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郭娟
新經濟沸點出品
見到北京同仁醫院喬春豔大夫時,她正在實驗室裡演示白內障手術。
一臺顯微鏡式的設備,桌面底下盛放「模擬的患者」,它的「眼球」(動物眼)被安排在鏡頭下面。喬大夫先從眼球兩端切了2毫米小口,她此舉是想取出「患者」眼裡渾濁的玻璃體,然後迅速替換。
整個過程持續時間不長,喬春豔的腳也配合著手的動作踩著腳踏板,雖然看起來這是一臺坐著完成的手術,然而卻需要四肢與眼的高度協調,就好比彈雙排琴,「一個人等於一個樂隊」,或者等同於開車的狀態。
這看似簡潔的協調,背後歷經了數萬次手術的錘鍊,因為一臺手術需要零差錯的完美呈現。
喬大夫透露,她到這裡來的頭天剛在醫院裡完成19臺手術,而這還不是最忙的時候,因為有些白內障患者,抱著等晶體「熟了才來」的想法,到喬大夫這裡已經成為疑難雜症,「我是醫院的『破爛王』」,她笑了笑。
AEC一角
這是一個冬日的上午,在北京愛爾康中國體驗中心(Alcon Experience Center,AEC)發生的一幕。
王慧是愛爾康中國的CEO,她說眼健康是一個全健康的生命周期,從小孩到青壯年,再到老年,都有眼科疾患的可能,但這其中卻存在著醫生儲備短缺和患者教育兩方面的矛盾。
1
稀缺的眼科醫生
喬春豔大夫的碩士和博士都在北京同仁醫院完成,光眼科這個學科,在同仁醫院就有13個細分領域,喬大夫主攻青光眼和白內障,她也是目前我國4.48萬個眼科醫生中的一員。
這一數據來自今年6月5日發布的《愛眼白皮書》,2003年的時候,全國眼科醫生的人數僅為1.8萬,現在以4.48萬來計算,「差不多每5萬人中,有1.6個眼科醫生服務大家」,喬春豔分析,「這還不包括我們國家幅員遼闊,發展的不平衡,在更邊遠的地區,5萬人中,可能0.6個眼科醫生都不見得有。」
與眼科醫生稀缺相比的還有個數據,就是全國能給大家配眼鏡的驗光師不到6000個,而最新數據顯示,我國的近視率達到58%,大學生群體近視在80%以上。
由於眼科醫生的稀缺,也導致我們國家的白內障手術CSR低於美國,甚至趕不上印度。
所謂CSR就是「每百萬人口的白內障手術率」,在我國,2020年的數據是3000,「我們已經很興奮了,十年前,我們的CRS不到300」,而在美國,CSR是8000,印度為5000。
醫學是門嚴謹的學科,培養過程比較漫長。在北上廣的醫院,眼科醫生的配備都是碩士、博士以上的學歷,但歷時七八年的醫學院畢業後,也只能算「半成品」,還有一段「住院醫生的規範培訓」。
據了解,這一制度的頒布,始於1993年,當年,衛生部印發《關於實施臨床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試行辦法的通知》,為醫學生畢業後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以臨床實踐、專業必修課、公共必修課專業課為培訓的主要內容。
醫生是一個繼續教育的職業,同時也是終身教育的職業,喬春豔大夫在「住院醫規培」階段,接觸到了愛爾康的PD項目,雖然它在當時只是喬大夫對於白內障手術的補充學習,卻對她此後的職業生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我在這個項目中,實驗了300隻豬眼」,喬大夫回憶。在這個過程中,一臺白內障手術的所有流程,與手術操作機的配合,手下的感覺、腳踏的流程,都要掌握到位,才可能上手人眼手術。
喬春豔說,「年輕醫生一定要反覆訓練,直至完美,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練。」
喬春豔大夫
據了解,愛爾康PD項目是專門針對做白內障手術醫生的培訓項目,從2008年就在中國啟動,它事先需要申請,且名額有限,是一種「理論加動物」的實驗,對於初學者非常有益。
一位2013年7月份參與該項目的海醫生告訴新經濟沸點,他在這個項目裡完成了50例豬眼的訓練,整個過程都有PD專員的陪同,「給你指出不當的地方和改進方法,他們很敬業,雖然不能上臺幫你,但理論絕對是一流。」
「培訓過程用到愛爾康的超乳機,待培訓醫生最好有小切口的基礎,能在短期內掌握愛爾康的超乳機。」海醫生說,他從這個實驗出來後,僅在2014年和2015年兩年,就給就職醫院做了上千例白內障手術,「這些手術讓我成為當地老百姓眼中的好醫生,也算站穩了。」
據了解,愛爾康超聲乳化儀白內障診療設備,是目前世界較先進且安全的超聲乳化儀,愛爾康是以創新驅動原研的產品,背後很多都是科學,在儀器的背後,有很多增值服務。
「至今,愛爾康通過PD項目,培訓出1千多名白內障超乳醫生,這個讓我們非常驕傲,因為現在,全國能做白內障手術的大夫大概有3000多個。」王慧告訴新經濟沸點。
2
患教遇到網際網路
成立於1945年的愛爾康,總部位於瑞士日內瓦。在全球眼科醫療器械領域,其在白內障、屈光不正、眼底病、青光眼和乾眼等方面擁有豐富的產品和解決方案,主要業務包括眼科手術產品、視力保健產品和乾眼藥品三大板塊。
2019年4月自諾華分拆後,愛爾康在瑞士證券交易所(SIX)和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獨立上市。中國眼科市場潛力巨大,據Market Scope預測,這個市場將以11.3%的複合年利率增長到45億美元。
王慧服務愛爾康中國超過十五年以上,今年的疫情猝不及防,幸運的是,愛爾康中國在1月便在北京落成了「愛爾康體驗學院」(Alcon Experience Academy,AEA),這也是全球第七家AEA,是除美國之外最大的中心,也足見愛爾康對中國市場的重視。
AEA定位於「專業教育」,它分為線上和線下兩部分,目前在線註冊人數已達43983人,登錄後,可以看到全球頂級的醫學課程,手術演示、手術講解等內容,線下則是愛爾康醫療設備的展示,以及承接像喬春豔醫生之前參與過的培訓。
「醫療器械是個需要培訓的行業,我們做了包括在醫院內代教等全方位、一體化的培訓。」王慧總結。
AEA的培訓醫生劉卓天介紹,「愛爾康在進入中國的20多年裡,是伴隨整個中國眼科專家共同成長的過程。通過產品,跟全國醫生在緊密合作,完成醫生教育,同時,由眼科專家反饋給他們產品的使用心得和建議,又能幫助愛爾康更好地改善業務流程和產品設計。」
由於醫學具有較高的門檻,一方面是全球頂尖技術的日新月異,通過AEA線上,國內醫生得以眺望前沿技術,另一方面是中國前沿醫療技術的全球傳播,都可通過AEA在線上完成。
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大量的眼科醫療知識需要普及,這又是一個更大範圍的C端傳播。
喬春豔大夫介紹,目前北京同仁堂醫院的很多患者教育,由護士去完成,因為醫生每天面對大量相同的提問,需要一遍遍去重複,有時忙起來無暇顧及。
對於患者的教育,很多事情出乎她的意料,她說,之前一直覺得青少年近視眼的保護,主要關注這兩點:重視用眼衛生,注意戶外運動。
她原本認為這是常識,但正是身邊的越來越多的碩士博士朋友不斷地發問,她才開公號寫了一篇科普文,傳播量竟然達到3萬多。
「我是一個孩子的母親,知道家長的心裡在想什麼,也了解孩子在用眼過程中最常出現的問題是什麼」,她這樣復盤這篇傳播甚廣的科普文。
而在疫情期間,戶外運動減少,青少年對著小屏幕的時長從每日1小時增加到5小時,對著大屏幕從4個小時增加到8個小時,除了近視外,乾眼症患者忽然多了起來。
愛爾康中國CEO王慧和好大夫在線CEO王航
對於多數人而言,這是一種新型病症,存在認知上的空白,「很多人對這個變化不是太了解,他只是覺得,眼睛不舒服了,就去網上查資料」,好大夫在線的CEO王航介紹,「有人就選了某些網紅眼藥水,或者被誤導用了其他產品,導致眼疾越來越嚴重。」
乾眼症是這個時代的突發症狀,需要正確的信息去引導,這個正確信息的提供者,最有資格的當屬醫生,然而,醫生工作的場景不適應這種大規模普及的準確信息傳播,「他們在診室裡最重要的是診療、給出方案,沒有時間給每個患者仔細解釋一遍」,王航說道。
「網際網路是一個向大眾人群去傳遞科普知識最便捷的通道」,王航總結,在怎麼準確地給到潛在的患者眼科知識這件事上,好大夫和愛爾康進行了合作,將眼科的知識結構樹完善到好大夫在線上,便於患者在好大夫平臺上搜索到正確的信息。
同時,還有更多的義診和在線篩選工作,在這個平臺上完成。
例如疫情期間,好大夫在線也針對某些熱點問題發起直播,「醫生的直播更像是傳播知識,才開始沒多久,就有很多用戶在線提問,這更像是一種在線義診的方式。」
在採訪中,喬春豔大夫也談到一個現象,就是白內障患者都會有一種錯誤的觀念:「等熟了再做手術」,在這個問題上,她建議「合適的時機比熟了做更好」,北京同仁醫院有兩個院區,一個在崇文區,另一個在亦莊,喬春豔說,在亦莊醫院遇到的患者都是「成熟期」,而崇文區就好很多。
「更別說全國還有很多醫療條件不太好的邊遠地區,這些都需要網際網路去宣講,做正確的患者教育,儘早來醫院做手術。」
畢竟我們正在經歷一個賽博(cyber)時代,網際網路的革命就是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加快信息傳遞,填平知識鴻溝,讓世界變得越來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