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想上民辦的家長而言,最難的是搖號難以預料的中籤率。對於想上公辦的家長而言,最難的是價格高居不下的學區房。
感慨完常外中籤率太低的家長,回過頭來看了一眼24中的學區房價,默默關上了網站,打開微信,在雞血群裡吐槽了一句:說好的教育均衡?結果最後還不是拼爹!
也有很多家長自我安慰說,沒事的,「多校劃片」也快來了,教育均衡不遠了,學區降價也不遠了。可等了這麼久,沒等來多校劃片的新消息,倒是等來了還在日益上升的學區房價,這一屆的家長,簡直用身心俱疲來形容。
其實,大家這麼焦慮,不過是為了一件事:當今政策下,孩子還怎麼上名校?
關於上名校途徑這個問題,柯柯老師已經解答過很多遍。我就不再過多贅述,今天我們來探究一個問題:究竟是名校造就牛娃,還是牛娃成就名校?
我們斷定一所學校好不好,無非是憑三個字,升學率。在常州,能說得出來名字的學校,無論是民辦的常外、正衡、中天,還是公辦二十四、北郊、新北實驗。無疑都有著超高升學率,熱門,不是沒有道理的。
再來分析一下,升學率,與什麼息息相關呢?
柯柯老師列了兩點:1.生源質量 2.教學質量
於民辦名校
在往年,就算買不起24中的學區房,但是如果孩子優秀的話,擇個常外正衡完全不是問題。雖然民辦的學費相對於公辦來說,高了不止一倍,但算下來,就算學費三年十五萬起步,也比24中幾百萬的學區房更讓人可以接受。況且,常外正衡除了沒有門檻之外,他升學率也比24中高。
只要孩子優秀,就可以用最小的代價上最好的學校,於是大家都在:雞娃——上民辦——民辦升學率/熱度變高——更努力雞娃這個流程中不停循環,所以說,在往年,民辦校一直是走的牛娃造就民校這個模式的。
但你說民辦校全靠生源,柯柯老師覺得也不能太過絕對。生源確實是民辦的優勢之一,但除了生源之外,還有教學質量。
撇去兩所學校的師資。一直以來,我們都知道,民辦校的壓力會比公辦校更大,其一是因為民辦校要保證自己超高的升學率才會有更多的牛娃去報名。其二也是因為公辦在JYJ的管控之下,沒有辦法像民辦一樣給孩子壓力,稍不留神就會被舉報。
而這在民辦校是不會發生的,敢報民校的家長和孩子,在進校前就做好了心理準備。剩下的三年,只會更努力的適應壞境,而不會選擇和公辦校的家長一樣去改變環境。這樣一來,即使在相同的師資上,民辦校也勢必會和公辦校拉出距離。就算在教育資源相同的情況下,民辦校本身就更容易造就牛娃。
於公辦名校
首先公辦名校超高的房價本身就是篩選出了一批優質生源,也許有家長會說,有錢不代表孩子優秀。確實如此,但是願意花上幾百萬去買公辦名校學區房的家長,教育觀念都是十分強的,這類家長也能給孩子創造更好的教育資源。
這也就是為什麼說在當今民辦學校沒有辦法確保能搖上的前提下,一定會有一大批優質生源流入公辦院校。相信公辦院校也會抓住這一次機會,趁機提高自己的升學率。如果這都沒有辦法提高,就一定會給家長們留下,公辦就是不如民辦的這種想法。
和公辦升學率息息相關的,是公辦名校的房價。雖然說現在多地都在實行多校劃片政策,但是在政策落實下來前,公辦名校的升學率,對於房價影響還是十分大的。
總的來說,有學區房價這一層的篩選,柯柯老師還是認為,於公辦學校而言,走的也是牛娃造就名校這個模式。
但這都是搖號之前了。搖號新政下,你問柯柯老師,民辦於公辦,哪一所更好更值得?柯柯老師只能說:就目前而言,民辦校成績還是比公辦校更好。
但如今的成績,對於大家來說參考意義有多大還待考究。牛娃造就名校的時代已落幕,接下來的時間,公辦民辦誰更勝一籌,還是得看各自這三年的努力,三年後,就能看出,到底是哪一所名校,造就了更多的牛娃,一起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