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蘭斯·哈爾斯很多人應該都不知道這個人,跟大多數藝術家一樣,這個荷蘭藝術大師也是死後才出的名。誰能想到,在他之後的現實主義和印象主義畫派的大師們幾乎都是他的屌絲和死粉。
一、藝術,有人是為了欣賞,有人是為了生計
哈爾斯生長在17世紀的荷蘭,當時的荷蘭已經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生活有了保障,自然會滋生閒情和逸致,生活富裕的人們開始關注藝術,並在荷蘭形成了龐大的市民繪畫市場。
在當時,符合市民審美情趣的風景畫、風俗畫、靜物畫以及人物肖像畫大行其道,哈爾斯和當時的其他畫家一樣順應時代環境,專注於單人肖像和群體肖像這兩種題材的繪畫創作,包括了普通的市民、酒徒、軍官、女人和孩子等各個階層的人物。也可以說,哈爾斯的肖像畫是屬於當時藝術市場的商業性藝術品。
哈爾斯的生活一直都很不如意,在前妻死後,又娶了一個沒文化的粗俗女人,加上與前妻所生,共養育了十二個子女,生活貧困交加。因為生活所迫,哈爾斯創作了有相當數量的群體畫像作品,像《哈勒姆市聖喬治市民衛隊軍官們的宴會》、《聖哈德裡安騎士團理事們的肖像》等等。這是因為群體肖像畫不同於單人肖像,在當時是按照描繪人數來計算價錢的。
二、生活的不幸,難掩繪畫的天才
生活的不幸卻難以抑制哈爾斯對快樂的追求,他筆下的人物總是興高採烈,就像現代的相機「抓拍」一樣,他極其善於捕捉人物的瞬間神態,讓人物內在情緒與心理在筆下再現,人物形象更加生動和耐人尋味,充滿了感染力。這是哈爾斯繪畫天才的表現,當然,人物逼真地表現也得益於他早期受到的古典主義繪畫的薰陶和訓練。
有一則關於哈爾斯的故事是對他繪畫天才的最好詮釋:
話說貧困頹廢的哈爾斯終日泡在酒館裡逃避現實,他舉止粗俗,衣著襤褸,還經常酗酒鬧事,但是人們因為他的才華都非常尊重他,稱他為「畫家先生」。一次在酒館買醉時,打了前來找尋自己的妻子,旁邊的一位騎士抱打不平,與哈爾斯起了衝突。在眾人的勸解下,騎士放過了哈爾斯,但是對這個「酒鬼」出言嘲諷,盡顯鄙夷的神色。騎士的神態觸動了哈爾斯創作神經,他取出隨身攜帶的畫具,飛快地在畫板上描繪出騎士那瞬間譏諷的笑容。騎士看後大為驚訝,被哈爾斯的繪畫才能深深折服,他誠懇地向哈爾斯道歉,並與哈爾斯把酒言歡,這就是這幅著名的肖像畫《騎士的微笑》的由來。
三、精湛的技藝和筆下的微笑
哈爾斯生活在那個意識覺醒的年代,作為現實主義畫家,他關注普通大眾的生活,繪畫語言真實,毫無矯飾的感覺,古代神話的英雄人物從未在他的作品中出現過,他的繪畫反映的只有真實的物象。哈爾斯力求描繪出人們的獨特面貌、情緒和對周圍世界的態度,喜歡突出刻畫人物的表情。他不落俗套的繪畫技巧將人物瞬間的神情展現在畫面之上,賦予人物強烈的存在感。
哈爾斯忠實於自然,他喜歡運用自然的光感,運用敏銳的直覺捕捉生活的瞬間,人物表現靈活輕鬆,栩栩如生。他在創作中著力於半身近景的大構圖來表現人物生動的面部表情,用熱情奔放的大筆觸和流暢的小筆觸相結合來塑造形象,往往是先用鮮豔明亮的大色塊準確勾勒出形體,布置好結構與光影,概括出人物的面部色彩基調,然後用柔和的小筆觸色塊之間的微妙聯繫。
《吉普賽女郎》是哈爾斯最經典的肖像畫之一,他用誇張的手法和熱烈奔放的色彩完美地表達了人物形象的神態,誇張而不失寫真,奔放之中蘊含著細膩,堪稱現實主義繪畫作品的經典,女郎的眼神也被稱為美術史上最令人難忘的眼神之一。
雷諾茲在欣賞哈爾斯的作品時說:「臉的構造,很好地把特徵放在了一起,正如畫家想表達的那樣,從中可以看出強烈的個人性情,這在他的肖像畫中是如此的明顯,在任何其他畫家中都沒有發現相同的程度。「
哈爾斯在畫面背景的處理上也採用了不失動感的大色塊的鋪墊,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讓人物形象鮮明地凸顯出來,通過明暗層次關係的描繪,給觀者傳達畫面的運動感和肌理感。對於油畫技巧爐火純青的把握,使得他在繪畫中筆觸的表現成為其繪畫的一大特點。
熱烈奔放的筆觸和歡快率真的形象構成了哈爾斯肖像畫的主調。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即興創作,沒有時間去精細描繪人物細節以及裝飾等元素,這在當時被視為是繪畫的缺欠,被評價技法潦草,是文化素養淺薄的表現。但哈爾斯的繪畫經過了時間和歷史的檢驗,他那風俗畫和肖像畫有機結合的風格,對後來荷蘭畫派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成為荷蘭小畫派和現實主義肖像畫的奠基者,對現實主義和印象主義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結語
哈爾斯生前一直寂寂無名,直到17世紀現實主義和印象主義的興起,哈爾斯才開始被重視,被公認為17世紀僅次於倫勃朗的荷蘭藝術家。哈爾斯身後了留存250餘幅作品,在肖像畫方面取得的成就無疑是藝術史上的一筆寶貴財富。他獨特的繪畫技法和瞬間捕捉人物神態、性格的能力,讓各色人物的瞬間微笑凝固在他的作品之中,他被譽為最擅長描繪笑容的畫家,有著「追逐微笑的畫家」的美譽。
暮年的哈爾斯生活更為悽慘,1666年85歲的孤苦伶仃的哈爾斯走完了他坎坷的一生。
不同的視角,互通的視界,我是雷語,歡迎同道互動關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