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去函關八百裡,今傳聖典五千言」!
當年老子離開楚國故土,出函谷關四處雲遊,這一去,身後留下衰敗的周王朝,留下千古奇書《道德經》,也留給後世的藝術家們取之不盡的創作題材:老子出關。
歷朝歷代許多著名的畫家,創作了諸多以老子形象為題材的作品,首推唐朝畫聖吳道子的《老子像碑》。
此碑生動地畫出了這位道祖大隱在後人心目中的形象:一個含光默默、大耳下垂、鬚髮皆白,神態穩如山嶽的智者。
但後世很多藝術家們在創作老子出關這一題材時,喜歡一改老子肖像圖的端莊肅穆、高古之氣,把老子從一個沉穩的智者,畫成一個有趣的仙人,讓白須飄飄的老子笑起來,且這一笑,還大有一代比一代笑得開心的感覺。
早期,宋朝馬遠畫的老子出關,還是比較沉靜淡定,雖無笑意,但已一改肅穆,而初現一派祥和的飄然之氣;
到了宋 晁補之的《老子騎牛圖軸》,描繪的老子騎於青牛背上,垂眉眯目,側頭回首,臉上就開始有了微笑;
1943年徐悲鴻創作的老子,端坐於牛背之上微微俯身,一臉慈眉善目,同樣是以微笑示人;
而要說畫老子出關的古今第一人,屬當代國畫大師範曾先生。這是範曾先生最擅長的繪畫題材,且高質高產。
每一幅老子出關圖,範曾都把道骨仙風的老子刻畫得惟妙惟肖,遒舉俊逸。
但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大師畫的老子都笑得格外開心,連身邊的書童都笑靨如花,仿佛老子一路從遠古走來,抖落歲月的厚重,愈發地飄飄欲仙了。
為什麼這些畫家讓老子笑著出函谷關呢?
這就得說說老子出關事件的另一位人物:函谷關令尹喜了。
相傳這位西周王朝的函谷關令懂得望氣之術。一夜在觀天象時,忽見東方紫雲聚集,且紫氣浩蕩,滾滾如龍三萬裡,便知這是聖人西行之預兆。
而紫氣之首有白雲繚繞,代表聖人為老翁之狀;紫氣之前有一青牛星相伴,聖人必乘青牛之車。不幾日,果然函谷關來了一位紅顏大耳,雙眉垂鬢,須髯拂膝的白髮老翁,穩坐在一青牛拉的車上,身著素袍,道骨仙貌,正是老子。
但尹喜得知老子要出關大隱,遠走高飛,甚是惋惜,便請求老子寫下點著作,作為放他出關的條件。老子無奈,便在函谷關住了幾日,寫下了《道德經》,然後飄然而去。
正如南宋詩人劉克莊的這首五言絕句所述:
去國有華發,出關無送車未能盡韜晦,紫氣作前驅
隨著老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步步登上神壇,老子出關也被賦予了超自然的神秘色彩,既含有紫氣東來的祥瑞吉兆的象徵,又寓意著得道成仙、浮遊六虛之外的飛升意味。
所以這樣一個超脫了凡塵,決絕出世,獲得大自在、大解脫的人,不就應該是滿身吉祥、滿臉笑意的樣子嗎?!
現實主義者們是從來不信這一套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神秘學說的
比如魯迅先生在《故事新編.出關》一文中,就驚世駭俗地指出老子出關是為了躲避孔子的陷害。
傳說孔子雖然一直從老子那裡求學,也深諳儒本是道,但形式有異,不願奉老子為師,更害怕老子把所教傳與他人,就說出了威脅老子的話。而道的精髓就是避害求生,老子為避險,只得匆匆逃離楚國。
「逃跑說」在魯迅筆下是話劇,在章太炎眼中卻是真實的諸子知識,也是部分人眼中的孔子。所謂被孔子所逼,匆匆逃跑的老子,自然是不能在出關之時滿臉笑容的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老子對日漸衰敗的周朝越來越失望不滿。雖然他是國君的老師,負責講解天道聖王道,但王室不斷發生爭鬥,老子深覺捲入其中肯定無利,於是為了逃離禍端,就出函谷關大隱避世去了。
顯然,這樣一個無奈出走、鬱郁不得志的老子,也是不會笑著出關的。
其實,老子出關本身歷史就無定論, 後人考證有說老子出關後入甘肅的,也有說老子根本就沒有出關,而是東歸隱於沛地的。
無論真實的歷史是什麼都已經不再重要了,老子出關在歷代藝術家心中演繹著他們喜愛的模樣,代表著他們相信的寓意,就是最真實的藝術創作了。
所謂老者為智,兒童為天真無邪,乃心無雜念,一塵不染。這種超凡脫俗、虛境自然的境界,一定要配上範曾大師筆下笑容燦爛的老子了。
你喜歡歷史上哪位藝術家創作的《老子出關》呢?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