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半導體,吃虧了,也開始後悔了
最近中芯國際關於被老美限制一事,開始發聲回應,從老美的限制中可以看到,EUV極紫外光刻技術、10nm及以下技術節點都將受到一定阻礙。
儘管中芯國際多次嘗試溝通,都是無果。
看到這個消息,網上不少人開始說這就是吃了"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虧。其實現在的華為缺芯,中芯國際缺光刻機的事,要從80年代光刻機下馬說起,因為那個時候就已經開始吵起來,但是有一些思想是不得不佩服老一輩人。
忽然下馬的光刻機
現在看國內半導體發展,會說如果當時怎樣怎樣,那麼現在的中國芯將會這樣這樣。我們習慣從穿越者的角度去看待問題,但如果放到當時的環境,或許也是同樣的結果。
我們還是先說光刻機。現在國內水平確實和荷蘭差了一大截,但是早在上世紀60年代我們就已經入局光刻機,那個時候ASML還沒有成立。
1965年中國科學院研製出65型接觸式光刻機。1970年代,中國科學院開始研製計算機輔助光刻掩模工藝。1972年,武漢無線電元件三廠編寫了行業生產指導《光刻掩模版的製造》。1980年清華大學研製成功第四代分,光刻精度達到3微米,接近國際主流水平……(資料查詢)。
可以看得出,我們在光刻機方面,還是有一定成績的,但是就在上世紀80年代,很多精尖項目被停止,包括光刻機。像擁有20年經驗的武漢無線電元件三廠,在沒有國家經費的支持下,只能變成了一家副食品加工廠。
想想也是挺難受的。努力20年的東西,就這麼沒了,讀這一段歷史總是有八國聯軍搶圓明園的感覺。
造不如買,買不如租
這個時候就要說說"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思想了。
在底子弱、根基薄的情況下,想要彌補上這個差距還是需要很大的功夫,索性就開始"造不如買,買不如租",先讓一部人富起來。
但是後果還是很明顯的,比如汽車行業,本來打算是"以市場換技術",可是到了後來呢?市場給了別人,技術也還在別人手裡,合資企業也變成了買辦企業,得不償失啊。
再說聯想,倪光南說要走自研道路,但是柳傳志不願意,應該是看利益,所以到了現在柳傳志也被大家所不齒。
缺乏核心競爭力,又何來的佔領市場呢?
買,確實解決當下的問題,也看到了短暫的利益,但這是一個長久的事,那麼後面怎麼辦呢?
這就像現在的借唄花唄,花未來的錢辦現在的事看上去確實不錯,但是到了下個月你還是要還的,如果遇上逾期情況,還是要還利息的。
沒有了核心技術,再想追難度可就大了去,而且門檻也高。
偉人支持的搞核心科技
像毛主席等一輩偉人,也在呼籲搞核心科技,毛主席甚至還批評過"造不如買,買不如租"。
比如當年造原子彈,吃不飽的年代真的是出了兩種聲音,一個是支持,一個是反對。最後毛主席一錘定音,省吃儉用,也要自研原子彈和氫彈。
像蘇聯撤走在華專家,好多科研項目都停止,那麼接下來怎麼辦?國內經濟也面臨困難,是停止還是繼續?毛主席明確指出,要好好搞尖端科技。
但是說實話,即便是上個世紀我們入局的光刻機,雖然取得了不少成績,但在水平上還是和國外有一定差距,再加上之前有一段時間是停止的,所以現在追起來確實有一定的困難。
但好在國內也在積極應對,比如材料這一塊,中科院實現了8英寸的碳基單晶晶圓,並已進入小批量試產階段。而上海微電子也被爆料稱將會在明年交付28nm光刻機,中芯國際也實現了14nm的量產,華為晶片廠也已建成。
種種事件表明,現在國內正在積極發展半導體,現在有困難,一起去克服,將來的光刻機,或許就不是困難了。
讓"造不如買"的想法,成為歷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