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8月19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超連結》報導,近期,多地雷雨不斷。6—8月也是我國雷電災害高發期。
8月10日,上海出現一波強降雨加強雷電天氣,東方明珠塔上空電閃雷鳴,在一些被拍攝到的畫面中,甚至看起來是被閃電擊中。到底東方明珠這樣高聳的建築招不招雷電?如果被擊中,會怎樣?強雷電天氣,除了不亂發誓,我們還能如何防雷電?
避雷,從引雷開始
從富蘭克林冒著生命危險試圖「從天空攝取閃電」開始,雷電之謎引起人類關注,防雷避雷技術不斷進步。
現如今,一些很高的建築物被雷擊中之後,好像也沒發生什麼災害事故。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呂偉濤向《新聞超連結》表示,從這點可以看出,現代建築物防雷已做得非常完善。
東方明珠等現代建築物的防雷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包括外部和內部防雷。外部防雷,主要是由避雷針(比如東方明珠裝備的環形避雷針)、引下線和接地裝置等組成,主要用於雷電的直接防護;內部防雷,主要是針對建築物裡的設備,主要由等電位連接一些共用的接地裝置,如屏蔽器、電源保護器等,防止或減少雷電流在防護空間內產生的電磁效應。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房子,特別是農村地區,如果沒有這類較完善的避雷裝置,電視天線、樓頂太陽能熱水器等裝置在雷暴條件下,就有可能被雷擊中,還可能會把雷引到室內,造成人員傷亡。
為何要主動找雷劈?
研究人員如今仍然在「引雷」。為什麼要主動找雷劈?因為人工引雷觸發閃電和自然閃電高度相像,並且更乖、更聽話。
自然閃電發生的隨機性非常強,而人工引雷可以在一定程度控制閃電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也能夠較為真實地模擬自然閃電。發生位置確定、發生時間預知,還可以直接獲取電流、電磁場等關鍵特徵參量,這就便於開展很多科學試驗,例如雷擊過程及其機理的研究、新型雷電探測技術的研發與測試,以及雷電防護技術的測試。
人工引雷如何實施?在合適的情況下,向雷暴雲發射小火箭,小火箭上升從線軸拉出導線。小火箭會拖著鋼絲把雷引到指定地點。放電過程通常從200~400m高度起始,這被稱為觸發高度,向上自持發展,在空氣中形成常見的不規則放電通道。當放電自持發展到雲內時,雲中電荷沿著已經建立的通道卸放到地。
進籠子躲雷擊
在飛機和汽車裡遇到雷電,要不要跑出來?
飛機由很多金屬材料構成,可以被認為是一個法拉第籠,遇到雷擊,籠裡的人相對來說是安全的。因為人體觸電的原因是身體的不同部位存在電位差。法拉第籠的籠體是一個等電位體,內部電勢差為零,還與大地連通。當電流流過籠體時,能夠有效地將電流洩放入地,隔絕籠體外的電場和電磁波幹擾,起到「靜電屏蔽」的作用。如果飛機在空中飛行時被雷擊中,電流沿著金屬的外殼流動,而飛機內部不會受到傷害。同理,汽車車體也類似於法拉第籠。
但是也有飛機被雷擊中導致災難事故的情況。這主要是因為雷電擊中了關鍵部位,比如油箱。如果飛機遭受雷擊損壞了關鍵設備,甚至起火,就會導致比較嚴重的事故。
如何減小被雷劈的風險?
雷電發生時,人不要在較高位置。在雷電面前,把姿態放得低一些,不委屈。打雷時,不要在山頂等高處停留,遠離電源線、電話線、水管等導體。如果所處地點的電視信號是通過室外天線傳輸的,切斷電源。
如果還不放心,有個地方少去——委內瑞拉的馬拉開波湖目前是世界上雷電最密集的地方。那裡平均每年有297天會遭到閃電襲擊,每平方公裡的湖面每年監測到的閃電次數大約有233次,總的閃電次數會超過百萬。
監製:白中華
總臺央廣記者:鶴佳
編輯:劉飛 畢利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