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山東省建設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的起勢之年。作為入選第一輪國家「雙高計劃」的我省15所高職院校之一,日照職業技術學院院長馮新廣在「職教新高地」訪談中,介紹了該校如何推進「創新高地」和「雙高計劃」建設。
以下是訪談實錄:
1.請問在您看來,推進「創新高地」和「雙高計劃」建設應當遵循什麼樣的工作導向?
在推進「雙高計劃」和「創新高地」建設過程中,我們既要明確創建什麼、怎麼創建,又要深刻認識為什麼建、為誰而建,這是深化改革和學校辦學的根本問題。一個是,讓學生獲得更好成長。「雙高計劃」的建設目的不僅是把學校建成「高水平」,而是為學生提供優質的辦學條件、教學資源和各種服務,讓學生獲得更大「增值」,培養出真正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一個是,讓教師有更多獲得感。為教師成長搭建開放性、高層次的平臺,為老師接軌國際先進水平、對接國內一流標準提供途徑、創造條件,為每名教師提升教學能力、專業能力和科研能力也提供培訓機會。一個是,讓學校實現更大發展。服務國家戰略、融入地方發展,支撐產業升級,推進加強科技研發,產出一批有市場價值的科研成果,提升社會服務含金量;紮根日照,融入日照發展戰略,攜手企業,深入社區,提升社會服務貢獻度。
2.在推進「創新高地」和「雙高計劃」建設中,如何突出關鍵工作,做到樹標杆、增活力,實現「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發展目標?
「雙高計劃」和「創新高地」建設涉及理念轉變、制度創新、體系構建、政策配套、環境營造等方方面面,重點突出「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突出質量標準。將人才培養和教育教學關鍵環節的標準化建設作為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和「突破口」,落地開發從職業、專業、課程到校企合作、教學過程、學業評價等的校本標準。二是彰顯類型特徵。主動對接國家戰略,找準凸顯優勢的辦學定位,以特色發展為主線,全面提升優勢強勢專業群整體實力。三是強化支撐服務。努力突出人才培養的針對性、適應性和先進性,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相適應。積極開展技術創新、產品研發、決策諮詢和技術服務,努力成為區域科技創新服務的策源地和集聚地。四是增強創新驅動。打破慣性思維、路徑依賴,在幹部隊伍、人事制度、收入分配、管理體制等改革創新上動「刀子」,下「狠手」,構建鼓勵創新的工作體制機制。
3.實現高質量發展是推進「創新高地」和「雙高計劃」建設的主題要義,請您談一下,學校在推進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有什麼樣的認識、體會和布局?
高質量發展是時代主題、時代特徵、時代要求。高等職業教育要高質量發展,主要體現在:一是站位要高。跳出教育看職業教育,站在國家政治、經濟、社會、民生的高度,審視和規劃學校的辦學方向和培養目標,思考和謀劃學校的發展思路和辦學特色。二是定位要準。把握職業教育的本質內涵和類型特徵,促進專業設置與國家戰略需求和地方產業有效契合,實現人才培養與區域產業需求無縫匹配。三是能力要強。打造一批服務和支撐地方產業發展的專業集群,建設一支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培養能夠下得去、用得上、幹得好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四是根基要深。要立足地方、服務區域,與地方良性互動,與城市深度融合,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4.推進「雙高計劃」和「創新高地」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如何釐清思路十分關鍵,請您談一下貴校在推進工作中思路和原則?
推進「雙高計劃」和「創新高地」建設,主要實現「四個統一」。一是堅持中國特色與世界水平相統一。既要紮根中國大地辦學,堅持立德樹人,提供不可替代的人才支撐,又要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探索與中國企業和產品「走出去」相適應的職業教育國際化模式。二是堅持全面提升和重點突破相統一。按照「1個加強」「4個打造」和「5個提升」的要求,強化內涵建設,探索新時代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發展模式。聚焦標準、制度、隊伍和平臺等關鍵要素,精準發力,重點突破。三是堅持類型特徵與錯位發展相統一。類型特徵是職業教育區別於普通教育的特點,是獨特辦學模式的體現,重在辦學理念的更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教學資源的建設。借位發展是學校區別與同類院校的標誌,體現了學校的辦學特色和服務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能力,重在發展定位、專業布局和服務面向。五是堅持增強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與學校高質量發展相統一。主動對接科技發展趨勢,打造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切實提高服務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同時要瞄準產業轉型升級需求,持續深化改革,強化內涵建設,辦出特色水平,實現高質量發展。
5.學校在與國家戰略同向同行、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中形成了哪些經驗,在助力和支撐山東省現代產業體系發展中有哪些作為?
堅持專業聚焦。圍繞「中國製造2025」「鄉村振興」「海洋強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等戰略部署,建立專業動態調整和設置機制,把專業建在產業鏈和需求鏈上,專業規模由72個壓縮到41個,集中力量重點打造和提升現代海洋漁業、汽車智能製造、通用航空等10個專業集群,形成了從「海裡」的水產養殖,到「陸上」的汽車智造,再到「空中」的通用航空,全方位對接日照區域產業發展的專業布局,實現了人才培養供給與產業需求無縫匹配。
堅持產教融合。學校與韓國現代等一批知名企業共建產業學院和專業,開展訂單培養,把企業技術、管理、人員、資本等要素融入學校人才培養,實現校企一體化育人。聯合行業企業共建11個科技協同創新中心,助力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其中我校研發的蝦青素分子模式技術,成功助推日照市一家傳統水產品加工企業轉型海洋生物技術高科技企業。
堅持服務地方。依託漁業船員、建築特種工等19個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年開展職工培訓突破40000人次;水產養殖專業開展科技諮詢和技術服務,引領和推動了水產養殖業的3次轉型升級;旅遊管理專業師生深入鄉村考察,潛心挖掘村落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幫助趙家石河村入選中國傳統文化村落和山東省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