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藥的估值和選擇邏輯
如果說A股95%以上都是垃圾,可能不會有什麼反對,在生物醫藥行業也是這樣的。即使2019年以來全體生物醫藥漲到泡沫化,依然堅持這種觀點。在一個板塊整體無差別上漲的情況下,平庸股票上漲來自於β,拉長時間,還是塵歸塵,土歸土。投資者應該保持清醒,思考一個經典問題:這一切到底是能力還是運氣?個人選股能力是否被證偽?
投資醫藥股,看PE、PB幫助不大,應該從三個方面來衡量:研發管線、現金流、商業能力。
這裡借用「不可能三角」概念,並非意在互斥,而是三者很難兼備,大部分生物醫藥企業都不能同時做到研發強、現金流好、商業轉化率高,兩隻手向空中拋起三個雞蛋,左支右絀,總有接不住的時候。
能否打破「不可能三角」定律?以這個基本面標準篩選出來的企業只有6家,恆瑞醫藥、邁瑞醫療、中國生物製藥、瀚森製藥、石藥集團、齊魯製藥(未上市)。最終表現就是非常有韌性,能夠平滑經濟周期和政策衝擊,每季都能交出穩定的財報,無驚喜,無驚嚇。
為什麼出現不可能三角現象?現金流是生物醫藥的中樞環節,造成企業各部分的緊張、牽扯關係,非常難以平衡。如果一家企業看上去很好,但是某方面存在重大瑕疵,那麼只能惋惜了,木桶最短一塊,幾乎不可能補上。
先來看段永平早年的幾句話:
未來現金流的折現不是算法,是思維方式,不要企圖拿計算器去算出來。
定性的分析才是真正利潤的來源,這也可能是價值投資裡最難的東西。
我在投資裡用定性分析確實比較多,這也是我和華爾街分析家們的區別,不然我怎麼有機會啊,不能簡單的單純看數字。
這是非常重要的判斷,直接可以得到一個推論:投資生物醫藥,不需要專業知識。
我以前做低風險套利,需要量化分析,需要計算,而做股票是非線性思維,定性分析,常識足矣。
生物醫藥的研發管線,是投資的進入障礙。書本上講,生物醫藥估值採用DCF模型,對pipeline進行未來現金流折現。然而並不能量化,恆瑞和中生,管線繁雜而不透明,未來的商業變現也不能精確。邁瑞一年500個註冊批文,一個都不公告,只在半年報、年報簡單羅列,普通投資者要整理出完整的管線是不可能的。所以,未來現金流折現是思維方式。
不需要生物醫藥專業知識,只需時間和常識。但是你需要一直看,用一年時間每天都看,你就會明白,恆瑞、中生管線豐富,梯次推進,層出不窮,就像投資分散持有藍籌股組合,東邊不亮西邊亮,風險很小,波動不大。石藥恩必普、中生安羅替尼、恆瑞阿帕替尼、PD-1,都是把爆款的商業價值榨乾到極致的經典,商業能力不用懷疑。這些都是定性分析,研發管線、現金流、商業能力能夠判斷出強弱程度即可。
現在從市場和價格的角度來解讀當初恆瑞醫藥、邁瑞醫療、泰格醫藥、藥明生物的買入邏輯,並非提倡立即買入當前整體泡沫化的生物醫藥。
在一個完全市場中,價格包含所有信息,而股市長期來看是有效的,並且越來越有效,所以應該承認市場長期選擇的合理性。
如果一隻股票上漲,不是短期資金炒作的結果,並且長期向上,那麼股價就是市場長期選擇的合理結果,背後有基本面的邏輯。股價反映的信息,你可能理解,也可能不理解,但請保持敬畏。
如果以市場價格來篩選最好的生物醫藥股,標準就是:
不是新高,就是在新高的路上。
說一下後市機會:醫藥行業的潛力有多大相信大家也知道了,最近行情震蕩,醫藥、晶片概念不少
標的深度調整已經到位,都是強勢品種,這幾天已經明顯跌不動,皓予通過技術面+基本面+政策面疊加綜合推論以及多年的股市歷史經驗,選出了僅7隻股已經企穩,並且有反彈趨勢。馬上迎來爆發點,很有可能走出大妖!
但由於平臺限|制,可移步公#眾|號: 「唐皓予 」每晚復盤!
恆瑞醫藥、邁瑞醫療、泰格醫藥、藥明生物都符合這個標準,中國生物製藥差一點,石藥集團差得多一點,那麼,股價肯定包含了市場擔憂的信息,到底是什麼呢?無論如何,很長時間石藥都不值得重倉配置,我在20元左右將其倉位減掉一半多,當然現在性價比卻很高了。
只看三次股災中的表現,哪怕對生物醫藥一無所知,我也會選定恆瑞醫藥,而且,恆瑞在熔斷股災之後不到半年,又創出新高。
好標的可能一開始就給出非常高的市盈率,2017年6月,藥明生物上市,市盈率在200到300浮動,當時不可想像,進入港股通後最低價40元,現在股價4倍,市盈率卻降下來了。所以,對於生物醫藥,市盈率有時是噪音。藥明生物比藥明康德前程遠大,先於恆瑞醫藥成為中國第一家世界級生物醫藥企業,未來5年有希望做到CDMO全球第一,超越瑞士龍沙、三星生物。
優質的生物醫藥股為什麼享受高估值?確定性溢價,我在2017年明白這個道理,現在有了更詳細思考。一家生物醫藥頭部公司,擁有既深且寬的護城河(進入障礙),形成寡頭壟斷,遠期穩定增長是確定性的,未來現金流也是確定性的,所以,當期股價會提前反映這個信息。加上市場參與者博弈,如果這家公司合理估值是35PE,未來確定性增長也是共識,他去年買是這個估值,你今年買也是這個估值,隨時在這個估值等著人上車?哪有這樣的好事,所以早來者享受溢價,後來者支付溢價。投資太難了,你明知這裡有確定性,標價卻高得不可接受。
做投資應該有多元並存的辯證思維,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線性思維。只看市盈率、市淨率是遠遠不夠的。現在另一個極端,很多人完全不看市盈率、市淨率,幾隻疫苗股完全是史詩級泡沫。
但優質生物醫藥股溢價不可能消失,合適的做法不是股價低位買入,而是溢價低位買入,如果給你低價,反而很可疑。大部分年份,因為大幅回落,11月、12月是長線投資建倉的時間窗口。
對自己狠一點,花一年時間看一家公司,拒絕平庸,甚至優秀,直接擁抱卓越,等待偉大。
醫療器械可能湧現最多10倍股
在自己的投資指引中,第一句是「 總有沒想到的事「。
投資是認知的變現,然而,認知有一個過程,即使很熟悉一個行業或公司,每讀一次讀財報、研報,都會有新發現、新理解,然後買入意願和持倉輕重也會有調整。
這些年,過於聚焦製藥板塊,以至於醫療器械、疫苗、醫療連鎖被遺漏,早該做加法了。今年布局了新三板的疫苗、創新藥、醫療連鎖公司,投資邏輯是估值差,成功了10倍以上收益,失敗了虧小錢。
創新藥布局已完成,不會再增加持倉,新生代企業只有兩三家值得投資。由於信息認知完全,加上集中採購、技術迭代,創新藥不會有超額收益,而且擔驚受怕的日子會越來越多。
直到2019年11月上車邁瑞醫療,才認知醫療器械領域的潛力和前景,是未來投資最重要的方向,值得全覆蓋。分享一下初步理解,以激發各位更深入思考。
1、未來十年,醫療器械可能湧現最多的10倍股。跨國大藥廠增長停滯,股價長期橫盤,而器械公司仍在高速增長中。由於滲透率提升、國產替代、術式升級的驅動,國內器械行業增速更快、空間極大。
2、器械比製藥容易理解,各個細分賽道分別花幾天時間就可以熟悉。器械各個賽道的壁壘比較清晰,領先者幾乎不會有落後風險,站在投資的角度來講,只要不是買得過於高估,不會有很大風險。因為壁壘明確,器械廠商跨賽道競爭很難,只有通過併購,所以有適當商譽是正常的。
3、很多細分器械廠家以後可能成為全球龍頭,比如心脈醫療,有這個潛力,未來不可限量,這是國產替代完成之後的增量空間。器械難點在於市場容量,也就是市值天花板,這個不好判斷。後來看到一個評論,給人醍醐灌頂的感覺,「全球市場空間呢?醫療器械是中國人擅長的領域,高端製造,逐步改進和跟進,遠比藥品的創新更適合中國企業。參考南微醫學的耗材的全球化。」 南微醫學海外銷售佔一半,本來內鏡診療領域容量有限,但是做全球市場,空間一下就打開了。
4、醫療器械估值比創新藥高,醫療耗材估值比醫療設備高,主要細分賽道有體外診斷、低值耗材、醫學影像、心血管、骨科、眼科。與全球醫療器械細分領域分布情況相比,國內眼科處於起步階段,提升空間非常大,但沒有像樣的公司,不容易判斷哪家未來會做大。骨科市場容量比較大,未來可以容納兩到三家千億市值企業。心血管又有多個小賽道,只有微創醫療一家橫跨所有。小賽道可能跑出多家種子選手,高瓴在所有做介入瓣膜的上市公司都有布局,生怕漏過一家。
5、醫療器械公司分為平臺型和單賽道。對平臺型公司不應有大市值恐懼症,外延併購和創新驅動,可打開成長天花板。邁瑞醫療依然是成長股,骨科未發力,還有眾多細分賽道沒進入,未來股價超過貴州茅臺不是沒有可能。威高股份被認為以低值耗材為主,但把毛利率做到60%以上,醫療器械15個細分領域威高集團進入了11個。微創醫療覆蓋了所有高端前沿領域。
個別單賽道公司也有平臺化趨勢,打開市值擴張空間。為什麼大博醫療估值比凱利泰高?有種解釋是流通盤小,有莊股可能,但也應該看到,大博醫療涵蓋了創傷、脊柱、微創外科、神經外科、齒科、關節、運動醫學領域,有平臺化雛形,可能市場對此給出了溢價。
醫療器械市場容量足夠廣闊,細分賽道多如繁星,每個賽道都可能出現優秀公司,值得提前下注一兩家企業,實現全覆蓋布局。
現在覺得看盤和交易是最不重要的事。未來的收益來自於認知,總有我沒想到的事,有一種緊迫感,每天閱讀財報和研報,都有新的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