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股風口 美諾華、潔特生物、中國醫療集團能否承皇冠之重?

2020-12-12 銠財

導 讀

新冠疫情來勢洶洶,醫藥股的開年季看點滿滿。

風口之下,不乏蹭熱個股,藉此炒作、招搖過「市」。

顯然,投資者需要擦亮雙眼,以防做了韭菜。

_

作者:楊興

來源:銠財-銠財研究院

圖片來自網絡

人生如股市,股市如人生。

無論多精明的分析師,也不可能精準預測每一次漲跌、下一個風口。正如2020開年,突如其來的肺炎疫情,致使旅遊、零售、餐飲、航空等板塊股價表現不佳。另一邊的遊戲、在線教育、雲辦公等板塊因此熱度高漲。

截至2月7日收盤,在雲辦公板塊中,三五互聯、鵬博士、二六三等多隻個股漲停;在線教育板塊中,也有世紀鼎利、威創股份、南威軟體、全通教育等多隻個股漲停。

相比之下,醫藥股的漲勢則更為兇猛。

2月3日開市後,交易行情顯示,醫藥股中流感、超級真菌等概念板塊開盤大漲。流感概念板塊領漲兩市,開盤上漲4.33%,盤中漲幅一度達到4.36%。

截至2月3日收盤,流感概念板塊上漲2.67%。該概念板塊23隻成份股中,14隻個股處於不同程度的上漲狀態。達安基因、以嶺藥業等9隻概念股處於漲停狀態。

同期,超級真菌板塊緊隨其後,截至當日收盤,該概念板塊漲幅達3.34%,上漲幅度居於概念板塊之首,其中9支個股飄紅且均漲停。

醫藥股集體一路飄紅,對投資者來說是利好之事。但從規律來看,這種趨勢顯然並不會太持久。

光大證券認為,短期看,歷史上重大疫情帶來預防、診療過程中直接相關的器械、藥品需求增長,往往拉動醫藥行業整體需求提速。但該研究機構特別提醒,由於疫情是階段性的,行業需求在疫情結束後有可能因高基數而明顯降速。

換言之,長期價值還需實力硬核。即使是短期行情看,專家表示,此次疫情也非陽光普照,醫藥板塊個股價格很可能出現兩極分化式的「馬太效應」。

事實亦是如此,2月7日,醫藥板塊走勢明顯分化。口罩概念股開盤走強,泰達股份、奧美醫療、欣龍控股、振德醫療、南衛股份等集體漲停。不過,臨近午盤達安基因、科華生物、三鑫醫療、樂心醫療、眾生藥業卻紛紛跌停。

不難發現,投資者如還選擇跟風炒作,最終很可能無奈接盤。

事實上,自疫情出現後,一些投資者的選股策略有些簡單粗暴,凡是醫藥股均持買入態度,即使與疫情無關的醫藥股,也能隨著整體醫藥板塊的上揚被帶動。換言之,2月3日後的醫藥股暴漲,更多原因是疫情影響下的資金炒作,與各個股的價值底色關係不大。

當然,上述不淡定的市場表現,也有一定客觀原因。與部分企業「蹭熱度」,也有一定關係。

_

美諾華的「玩味」公告

以美諾華為例。近期,這家公司可謂上演了一出「驚天反轉」。

從時間線看,2月3日,與醫藥板塊集體飄紅不同,美諾華當日股價大跌9.99%,一度跌停。

公開資料顯示,美諾華主要從事心血管類、腸胃類和中樞神經類等類別的特色原料藥及醫藥中間體的研發,與本次疫情藥物交集不多,但沒有跟隨板塊集體上揚,還是令人頗感意外。

不過,反轉行情隨即上演。

2月4日,美諾華股價大漲8.97%,一改此前頹勢。

歸其原因,顯然是李蘭娟團隊的公告有關。

當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團隊宣布阿比朵爾和達蘆那韋兩種藥物為治療新冠病毒肺炎的有效藥物。

眾所周知,美諾華並沒有阿比多爾和達蘆那韋相關產品銷售,其股價為何突然漲停?

原因在於,李蘭娟團隊宣布這項研究成果後。

美諾華立即公告將與先聲製藥的戰略合作,豐富公司原料藥產品管線,公司控股子公司宣城美諾華藥業有限公司於2020年2月2日與先聲製藥籤訂《合作意向書》,宣城美諾華擬與先聲製藥合作,共同研發抗病毒領域原料藥鹽酸阿比多爾及其他多種抗病毒原料藥。

憑此戰略合作,美諾華走上了資本快車道。

2月5日,美諾華開盤漲停,截止收盤其股價共上漲10%。

2月6日,再次開盤漲停,截止收盤股價上漲10.02%。

連續三個交易日漲停,讓不少投資者喜出望外,就在市場滿心迎接,2月7日美諾華的第四個漲停時。美諾華的一則公告,又帶來了新行情。

2月6日晚,美諾華發布股票交易異常波動公告稱,目前尚無阿比多爾原料藥及製劑的商業化生產。

公告顯示,公司子公司宣城美諾華藥業有限公司與南京先聲東元製藥有限公司合作研發事項僅有意向性約定,尚未籤訂正式的合作協議,後續合作的開展仍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合作協議所涉研發產品尚處於小試階段,後續還需經小試、中試、申報註冊成功後方能實現商業化生產,研發周期及研發能否取得成功存在不確定性;由於藥品研發周期較長,受市場等客觀因素影響,存在銷售不及預期的風險。目前,公司尚無阿比多爾原料藥及製劑的商業化生產。

公告的披露,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

東方財富股吧中名為「股市一點心得」的用戶留言:主力拉高出貨完畢!散戶接盤被套中!開始大跌!估計下午跌停!切勿追高被套!切勿妄想抄底低吸被套!

「股友2ekzsH」也表示:太坑了被套慘了。

受此影響,截止到2月7日收盤,美諾華股價下跌6.07%。

一地雞毛下,回過頭看,美諾華股2月4日的公告,著實令人玩味。

在李蘭娟團隊發布疫情研究成果後,其立即披露相關意向,又在股價三連陽後,澄清這只是個意向。是否有「蹭熱度」之嫌,仁者見仁。

相比之下,美諾華股的基本面表現更值得關注。

其2019年業績預告顯示,預計全年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4,000萬元至15,400萬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將增加4,365萬元到5,765萬元,同比增長45%到60%。

而其2018年年報顯示,其營業收入8.49億元,同比增長40.2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9635萬元,同比增長115.66%。

不難發現,美諾華2019年的淨利增速,同比2018年已大幅下滑。

值得一提的是,美諾華2019年的業績增長,與2018年發生的「纈沙坦事件」有一定關係,隨著時間推移,「纈沙坦事件」的影響將會越來越小。而隨著市場需求量增大,會有更多新、老入局者聚焦於生產纈沙坦,競爭有可能進一步加強。從目前來看,美諾華2020年最終表現如何,目前尚不明朗。

說千道萬,上市公司希望股價節節攀升,這本無可厚非,但唯有紮實修煉內功,才能得到投資者的真正認可,尤其對慢發展、講究實力沉澱的藥企來說,則更應如此。

退一萬步講,即使目前美諾華實現了阿比多爾的商業化,疫情過後,其又該如何自處呢?

圖片來自網絡

_

潔特生物上演好戲

當然,美諾華的「蹭熱度」中,有一定運氣成分,畢竟有李蘭娟團隊的硬核成果公告打底。

相比之下,潔特生物的「蹭熱度」,才更像一場鬧劇。而站在舞臺中間的,是其董事長袁建華。

眾所周知,受肺炎疫情影響,1月20日左右,市場上各類口罩就已出現缺貨現象。到了1月23日,無論是各大電商平臺,還是線下商超、藥店,基本已「一罩難求」。市場需求量可想而知。

幾乎所有人都清楚,口罩股將會迎來一輪瘋漲。

在此背景下,1 月 22 日,潔特生物正式登陸科創板。

董事長袁建華掛牌時,聲稱針對目前國內疫情,公司主營業務之一的防霧霾、防病毒口罩業務,公司已下達1000萬個口罩緊急生產任務,並表示剛接到廣州市相關部門的200萬個口罩訂單。

袁建華話音剛落,潔特生物1月22日股價的便暴漲223.59%。

不過,袁建華及潔特生物的高光時刻,僅維繫不到一天。

當晚,潔特生物便緊急發布公告表示,廣州市相關部門的200萬個口罩訂單,僅為口頭需求,目前為止雙方並未籤訂正式書面合同。鑑於公司口罩生產所需的相關原材料備貨不足,且臨近春節,口罩相關材料供應商已放假,無法按要求及時提供口罩生產所需材料,經公司評估口罩生產業務無法在短期內全面恢復,難以完成200萬個口罩的供貨。

疾速打臉行情,讓資本新兵袁建華尷尬不已。

袁建華致歉說明稱:本人對此次不當發言進行了深刻反省,並就本次行為向公司及廣大投資者造成的負面影響表示歉意。本人會加強對相關法律法規、規範性文件學習,防止此類事情的再次發生。

問題在於,袁建華的錯誤表態,究竟是無意而為,還是故意為之呢?

深入分析後可以發現,袁建華表態中指出「主營業務之一的防霧霾、防病毒口罩業務」。

這顯然不符合事實。

據悉,潔特生物的口罩業務主要由子公司廣州拜費爾空氣淨化材料有限公司(下稱拜費爾)經營。

公開資料顯示,拜費爾成立於2014年7月,註冊資本500萬元。公司主營空氣淨化產品(防霾呼吸口罩及醫用、勞保等特種口罩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與潔特生物主營業務無直接聯繫,但其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兼總經理為潔特生物董事長袁建華。拜費爾並非潔特生物自設全資子公司,而是潔特生物在2015年5月以100萬元價格100%收購而來。

從經營情況看。2016-2018年度、2019年1-6月,拜費爾分別實現營收246.93萬元、217.49萬元、33.19萬元和10.20萬元。期間2018年度拜費爾虧損213.34萬元,2019年上半年續虧88.85萬元。佔公司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 1.99%、1.30%、0.16%、0.11%。

如此慘澹的經營狀態和收入佔比,竟然在實控人袁建華口中成為了主營業務,實在令人啼笑皆非。

不過,這只是好戲的開始。

公開資料顯示,由於拜費爾常年虧損,公司已經將註銷申請於2019年12月27日提交給了廣州黃埔區市場監管局,換言之,潔特生物的口罩業務已名存實亡。

令人玩味的是,潔特生物竟在春節開市前1天,也就是2月2日,撤回了拜費爾的註銷申請。

2月2日晚間,潔特生物公告表示,鑑於近期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持續暴發,口罩等防護物資短缺,公司擬向廣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申請撤回拜費爾註銷申請,「全力推動恢復口罩等防疫產品的正常生產供應」。

於是,2月3日當天,潔特生物股價猛漲108.5%,盤中兩次觸動臨停。

神奇的是,在2月3日當晚,潔特生物再次表示,在疫情期間拜費爾的口罩業務產能受材料供應的限制影響較大,產量恢復具有不確定性。由於口罩生產數量受限,預計對本年業績影響有限。

先揚後抑,頻頻炒作,無疑讓不少投資者受傷不已。

2月4日-2月7日,潔特生物沒有意外的出現了四連跌。至此,荒誕的「烏龍事件」初現眉目,其未來的資本走勢也逐漸清晰。

拋開資本層面。在疫情面前,任何人都清楚,口罩意味著什麼。工信部總工程師田玉龍最新表示,我國口罩的生產總體上產能是每天2000多萬隻,但恢復需要時間。

市場層面,消費者想法設法購買口罩,延長口罩使用壽命;企業層面,加班加點輪班生產;政府層面,呼籲捐贈、督促生產、緊急調配、制定扶持政策。

各方努力之時,企業高管卻以此炒作,顯然是在摩擦投資者、消費者乃至監管層的底線。

_

中國醫療集團的表現

當然,蹭疫情熱度的上市公司並不局限於A股。

來看看港股中的中國醫療集團。

1月29日,中國醫療集團發布公告,旗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臨床特別項目組研究發現利託那韋(Ritonavir)對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有抑制作用和療效報告,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等也發現其在細胞層面上對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有較好抑制作用。集團關聯公司萬全萬特廈門有限公司是國內唯一一家歷史生產過該產品製劑、同時擁有原料批文、申請相關專利的企業,公司已向國家藥監局申請重新恢復生產。集團將負責進一步臨床研究和申報工作。

受此影響,中國醫療集團在1月23日收盤價為0.113港元/股的情況下,1月29日暴漲280.53%,盤中一度停牌。1月30日,收盤漲幅高達388.37%。

香港友信證券研究部副總監林嘉俊指出:「在疫情持續擴散未能得到有效防控的情況下,中國醫療集團的這則自願性公告,無疑給市場打了一劑興奮劑,刺激其股價異軍突起,大幅飆升。」

不過,中國醫療集團的上漲態勢,並未持續多久。

1月31日,中國醫療集團繼續高開,最高漲至3.91港元/股。不過,收盤價僅為1.93港元/股,跌幅8.10%。

2月3日,中國醫療集團跌49.74%,報0.97港元。

箇中原因,並不難理解。

首先,鍾南山團隊指出,目前尚未出現特效藥。

同時,有研究指出,利託那韋這款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蛋白酶抑制劑是國際上廣泛應用於臨床HIV-1感染治療的藥物,但是這款藥物在治療新型冠狀病毒的臨床中,是否會出現如大量激素治療SARS一樣給患者帶去不可逆轉的後遺症,仍待商榷。

從企業自身看,儘管其表示已向國家藥監局申請重新恢復生產,但能否快速落地?檢測是否順利?產能又將如何?還是未知數。

另一方面,在疫情爆發後,全球最頂尖的研發機構,都在加速疫苗、特效藥的延發,屆時,利託那韋還是否會被用於臨床,也難以預料。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醫療集團並未披露其與關聯方萬全萬特廈門製藥公司的關聯程度。

天眼查顯示,2016年7月12日,萬全萬特曾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

在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的情況下,中國醫療集團股價兩連跌,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過,與潔特生物類似,中國醫療集團在2月4日再次發布公告,似乎是要將熱度蹭到底。

公告顯示,疫情暴發期和後疫情期,菸草成癮患疾病,疫情抑鬱症和疫情環境與疫情藥物的過敏疾病,均需高度關注,因這些併發症導致死亡和醫療支出更加可怕。預期集團將因為這些突發疫情,從上市後臨床研究(PMS),真實數位臨床研究(RWS),數位醫學市場推廣等活動(ADP)和建立三大專科醫療服務中獲取超常增長。

這導致其當日股價再次攀升,漲幅高達61.86%。

但2月5日則下跌12.74%。雖然2月6日又迎來了上漲4.38%,但2月7日則又跌了11.89%。

截至2月10日收盤,其股價為1.14港元,下跌9.52%。

過山車式的股價,是投資者糾結情緒的體現。

在此背景下,判斷走勢的最佳途徑還是基本面。

2012年至2018年,中國醫療集團營收由0.29億元增至0.6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10.94%;歸母淨利潤方面,同期淨利潤由0.03億元增至0.23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33.77%。

2019年,其前三季總收入3960.9萬元,同比增長2.36。其中,合約藥品開發服務產生的收入為471.7萬元,佔比為11.9%;上市後研究服務產生收入為3447.8萬元,佔總收入的87.05%。

可見,中國醫療集團的經營規模並不大,且目前收入來源主要來自外包的藥物上市後研究外包服務。甚至在2019年,前兩季公司合約藥品開發服務分部甚至並無產生收入。以此觀來,其研發能力如何,仍有待時間考量。

值得注意的是,其公告中指出「上市後臨床研究(PMS),真實數位臨床研究(RWS),數位醫學市場推廣等活動(ADP)和建立三大專科醫療服務」,均聚焦於疫情。但以中國醫療集團的財務狀況、研發狀況來看,其上述新業務又能達到怎樣的高度呢?

綜合來看,貼上了抗疫藥標籤的中國醫療集團,戴上了資本「皇冠」。但正所謂「欲戴皇冠,必承其重」。產品質量究竟如何、何時上市、反響怎樣,都值得考量。而疫情過後,其究竟會被「皇冠」壓垮,還是成功上位,也需時間檢驗。

圖片來自網絡

_

皇帝新衣VS化繁入簡

相似的皇冠拷問,也值得美諾華、潔特生物思考。

實際上,上述企業的資本動作並不深奧。各個渠道的公開資料,都可讓這些企業的資本底色,猶如皇帝的新衣般顯而易見。

但其股價還是迎來一輪猛漲,除了疫情短期影響,從眾心理作祟是一個重要原因。

事實上,在醫藥板塊異常猛漲時,早有不少媒體、專家對此進行了風險預警。

中國經濟網報導,隨著炒作持續,醫藥股的投資風險也在加劇,尤其是一些並不具備「真才實學」的醫藥股,已存較大回調風險。

海通證券分析師陳渚表示,對於某些"蹭熱度"而沒實際業務的公司,短期炒作會很快停止。追高買入這類型股票的投資者,就需小心謹慎。概念性機會往往不具有持續性。

需要說明的是,借疫情炒作,只是部分個股行為。總體來看,醫藥板塊整體強投資價值,並未改變。優質醫藥股的投資價值仍有不少成長空間。

長城證券研報顯示,我們認為疫情作為突發性的事件,更看重其對醫藥行業長期投資邏輯影響,建議重點關注三條投資主線:1、創新藥研發進程加快;2、醫療器械需求增加;3、消費習慣逐步改變;以及龍頭下跌後的機會。重點關注海普瑞、泰格醫藥、邁瑞醫療、萬東醫療、美年健康、恆瑞醫藥。

可見,大疫也是一顆試金石。企業的實力底色、成長硬核是第一考量因素。對於廣大中小投資者而言,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拋開花哨概念、化繁入簡、堅持價值投資,不失為良策根基,對此,銠財將持續關注。

本文為銠財原創

如需轉載請留言

相關焦點

  • 疫情剛需比肩英科醫療10倍股 潔特生物國內第一
    典型的兩隻股是英科醫療(300677)、振德醫療(603301)。英科醫療(300677)主要做一次性防護手套,一季報淨利潤就達到1.3個億同比增長2.8倍,其預計中報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高19億~21億元,同比增長高達2581.8%~2864.1%。該股也成為年內首隻非科創、非次新的10倍股。
  • 美菱生物醫療、香雪、潔特等大牌集結第三屆醫療產業創新與發展大會
    當前在新冠疫情衝擊下,醫療健康產業已然成為全球資本關注的投資新藍海。《健康中國2030》提出,2020年中國醫療健康產業將擁有8萬億元潛力,到2030年將達到16萬億元。與疫情直接相關的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行業得到了最直接的刺激,中藥研發及產業鏈、新藥研發生態體系及產業集群、醫療器械和診斷技術等需求大幅增加,生物技術行業迎來一波重大的發展機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之一。
  • 默克、賽默飛、潔特生物、藍帆醫療名企齊聚 BTE廣州國際生物技術...
    默克、賽默飛、潔特生物、藍帆醫療名企齊聚 BTE廣州國際生物技術大會9月舉行 來源:財訊網 • 2020-07-30 15:31:57
  • 口罩概念股逆勢飄紅 董事長嘴上「跑火車」的潔特生物兩觸臨停
    其中,剛在科創板上市的潔特生物(688026,SH)盤中兩次觸及臨停,收盤時漲幅達到108.54%。作為口罩概念股,潔特生物的上漲在意料之中。但意料之外的是,如今搭上口罩概念的潔特生物之前還準備退出口罩生產。而浩特生物董事長也不得不為此前的嘴上「跑火車」表達歉意。
  • 醫藥健聞周報|拜耳未來向中國引入更多創新藥物;天境生物在美啟動IPO
    來源:全球企業動態因美納、阿斯利康、拜耳、衛材、德國默克、CSL、飛利浦、索尼、阿里健康、晨泰醫藥、廣藥集團、科濟生物、華潤醫藥、廣藥集團、天境生天津力生、德琪醫藥、基石藥業、百濟神州等公司一周要聞回顧。
  • 光谷生物城舉辦主題峰會 聚焦生物醫藥產業投資風口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通訊員 錢娟)10月10日,繼9月「第十三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在光谷落幕後,光谷生物城又舉辦「博潤武漢十周年高峰論壇」。
  • ...中機會:醫藥股走高!網際網路+醫療站上風口 京東健康、阿里健康飆漲
    來源:東方財富網原標題:港股盤中機會:醫藥股走高!網際網路+醫療站上風口 京東健康、阿里健康飆漲 來源:東方財富研究中心第一時間傳遞港股異動信息,觀察市場動向,把握漲跌邏輯,挖掘投資機會。部分醫藥股走高!
  • 微評丨醫療影響力排行榜:醫藥O2O、藥明康德、君實生物
    專題文章上,新增藥明康德、君實生物、澤璟製藥的案例梳理,針對欲登港股的海吉亞醫療、中國口腔醫療集團,也做了業務盤點;同時,億歐大健康在近期內專訪了康乃德聯合創始人兼董事長潘武賓、智塑健康創始人張靖。企業動態上,瑞德西韋迎來最新進展,吉利德宣布啟動兩項Ⅲ期臨床研究;此外,眾巢醫學正式掛牌納斯達克,發行價4.00美元。
  • 跨國藥企在中國 | 雅培、GE醫療、吉利德、諾華、勃林格殷格翰...
    一周熱點 :武田向海森生物出售在中國大陸銷售的心血管及代謝領域的五個處方藥產品。諾華生物醫學研究中心(中國)與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達成合作。雅培與中國肺癌防治聯盟達成戰略合作。歐姆龍將在中國1000家藥房開展生活習慣病篩查。GE醫療首款人工智慧乳腺機面市。吉利德旗下HIV暴露前預防藥物舒發泰上市。
  • 知名醫藥企業牽手中國夥伴為「雙循環」新格局注入活力
    總部設在瑞士的醫藥健康企業諾華製藥(中國)啟動中國商業創新聯盟Biome。瑞士企業諾華製藥供圖  席捲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們深刻意識到健康的寶貴,對生命質量有了更多追求。總部位於丹麥的生物製藥公司諾和諾德與微軟攜手研發能夠提供全中文服務的糖尿病科普知識智能問答機器人,希望幫助更多中國患者提升對糖尿病的認知,更科學有效地進行自我生活管理。
  • 一座皖北縣城走向生物醫藥產業風口
    如果說上海鼎晶的落戶是「華東藥都」轉型升級的縮影,那麼基因檢測、基因測序、生物醫學大數據、靶向藥物研發等一系列高精尖項目相繼落地,則預示著太和這個傳統的普藥流通基地,正逐步走向生物醫藥技術的風口,一個精準醫學的產業鏈在此初現端倪。「一關了之簡單,重新培養一個,太難!」太和這座皖北縣城因藥而興。
  • 潔特生物:民生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關於廣州潔特生物過濾股份有限公司...
    潔特生物:民生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關於廣州潔特生物過濾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半年度持續督導跟蹤報告 時間:2020年08月28日 17:06:24&nbsp中財網 原標題:潔特生物:民生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關於廣州潔特生物過濾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半年度持續督導跟蹤報告
  • 經久不衰醫藥股能否捲土重來?重點關注這18隻十倍醫藥龍頭股
    就看後市能否做出點讓人眼前一亮的產品了。目前股價合理,關注就好了。 8、眼科龍頭:300015愛爾眼科 市值1479億,現價47元。愛爾眼科做為最優秀的創業板個股之一,走勢也是為散戶所津津樂道。從上市之初,就走上了不斷除權填權的道路。
  • 【醫藥周報】華潤醫藥43億要約收購江中藥業 千山藥機年報「難產...
    在企業層面,江中藥業(600750.SH)控股股東江中集團混改觸發華潤醫藥方面的要約收購,收購總額近43億元;信立泰(002294.SZ)、宜華健康(000150.SZ)等企業在通過收購不斷布局,而美諾華(603538.SZ)、康芝藥業(300086.SZ)的重大資產重組無奈告吹。
  • [中報]潔特生物:2020年半年度報告
    但是,中國市場正以龐大的人口基數與快速增長的生物醫藥需求逐漸成為生物實驗室一次性塑料耗材的新興市場,未來幾年中國生物實驗室一次性塑料耗材將呈爆發性增長。據沙利文公司統計預測,2020年我國生物實驗室一次性塑料耗材市場規模將達到100.3億元,同比增長15%。
  • 微評丨醫療影響力排行榜:高值耗材首輪國採、進博會、阿里健康
    「直擊進博會:製藥巨頭、械企龍頭、波士頓科學、GE醫療、阿斯利康、拜耳、輝瑞、武田、特醫食品、禮來、諾華腫瘤、雅培」直擊進博會丨製藥巨頭上演「新藥秀」,打出「全球首款」招牌一較高下在全球疫情遠未結束之際,今年進博會上的醫療器械及醫藥保健展區,成為了最火爆的展區之一。
  • 中國股市:高瓴資本重倉三十隻醫療醫藥龍頭股,蓄勢爆發,收藏了
    主線在沒有明朗前注意題材輪動以及低位股的超跌反彈即可,其他的邏輯不用想太多。30隻醫療醫藥龍頭股一覽創新藥龍頭:恆瑞醫藥主營業務:藥品研發、生產和銷售。我個人長期跟蹤的個股有42隻,這42隻個股基本上都是中長線大牛股,且主要來自於成長性突出、業績確定性強的消費、醫藥、醫療、科技行業,而且符合下面四個條件:(1)連續5年以上淨資產收益率ROE大於20%;(2)連續5年以上毛利率大於30%;
  • 中國股市:醫療器械,是未來10倍股最多的行業
    投資醫藥股,看PE、PB幫助不大,應該從三個方面來衡量:研發管線、現金流、商業能力。這裡借用「不可能三角」概念,並非意在互斥,而是三者很難兼備,大部分生物醫藥企業都不能同時做到研發強、現金流好、商業轉化率高,兩隻手向空中拋起三個雞蛋,左支右絀,總有接不住的時候。能否打破「不可能三角」定律?
  • 美國生物醫藥集聚地Top10,中國相關園區請自行「對號入座」
    眾所周知,美國是生物醫藥頂尖人才的「聚集地」。幾十年來,美國的醫藥產業一直保持著繁榮興旺的景象。本文列舉了美國生物醫藥集聚地Top10,並列舉了其中的頂級公司,僅供中國的生物醫藥產業園區和企業參考。
  • 最全醫藥龍頭,挖掘未來至少翻十倍的醫藥龍頭股!
    ps:並不是讓你現在買入,目前醫藥醫療行業整體估值已經很高了,要理性對待。可以等回調到合適價格再買入。 一.醫療器械 1.邁瑞醫療A+ 中國高端醫療裝備領軍企業,絕對龍頭。 2.微創醫療 A+ 港股上市的一家創新型醫療器械企業,產品線布局較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