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歷史原因,世界上有很多民族被國境線區隔,不得不生活在兩個或多個國家,即「同民族卻不同國籍」,這種現象被稱為「跨界民族」。
我國境內就有多個跨界民族,傣族便是其中之一。除了聚居在我國雲南的西雙版納地區外,傣族還廣泛分布在緬甸、寮國等國家。由於文化、語言和習俗相通,在一些邊境村寨中,傣族的跨國婚姻十分普遍,勐景來便是其中的代表。
探尋「龍的影子」
從景洪驅車,西南方向,兩個多小時,就來到位於中緬邊境的千年古寨——勐景來。
勐景來是一座有著1300多年悠久歷史的傣族村寨,由於與緬甸僅一江之隔,勐景來素來有「中緬第一寨」的美譽。距離寨門幾公裡外就是中緬邊境上的天然國境線——打洛江,江的對岸是緬甸撣邦的小勐拉,兩地隔江相望。
走到氣勢恢宏寨門口,先映入眼帘的是「老州長」召存信用中緬兩國文字書寫的牌匾。能夠爭取到這位西雙版納40年「老州長」的親筆題字,足以證明勐景來的獨特地位。
在傣語中,「勐」是村寨,「景來」就是龍的影子。
傳說當年的傣王召樹屯為追趕一隻金鹿來到此地,後來人們發現,這裡隱約可以看到一條龍的影子, 於是人們就陸續來到這裡,希望守候龍的再次到來,久而久之就在此地建成了一座村寨,取名為「勐景來」。
公元1802年,當時的傣王為了表彰102位高僧,在此地建造了101座大小不等的佛塔,只可惜沒能保留下來。後來的人們修復了其中的58座佛塔,如今矗立在勐景來的村口處。
這片塔林是西雙版納規模最大的塔林,一片金光閃閃的佛塔散落在林間,或大或小,在陽光的照射下格外耀眼。
傣族人民大多信奉佛教,所以寨內隨處可見塔、寺廟、書院等佛教元素。在很多佛教節日期間,不但附近村寨的人會來參加,就連對面的緬甸,都會有眾多信徒慕名前來。
穿行竹樓間
當一些傳統文化早已變了味,勐景來卻始終保留著最原始的風貌。
鱗次櫛比的傣家竹樓分布在茂密的竹林間,竹樓是傣族的傳統建築,多為兩層,下層關牲畜和堆放農具雜物,上層住人,高出地面的房屋有避暑、防潮、防洪的功能。
中午太陽正熱,寨子裡正在進行榨糖體驗活動。村民將幾根甘蔗放到兩根木樁的中間, 再推動木製的古老榨糖機將甘蔗擠壓,伴隨著「吱呀」聲響,甘蔗的殘渣從另一邊出去,甘蔗汁緩緩地沿著機器下的溝槽流到杯子裡。
品上一口自己榨的甘蔗汁,這才是真正沁人心脾的甘甜。
嘴裡的甜還未散去,迎面又來到一間造紙作坊。
傣族是西雙版納唯一有自己文字的少數民族,這讓傣族人民很是自豪,但自豪的不光是文字本身,還有傳承文字的古老載體——紙。
造紙技藝也是勐景來的一大看點,傣族的傳統造紙首先要將構樹皮煮爛,然後將構樹皮纖維打製成漿,再經撈紙、晾曬等步驟。
這種造紙技藝和造紙術發明之初的方式十分相似,由於不添加任何化學試劑,這種方式造出來的紙潔白且韌性好,經久耐用。
跨江結連理
穿過寨子,走到村頭,就來到打洛江畔。
打洛江從寨子西側流過,形成一條天然的國境線,229號界碑就矗立在江邊,江的對岸就是緬甸。
由於文化、語言和習俗相通,不少緬甸的撣族人來到勐景來,和當地村民結婚,這樣的跨國婚姻在勐景來十分普遍,形成了傣撣混居的現象。
緬甸的撣族人其實與我國傣族同宗同源,除了中國和緬甸外,傣族在印度、越南、柬埔寨、泰國等國家也有分布。二戰後,各國政府將分布在各自境內的傣族分別命名,在我國被命名為「傣族」,在緬甸則被稱為「撣族」。
打洛江對岸的小勐拉,就是緬甸撣族人的主要居住地之一。其實,小勐拉是緬甸撣邦東部第四特區首府勐拉的別稱,但因為我們的西雙版納州有個勐臘縣,在漢語裡兩個地名讀音相似,所以邊境兩地的百姓都習慣性的把緬甸的勐拉稱作「小勐拉」。
得益於我國西雙版納邊境旅遊的興起,昔日不毛之地的小勐拉,今日已是大樓林立,經濟繁榮發展,一派熱鬧景象。
在疫情前,每天都有數個小勐拉一日遊的旅行團從西雙版納出發,只需要用身份證辦理邊境通行證即可通關,十分方便。只可惜現在的打洛口岸已經閉關,邊境旅行也不得不被迫暫停。
雖然疫情讓兩國的邊民交往按下了暫停鍵,但兩國邊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相信不久的將來,一切都會恢復如初。
離開勐景來之時已是黃昏,金色的夕陽灑在江面和佛塔上,也植入了我的夢境中。
實用信息Tips:
地理位置: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海縣打洛鎮勐景來
交通攻略:從景洪市區經勐海路-西景線-省道320抵達勐景來景區
門票花費:50元/人
開放時間:8:00-18:00
注意事項:疫情期間,前往邊境地區旅行都要在景洪派出所提前備案,或由當地人擔保帶領,特殊時期不建議個人自駕前往,有被勸回的可能性,建議報個旅行團,費用不貴,還可以順道遊覽附近的獨樹成林景區。
-- END --
本文/圖均由旅行個球原創,未經同意請勿轉載!用球的姿態走遍世界,用圓的視角享受生活,喜歡我的朋友請點讚、關注和轉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