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指出「要重視從生活實踐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
大千世界,數學無處不在。只要你留心觀察,善於動腦,你會覺得自己好像置身於數學的海洋。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指出「要重視從生活實踐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因為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產生了數學,並且促進了數學的發展;而數學又服務於社會,成為人們認識世界,解決問題的重要工具之一。數學將成為這個世紀每位社會成員的素養、知識和技能。
一、走進生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激發學習興趣
同學們有沒有發現在小學階段的學習中,我們對熟悉的生活情境,會感到親切,會更有興趣。
數學課本中越來越多的「解決問題」都以發生在我們身邊事例作為背景,創設問題情境,更好地啟發我們從中發現數學問題,幫助我們提高學習興趣,使思維活動處於積極主動的狀態。
生活是數學的源頭活水。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我們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那麼同學們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學習中,我們的老師越來越多地創設了許許多多生動、鮮活的生活情景,從平時看得見,摸得著,感覺得到的事物入手,把生活中的數學原型展現在課堂中,讓我們眼中的數學不再是簡單的數學,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識。
二、走進生活,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培養應用意識
「數學很有用」,它是經過千百年來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所證明了的,這是數學的魅力所在。但在小學階段,不是每一位同學們能真切能感受到的。這就需要我們在老師和家長的幫助下,走進生活,捕捉數學信息。在熟悉的情景中,把自己所學的數學知識與生活情景一一對應,在不知不覺中學握知識,在生活實踐中自覺地應用數學知識。
例如,學習百分數時,可以請爸爸媽媽指導我們有意識地從報紙、電視上搜集具有現實意義的關於百分數的數據,從收集的素材中認識百分數的義,學習百分數的知識。這時學習到的關於百分數知識,是從生活實際中得到的,當生活實際中有關的情境再現時,同學們就能快速地用百分數解決情境中的數學問題。
數學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用於生活。數學學習應當走生活化的道路,緊密聯繫生活實際,才能更好的體驗到數學就來自我們身邊的現實世界。在「課內向課外延伸,課外向課內匯集」這樣一個動態化生成的過程中,更好的提高數學應用能力。
三、走進生活,感受數學中的生活,進行情感的薰陶
數學是從生活中抽象出來的,同學們在主動探求數學問題的同時就在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
數學如同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處處充滿著美,如在學習圖形的對稱性時,我們是否能想到生活中具有對稱性的實物,從而感受數學的對稱美。
學習三角形的穩定性時,留意一下那些高聳入雲塔吊,注意一下那些美麗、雄偉的大橋,你是否能感受圖形的神奇與美。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生活,生活處處都能發現數學的精彩與美。
小學數學的學習應與我們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在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培養數學能力,以發展用數學眼光看待生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讓我們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在數學中感受生活」
四、結合生活實際,嘗試更多解題思路,提高創新思維能力
一切創意始於質疑,無數事實證明:沒有疑問,就沒有創意。
巴甫洛夫說過:「懷疑,是一切創新的前提。發現的設想,是探索的動力,」 「疑乃悟之父」等至理名言。
普利斯特裡和舍勒都先於拉瓦錫發現氧氣,但由於他們對「燃素說」深信不疑,使他們在真理碰到鼻尖上時卻與真理擦肩而過;
瑞利勳爵發現從不同實驗途徑得到的氮氣純度略有不同,大膽質疑深入研究,發現了稀有氣體氬;
二十四歲的德國年輕化學家維勒,敢於懷疑盛極一時的「生命力論」,實現了由無機物合成有機物的飛躍。
同學們在日常學習中,可以嘗試從已知知識中,或者認真觀察身邊的生產生活等活動以不同的方式解決問題,以開拓自身的創新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