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創新高地,驅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2020-12-1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教育部和甘肅省人民政府部省合作,整省推進打造「技能甘肅」。近日,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提出「實施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建設行動」,為甘肅省依託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建設,系統打造「技能甘肅」,整省推進職業教育提質培優提供了實踐指南。

  謀劃之基:具備打造「技能甘肅」的基礎

  一是具有優良的歷史傳承。新中國成立後,在「一五」和「三線」建設時期,大量重點項目在甘肅布局建設,一大批工業企業應運而生,奠定了甘肅現代工業的基礎。大量建設大軍、產業工人、技能人才進入甘肅或在甘肅本地成長起來,在這些人的努力和奮鬥下,一批工業城市誕生。發展到今天,甘肅已經擁有了一大批踏實肯幹、技術過硬的技能型產業工人,經濟社會體系中已經融入了技術技能基因。

  二是具有良好的現實基礎。經過多年的改革發展和資源整合,甘肅形成了較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和社會培訓體系,現有高職高專院校28所,在校生22.8萬人;中等職業學校205所,在校生18.6萬人;社會職業技能培訓機構800多家,全省職業院校和社會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年開展各類技能培訓100多萬人次;半數左右省屬本科院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2019年,甘肅省被國務院辦公廳評為「校企合作推進力度大、職業教育發展環境好、推進職業教育改革成效明顯」的4個省區之一,職業教育得到長足發展。

  三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基因。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為核心的甘肅精神,是隴原兒女繼承優秀歷史文化傳統,融匯時代改革創新元素的文化成果。在這種精神陽光的沐浴下,以「誠實守信、執著堅韌、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為主要特徵的隴人品格,激蕩著每一個甘肅人的創造活力。甘肅人的這種精神力量和品格特徵正好適用於孕育「隴原工匠」,打造「技能甘肅」。

  四是具有澎湃的變革動力。甘肅省2019年GDP總量排在全國27位,人均GDP更是全國倒數第一,在全國脫貧攻堅中,甘肅的任務也是最重的,所謂「全國脫貧看甘肅,甘肅脫貧看兩州」……面對如此境地,2019年初,唐仁健省長「難道我們甘肅就應該墊底、應該落後嗎?」這句沉甸甸的「省長之問」在全省迅速傳播。面對此問,甘肅省廣大領導幹部和人民群眾三思三省,誓要奮起直追,搶抓「一帶一路」黃金段建設和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機遇,甩掉甘肅落後的帽子。

  發展之需:「技能甘肅」是提質培優的有效路徑

  一是有成功經驗示範。眾所周知,職業教育被稱為德國經濟發展的「秘密武器」,「雙元制」培養模式更是為世界各國提供了有益借鑑。廣東、江蘇、山東三省在改革開放以來迅速發展,成為製造業強省,進而發展為經濟強省,原因之一也是重視職業教育,職業教育發達,體系健全,產教深度融合,形成了良性循環。國際國內的成功經驗都為打造「技能甘肅」提供了示範。

  二是有利好政策支持。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把發展職業教育擺在突出位置,出臺了以「職教20條」為代表的系列政策措施。打造「技能甘肅」,就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的具體行動,是實施好「職教20條」的「甘肅方案」,是「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推進新時代西部職業教育深化改革、高質量發展的先行試驗,更是擴大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供給、助推甘肅實體經濟跨越式發展的迫切要求。部省共建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就是要激發甘肅乃至整個西部地區職業教育自我革命的內生動力,助推甘肅實現跨越式高質量發展。

  三是滿足發展需要。解決甘肅地區因自然條件限制發展相對落後的問題,關鍵在於發展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甘肅經濟急需擴充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各行各業均需要能夠真正符合產業發展和企業需求的技術技能人才。黨的十九大以來,甘肅省努力構建生態產業體系,集中力量發展十大生態產業,期望實現綠色崛起,其核心和基礎依然是產業,必須做大做強基礎產業,科學發展、綠色發展才能實現崛起目標。在「一帶一路」和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機遇面前,甘肅對內大力招商引資,承接國際國內基礎產業,擴大產業基礎,對外提高產出能力,輸出優質產品和建設人才。通過打造「技能甘肅」,一方面可以為十大生態產業建設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提供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將成為招商引資的必備條件,為增強發展後勁儲備人才。

  實踐之要:打造「技能甘肅」的路徑和方向

  一是明確戰略,舉全省之力打造「技能甘肅」。甘肅省政府將打造「技能甘肅」作為富民興隴的戰略舉措,突出資源整合,推動「一鎮兩園三群」建設,推進隴中、河西走廊、隴東南職業教育集群協同發展;發揮絲路橋頭堡作用,將職業教育作為甘肅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促進產教融合和國際合作。高標準推進、高水平落實,努力將甘肅建成國家向西開放的職教高地,為西部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提供甘肅經驗,為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貢獻甘肅方案。

  二是改革創新,建立打造「技能甘肅」的體制機制。甘肅省聚焦為新時代甘肅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技術技能人才支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職業教育制度體系構建提供甘肅經驗這兩條主線,從院校管理體制、考核評價體系、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校企合作激勵機制、職教集團運營管理模式等方面全方位構建「技能甘肅」體制機制。完善工作機制,全面加強黨對職業教育的領導,建立部省協調推進機制,激發各方改革動力,健全經費投入機制;調適發展生態,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地位待遇,加強職教智庫建設,強化職業教育宣傳引導。

  三是合作共贏,實現產教地共生共長。打造「技能甘肅」,其核心和落腳點在於推進產教融合,實現產業企業、職業教育、地方經濟共生共長和融合發展,為甘肅實體經濟和鄉村振興提供支撐。只有通過產教融合才能真正做強甘肅職業教育,才能保證甘肅職業教育跟上時代步伐,不會落後;也只有通過產教融合才能真正培養出適合產業需求的技術技能人才,為甘肅實體經濟和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甘肅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 王海燕)

相關焦點

  • 濟南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提質培優建設濟南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
    各區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單位):現將《提質培優建設濟南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濟南市人民政府2020年8月24日(此件公開發布)提質培優建設濟南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實施方案為貫徹落實《教育部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整省推進提質培優建設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的意見
  • 煙臺加快建設省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試驗區 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會上,煙臺市教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二級調研員許箕展表示,煙臺將從深化職業教育機制改革、加強內涵建設、創新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等四個方面,加快建設省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試驗區。  許箕展表示,煙臺將全面實施產教融合工程,專業結構調整,產教聯盟帶動,調動職業院校辦學積極性,增強職業教育的適應性,搭建校企協同育人平臺,提升高技能人才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 蘇州工業園區:科技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
    原標題:蘇州工業園區:科技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
  • 建設創新型城市 推動高質量發展
    創新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動力,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緊扣重要戰略機遇新內涵,加快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提升科技創新能力。2019年天津市《政府工作報告》將持續用力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列為2019年重要工作任務。在全球經濟、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創新型城市對於區域乃至國家高質量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 龍海波:以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
    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三個第一」的重要論斷深化了對創新驅動發展的認識,也是當前推進高質量發展的三個關鍵點。眾所周知,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創新的有力驅動,創新的最終目的是引領發展,而人才是創新驅動的原動力,也是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由此可見,「發展」「人才」「創新」三要素是高度統一的集合體,沒有創新驅動的發展就談不上高質量發展,沒有人才支撐的發展也不會是高質量發展。創新發展事關國家現代化建設全局現代國家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而歸根到底是科技的競爭。
  • 職教新高地丨 日照職業技術學院院長馮新廣:以高質量發展夯實職教...
    今年是山東省建設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的起勢之年。作為入選第一輪國家「雙高計劃」的我省15所高職院校之一,日照職業技術學院院長馮新廣在「職教新高地」訪談中,介紹了該校如何推進「創新高地」和「雙高計劃」建設。
  • 創新驅動引領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黃鶴林「四鏈融合」打造科創高地「珠海一號」遙感微納衛星星座、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雲洲智能5G技術無人艇、國家級重大科學研究平臺「天琴計劃」……近年來,一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先後在珠海高新區湧現,這也是該區持續向創新要動力、以創新推動區域發展的生動註腳。
  • 《濰坊市人民政府 山東省教育廳共建山東省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示範區...
    現將文件精神解讀如下:01背景2012年3月,山東省人民政府、教育部籤署協議共建濰坊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試驗區。2018年12月,《山東省教育廳等11部門關於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的十條建議》(魯職教發〔2018〕1號)明確提出,支持濰坊市建設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示範區。
  • 打造職業教育江西高地
    隨著江西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的深入推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職業教育也提出了新要求。落實部署、順應發展,7月30日,《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關於整省推進職業教育綜合改革提質創優的意見》印發,提出了建設五大「高地」的目標,即建成中西部地區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高地、就業創業能力提升的培訓高地、職業院校培根鑄魂的育人高地、職業教育體制機制的創新高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高地。
  • 通遼:建設創新型城市 推動高質量發展
    第五篇《通遼:建設創新型城市 推動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近年來,通遼市積累了豐富的創新資源,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狠抓創新型城市建設,創新對發展的第一動力作用逐步顯現。
  • 江西成全國第三個部省共建 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
    南昌新聞網訊8月24日,教育部和江西省委、省政府聯合召開了部省共建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啟動大會,正式發布了《教育部 江西省人民政府關於整省推進職業教育綜合改革提質創優的意見》。這標誌著繼山東、甘肅之後,江西成為第三個部省共建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
  • 黃欽調研全市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工作
    黃欽強調,全市各級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職業教育的重要論述,認真落實教育部和江蘇省共建整體推進蘇錫常都市圈職業教育改革創新、打造高質量發展樣板啟動大會精神,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著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加快打造國家現代職業教育高地城市。市領導袁飛、朱愛勳、陸志堅、蔣敏參加調研和座談會。
  • 新華網教育論壇聚焦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
    由新華網主辦的第十一屆新華網教育論壇「2020·CIP教育創新大會」日前在新華網媒體創意工場舉辦。此次論壇圍繞「Creation創新、Interconnection互聯、Participation參與」等維度,聚焦高等教育、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三大領域,研討教育發展新變革,探討教育高質量發展之路。
  • 職業教育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教育2020「收官」系列新聞...
    以類型教育為基點,我們牢固確立職業教育在國家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位置,圍繞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強化類型特色,堅定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不斷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知行合一,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發展道路。
  • 搶佔創新高地 下好科技「先手棋」——以科技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的...
    搶佔創新高地 下好科技「先手棋」——以科技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的「白銀模式」探訪記白銀日報記者 馬曉微 施耀花創新驅動,決勝千裡。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創新更是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石。如何讓創新成為一座城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必須回答的時代課題。
  • 2020年度攀枝花市「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專題培訓班成功舉辦
    為認真貫徹落實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和市委十屆九次全會精神,全面提升我市科技創新能力,10月18日至10 月 24 日,市科技局組織的2020年度攀枝花市「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專題培訓班在深圳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成功舉辦。
  • 陳豪: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 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原標題: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 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本報訊(記者 楊猛 瞿姝寧) 10月16日,省委書記陳豪主持召開專家學者座談會,聽取對我省「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建議。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和規劃編制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開門問策、集思廣益,科學謀劃好「十四五」時期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為雲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 魯昕:高質量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為強國建設提供堅實人才支撐
    黨的十八大以來,發表了系列重要論述,為新時代中國現代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為世界水平的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十四五」時期,現代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著力。第一,加強體系建設,為高質量教育體系構建提供類型支撐。「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職業教育類型建設是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
  • 長沙望城區:打造創新創業人才高地 助推高質量發展
    2020年11月9日—11日,長沙市望城區委黨校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學員,這些學員有望城各行各業的高層次人才代表,也有經濟職能部門和產業鏈辦公室負責人,他們心懷責任,肩扛使命,在這裡進行為期3天的理論學習、交流研討,為自身和企業發展充電蓄能,為望城高質量發展貢獻智庫力量。
  • 湖南打造「三個高地」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24日召開的湖南省委經濟工作會議上,該省提出要著力打造國家重要先進位造業高地、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助推湖南經濟高質量發展。  今年以來,面對國內外形勢的複雜深刻變化特別是突如其來的疫情和罕見的汛情,湖南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全省經濟運行平穩向好,三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成就,創新型省份建設紮實推進,產業和項目建設成效顯著,改革開放亮點紛呈,民生保障有力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