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書中唐朝武備
由於唐朝法令制度,極少下葬武備,至今考古所出唐朝武備僅有竇皦墓唐刀和曲江、大明宮殘甲一套,這些實物對唐朝武備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樣本,但是因為實物樣本數量太少,無法系統描繪出唐朝武備狀態。《舊唐書》、《新唐書》、《唐六典》、《神機制勝太白陰經》等著作記錄了相當數量的唐朝武備情況,筆者梳理出其內容,有助於對唐朝武備有一個較為詳細的了解。筆者從宮廷和軍隊兩個角度來闡述唐軍的裝備。兩唐書中的《禮制》、《儀衛》記載宮廷儀衛中持有長短不同兵器,長矛類有「槊」和「漆槍、木槍、白桿槍、樸頭槍」四類槍;儀衛在朝會時「佩弓箭、胡祿」;右驍衛、左右衛、清遊隊立於兩階、東西廊佩「鍪、甲、弓、箭、刀、楯」,用「黃、赤、黑」加以區分。左右金吾衛「帶弓箭、橫刀……二十人持槊,四人持弩,十六人帶弓箭。」;大駕滷簿,天子出行時,千牛衛將軍一人陪乘玉輅「執金裝長刀」;左金吾衛隊正、左右金吾衛翊衛持「銀裝儀刀」;左右威衛隊正「執銀裝長刀」;左右衛翊衛「各執金銅裝儀刀」;儀仗騎兵「甲騎具裝」。從現有史料來看,宮廷內衛的衛體裝備有甲冑(鍪)、楯(盾);長杆兵器有槍、槊;刀劍有金裝、銀裝長刀和儀刀、銅裝儀刀、鍮石裝長刀;遠射兵器有弓、箭、胡祿。刀劍的不同材質的裝具也對應了軍職的將軍、隊正、儀衛武士等。
軍隊裝備在唐史料中也有明確的記載,《新唐書》兵制載:「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祿、橫刀、礪石、大觿、氈帽、氈裝、行藤皆一,麥飯九鬥,米二鬥,皆自備,並其介冑、戎具藏於庫。有所徵行,則視其入而出給之。其番上宿衛者,惟給弓矢、橫刀而已」。《神機制敵太平陰經》載:「一軍一萬二千五百人,甲,六分七千五百領。戰袍,四分五千領。槍,十分一萬二千五百條,牛皮牌,二分二千五百面,馬軍以團牌代四分支。弩二分,弦三分,副箭一百分二千五百張。弩,七千五百條弦,二十五萬隻箭。弓,十分弦,三副箭,一百五十分。弓,一萬二千五百張,弦三萬七千五百條,箭三十七萬五千集。射甲箭,五萬隻。生鈊箭,二萬五千隻。長垛箭,弓袋,胡鹿長弓袋,並十分一萬二千五百副。佩刀,八分一萬口。陌刀,二分二千五百口。棓,二分二千五百張。馬軍及陌刀,並以啄鎚、斧鉞代,各四分支、搭索,二分二千五百條,馬軍用。」唐軍遠射武器為弓箭,佩胡祿,箭為「射甲箭、生鈊箭、長垛箭」三類;盾牌為牛皮製;軍士的「佩刀」即為橫刀,長柄武器為「槍」、「陌刀」「棓(棒)」;甲冑《太平陰經》中未說明細節,但是在《唐六典》中則闡述的較為清晰:「甲之制十有三: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三曰細鱗甲,四曰山文甲,五曰鳥鎚甲,六曰白布甲,七曰阜絹甲,八曰布背甲,九曰步兵甲,十曰皮甲,十有一曰木甲,十有二曰鎖子甲,十有三曰馬甲,今明光、光要、細鱗。山文、烏鎚、鎖子皆鐵甲也」。《唐六典》中對槍的注釋:「矛、長八尺曰槊,馬上所執。蓋今之漆槍短,騎兵用之;木槍長,步兵用之,白幹槍,羽林所執;樸頭槍,金吾所執也」。《唐六典》中對刀劍的注釋為「今儀刀蓋古班劍之類,晉、宋以來謂之御刀,後魏曰長刀,皆施龍鳳環;至隋,謂之儀刀,裝以金銀,羽儀所執。鄣刀蓋用鄣身以禦敵。橫刀,佩刀也,兵士所佩,名亦起於隋。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斷馬劍」。從這段注釋中可以較為清晰的知道,儀刀屬於皇室儀仗用,配龍鳳環。班劍制度始自漢朝,天子百官皆佩劍上朝,地位較高大臣,皇帝賜「劍履上殿」,後來為了避免出現佩劍行刺,劍刃換成木質,班劍兩晉以後逐漸成為儀仗之物。鄣刀在目前的史料中也未見詳細的描述,也無出土實物可對應,無法考據。橫刀是宮廷宿衛軍士和軍隊常備佩刀。《隋書》卷十二志七載 「一百四十人,分左右,帶橫刀」,說明橫刀自北周時期就已誕生,隋沿用。《唐律疏議》卷八衛禁律「諸宿衛者兵仗不得遠身」疏議曰:兵仗者,謂橫刀常帶;其甲、矟、弓、箭之類,有時應執著者並不得遠身。宿衛時,「橫刀常帶」,故而高宗對為千牛衛將軍的王及善說:「他人非搜闢不得至朕所,卿佩大橫刀在朕側」。《資治通鑑》的胡注中則能發現一些有關橫刀名稱由來的線索:「橫刀者,用皮襻帶之,刀橫掖下」。從史料中可知,橫刀為雙提掛形式,配掛於腰間。陌刀在唐代史料中則有較多的記錄,在唐代對外戰爭和平定「安史之亂」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陌刀起源於隋朝,隋將闞稜善使陌刀,《新唐書》載:「闞稜,伏威邑人也。貌魁雄,善用兩刃刀,其長丈,名曰陌刀,一揮殺數人,前無堅對」。隋亡唐興之後,陌刀隨即進入唐軍,唐軍中李嗣業也著名的陌刀將,《新唐書》載:「李嗣業,字嗣業,京兆高陵人。長七尺,膂力絕眾。開元中,從安西都護來曜討十姓蘇祿,先登捕虜,累功署昭武校尉。後應募安西,軍中初用陌刀,而嗣業尤善,每戰必為先鋒,所向摧北」,至今考古系統和民間收藏都無陌刀實物出土,故至今也無法確定此刀形制。《唐六典》中對弓的注釋:「弓之制有四:一曰長弓,二曰角弓,三曰稍弓,四曰格弓。今長弓以桑柘,步兵用之;角弓以筋角,騎兵用之;稍弓,短弓也,利於近射;格弓,彩飾之弓,羽儀所執」。按照如此分類,宮廷儀衛用「格弓」,步兵用「長弓、稍弓」,騎兵用「角弓」,弓箭與胡祿配套使用。
二、壁畫中唐武備與實物
1、刀劍
中唐時期敦煌158窟「各國王子舉哀圖」中最早出現直翼八字型劍格,158窟開鑿於吐蕃統治晚期的前段,大約在公元756-781年,西夏時期進行過重修。「舉哀圖」中右下角有一王子,持劍刺胸,其劍格為八字形(圖1),兩翼較直,中段有尖凸。壁畫的左側,一王子背對畫面,纏頭,腰側懸掛佩劍,劍柄較為模糊,但是能清晰的看出其劍格為清晰的直翼八字格,中段無尖凸,鞘室有金屬包邊。
圖1 國王舉哀圖
圖2 敦煌莫高窟061窟 主室東壁畫
圖3 敦煌莫高窟061窟 主室南坡
圖4 千手觀音 劍
圖5 法國 吉美博物館
圖6 法國 吉美 EO.1162
此類八字格劍的劍首多為環首,劍鞘形式不得而知,在同期的壁畫中,尚未發現八字格劍鞘形式,僅在舉哀圖中見到鞘室有金屬包邊的特徵。圖7 八字格唐劍
圖8 大英博物館
圖9 大英博物館 千手觀音
圖10 榆林窟025窟 南方天王 隨扈 劍鞘
國內文博系統未在考古報告和文集中公布過有菱形劍格、雙附耳唐刀出土,甚為遺憾。隨著國內刀劍收藏的發展,唐菱形劍格實物逐漸被諸位收藏家收藏,筆者和鐵錘先生都收藏有此類格(圖11、12),格的材質有銀、銅、鐵不等,此類刀格兩翼靠刀背端略厚,靠刃端較薄,明顯可區別;劍用的菱形格兩端厚度較為一致,此類刀格在唐陵中也有較為清晰的表現,此種菱形格在遼朝刀劍中得以繼承。此種劍格風格的劍首多為圭形,外包金屬,提掛附耳國內亦有出土,為少數收藏家珍藏,此種附耳在南北朝時期,多為一個簡單的圓弧形,以固原李賢墓出土的北周橫刀為典型,至中唐,附耳已經變成多曲關係,已經非常中國化。這樣形制的唐刀東傳至日本,形成日本早期太刀的起源,現正倉院保存的「金銀鈿裝唐大刀」就是此類唐刀代表。(圖13)。目前所知收藏家和博物館保管的唐朝刀劍中,刀的數量大於劍,主要的刀型仍舊是漢刀直刃式(圖14),唐中期之後,誕生了一種新刀型,刀尖為劍形(圖15)。唐朝刀劍手柄都裹鮫魚皮,西安竇皦墓墓中的唐刀實物上能看到殘留鮫魚皮痕跡,在莫高窟025窟毗沙門天腰側的佩劍的圖像中亦有顯示。圖11 唐格
圖12 唐格
圖13 正倉院金銀鈿裝唐大刀副本1.
14 渤海國刀
圖15 揚州博物館唐刀
圖16 莫高窟012窟 主室 西壁
2、甲冑
圖17 莫高窟第154窟
圖18 法國吉美博物館藏敦煌毗沙門天王像
敦煌式樣的甲冑是毗沙門天王的一種新造型,誕生於中唐之後。榆林窟25窟左側毗沙門天王是目前保存較好的一鋪晚唐壁畫(圖19),天王側立,左手託五柱塔,右手持長戟。披膊和盆領一體結構,披膊為條型甲片;胸前和後背單獨結構,用肩帶連接前後,前胸左右有金屬裝飾物;身甲為魚鱗甲,甲裙為條形甲片編綴成札甲,甲裙和披膊的甲片在頂部都有突出部分,近似如意雲頭。腰側懸長劍,長劍劍首為環首,劍柄包鮫魚皮,柄中有莖孔,孔口有裝飾片,因劍在身側,不知其劍是否有劍格,劍鞘尾端有明顯珠飾。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絹畫中有相當數量的毗沙門天王像,此張天王像為五代時期(圖20),正面構圖形式,館藏編號:Pelliot chinois 4518。上身部分的身甲分成三部分結構:披膊和盆領為一結構,連接為一體,魚鱗甲葉;前胸和後背有各有單獨的一層硬質護甲,用肩帶連接,壓住披膊;內部身甲至腰部,身甲也為魚鱗甲葉。甲裙為長葉片札甲。腹部掛一弧型短刀,腰側未見長劍。這兩尊毗沙門天王已經和于闐風格出現了一些顯著的不同,尤其是披膊和胸甲的關係完全不同,胸甲和背甲用肩帶連接,肩帶下壓披膊,明顯可以看出此類胸甲更具有中原風格,肩帶的連接方式完全繼承於南北朝的兩檔甲造型。此類風格在中原地區的唐天王石雕、鎮墓天王中更為流行,學界稱之為敦煌新式樣。圖19 榆林窟025窟毗沙門天王像
圖20 法國國家圖書館
唐制式樣札甲在敦煌217窟中有明確表現(圖21)。217窟主室南壁的「八王子禮佛圖」中,八王子身著鎧甲,此種札甲胸甲和甲裙為一體式,都為長條甲片和皮繩編綴而成,甲身較長,胸前和身體兩側開襟,披膊獨立,前後身甲由肩帶聯接,壓住披膊,胸口有明光圓護。此鋪壁畫中的札甲形制與唐昭陵長樂公主墓壁畫中的唐甲高度相似。同窟的主室北壁的交戰圖中(圖22),兩軍武士都著長身鐵札甲,其甲的形制與王子禮佛圖中的身甲一致。軍士所持盾牌為圭首長直盾。圖21 莫高窟217窟 盛唐 八王子禮佛
圖22 敦煌217窟主室西壁
中國考古界在目前公布的唐代甲冑考古資料非常有限,1976年7月中旬在西安曲江池出土唐代鐵鎧甲一領,「鐵鎧甲是在平整土地時發現的,據發現人說,出土時甲片編聯尚整齊,是一件完整的鎧甲,收集到的甲片共三百二十二片, 按照甲片的形狀, 可分成三種, 即寬條型、中寬型和窄條型」(圖23)。西安1995年在唐含元殿考古中,「發掘出唐代甲片,為九層橫向排列的甲片疊置而成, 鏽蝕嚴重。殘塊大致呈長方形, 長40、寬約14.5、厚6 釐米。甲片呈圓角長方形, 上端和下端各有一小孔。長7、寬2.3 釐米。應是唐代宮廷衛士甲片的殘存」(圖24)。較為遺憾的是,從目前的考古實物中,無法證實敦煌天王唐甲中有此類如意雲頭形甲片,兩處出土的甲片與敦煌217窟顯示的札甲風格極為接近。圖23 西安曲江考古出土唐朝甲片
圖24 大明宮出土唐甲片
3、弓矢、胡祿
圖25 莫高窟012 前室西壁 胡祿
圖27 唐箭簇
唐朝對弓、箭的製作並未有史料記載。但是從歷史中的一些事件中可以看出,唐朝對弓箭是極為重視的,唐太宗李世民本人既是善使弓箭高手,《太平御覽》載:「太宗討劉黑闥。闥常於肥鄉列陣,太宗親率左右擊之。有一突將,勇壯絕人,直衝太宗,刃將接,太宗以天策上將大箭射之,中心洞背,應弦而斃。遂傳此箭於北蕃。突厥見而驚嘆。又常輕騎近出,遇三騎皆賊中驍勇有名者,舉槍而進。左右請避之,太宗不從,待其將至,連發三矢,相次皆斃。敵人懾氣焉」。只是史料未能言明太宗使何種形制的弓、箭。《舊唐書》薛仁貴傳載「領兵擊九姓突厥於天山,將行,高宗內出甲,令仁貴試之。上曰:古之善射,有穿七札者,卿且射五重。仁貴射而洞之,高宗大驚,更取堅甲以賜之。時九姓有眾十餘萬,令驍健數十人逆來挑戰,仁貴發三矢,射殺三人,自餘一時下馬請降。仁貴恐為後患,並坑殺之。更就磧北安撫餘眾,擒其偽葉護兄弟三人而還。軍中歌曰: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九姓自此衰弱,不復更為邊患」。這些史料說明唐朝軍隊對弓箭的使用是極為高明,也反襯出製作水平極高,只是目前未有實物出土,筋角弓都是以木、牛角、牛筋為材料,如是入土,千餘年也恐腐壞無蹤。
4、騎兵
圖28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
至此,我們從史料中可以得知靈活機動地運用精銳騎兵,是李世民的戰略戰術,也是唐軍平定隋末割據勢力統一天下、直至橫掃塞北的基礎。敦煌壁畫為李世民騎兵戰術做了較好的注釋。
5、槍、槊
6、楯(盾)
三、小結
文章轉引樂藝會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