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擊83反艦飛彈雷達紅外雙模導引頭首次曝光,抗幹擾能力大提升

2020-12-23 軍防微觀察

來源:蔣蔣的兵工廠

12月20日,東部戰區公眾號的一篇名為:「他們與雷彈為伍,為何感受不到戰艦叱吒海疆的威武?」文章中出現了一種新型鷹擊83飛彈的導引頭,導引頭上方安裝了相控陣雷達,下方則安裝了一個外伸的導引頭,用紅色外罩遮住。這是鷹擊83首次確認具有了雷達紅外雙模製導能力。

鷹擊-83反艦飛彈是中國海軍的主流反艦飛彈,於1993年開始研製,1998年6月試飛成功,1999年中國國慶50周年閱兵式上首次亮相,在海軍多型艦艇、潛艇和空軍的飛豹、轟6、殲15、殲16中均有裝備,數量巨大,當年主力艦要不扛著16個發射箱出門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連022飛彈艇都弄了8發塞到肚子裡,構成了那個時代特有的飽和攻擊手段。不僅如此,他的改進型C-802、C802A還出口到孟加拉國、巴基斯坦、泰國、印度尼西亞、伊朗等地。

鷹擊-83飛彈是一種以渦噴發動機為動力的高亞音速、掠海飛行的反艦飛彈武器系統,使用正常式氣動外形布局和彈體結構,卵形雷達整流罩,彈體下部有固定式進氣道;採用可摺疊式彈翼,彈體的前部兩側安裝有數據鏈天線。可由艦艇音樂臺雷達、直升機、NH900戰術數據系統、空中警戒機等進行中繼制導提高射程,具有航路規劃攻擊模式,可以預設8個轉彎點,最大轉彎半徑8千米。

鷹擊-83飛彈全長5.1米,彈重600公斤,屬於高亞音速輕型反艦飛彈,使用300公斤級推力的FP-2A小型渦噴發動機,最小射程15千米,最大射程250-280千米,但需要中繼制導,可在風速小於每秒15米、溫度在攝氏零下25至50度之間條件下發射。該飛彈飛行速度0.8-0.9馬赫,巡航高度20米,末端能夠主動以1.2馬赫左右的速度俯衝,在4至6級海況條件下,末端降高至10米,最終二次降高至5米。該彈安裝有一臺搜索距離超過35千米的頻率捷變單脈衝主動雷達,使用265千克自鍛破片戰鬥部,單枚可使一艘3000噸級護衛艦喪失戰鬥力,重創5000噸級驅逐艦。具有體積小、重量輕、射程遠、攻擊區域寬、突防和抗幹擾能力強、命中精度高、機動性好、適裝性好、操作方便、易於維護、發射後不管等特點。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鷹擊83無論是射程、威力、雷達都逐漸落後於新秀鷹擊62、鷹擊12、鷹擊18反艦飛彈,現在056的紅旗-10打鷹擊83靶彈已經成為了常態,鷹擊83使用的單脈衝主動雷達的制導模式也很容易被幹擾,這種情況下鷹擊83要想繼續保持主力地位,就必須求新求變,換裝紅外成像尋的+主動雷達雙模導引頭。

其實雷達/紅外成像雙模導引頭出現的時間比較早,比如臺灣的雄風Ⅱ飛彈就使用了這一技術。現代海戰中飛彈攻擊過程中遇到的對抗層次越來越多,對抗手段越來越複雜,再加上目標的隱身性能增加,單一制導模式已經不合時宜,而主動雷達與紅外成像導引頭導引頭都有各自的不足,主動雷達作用距離遠、測距精度高、測角精度低、能夠全天候工作,但容易暴露目標。而紅外成像導引頭測角精度高、抗電子幹擾能力強、能夠自動識別目標能力,隱蔽性高,可以將目標圖像通過數據鏈傳遞給後方,由後方操縱手進行識別,並進行打擊效果評估,但作用距離短,不能全天候工作,雙方正好可以取長補短,於是就出現了雷達紅外雙模導引頭。

目前雷達紅外雙模導引頭具有兩種布局形式,包括分孔徑和共孔徑方式。分孔徑方式可以上下並聯,也可以串聯,串聯可以將紅外導引頭放在前端,雷達導引頭放在後端,雷達導引頭工作時始終偏離飛彈軸線一定的角度。共孔徑方式的雷達天線中間留出紅外成像導引頭的光學口徑,兩者共用一個位標器,但整流罩難以設計。而本次出現的鷹擊83導引頭就屬於上下並聯的分孔徑導引頭,這點雄風2也一樣。分孔徑的好處是降低了雷達整流罩設計難度,但是增加了凸起物和阻力,佔用空間較大,但這點對於鷹擊83那個大方發射箱一點問題都沒有——因為其本身就有彈翼,距離發射箱下部本身就有空間。

安裝了雙模導引頭的鷹擊-83在搜索目標時,由於主動末制導釐米波或毫米波雷達搜索距離遠大於紅外成像導引頭的作用距離,雷達會首先開機搜索目標,探測到後可以立即引導紅外成像傳感器的光軸進入雷達天線的波束內相同方向,然後紅外成像導引頭根據雷達的指示搜索捕捉目標,對目標做進一步的成像識別、分析判斷。當雷達保持無線電靜寂或受到敵方幹擾而不能工作時,紅外成像導引頭也可獨立地進行搜索、探測跟蹤打擊目標。雙方也可以共同對目標探測,並將得到的目標信息進行關聯度測試,如果雙方得到信息比較匹配就可認為導引頭未受有效幹擾,可以對目標鎖定攻擊,若關聯度較低,則認為有導引頭受到幹擾。此時對各自信息的跡值進行檢測,認為跡值較大者對應的導引頭受到幹擾,該導引頭停止濾波和輸出,並將正確跡值輸出的目標信息輸入受幹擾的導引頭,讓另一導引頭對準目標,便於工作模式切換時快速截獲目標,這樣就大大提高了導引頭的抗幹擾性能。

雙模導引頭的裝備增強了鷹擊83反艦飛彈的生存能力和打擊能力;提高了反艦飛彈探測系統的可靠性;擴展了反艦飛彈探測目標的時間與空間覆蓋範圍;提升了導引頭信息處理的清晰度和空間解析度。當然本次曝光的導引頭由於採用分布式設計,其阻力還比較大,而在我國第7屆雷達展覽會上,甘肅長風電子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公開展示了國產彈載主動雷達/紅外成像複合制導導引頭,這種導引頭也採用卵圓形整流罩,採用並聯式布局,其毫米波雷達天線呈現長條形,整流罩下部採用的是透明窗口,供紅外成像導引頭鎖定目標,這樣既兼顧了複合制導,又減小了阻力和體積,是鷹擊83以後升級的一種好方向。畢竟鷹擊83適裝性好的特點還是很吸引人的,實在不行可以往外賣啊!!!!!!

相關焦點

  • 堪稱完美的鷹擊-18反艦飛彈
    2019年10月1日,鷹擊-18、鷹擊-18A反艦飛彈首次在建國70周年閱兵式上出現,引起了海內外不少媒體的關注。作為我國現役最先進的反艦飛彈之一,鷹擊-18會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承擔著反艦重任。在此之前,我國現役最先進的反艦飛彈為鷹擊-83及鷹擊-62,雖然都有著不錯的射程及打擊精度,但是採用亞音速掠海飛行的方式來面對先進的「宙斯盾」系統,突防能力堪憂。
  • 淺議我國鷹擊83反艦飛彈
    在現代海戰作戰中,海軍的各型艦艇在海洋作戰和對陸地作戰中都擔負著重要的任務,而反艦反潛作戰已成為各國研究和發展的重點。中國的反艦飛彈武器系統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呼聲。該反艦飛彈是鷹擊系列的鷹擊83反艦飛彈。
  • 鷹擊-18:亞超相結合反艦飛彈,領先亞音速反艦飛彈
    目前,我海軍在飛彈艇、飛彈護衛艇和護衛艦上普遍裝備鷹擊-83反艦飛彈,在個別驅逐艦上比如完成改裝提升的051B型驅逐艦167艦上,以及現代級驅逐艦136艦和137艦上裝備了鷹擊-12反艦飛彈,在052D型和055型萬噸大驅上裝備了鷹擊-18反艦飛彈。
  • 最龐大的反艦飛彈家族:能保衛海疆能出口創匯,鷹擊-8系列簡介
    這幾種反艦飛彈本質上都沒有脫離蘇聯P-15飛彈的設計,其重量體積大,飛行高度在100-300米,儘管擁有大型戰鬥部,但極易被敵方發現後幹擾攔截。由於地球存在曲率的緣故,對於同一部雷達,反艦飛彈被發現的距離其實是和飛行高度呈固定的函數關係,可以用一個公式表示:
  • 我海軍驅逐艦:裝備有鷹擊-12/18/83等,不同反艦飛彈的原因
    鷹擊-12,是軍工研發的一款超音速反艦飛彈,在飛彈飛行到距離需打擊的目標約40公裡時,彈上的主動雷達會自主開啟,且採用3-4倍的超音速進行末端衝刺,對目標以雷霆一擊,現有艦載防空反導系統,對於鷹擊-12的打擊,極難做到有效攔截。
  •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自成一派的鷹擊62遠程反艦飛彈
    從技術條件看,隨著多種預警飛機和新式雷達的服役,海軍已經具備了為遠程反艦飛彈提供中繼制導的能力,這也為遠程反艦飛彈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當時,設計單位的想法是在鷹擊6型反艦飛彈的基礎上繼續改進,鷹擊6型源自海鷹2型,彈體空間較大,技術一脈相承,具備相當大的改進潛力,以此改進可以在短時間內滿足軍隊的迫切需求。
  • 客戶:鷹擊8飛彈太重,設計師:瘦身變小戰斧,遠程精確打擊!
    中國巡航飛彈技術,從蘇聯俄羅斯時代引進飛彈仿製起步,最早在上世紀60年代引進俄式冥河反艦飛彈,這一款飛彈採用液體發動機推進,低空掠海,依靠500公斤重型彈頭對敵艦發起攻擊,在此基礎上,中國研發成功多款型號,包括海鷹和上遊系列,更換導引頭,升級發動機,不斷降低掠海高度提高作戰性能。
  • 轟6K攜4枚鷹擊-12重型反艦飛彈巡航 穩固的空中打擊平臺
    借這個機會說一下鷹擊-12以及轟炸機帶反艦飛彈的問題吧可能大家聽鷹擊-18超音速反艦飛彈比較多,因為最近052D和055的消息太多了,因為裝備了大垂直發射單元的原因,所以往往鷹擊-18和這兩種軍艦捆綁出現。其實鷹擊-12是我軍裝備的另一種超音速反艦飛彈,而且能做到全程超音速飛行。
  • 中國酷愛超音速,美國青睞亞音速:到底誰是最厲害的反艦飛彈?
    飛彈以0.8倍亞音速飛行所需的燃料,只有超音速3倍飛行的十分之一。這就是為什麼鷹擊83以不到600公斤的全彈重量,就能實現280公裡的超遠射程,而我們進口現代級驅逐艦上面上3M80日炙超音速反艦飛彈,彈重高達4噸,相當於近7枚鷹擊83飛彈,以2.3馬赫低彈道時的射程僅有120公裡左右。
  • 亞洲版「戰斧飛彈」—鷹擊62
    鷹擊62據媒體報導,這次動用武器就包括鷹擊-62等反艦飛彈,它們可覆蓋650到800公裡的周邊區域,換言之,即使以目前的作戰體系,美海軍航母艦隊接近到這一範圍內,一旦擦槍走火,就相當於航母編隊闖入由中國海陸空及水下力量構成的最強反艦火力網
  • 「遠近通吃 大小兼顧」,不斷進擊的「鷹擊」系列反艦飛彈家族!
    隨著艦載防空反導武器性能的不斷提升,亞音速反艦飛彈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在鷹擊-83服役之後,我國還研發了多個新型號反艦飛彈服役,包括鷹擊-62、鷹擊-12、鷹擊-18等型號等,針對不同的打擊目標,可以靈活選用最合適的打擊武器,可謂是遠近通吃、大小兼顧。
  • 海紅旗-10:我海軍艦艇最末一道防禦飛彈,可謂小飛彈有大威力
    海紅旗-10,是由國產FL-3000N近程防空飛彈系統發展而來,採用雙模導引體制的艦空飛彈,具有強大的攔截反艦飛彈的作戰能力,屬於艦載近程自衛防禦武器,與730/1130近防炮系統組成了我海軍水面艦艇強大的近防作戰體系,被形象地稱為海軍戰艦的護身利劍。
  • 鷹擊18有多厲害?三臺發動機接力點火,造就「完美的反艦飛彈」
    據悉,這款飛彈和現有的很多飛彈長得都不一樣,它的中部有一對短短的翅膀,另外,尾部還加裝了十字架的尾翼。不過,正是這樣特殊的設計,才讓它成為了一款領先世界的新一代精準打擊武器。根據官方的介紹,鷹擊18新技術的應用比例達到70%以上,可以保證飛彈全程在極低的高度下飛行,它甚至被大眾稱之為一款「完美的反艦飛彈」。那麼我們接下來就具體來看下,這款飛彈為什麼會獲得那麼多的讚譽。
  • 射程530公裡、末端3馬赫突防,鷹擊18反艦飛彈在全球是什麼水平?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反艦飛彈發展迅速,在極短的時間內取代了大口徑火炮成為現代海戰的主要攻擊武器。而在反艦飛彈不斷發展的幾十年中,根據自身需求的不同,各國在反艦飛彈的設計設計風格上出現分化,特別是新一代反艦飛彈的發展上選擇了不同的道路。
  • 052D型驅逐艦:雷達性能超越伯克級,反艦水平領先金剛級
    艦長157米,寬19米,滿載排水量將近7000噸,此型艦是在原052C型驅逐艦的基礎上改裝提升而來,最主要的是升級到了346A型相控陣雷達系統,由原052C型的4面弧形雷達陣面,換成了4面平板形狀的雷達陣面。
  • 如今技術飛速發展,現代化的反艦飛彈,能否擊穿二戰頂級戰列艦?
    圖為正在發射AGM-84「魚叉」反艦飛彈的美國「科羅拉多」號瀕海戰鬥艦(LCS-4)現代反艦飛彈,是指以攻擊水面船隻為主而研發、使用的飛彈。隨著技術的發展,反艦飛彈的制導與抗幹擾模式也在不斷地發展與進化。
  • 央視首曝轟6J掛載鷹擊83K反艦飛彈,最多可帶12枚,火力提升翻倍
    三架轟炸機組成人字型編隊,首次公開攜帶鷹擊-83K反艦飛彈,霸氣起飛。與以往不同的是,該飛行團舉行跨晝夜,且連續高強度起降打擊訓練,充分檢驗了作戰部隊在複雜環境下的作戰能力。在海軍轟-6J轟炸機公布訓練圖的同時,空軍的轟炸機也不甘示弱,也發布了一張訓練照。
  • 鷹擊12終被超越!俄羅斯新飛彈速度達7.7馬赫,美專家:無法防禦
    鷹擊12是我軍列裝的首款全程超音速反艦飛彈,它的實力在整個藍星也能排進前三,不過很遺憾,沒能成為第一名。鷹擊12速度快,突防能力強、毀傷性大,是當之無愧的航母殺手,目前主要安裝在051B、現代級驅逐艦以及轟6K轟炸機、殲轟7A戰鬥轟炸機之上,未來很可能還會匹配殲16戰鬥機,成為我軍中近程突防美軍航母戰鬥群的大殺器。
  • 彎弓射天狼——中美艦載中程防空飛彈淺析
    基礎型海麻雀在後來的使用過程中又發展出了可以摺疊彈翼的AIM-7H和增強了對反艦飛彈攔截能力的AIM-7M,該型飛彈還發展了垂髮型號,使用美制MK48垂髮系統(目前只能發射AIM-7M北約海麻雀近程防空飛彈)。
  • 中國轟6J轟炸機首次曝光,可攜帶六枚鷹擊飛彈
    此次演習之中大家期待已久的中國轟6J轟炸機首次曝光,作為中國的又一軍事利器,這款裝備在實彈演習之中透露出了意外驚喜,可攜帶反艦彈道飛彈。 而剩下的三對掛點是用於掛載重型設備的,主要用於掛載各類型的飛彈供給設備,比如空地88等,三對掛點的設計意味著這一轟炸機能夠裝備更多的飛彈,轟炸機的戰鬥能力直線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