八):茨城縣的企業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