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光刻機項目下馬,2020年中國手機被晶片扼住了喉嚨

2020-12-23 外網視頻搬運工

(PS:此文章約5000字,閱讀約需10分鐘左右)

(一)「芯」

近日,一篇新聞報導在社交媒體刷屏《餘承東悲情宣布:麒麟高端晶片將成絕版!臺積電不代工,華為怎麼辦?》。這篇文章雖然說有點標題黨的意思,但其中描寫的華為大困境是真實的:

8月7日,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在中國信息化百人會2020年峰會上表示,今年秋天將發布新一代旗艦機Mate 40,將搭載華為自己的麒麟晶片。但是,餘承東也坦言:「由於第二輪制裁,晶片在9月15號之後,生產就截止了,可能是麒麟高端晶片的最後一代,絕版。現在國內的半導體工藝上還沒有趕上。」

那麼臺積電為什麼不能代工華為呢?還是因為美國的禁令:「今年5月15日,美國政府發布最新禁令,任何企業供貨含有美國技術的半導體產品給華為,必須先取得美國政府的出口許可。該禁令公布後有120天的緩衝期,也就是將於9月15日生效。今年7月17日,臺積電透露,受美國政府對華為公司禁令的影響,臺積電自5月15日起就未再接受過任何來自華為的訂單,而且如果美國政府對華為的制裁不變,公司將在9月14日之後停止對華為的供貨。」

餘承東在大會上表示:「(華為)只是做了晶片的設計,沒搞晶片的製造」,那為什麼我們自己不能生產晶片呢?因為現在「現在國內的半導體工藝上還沒有趕上」。而這根基,在於我們光刻機技術沒有跟上時代的發展。

光刻機(Mask Aligner)是製造晶片的核心裝備。它採用類似照片衝印的技術,把掩膜版上的精細圖形通過光線的曝光印製到矽片上。截至目前,我國光刻機能製造的晶片是14納米,但是無法滿足如華為手機等高端晶片的應用,因此只能從荷蘭ASML公司進口。但是西方資本主國家的先進技術對中國層層設防,尤其是美國發動貿易戰後,想要進口最新的光刻機更是困難重重。這一切的根源,在於我們自主研發落了後。

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國就開始布局研發光刻機,彼時荷蘭光刻機生產巨頭ASML尚未成立。1965年中國科學院研製出65型接觸式光刻機。1970年代,中國科學院開始研製計算機輔助光刻掩模工藝。1972年,武漢無線電元件三廠編寫了行業生產指導《光刻掩模版的製造》。1980年清華大學研製成功第四代分,光刻精度達到3微米,接近國際主流水平……

然而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包括運10、直8、遠程轟炸機、大型飛彈驅逐艦、長城/曙光大型計算機項目、數字焊接系統等一系列軍用、民用高精尖技術項目下馬,光刻機項目也在其中。彼時武漢無線電元件三廠在光刻機的科研上已經在光刻機項目上有了20多年的技術積累,是有可能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然而沒有了國家經費的支持,一切都成了空談。1994年武漢無線電元件三廠破產改制,變成了一家副食品加工廠。那時候所謂「造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並不是一句空話。

當然,必須要指出的是,我們當年雖然能生產光刻機(現在也能生產),但是在技術上跟西方有代差,並不是一些網文中所謂的70年代「中國光刻機技術世界第二」。不過就算我們是後發國家,缺乏必要的技術積累,也不代表盲目下馬項目就是正確的。畢竟笨鳥都要先飛,我們想要彎道超車就更不可能半途而廢。結果我們光刻機項目二十多年的技術積累化為烏有,一步落後步步跟不上,到現在又得從頭撿起。當年包括武漢電元三廠在內的諸多科研人員,想必會產生「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的悲涼。

(二)「造不如買,買不如租」

在很多高新技術領域,因為我們國家底子弱、根基薄,確實要花費大力氣才能彌補這個差距。80年代的思路就是我們先不花這個大力氣了,先「造不如買,買不如租」一段時間讓大家富起來。這也不能完全說錯,我們畢竟不能脫離時代背景看問題。但是,一刀切的下馬所有高新技術肯定是錯了,這就等於在未來的競爭中完全「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把一切可能的優勢拱手讓人,只能寄希望於發達國家永遠「良心發現」。

這從根本上是一種「機會主義」路線。中國共產黨從南湖船上十幾個人到最後贏得天下,過程不是一帆風順,是經歷過幾次巨大的挫折的。而這幾次巨大挫折都與機會主義有關。

大家可以看一看1945年版的《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這是一本決議書,更是一部反思錄,其中非常非常詳盡的論述了我們犯過那些機會主義錯誤。我這裡簡述一下:

開始時右傾機會主義。北伐戰爭後期,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思想,發展為投降主義路線,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機關中佔了統治地位。表現為不是放手發動工人、農民起來鬥爭,而是放棄黨的領導權,致使黨不能組織有力的鬥爭。抗日戰爭初期,曾經犯有「左」傾冒險主義錯誤的王明又犯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在「只要聯合,不要鬥爭」,「一切通過統一戰線」,以退讓求聯合的思想指導下,試圖把抗日領導權交給蔣介石,嚴重影響了江南新四軍的發展。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另一種是「左」傾機會主義,或者急於求成,誇大革命主觀力量,輕視敵人力量和客觀困難,在革命和建設中採取盲動的冒險的行動;或者在革命組織內部混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採取殘酷鬥爭、無情打擊的政策;或者在同盟軍問題上實行關門主義,打倒一切。

大家看到了吧,右傾機會主義就是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自己想躺贏;左傾機會主義就是不顧客觀現實,覺得我就是龍傲天主角,想幹就能幹贏。從更高的層面來說,機會主義是唯心主義的一種,它脫離了客觀現實,不尊重客觀規律,也自然不會有唯物主義的生命力、戰鬥力。機會主義不是真正的「正道」。

「造不如買,買不如租」就是右傾機會主義的一種,這一特點在我們一些行業中體現的淋漓盡致。譬如汽車產業,四十多年貫徹「造不如買,買不如租」,指望「用市場換技術」,結果市場都給人家了,核心技術也還在人家手裡,國內車企發展舉步維艱。所謂的合資企業全都變成了買辦企業,第一汽車消費大國的市場幾乎全部被國外汽車品牌佔領,這是值得我們反思的。

再譬如當年聯想的選擇。當年柳傳志以「貿工技」路線戰勝倪光南院士的「技工貿」路線,決定了聯想未來的發展規劃:把貿易放在第一,加工放在第二,技術放在第三。這一戰略短時間內確實能見到收益,但從長遠來看缺乏核心競爭力,只能靠讓利和妥協來獲取市場。這也是為什麼現在聯想背上了「美帝良心」的罵名。相比華為自主研發取得的成就,聯想公司恐怕在未來幾十年內都要為「貿工技」路線買單。

(三)人間正道是滄桑

什麼不是機會主義呢?譬如現在鮮為人知的「四三計劃」。是在中蘇交惡後,為了讓我們跟上世界技術進步的節奏,用我國寶貴的外匯,從美國、聯邦德國、法國、日本、荷蘭、瑞士、義大利等西方國家大規模引進成套技術設備的計劃。四三方案先後興建了26個大型工業項目,總投資約200億元人民幣,老版人教歷史課本評價四三方案意義時用了這樣一句話:「成為1980年代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

我們四三方案核心是購買西方整條生產線——要麼把技術給我們,我們也捨得花錢,要麼就算了。當然這也確實遇到了不少阻力,因為人家不願意把技術賣給我們。所以說我們跟西方經濟交流進程緩慢,根源在於我們想五五開,他們想二八開。我們想站著把錢掙了,他們還覺得我們還得從前一樣跪著。如果我們早覺得二八開可以,那早就開放了,皆大歡喜。

到後來貫徹「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路線後,四三方案「五五開」(一定要買到核心技術)的思想自然就被擱置了。那時候我們寶貴的外匯不買生產線了,都給老幹部買高級小轎車了。當然,老幹部們在嗡嗡嗡十年期間備受衝擊,受了不少「委屈」,買一些高級小轎車改善一下生活也是合情合理的嘛!畢竟人家勤勞致富,我們人民不要嫉妒。

毛澤東主席也批評過「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方針。毛主席說:「造船再貴,貨幣並沒有外流,無非是錢從左衣袋裝進了右衣袋,肉爛在了鍋裡。買船再便宜,得付外國人錢,貨幣外流了,算總帳就虧了」。

但是有一說一,如果我們站在當時的視角來看,而不是以偉人穿越歷史的遠見,那麼肯定是什麼便宜選什麼、什麼有效率選什麼。所以說在一定的環境下「造不如買,買不如租」是有合理性的,咱先把這事辦成了再說。但是正如上文所說,這是一個機會主義的問題,有機會的時候它就成了,沒機會的時候它就出事了。

毛主席說「人間正道是滄桑」,這「滄桑」二字就是客觀規律,是凌駕於一切的科學法則。而所謂的「人間正道」就是要「正」,老老實實遵守客觀規律,容不得半點機會主義。他老人家在詩中是這樣寫的,一生也是這樣實踐的。

(四)歷史的存款與負債

這同樣是一個短期利益和長遠利益的問題。現在我們租來了東西,發展了經濟,現在是爽了;但是從長遠來看就是缺乏了核心競爭力,早晚會遇到門檻。就像本文題目說的:1980年我們下馬了光刻機,2020年中國手機被晶片扼住了喉嚨。這就好比用信用卡或花唄購物,現在是享受到了,但是這個錢是早晚要還的。

所以說有一些舉措是「歷史的負債」,現在貸了款,將來是要還的。比如說環境保護問題,現在發展了經濟,但是空氣、水源、土壤都被汙染了,這是要兒孫未來還的債務;再比如不注重發展核心技術,下馬高精尖項目,現在可能有更多的資本來刺激經濟,但是未來在競爭中會處於弱勢。本質上是貸了未來的款,現在來花,確實產生了效果,但是早晚是要還的。

而像毛主席這一輩老革命們,他們的境界就比較高,他們不貸未來的錢,反而勒緊褲腰帶給兒孫存款。比如原子彈,省吃儉用也要造出來。當時中央有人說現在國家不富裕,原子彈就不要搞了。陳毅元帥明確反對,說當了褲子也要造出原子彈;林三虎說用柴火燒也要把原子彈燒響;周總理、聶榮臻、葉劍英等老帥也都力主造出原子彈。最後毛主席一錘定音,我們自主研發出了原子彈和氫彈,從此幾億中華兒女不再生活在大國的核陰影、核訛詐之下。

去年的央視紀錄片《我們走在大路上》是這樣描述當時的情況的:「一夜之間,蘇聯政府撕毀了數十個協定和數百份合同,撤走全部在華專家,一些重大科研項目半途停頓,一些正在建設的工程被迫下馬……中國的國民經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耗資巨大的國防尖端科技項目,究竟是上馬還是下馬,意見針鋒相對。毛澤東明確指示要下決心搞尖端技術,不能放鬆或下馬。」

我們官方著史講究春秋筆法,著而不述。現在兩彈一星搞成功了,我們在歷史上看到的都是支持一方的言論。但是字裡行間會留下線索,比如「意見針鋒相對」這六個字,就可想而知當時爭論之激烈。那麼誰在反對呢?人家已經列出來了誰支持、誰支持、誰誰也支持,你把這些人刨了出去不就是麼。讀史小技巧。

再比如當年的農村農田水利建設,也是利在千秋。我老家就有個小水庫,毛主席時代修的,現在大雨蓄水、旱時澆地依然用得上。80年代之後能夠集中力量發展東南沿海經濟,也是因為農村有這些最基本的保障打底,才能讓全國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這就相當於把當時的「存款」取出來了。

同理,建國後的掃除文盲、義務教育、農村教師、赤腳醫生……這些造就了新中國大量的人口紅利,讓我們能在國際競爭中獲得人工比較優勢,這也是老一輩革命家的種的樹,是他們讓文明之光播撒進華夏大地最偏遠的農村與邊疆,把幾億鮮活的生命納入進工業化快車的軌道。三線建設也是同理,當年花大力氣在西部地區建設的重工業設施,現在依然是當地的經濟支柱,兒孫收益不盡。

毛主席他們那一代老革命,太偉大了,思想境界真的不一樣,他們是這一輩能解決的,就一定會解決;這一輩很難解決的,也勒緊褲腰帶拼了命的解決。絕不貸後代的一點款,甚至還要存下不少資產來,讓我們在至今都能受益不盡。無論是抗美援朝,打出半個世紀的和平;還是兩彈一星,讓中國成為擁核大國,絕不留下一點歷史的負債。這些兒孫們都看在眼裡:誰給我們存了錢,誰貸了款讓我們還,那他們口碑肯定越來越不一樣。

再回到發展先進技術的問題,這毫無疑問也是一種「存款行為」,我們現在肯定是費了很多錢、出了很多力,有人會看到我們彎道超車付出的成本太高了,還是想走「買不如租」的路線;但是現在高歸高,是在為後代「存款」,總體來說還是划算的。看看解體後的蘇聯,曾經的科學技術大國,現在只能靠賣資源過活,經濟蕭條、仰人鼻息。正所謂: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此文章素材來源:多維客-多維新聞,小夥伴如果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收藏+關注)

相關焦點

  • 中國晶片國產化道路上的「攔路虎」——光刻機
    智慧型手機市場競爭激烈,手機性能的好壞主要是看晶片的性能,晶片主要通過例如臺積電、三星、英特爾和中芯國際等代工廠進行加工製造。而這些加工廠又必需一臺非常重要的機器才能生存,那就是光刻機。而ASML在1991年就已推出了製程工藝90nm的「PASS500」光刻機。2010年,ASML更是推出EUV光刻機,百分之百壟斷高端光刻機市場。
  • 40年前電腦、晶片、光刻機,美國第一,中國第二
    (摘錄《放棄科研——中國改開四十年,夢要醒醒了》)  吃驚吧,1972年中國就研製出了光刻機  今年,中國先是進口一臺光刻機,花了近1億美元。  光刻機是生產晶片的核心設備。電腦的核心產品是晶片,但製造晶片的核心設備是光刻機。  以前,國外光刻機是不賣給中國,中國又不能自己製造光刻機。也就是說,中國不能製造一片晶片。
  • 華為、中芯國際的遭遇,要從80年代光刻機下馬說起!
    其實現在的華為缺芯,中芯國際缺光刻機的事,要從80年代光刻機下馬說起,因為那個時候就已經開始吵起來,但是有一些思想是不得不佩服老一輩人。忽然下馬的光刻機現在看國內半導體發展,會說如果當時怎樣怎樣,那麼現在的中國芯將會這樣這樣。
  • 光刻機中國能造嗎_為什麼中國生產不了光刻機
    光刻機中國能造嗎_為什麼中國生產不了光刻機 網絡整理 發表於 2020-03-18 10:52:11   光刻機中國能造嗎   光刻機被稱為「人類最精密複雜的機器
  • 專家:中國光刻機與荷蘭光刻機有15年差距!我們還追得上嗎?
    當前的中國科技有2大痛,一是作業系統,再一個就是晶片。雖然現在華為有研發高端手機的晶片,但國內沒有高端的光刻機,沒有高端光刻機,就完成不了晶片製程,直白點說,如果說臺積電不給華為麒麟晶片代工之後,我們的晶片必然會倒退!下面開始回答問題!中國已研發出22nm光刻機?
  • 光刻機大敗局-虎嗅網
    在晶片領域,有一樣叫光刻機的設備,不是印鈔機,但卻比印鈔機還金貴。在那個晶片製程還停留在微米的時代,能做光刻機的企業,少說也有數十家,而尼康憑藉著相機時代的積累,在那個日本半導體產業全面崛起的年代,正是當之無愧的巨頭。短短四年,就將昔日光刻機大國美國拉下馬,與舊王者GCA平起平坐,拿下三成市場份額。
  • 中國光刻機機真永遠沒有機會,落後15年以上嗎?
    中國光刻機機真永遠沒有機會,落後15年以上嗎?上海微電子日前宣布,將在2021-2022年交付第一臺28nm工藝的國產沉浸式光刻機。如果多輪曝光,還可以達到14nm。如果在2022年14nm有量產商用晶片產品,那麼這個進度大概落後ASML約8年(2014年14nm晶片量產)。如果2023能在7nm商用晶片生產線量產,那麼大概就是落後ASML約5年(2018年7nm晶片量產)。所以說落後15年以上是胡說八道。 中國半導體設備產業鏈整體落後,這是真的。
  • 國產光刻機背後的希望
    今年六月份有消息傳出,國產光刻機龍頭上海微電子將在一年內交付用於28nm製程生產的193nm ArF光刻機。另外,據方正證券今年發布的相關研報,國家02專項光刻機項目二期曾設定,擬於2020年12月驗收由上海微電子設計集成的193nm ArF浸沒式DUV光刻機。這一技術突破無疑極具重要意義。
  • 為什麼美國能禁止荷蘭光刻機出口中國
    在晶片領域,有一樣叫光刻機的設備,不是印鈔機,但卻比印鈔機還金貴。這臺價值1.2億美元,重達180噸的大傢伙,堪稱「皇冠上的明珠」。 之所以說它珍貴,因為歷數全球,只有荷蘭一家叫做阿斯麥(ASML)的公司,一年時間才能造出二十臺高端設備。
  • 三星職員:莫讓中國引進ASML頂級光刻機,否則將壟斷全球晶片市場
    中國的華為,小米,OPPO,vivo等手機製造商如今已經是在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上佔據了45%以上的份額,可見中國的智慧型手機廠商們的實力,不像國內的網際網路企業們,國內的智慧型手機廠商如今不斷走出國門,在廣袤的世界舞臺上綻放著自己的光芒。
  • 《瓦森納協定》——光刻機為什麼就是不賣給中國!
    在第二季新增8臺EUV系統訂單,讓EUV光刻系統的未出貨訂單累積到27臺,總值高達28億歐元。公司現在年產12臺,2018年將增加到24臺,2019年達到年產40臺的產能。什麼是光刻機對於普通人來說,光刻機或許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但它卻是製造大規模集成電路的核心裝備,每顆晶片誕生之初,都要經過光刻技術的鍛造。
  • 英媒:不攻克光刻機也能解決晶片難題?中國這技術讓大家看到希望
    相信大家已經知道,在如今的世界科技發展中,有著一個非常巨大的難題,那就是光刻機與晶片,光刻機被稱作人類如今科技發展的結晶,是一項最為頂尖的技術,而電子晶片更是應用到如今的各個領域,可以說是推動了世界科技的發展。
  • 一臺光刻機一片小晶片令華為斷臂求生
    華為將榮耀打包賣出,由於沒有足夠高端的光刻機,無法生產足夠數量的晶片。華為不得已只能斷臂求生,一方面是為了自救,另一方面是鋅片實在難以滿足,華為榮耀兩個品牌,手機生產需求,的尷尬局面。生產光刻機真的很難嗎?
  • 就算買到了光刻機也不夠,還缺光刻膠、掩膜版等各種晶片生產材料
    #都說中國晶片業最缺的是光刻機,鬧了半天才發現,就算中國買到了光刻機也不夠,中國還缺光刻膠、掩膜版等各種晶片生產材料。1、近年來,因為華為被M國卡脖子,既買不到晶片,自己研發的晶片又沒人敢代工,後來,大家就開始對光刻機感興趣了,因為大家發現,光刻機是中國最缺的晶片核心設備之一,導致中芯國際無法更早上馬7納米晶片工藝,也無法給華為代工。
  • 猛擎科普:晶片的核心是光刻機,但是光刻機的核心是什麼呢?
    之前我們周圍的大部分人一片叫好,自主研發晶片,但其結果就目前而言可以說暫無收穫,我們擁有的僅僅是上海家公司購買二手的一臺193nm光刻機,今天我們聊聊光刻機背後的故事。
  • ASML是如何逆襲成為光刻機巨頭的?日本巨頭衰敗,中國的機會來了
    在我國當下「惡補」的半導體技術空缺中,光刻機可以說是重中之重。眾所周知,例如智慧型手機、電腦、汽車當代科技產物,如果沒有晶片的話,就只是一堆毫無用處的擺件。晶片對於這些智能電子產品的重要性,正如光刻機對晶片的重要性。
  • 《瓦森納協定》:揭開光刻機不賣給中國的真實原因
    荷蘭光刻機已經賣到了韓國、美國,諸如三星、英特爾、臺積電等都是其大客戶,可唯獨不賣給中國。要知道,中國乃人口大國,對晶片的需求量遠超可以說是美國和韓國的總和,缺少中國這一個客戶很明顯會喪失了一大筆利潤,那麼為什麼荷蘭卻偏偏不賣中國光刻機呢?全球最大晶片光刻設備市場供貨商阿斯麥(ASML)2017第二季財報顯示:ASML第二季營收淨額21億歐元,毛利率為45%。
  • 解密光刻機巨頭ASML的發家史 | 鈦媒體「銳對話」
    短短四十載,ASML用先進技術將昔日光刻機大國美國拉下神壇,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戰勝日本光刻機巨頭佳能、尼康,成為世界上唯一能夠製造7nm及以下EUV(極紫外光刻)工藝的光刻機設備提供商。雷吉梅克在連線直播中表示,四十年後的今天,人們應該意識到,ASML所創造的光刻機設備,以及引領的行業變局,對於全世界來說是一個奇蹟。
  • 晶片之困,看看1.2億美元的荷蘭光刻機就知道了!
    01 晶片之難,難於光刻機 不過處在「晶片之困」的陰霾下,就意味著和晶片相關的事,我們都幹不了嗎?非也。 若干年來,依賴無數人才的奮力追趕,中國的晶片設計和製作工藝,發展得並不慢。
  • 研發光刻機,自建晶片工廠?華為到底在下一盤什麼樣的棋?
    緊接著近日又傳出第二條消息,指華為有意研發光刻機,依據有兩個:第一,華為松山湖基地放出了招聘光刻工藝工程師的消息;第二,早在2016年,華為就註冊了光刻機設備和光刻系統的專利。對於這樣的傳聞,有的人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畢竟華為給了國人太多的驚喜;也有的人嗤之以鼻,斷定是自欺欺人。按照常理,無論是自建晶片工廠,還是研發光刻機,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