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反艦飛彈發展迅速,在極短的時間內取代了大口徑火炮成為現代海戰的主要攻擊武器。而在反艦飛彈不斷發展的幾十年中,根據自身需求的不同,各國在反艦飛彈的設計設計風格上出現分化,特別是新一代反艦飛彈的發展上選擇了不同的道路。
其中,美國海軍的反艦飛彈朝隱身突防方向發展,研製了LRASM亞音速隱身反艦飛彈,雷達反射截面只有普通飛彈的十分之一;而俄羅斯海軍走的還是「簡單暴力」的方向,超音速突防發展,研製出了「鋯石」高超音速反艦飛彈,該飛彈的最大速度達到了8馬赫,不過最大射程只有400公裡左右。
與美國、俄羅斯走的方向不同,我海軍的反艦飛彈可謂是「齊開花」,不僅發展了諸如東風-21D、東風-17之類的反艦彈道飛彈,在普通新一代反艦飛彈也一下子發展出了兩款,一款是全程超音速的鷹擊-12,另一款則是被稱為「最接近完美的反艦飛彈」的鷹擊-18,那鷹擊-18放在國際上算是什麼水平呢?
首先,為了追求更大的射程,鷹擊-18採用的是亞超音速結合的飛行方式,並採用火箭助推器+小型渦扇發動機+固體火箭發動機相結合的動力方式。在發射之後丟掉助推器,渦扇發動機點火打開摺疊彈翼,進入0.8馬赫的高亞音速低空掠海飛行階段(前95%左右的飛行射程),以達到更大的射程和躲避雷達探測!
鷹擊-18在接近目標後,會爬到高空打開主動雷達搜索目標,鎖定目標後再丟掉亞音速巡航段(摺疊彈翼+渦扇發動機等)。這時候鷹擊-18會點火固體火箭發動機,短時間內將速度提升到3馬赫左右,並依靠尾部的4片彈翼進行「蛇形機動」,「蛇形機動」+3馬赫的突防速度讓敵人很難進行攔截。
另外,亞超音速結合的飛行方式也使得鷹擊-18的最大射程可以達到530公裡(有稱600公裡),並且可以攜帶200千克的高爆戰鬥部。而且,摺疊主彈翼之後的鷹擊-18外形簡潔猶如一個「光杆」一樣,這樣使得鷹擊-18反艦飛彈幾乎可以兼容我海軍055大驅、054A護衛艦、093B核潛艇等所有的垂髮系統,已經是海軍的主力反艦飛彈。
總的來說,鷹擊-18反艦飛彈既擁有較大的射程,又擁有較強的突防能力,這令鷹擊-18反艦飛彈有非常大的概率,遠距離突破敵方防空系統的攔截,這也是鷹擊-18被稱為「最接近完美的反艦飛彈」的最大原因。顯然,這樣的反艦飛彈即便放眼全球,也不弱於「鋯石」和LRASM,屬於全球頂尖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