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爾扎|印度對女性運動員的認同感仍需加強

2020-12-09 網球之家

令印度網球明星米爾扎感到欣慰的是印度除板球運動員外的許多體育明星都是女性。「如果你看雜誌、廣告牌,你會發現有不少女性體育明星。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我知道女性從事一項運動是多麼的困難。」米爾扎在一個由印度網球協會和SAI(印度體育局)組織的網絡研討會上說。

儘管在印度,女性成為一名運動員被視為一種自然的職業選擇還需要一些時間,但目前的信號是積極的、對女性有利的。「這表明情況已經改變,但是要到達一個女孩自信地拿起拳擊手套、羽毛球拍或說『我想成為摔跤手』的地步,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它應該成為一種自然地發展。」米爾扎說。

當被問及為什么女孩在15歲或16歲時會放棄網球,米爾扎表示有更深層次的文化問題。很多父母並不希望讓女兒成為運動員,而是希望她們成為醫生、教師、律師等。社會為女孩列出了一系列行為規範,總是被人們問什麼時候成家生子,仿佛只有成家生子女孩們的生活才完整。諸如此類,還有很多文化問題,仍需時間來調整、解決。

米爾扎表示她在事業上遇到過很多障礙,但父母的大力支持是她成功的關鍵。「我們所做的是『違反常規』的事情。我六歲就開始打球了,當時一個女孩拿起球拍,夢想著參加溫布爾登網球錦標賽,卻遭到嘲笑。」

米爾扎被貼上「叛逆者」的標籤,但父母的鼓勵讓米爾扎獲得了堅持下去的理由,她贏得了六座大滿貫女雙冠軍、成為女雙世界第一,更一度成為印度收入最高、知名度最高的運動員。

米爾扎還建議教練在執教女球員時要更加理智。指導女球員訓練是很難的一件事,在十三歲、十四歲時女孩們仍在探索自己是誰,她們的身體正在發生變化,荷爾蒙都會發生改變。米爾扎建議儘量不給年輕球員施加壓力,關鍵是在鼓勵和教導之間取得平衡。「成功的秘訣就是競爭力。我一直都很進取,不介意輸掉一些比賽或在初級階段犯錯誤,我有更大的目標。」

女性運動員們還要有最強的信念,米爾扎就是在小威身上獲得了信念,督促自己不斷進步。她說:「當我在澳網贏得第一輪比賽時,我很高興但並不感到驚訝,感覺自己就是屬於那裡。」

在印度,米爾扎的經歷或許能給予想成為運動員的女孩們動力,我們也希望看到女性運動員獲得更多的認同感與支持,讓她們的天賦得到尊重、展現。(來源:網球之家 作者:Jasmyn)

相關焦點

  • 印度女神米爾扎:因為熱愛,所以回歸
    印度著名網球運動員薩尼婭·米爾扎說,她在此前的職業生涯裡實現了所有夢寐以求的成就,在即將到來的第二段職業生涯裡已經沒有什麼需要證明的,她很可能在2020年1月復出。在成為母親後,32歲的米爾扎為了重返網球賽場,每天都要進行大約4個小時的激烈訓練,在此過程中她瘦了26公斤。兩年前因孕退役的米爾扎贏得了6個大滿貫雙打冠軍,其中包括3個混合雙打冠軍。
  • 從「叛逆少女」到媽媽球員,米爾扎從來都沒有變.
    的確沒有什麼是「想想就能成的」,尤其是對於女性運動員來說,對於印度的女性運動員來說。還記得2016年的電影《摔跤吧!爸爸》嗎?它在印度國內獲得34.5億盧比的票房。這部女性為自己爭取命運自主權並贏得尊嚴和尊重的電影既勵志又動人,對於印度以及全世界的女性都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薩尼亞·米爾扎1986年出生於印度孟買,和《摔跤吧!爸爸》裡的兩位女主角吉塔和巴比塔相比,她擁有更好的物質生活和更加寬鬆的家庭環境。然而,在成長為印度標誌性的女性運動員的過程中,她依然需要克服很多東西。
  • 米爾扎:復出是告訴女孩們,做母親不意味著犧牲自己的生活
    除非你是印度人,或者喜歡網球,否則米爾扎(Sania Mirza)可能是你從未聽說過的最著名的運動員了。作為前溫網雙打冠軍和曾經的女子雙打世界第一,她在Twitter上有910萬粉絲,甚至超過了德約科維奇。當米爾扎在澳網重新回到聚光燈下時,她的孩子已經1歲3個月了。
  • 顏值與實力並存的女子網球運動員
    以下列出的這些女性不僅非常有吸引力,而且還是一名出色的網球運動員。這10位最熱門的女網球運動員是世界上最好的運動員。多虧了這些美女們,網球比以前更有趣了。來看看我們的十大最性感的網球運動員吧。世界上最熱門的女網球運動員之一,瑪麗亞·基裡連科嫁給了俄羅斯冰球運動員亞歷山大·奧維奇金。基裡連科職業生涯的亮點包括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和2012年WTA巡迴賽上獲得銅牌。
  • 米爾扎,我的心裡為你留了一塊非常柔軟的角落
    充滿力量、激勵人心、勇往直前、印度驕傲、印度的小威——用這些詞來形容新晉女雙世界第一米爾扎再合適不過了。上一周WTA官網公布的世界排名中,米爾紮成為新晉的雙打世界第一——她是印度網球史上(無論是單打還是雙打)第一個登頂世界第一的網球運動員。WTA官網(Power To Inspire)發起了這樣一個活動:寫出米爾扎對你激勵的故事(字數不多於100詞)。下面是WTA官網挑出的最好的10段話。
  • 足協:要加強歸化球員中國文化教育 培養國家認同感
    網易體育12月18日報導:北京時間今天上午,足協發布了《進一步推進足球改革發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指出要加強對入籍球員的中國文化教育,培養國家認同感。
  • 足協:加強對入籍球員的中國文化教育,培養國家認同感
    足協要求妥善開展外籍球員入籍工作,加強培養入籍球員國家認同感。 內容如下: (三十一)積極穩妥開展外籍球員入籍工作並負責指導和監督,立足於提高國家隊和職業聯賽競技水平,促進國內球員成長。加強對入籍球員的中國文化教育,培養國家認同感。
  • 中國足協:加強入籍球員中國文化教育 培養入籍球員國家認同感
    原標題:中國足協:加強入籍球員中國文化教育培養入籍球員國家認同感 【中國足協:加強入籍球員中國文化教育培養入籍球員國家認同感】據中國足協官網,為進一步推動落實《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解決足球事業發展當前的主要困難和問題,中國足協研究制定了《進一步推進足球改革發展的若干措施
  • 中國足協:加強入籍球員的中國化教育 培養入籍球員國家認同感
    加強對入籍球員的中國文化教育,培養國家認同感。(2021年)(二十)加強足球法治建設,整治足球亂象。完善中國足球協會仲裁體系,公平、公正地處理足球行業運動員、教練員、會員協會、俱樂部、經紀人之間的糾紛,加強裁決結果的執行。推動中國足協紀律委員會建設,通過宣傳教育和嚴格執法打造良好的競賽秩序。
  • 中國足協:加強入籍球員中國文化教育 培養入籍球員國家認同感
    【中國足協:加強入籍球員中國文化教育 培養入籍球員國家認同感】據中國足協官網,為進一步推動落實《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解決足球事業發展當前的主要困難和問題,中國足協研究制定了《進一步推進足球改革發展的若干措施》。
  • 報告指:澳門居民國家認同感空前高漲,指數達95%以上
    查建國 攝   中新網上海12月17日電 (記者 許婧)17日發布的《澳門居民國家認同感問題研究》報告顯示,澳門居民整體的國家認同度高達95.21%,是歷年來所有調查報告中的最高指數。
  • 聚焦球員丨米爾扎年終第一稱號遭遇挑戰
    憑藉其出色的女雙戰績米爾扎在去年春天就登上了雙打世界第一的寶座,並自此之後就一直保持著世界第一的稱號。本周,在參加WTA年終總決賽之時,這也是米爾扎連續第81周位居女雙世界第一。此前,米爾扎前兩次參加總決賽分別與布萊克和辛吉斯搭檔奪冠。在本賽季之初,米爾扎和辛吉斯原本共同排名世界第一。
  • 米爾扎辭去巴基斯坦證券交易政策委員會主席職務
    哈立德·米爾扎米爾扎是 2018年11月被任命的。在他被任命之前,該職位傳統上是由財政部常秘擔任。據巴媒體報導,2019年8月9日,聯邦內閣要求免除巴基斯坦證券交易政策委員會主席米爾扎和巴基斯坦證券交易委員會(SECP)主席薩巴茲瓦裡(Farrukh Sabazwari)的職務。
  • 戰報|WTA霍巴特站:雙帥組合惜敗於米爾扎組合,無緣登頂
    在女子雙打決賽中,中國雙帥組合以4-6/4-6惜敗於米爾扎組合,無緣登頂。首盤比賽,雙方一上來互破發球局。此後,雙方各自保發。關鍵的第9局,米爾扎組合提升狀態,完成破發。在保住自己的發球勝盤局後,米爾扎組合以6-4贏得首盤。次盤再戰,米爾扎組合延續上一盤的火熱狀態,一上來連下3局以3-0領先。
  • 印度高評《摔跤吧,爸爸》,反應對女性的偏見,與女權意識的覺醒
    由此可見越是貧窮落後的地方,越是相信偏方可以改變決定胎兒的性別,然而這種對女性存在偏見,愚昧的想法,不光是在印度,中國也是普遍存在的。就娃小姐淺薄學識來看,除了鱷魚蛋會在不同溫度條件下從而影響到孵化小鱷魚的性別,除去鱷魚之外的動物和人類都不能自主隨意改變胎兒性別,但胎兒的性別也是由做父親來主要決定,而母親只是孕育胎兒成長。
  • 60%女性被強姦的印度,扯什么女權?!
    因為這是真人真事改編,所以很多情節特別有溫情,打動人心,而且有一些人員是專業摔跤運動員出身,所以,場面上的打鬥場景不是一些花拳繡腿,畫面反而格外地有張力,充滿了震撼感。 這是一檔由阿米爾汗自己擔當主持人的談話類節目,講述的是印度女性的權益問題,包括非法墮胎、強姦、性騷擾、家庭暴力,以及印度不公平的醫療制度和種姓制度。
  • 評點世界上十大最性感網球女運動員
    10號、小威廉士美國職業網球運動員。基裡連科2005贏得了她的第一個WTA巡迴賽冠軍出生時間:1987年1月25日(29歲),莫斯科,俄羅斯身高:1.74米重量:61公斤7號、塔蒂亞娜·戈勒文俄羅斯出生的法國職業網球運動員。她與理察·加斯奎特獲得2004法國網球公開賽混合雙打冠軍。
  • 中國女排蕩起港人民族認同感
    而在本周末,國家隊金牌運動員本就將訪港,不出意外女排姑娘也將應邀而至,自郎平時代即開始關注女排的香港人,又將怎樣迎接這支曾讓他們瘋狂的隊伍?「香港站,絕對主場的感覺」「香港的女排情結很重。」女排老將曾春蕾接受大公網專訪時曾談到,「在香港的每一次比賽都是絕對主場的感覺。」
  • 「女人不該長這樣」,被網絡噴子瞄準的女性運動員
    完美世界旗下深度資訊平臺「全現在」專稿,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日前,BBC體育公布了一項針對英國女性運動員職業狀況的調查結果,受訪女運動員在多個不同方面均感受到性別上的區別對待。結果顯示,有64.6%的受訪者表示曾在運動生涯中遭遇過性別歧視,但會將性別歧視問題上報的人只有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