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學者曾評論,「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這是為何?

2020-12-22 趣觀歷史

引言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浮浮沉沉,鉛華洗盡,已是經歷了數次變遷。又有哪一個朝代是經久不衰呢?正如《臨江仙》所云,「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在歷史的洪流中,沒有人可以逃離被湮沒的命運。

01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烏衣巷》告訴我們一個真理,時移境遷,興衰更替是自然規律。所幸,歷經數千年的變遷,中華文明都得以延續至今,而且愈加璀璨。不過,若要追溯純正的華夏文明,恐怕要從宋朝末年算起。

宋朝古畫

宋之前,中國的歷史都是由中原地區的民族續寫,外族雖有來犯與滋擾,卻也未曾改朝換代。宋朝終結了這幾朝盛世,在崖山,將時代的話語權交給了當時的蒙古外族。

崖山,就是如今的廣東江門。在此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戰役,史稱崖山之戰。這場戰役發生在宋元之間,也是決勝之戰。中國歷史由此改寫,準確地說,是漢人命運由此改寫。宋朝末年,蒙古族發展如日中天,逐漸到了宋朝難以抵禦的程度。鐵木真率領的蒙古部落先是消滅了夏朝,之後侵吞了西遼,直至使金覆滅。自此,正式打開了宋元戰爭的序幕。

崖山之戰

02

南宋當時定都於杭州,節節敗退的宋軍,也是節節潰逃。宋度宗的妃子懈怠皇室一路往南逃去,讓7歲的幼童稱帝,後被封號宋瑞宗。

宋度宗

元兵一路追殺至福州,被迫逃往廣東,皇帝在途中染病離世,他的弟弟繼位。元兵並未放過新帝,將新帝與親信追殺到了崖山。元軍趁勢封鎖了崖山,形成三面合圍之勢。被困崖山的宋朝軍民奮死抵抗,燒毀了所有的房屋,決心和元軍決一死戰。士兵用船隻作牆,把皇帝包圍在其中。

元軍以小船進行火攻,宋軍就用淤泥抵抗。久攻不下,元兵就決意困死宋軍,讓他們因糧草斷絕而亡。在元軍發起最後的進攻時,宋軍眼看宋朝氣數已盡,左丞相陸秀夫就帶著皇帝跳下了大海。士兵也隨之投海而亡,避免被元軍俘虜。這場戰役,宋朝軍民沒有一人倖存,戰後海面浮屍十萬。

陸秀夫雕像

崖山之戰之後,宋朝皇室無一倖存。這也是中國史上著名的大規模海戰,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同時,此戰也結束了中國幾千年的漢家統治。元朝的統治階級是蒙古族人,儘管驍勇善戰,卻生性兇殘,在當時被視為外族。

崖山之戰也是宋朝抵禦蒙古侵略的決戰,標誌著中國在史上首次被外來入侵民族所打敗,並且徹底覆滅。因此,有人評論道,"崖山之後無中華"。

03

崖山之戰後,華夏中原不僅由蒙古政權統治,而且漢人也慘遭蒙古軍的屠戮。在這之前,漢族政權歷經了南北朝、五代十國、兩宋時期的變遷,一直在風雨飄搖中,不過卻並沒有讓國家統治流落於漢外民族之手。

漢文化也成為少數民族必學的文化,不少少數民族也被漢化。到了宋朝時,百姓安居樂業,國家重文輕武,文化空前繁榮,詩詞、畫作都為周邊國家所效仿。但也因此,為元朝滅宋埋下了深重的隱患。由於漢人被屠戮,維持數千年的華夏文化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斷層,幾乎被毀滅。在元朝,漢人沒有地位,生存都是難題,更不用說發展文化了。

元世祖忽必烈

而且,元朝在掌握統治權之後,還積極推行異族通婚,所以,元以後,純正的漢民族已經很少了。

日本許多學者對此也有評論,"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原因在於唐朝盛世,日本經常遣使到中國學習禮制、繪畫等,並且效仿長安文化,現在日本的東京幾乎就是唐朝的長安。明朝雖然結束了異族的統治,恢復了漢人統治,但並沒有實現長期穩定,就被清朝滿族所傾覆,華夏文明再一次落入外族手中。日本人意欲打著光復中華文明的旗號,對我國實行侵略,才有了"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的言論。

結語

雖然中國的歷史主動權並不一直在漢人手中,但少數民族入侵後,都被燦爛的華夏文明所漢化,進而融合成了多民族的中華文明,現在56個民族也是一個團結的大家庭,沒有了外族之說。不論歷史怎樣發展,中華文明依然巍然屹立,只是在時代的演變下,會轉變形式,會豐富內容,但並不會影響它的傳承。

參考資料:

《臨江仙》

《烏衣巷》

相關焦點

  • 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日本編的屁話,是在為侵略造勢
    許久之前,關於中國的文化正統地位有過這麼一種說法「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中華正統在東瀛」。當時網絡上的環境很亂,各種公知、帶路黨等牛鬼蛇神鬼哭狼嚎地發出各種在今天看來非常可笑的聲音,比較有名的像是美國小護照、日本夏令營、青島下水道,可憐當年的我年少不懂事,居然相信了這些鬼話。說回最開始的這個論調,這句話的內容說的是一段歷史,一段當年中國朝代更迭的歷史。
  • 文揚:「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的觀點錯在哪?
    觀察者網:有一種網絡論調說「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您如何看待這種觀點?文揚:這涉及到中國和華夏如何定義。我之所以提出「廣土巨族」的概念,而不使用「廣土眾民」之說,就是為了強調中華民族的多民族同化和融合這個特點。
  • 謠言粉碎機,從來沒有崖山之後無中華這個說法
    有時候吧,這謠言不知道從哪兒就冒出來了,傳的有鼻子有眼兒,比如「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華夏」。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而且不光捏造了這句話,還煞有介事弄了兩個出處。據我不怎麼靠譜的記憶力的不完全回憶,我至少在三個相當有影響力的大V那裡,看到他們義正言辭,氣憤填膺的批駁這是日本人編造的謠言,美化侵華的罪惡手段。名為闢謠,可這也是不折不扣的謠言。據稱提出「崖山之後無中華」這個觀點的,是日本京都學派創始人,內藤湖南。註:京都學派,以京都帝國大學人文研究所為中心的學派。
  • 南宋悲歌,崖山之後無中華!
    崖山,就是如今的廣東江門。在此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戰役,史稱崖山海戰。這場戰役發生在宋元之間,也是決勝之戰。中國歷史由此改寫,準確地說,是漢人命運由此改寫。這場決戰十分慘烈,宋朝全軍覆滅,當時的小皇帝也跳海自盡,南宋政權宣布到此結束。崖山海戰中國第一次淪陷於異族,中國自立發展的進程被打斷,已經高度文明的經濟、文明、科技、政治制度等等都間斷了,很多國外的史學家將宋代滅亡視為古典意義中國的結束,所謂「崖山之後,已無中國」。
  • 趙家堡:誰道崖山之後無中國,趙宋皇族後代隱居之地
    曾經有人說過這麼一句話:崖山之後無中國。明末清初一代儒學宗師顧炎武,曾在他的著作《日知錄》中,提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之語。他認為,一家一姓的皇朝滅亡,是「易姓改號,謂之亡國」,其責任在於執掌朝政大權的「其君其臣」。
  • 為何說「崖山之後無華夏,明朝之後無中國」?歷史總是驚人相似
    崖山一戰,南宋陸秀夫抱著小皇帝投了海,自此趙宋王朝,便從根本上斷了,蒙元入駐中原,鬧鬧騰騰的一百多年,又被朱元璋打回了老家。後世總有些研究歷史的各種家,抱著書捶胸頓足地嚷嚷「崖山之後無華夏」,那模樣跟死了爹娘一樣,恨不得時光瞬間能倒流一千年,然後化身蓋世大英雄,把忽必烈打回老家,挽天傾,鑄盛世。純屬扯淡。南宋皇室斷更了,這是真的。可你要說巍巍華夏文明斷了傳承,這我是不答應的。
  • 崖山之戰:何以從此無中華
    軍中無帥之宋朝軍民在宰相陸秀夫指揮下繼續與元軍作戰,一直堅持至三月十九日,終因趙昺之龍船困於千船之中而無法突圍,陸秀夫見大勢已去,恐君死臣辱,便毅然背著八歲之帝趙昺投海,崖山海戰遂告結束,延綿近三百年之大宋王朝宣告滅亡。戰後,隨行之十多萬忠義軍民亦相繼跳海,一時十餘萬具屍體浮海遮浪。逃出元兵之圍的張世傑冀奉楊太后名義再找宋朝趙氏後人為主,再圖後舉,但楊太后在聽聞宋帝趙昺的死訊後亦赴海自殺。
  • 宋明亡了都有大量漢人殉國,大清亡了,為何旗人貴族殉國僅7個
    大清亡了許多人都曾聽說過,在宋元或明清交替之際為氣節而殉國的悲壯故事,無論是文天祥慷慨赴死,大宋官員與百姓崖山赴難,還是史可法英勇就義,百姓誓死不留辮,都體現出中國一直以來都十分流行的節義觀如果中國一直按原有的路子走下去,那麼當大清為下一個反叛者所取代的時候,我想也應該重現「崖山赴難」這樣的情形,但現實卻是,大清亡了的時候,滿清貴族們卻選擇了一條「精緻」的路。
  • 這和古印度古埃及有什麼區別?
    這和古印度古埃及有什麼區別?流傳很廣泛的一句話是,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國,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和古中國。而流傳更廣的一句話是,世界上只有一個民族的文化數千年不曾斷裂,延續至今,這就是——中國。這話說的對不對呢?我們不妨先看看質疑聲音。
  • 83·崖山之戰
    臨安獻城次日,二王微服出城,取海道逃往福建。1276年6月,益王趙昰在福州即帝位,再封其弟趙昺為衛王,南宋小朝廷建立。這個流亡政權企圖據閩而圖浙贛,再謀復國。謝太后曾命前來勤王的文天祥出使元營謀合,被伯顏羈留,北解途中乘隙逃脫,此時也碾轉投奔而來。從這時起直到崖山之戰的三年裡,南宋士大夫為其主,為保國,與元軍進行了最後的鬥爭。
  • 崖山之戰:十萬人投海殉國的悲烈壯舉
    這一切,等一個人到來就發生了變化,這個人原本是宋將,就是他滅了南宋。崖山海戰,又稱崖門戰役、崖門之役、崖山之戰、宋元崖門海戰 等,是1279年(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進行的大規模海戰,也是古代中國少見的大海戰。
  • 為肢解中國,日寇杜撰兩大歷史謬論,若再傳謠,日寇在地獄都笑醒
    正所謂「欲先亡其國,必先亡其史」,日本史學家所杜撰的史學謬論,直到今天仍在毒害著我們的青年。現在便列出兩大史學謬論,供大家評析。 第一大謬論:崖山之後無中華,中國文明在日本 這個觀點,首創於日本史學家內藤湖南。
  • 曾經萬國拜冕旒:中華宗藩體系崩潰史(日本篇)
    「中國」二字成為中國的國號前其實只是通稱,所以並非中原王朝的專利,任何自認為自己是中央之國的國家均可自稱為中國。在日本列島內部,京都附近的五畿尤其是大和國,正是以中國自居。奈良時代藤原廣嗣上表日本天皇時曾有此語:「北狄蝦夷,西戎隼(隼人)俗,狼性易亂,野心難馴。往古已來,中國有聖則後服,朝堂有變則先叛。」這裡的中國與中原王朝無關,指的就是天皇之朝廷。
  • 華夷之辨:為何清是我國正統王朝 而日本侵華則是外族入侵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華夷之辨:為何清朝屬於我國正統王朝,而日本則是外族入侵!但是日本在這一戰中,直接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因此隨後日本又以國家的身份,派出譴唐使學習中原先進文化。而到了明朝與清朝,中華與日本更是發生了數次滅國戰爭。明朝萬曆年間,豐臣秀吉妄圖以朝鮮為跳板,滅亡大明。清朝末年,日本亡我中華之心更是昭然若揭!
  • 歷史發明家:二戰救世主美利堅,中華正統在臺灣!
    以前國內有個說法很流行,叫「唐宋在日本,明在韓國,民國在臺灣」,只有「大清在中國」,更有誇張的口號,說「崖山之後無中華」。意思是我們的文化已經斷層了,我們民族精神的正統都在人家手裡,不在自己手裡。其實這個觀點是日本人炮製出來的。「崖山之後無華夏」的這句話,來源於明末東林黨領袖錢謙益的一句詩,「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大意是崖山海戰之後,中原統治權不再屬於漢人掌管,被迫交到了蠻夷手中。
  • 李巖與劉宗敏並無交情,為何被殺之後,劉宗敏卻勃然大怒?
    然而,在李巖被殺之後,與他並無特別交情的劉宗敏,卻勃然大怒甚至要為李巖報仇,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李自成能夠打到北京,李巖是一個關鍵人物,但李自成進京之後,李巖曾進諫四件事,提出不同意見,其中就有嚴肅軍紀和招撫吳三桂父子這兩項重要建議。但李自成的態度是:「自成見疏,不甚喜,即批疏『知道了』」,最終鑄成無可挽救的大錯。 因此,李自成的失敗,反而襯託出李巖的正確。
  • 南宋最後一戰,崖山海戰究竟多慘烈?
    端宗死後,他七歲的弟弟趙昺登基,也就是宋少帝,當時朝廷逃無可逃,最後只能逃到崖山,準備以此作為據點,繼續抗元。期間,文天祥率部在贛州一帶阻擊蒙軍的進攻,一度取得勝利,但中路蒙軍源源不斷的增援,很快就挫敗了文天祥的抵抗,文天祥且戰且退,最終還是在不幸被俘。
  • 日本學者妄圖抹殺中國上古史!——白鳥庫吉與堯舜禹抹殺論
    在這些人中,曾有一個日本人要抹殺中國上古史,摧毀儒家思想根基的三王。他便是日本東京學派的創始人——白鳥庫吉。他提出的堯舜禹抹殺論在學界掀起軒然大波,其理論從多個角度否定了堯舜禹存在的真實性,視這三位中國儒家推崇的先賢為後世偽造的「偶像」,力圖將他們與他們所代表的中國上古史抹殺。該理論具有濃鬱的疑古思想,也凸顯著白鳥庫吉本人對中國強烈的敵視態度。
  • 日本教科書怎麼評價中國?網友:看完內心五味雜陳,甚至有些心寒
    日本歷史書在日本的歷史課本裡,他們花了很大的篇幅來介紹中國,這得歸功於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啊!中國歷史毫無間斷,若是對中國的歷史輕描淡寫,甚至一筆帶過,那麼有關東方歷史的內容,就有如一盤散沙了。
  • 日本學者:中國沒有唐代建築,來日本看吧。中國學者:不可能!
    僧侶隊伍日漸形成的經濟實力和地方勢力,使得本來就對佛教厭惡的唐武帝,下令清查全國寺院和僧侶人數,同年8月有下令限期拆毀全國寺廟4600座,命令僧尼全部還俗回家,這就是我國歷史上四次滅佛運動之一的「會昌法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