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芯觀點】以減產回應缺芯 汽車業復甦再蒙陰影
2、美國官員:BIS的實體清單無法遏制中國半導體產業崛起
3、美國土安全部警告美國企業避開和中國有關聯的數據服務
4、韓媒:DB HiTek晶圓代工漲價20%,SK海力士和三星也在計劃中
5、歐洲科技界:美國利用「黑名單」之名,為美國企業「謀利」
6、每日精選|餘承東吐槽智能家居;北京地鐵將用5G技術
1、【芯觀點】以減產回應缺芯 汽車業復甦再蒙陰影
圖片來源:網絡
中國晶圓廠年底的這一波產能告急已經向全世界蔓延,汽車製造商正開始以減產作為回應。據華爾街日報12月19日報導,大眾汽車公司表示,由於晶片短缺,該公司將於明年第一季度減少在中國、歐洲和北美的汽車產量。這是繼今年早些時候新冠疫情相關因素導致減產後,晶片供不應求的最新例證。
而大眾汽車本月初曾表示,「由於中國市場的全面復甦導致需求上升,(晶片短缺)情況正在變得更加嚴重。」
年底的這一波上遊晶片、元器件的短缺和漲價潮正在全球各地各個行業持續發酵,這讓原本艱難復甦中的汽車業再度蒙上陰影。
車企苦「芯」久矣
年初疫情、年底缺芯,全球汽車製造商的2020年幾乎都處於Hard模式。
近年來,全球汽車銷量增速逐漸放緩。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世界汽車銷量下降1%,自2010年以來首次陷入年度負增長。2019年的汽車銷量為9032萬輛,同比下降3%,稍差於2008年的下滑幅度。而進入2020年以來,隨著疫情在全球各地的爆發,工廠關閉和消費者居家隔離進一步對全球汽車業造成重大打擊。IHS Markit預計2020年全球汽車銷量將下降22%至7030萬輛,其中美國銷量同比下降26.6%至1250萬輛。
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自夏季以來的強勁復甦,對於多家全球汽車廠商來說無疑是重要的救命稻草。但是這也催生了意外強勁的晶片需求,而在上半年壓低了供給的半導體製造商已難以滿足需求。
晶片短缺問題蔓延至各個行業,對汽車產業的影響尤甚。事實上,汽車行業對於晶片短缺問題並不陌生。只是今年的疫情進一步加劇了短缺影響,而且這一波影響的後坐力持續深遠。
長安汽車相關負責人就曾對媒體坦承,其實全行業都面臨汽車晶片短缺的風險,尤其對於電氣化構架、智能化配置程度更高的高配車型來說,影響更甚。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統計梳理,汽車晶片器件主要包含車用MCU(微控制器)、功率半導體(IGBT、MOSFET等)、傳感器等,自動駕駛汽車所用的半導體器件還包含有ADAS、COMS圖像傳感器、AI主控、雷射雷達、MEMS等一系列產品。其中,微處理器和模擬電路佔汽車晶片的比重最大,分布為30%和29%;傳感器和邏輯電路的佔比分別為17%和10%,分立器件和存儲器的佔比均為7%。
而在全球汽車晶片市場,近幾十年來幾乎長期被海外大廠主導,恩智浦、英飛凌、瑞薩、德州儀器和意法半導體保持汽車半導體廠商的前5名,這五家企業的市場份額佔比合計達50%。其中2019年,恩智浦佔全球汽車晶片市場的比重最大,達14%,英飛凌僅次於恩智浦,佔比達11%。而上述廠商的產線多位於歐洲,受疫情影響大。
而除了疫情影響產能以外,今年以來新能源汽車上量也是供應緊張的一個主要原因。有頭部造車新勢力企業就曾透露,晶片短缺是行業內的普遍情況,各廠家都在想辦法囤貨。「其中BMS(新能源汽車電池管理系統)和VCU(整車控制器)影響比較大,以前都可以購買儲備,現在只能買現貨。」
後坐力幾何?
汽車零部件Tire1供應商大陸集團、博世集團也相繼發出預警,由於全球範圍的汽車晶片的短缺,可能會影響汽車生產,相關影響可能持續6-9個月左右。
大陸集團預計目前晶片供應緊缺的嚴峻形勢將一直到2021年,該公司在與多家供應商保持非常密切的溝通和協調,一些供應商已經開始調整產能,但半導體供應鏈很長,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最終實現產能的增加。
漲價或是另一重打擊。
恩智浦、瑞薩電子等半導體製造商近日相繼傳出了漲價消息,以應對材料成本的大幅增長和晶片的嚴重短缺狀況。
汽車業務是恩智浦最主要的收入來源。財報顯示,公司2019年的總收入達到88.77億美元。其中來自汽車的收入佔比達47%,來自工業和物聯網、行動裝置、通訊基礎設施和其他的收入分別為18%、13%、21%。
另一家汽車晶片巨頭意法半導體(ST Microelectronics)日前也再次傳出漲價消息,擬自2021年1月1日起全線漲價。集微網為此向意法半導體求證,該公司對此沒有否認,但沒有透露更多的漲價細節。而上個月的意法半導體歐洲工廠罷工事件,已經讓業界對晶片缺貨加劇充滿擔憂。據路透社報導,罷工事件導致該工廠生產活動減少了8%。
值得注意的是,意法半導體今年三季度交出了亮眼的業績報告,淨收入達到26.7億美元,同比增加27.8%。意法半導體稱,三季度市場環境明顯好於預期,來自汽車產品的需求、個人電子產品相關業務以及微控制器(MCU)的需求是業績提升的主要原因。
方正證券科技行業首席分析師陳杭分析指出,全球半導體自今年三季度末開始進入被動補庫存階段,全球開始恐慌性缺貨,並帶來漲價預期。而與2016年三季度至2018年一季度的全球半導體景氣周期以存儲漲價為主導不同,本輪2020年四季度至2022年一季度是以功率/八英寸晶圓漲價拉動到全產業鏈漲價。預計至少未來半年,晶圓、製造、封測各環節的供需失衡仍會持續,下遊晶片缺貨漲價是趨勢。
而此番因為晶片產能不足而引發的車企承壓問題,華西證券在一份分析中指出,直接原因是,車企對全年車市景氣度回升的估計不足,導致需提早半年至一年做產能規劃的晶圓晶片上遊企業無法及時調整增加產能。
但更深層次來看,則是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的發展使整車對主控晶片及功率半導體的需求快速增長,同時消費電子、工業、通信等其他領域也伴隨5G的應用普及,不斷向智能化發展,從而產生了大量對相關晶片的需求,擠佔了車規晶片的產能空間。此外,今年下半年以來中國汽車市場快速增長,也進一步加劇了晶片企業對汽車行業的供應壓力。
隨著汽車智能的升級,晶片無疑將是關鍵的命門,而國內企業在汽車晶片領域的還需要逐漸進入並掌握晶片晶圓供應鏈關鍵環節,以增加全球晶片晶圓產能分配時的話語權,匹配國內市場快速發展的需要。
(校對/零叄)
2、美國官員:BIS的實體清單無法遏制中國半導體產業崛起
集微網消息,上周五,美國商務部正式宣布,將中芯國際添加到實體清單中。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採取這一行動來保護美國的國家安全,但彭博社昨天轉述美國官員評論,認為BIS這一舉動依然無法遏制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崛起。
中芯國際(@彭博社)
彭博社文章認為,實體名單政策旨在限制中芯國際與軍工企業之間的關係,確保中國無法通過中芯國際利用美國技術提高本土先進技術。但就在BIS新一輪的「清單」出臺之後,美國參議員馬爾科·盧比奧(Marco Rubio)和眾議員麥考爾(Michael McCaul)警告美國商務部,這一決策目前所能達到預期效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美國決策層已經把半導體製造業視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產業之一,從人工智慧到數據中心再到自動駕駛、智慧型手機和先進武器系統等一系列領域,半導體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為了圍堵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川普政府之前曾用相似的手段打壓華為等一系列中國高科技企業,但依然沒有撼動華為在全球5G網絡領域的領先地位,也沒有從根本上鉗制住華為的消費手機業務部門,華為非常有前瞻性地提前18個月就開始囤貨,以保證產能的正常運轉,在幾個月前美國制裁令正式生效之前,華為今年的資本支出翻了一倍,達到了67億美元。
盧比奧和麥考爾在一份書面報告中寫道:「讓我們深感關切的是,中芯國際被BIS列入實體名單的目的,很可能只是美國商務部的一個面子工程。」
據熟悉中芯國際的知情人士說,在公司內部工程師們正忙於評估計算被列入「實體清單」之後的各種影響,並力圖解決方案,確保所需設備的安全,就像華為兩年前所做的那樣。目前公司高層和技術部門討論的重點是在10納米的技術禁運門檻問題,目前暫時的策略是重啟80%左右的之前用過的生產設備,最大幅度地提高工藝標準,這是否為長久之計還要取決於拜登入主白宮之後的後續政策。(校對/Aki)
3、美國土安全部警告美國企業避開和中國有關聯的數據服務
集微網消息,據彭博社12月23日報導,美國國土安全部警告美國企業,避免過多接觸和中國有關聯的公司的數據服務和設備。
美國國土安全部(@彭博社)
美國當地時間周二晚上,美國國土安全代理部長查德·沃爾夫(Chad Wolf)在和諮詢顧問團溝通的信中透露:「長時間以來,美國網絡和數據暴露於中國的網絡威脅之下...我們敦促美國企業在與和中國有關聯的公司達成任何協議之前要謹慎行事。」
川普政府在最近幾周的一系列動作進一步惡化了中美之間的商貿關係,於是諮詢顧問團適時發布了針對中國網絡數據公司的警告,並且在估算最近因大規模網絡攻擊而遭受的損失,美國高級官員認為俄羅斯是此次網絡攻擊的背後發起者。
美國國土安全部(DHS)在通報中寫道:「中國的數據收集行動給美國帶來了許多風險,其中包括商業秘密、智慧財產權等等。」
(校對/零叄)
4、韓媒:DB HiTek晶圓代工漲價20%,SK海力士和三星也在計劃中
圖片來源: DB HiTek
集微網消息,據TheElec報導,韓國晶片代工商DB HiTek已決定將代工價格提高20%。
知情人士透露,由於全球對代工服務的需求,該公司決定提高價格。DB HiTek也因為這一趨勢而獲得了多個新客戶,工廠目前滿負荷運轉。
DB HiTek通知其客戶,將在2021年將合同價格至少提高10%,最高20%。一些客戶雖第一時間拒絕接受,但因無奈沒有其他選擇,只好妥協。
DB HiTek已經籤署了明年的所有生產合同。DB HiTek目前運營兩家晶圓廠,一家位於京畿道富川市,另一家位於忠清北道的陰城郡。這些工廠一直處於滿載狀態,無法處理所有的訂單。
2014年,公司擁有月產10萬片晶圓的產能,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這一數字已增至每月12萬9000片晶圓。
DB HiTek並不是唯一一家提高代工服務價格的公司。知情人士說,SK海力士和三星也計劃提高8英寸晶圓代工生產的價格。
(校對/零叄)
5、歐洲科技界:美國利用「黑名單」之名,為美國企業「謀利」
圖片來源: FT
集微網消息,據FT報導,歐洲科技行業高管和外交官指責美國利用制裁將它們擋在中國市場之外,同時對美國公司提供豁免。
過去兩年,美國對華為等中國企業實施了嚴厲制裁,阻止它們購買多數含有美國技術的設備及相關產品。但一名歐洲高管表示,這些制裁創造了「美國優先」的貿易政策,包括美國企業獲得豁免,而其他國家的企業則被排除在外。迄今為止,美國公司獲得了向華為供貨的許可證,而歐洲供應商則沒有。
許多生產晶片和晶片製造設備的歐洲企業都受到美國制裁的影響,因為它們依賴於美國的智慧財產權。
另一位歐洲科技企業高管表示,他們的公司曾被禁止向中國買家供應零部件,因為有人懷疑這些零部件可能被用於軍事目的。但這位高管稱,零部件市場很快被通過中間商銷售的美國供應商佔據。
這對歐洲公司的影響是巨大的。本月早些時候,歐洲最大的半導體公司之一的意法半導體將其年度收入目標推遲一年,理由是美國對其「重要客戶」華為的制裁。同一天,ST股價下跌近12%。
ST CEO Jean-Marc Chery告訴投資者,因中美貿易戰的關係,ST所在市場過去兩年沒有大幅增長。
今年9月,德國晶片製造商英飛凌的負責人對CNBC表示,中美緊張關係是一個大問題。英飛凌向金融時報表示,歐洲必須小心,不要在中美貿易戰中被壓垮。
歐洲企業高管和外交官表示,儘管他們對美國政府出於他國軍事建設目的為由實施制裁抱有同情,但科技公司和各國政府對單邊制裁感到越來越失望,並希望減少使用美國技術和智慧財產權。
12月初,17個歐盟成員國通過歐盟委員會宣布了一項「關於處理器和半導體技術的歐洲倡議」。該組織主張,在未來兩到三年內,將歐洲復甦與彈性基金(European Recovery and Resilience Facility)資金的五分之一(1450億歐元)用於半導體研究。
一位駐中國的歐洲外交官表示:「這一聲明表明,儘管這將需要很長時間,但是歐洲各國政府希望減少對美國技術的依賴。」
「美國的制裁加速了這一進程。對歐洲企業來說,中國是一個如此巨大的市場,它們需要想辦法服務這個市場,」該外交官補充道。
中國歐盟商會(EU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主席Joerg Wuttke表示:「歐洲不希望陷入雙邊對抗,但是他們不得不在中國和美國之間做出選擇。」
Wuttke表示,最大的挑戰之一是歐洲汽車業,該行業的智能和自動駕駛汽車依賴於美國技術,而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製造和銷售市場。
Wuttke補充道:「他們現在不知道如何在不使用美國半導體的情況下在中國進行生產,他們預計美國將阻止他們向中國出口某些類型的晶片。」
(校對/零叄)
6、每日精選|餘承東吐槽智能家居;北京地鐵將用5G技術
集微網12月23日消息,在近日的華為發布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吐槽說,當前智能家居沒有體系化智能化,缺乏有力競爭方案,個別廠家做的是單系統智能化。華為推出全屋智能化解決方案就是來解決智能家居的瓶頸。希望華為能把智能家居做好,那樣才能更好地提高廣大消費者的生活品質。
圖片來源:微博
據悉,北京將依託地鐵11號線西段(冬奧支線),打造北京首條智慧地鐵示範線,並將研究基於5G 技術的車車通信列控系統,提高列車運行效率、提升系統可靠性,高峰期最小行車間隔可提升10%以上。北京地鐵用5G技術如果效果不錯的話,建議其他城市的地鐵也跟進,畢竟列車運行效率提升了,對於上班族來說是一件好事。
圖片來源:微博
近日,兩組嶄新的CR300AF型復興號動車組抵達昆明動車組運用所。據了解,該車型比以往的車型更加智能化,比如動車組增設了座位信息顯示系統,提供座位號指示和座位售票狀態指示,短途無座乘客可以在暫時無人的座位上休息。工程師唐雄介紹說,新型復興號動車組還實現了WIFI全覆蓋。部分高鐵上已經有WiFi覆蓋,雖然網速不行,但是有總比沒有強,期待著改善WiFi網速。
圖片來源:微博
說到高鐵動車,還有新的變化。明天起,鐵路部門在京滬高鐵、成渝高鐵的部分車次試點「靜音車廂」服務。23日起,旅客通過鐵路12306網站、手機App、自動售票機等渠道購買京滬高鐵、成渝高鐵指定車次車票時,如需提供「靜音車廂」服務,可根據系統提示自願選擇購買「靜音車廂」車票,「靜音車廂」設在3號車廂(二等座車)。設立靜音車廂的初衷是好的,關鍵在於執行與監督,否則就會成了擺設。
圖片來源:微博
在湖北武漢,一位張先生稱,他近日在淘寶購買了原價299元(實付99元)的耳機,收貨後發現與賣家圖片不符,同時還收到拼多多發來的物流簡訊。隨後他發現收到的這款耳機在拼多多上售價十幾元。張先生聯繫商家後,對方讓他退貨退款。估計是店主在兩個平臺都投放了廣告,兩個平臺都有流量,發貨是一個地方發。貨太多,店主用錯了物流平臺。隨著拼多多的日益強大,以後類似的事件只會越來越多。
圖片來源:微博
更多的趣事,就在每日精選。
(校對/零叄)
*此內容為集微網原創,著作權歸集微網所有。未經集微網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