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後面還有很有哲理的8個字,為何少有人提

2020-12-14 美詩美文

都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意思是再聰明的人,也難免會有失誤的時候。人們常常用這樣的話去奉勸那些自以為無懈可擊的聰明人,還是應該小心為妙。這句話,語出《晏子春秋》,後來司馬遷還曾專門引用(《史記·淮陰侯列傳》)。因此,這個說法代代流傳,成為經典成語。

然而仔細推敲,這句話事實上其實說了也等於沒說。因為按照常理,即便是智者,千慮又何止「一失」。這應該還要看所考慮的問題的難易程度?如果是一加一等於幾這樣的問題,恐怕萬無一失也不是沒有可能。其實,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並不在那個「一」字,而在於那個「失」字。失誤一次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誤的是致命的那一次。

而且這個成語,我們通常只看到了前面這部分,忽略了後面還有八個字。而真正的精髓,其實在於後面8個字。這8個字就是「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這八個字富含哲理,也十分重要。完整地看「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絕對不是僅僅和我們探討聰明人也有失誤,愚蠢人也能正確這個淺顯的道理。它蘊含的哲理在於智者和愚者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而不是絕對的概念;同理,得與失也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所以說「大智若愚」,又有俗話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得失得失,沒有失,哪有得」。

這一點十分重要,《晏子春秋》的智慧便是蘊含了這一樸素哲理。當年韓信作為智者,卻聽從了手下敗將的建議,最後取得了成功。從通常角度看,智者是韓信,愚者是戰敗的俘虜;但是一旦條件發生改變,愚者的「一得」居然能夠幫助智者,扭轉乾坤。同理,如果韓信沒有虛心聽取建議,那麼他作為智者的「一失」也可能讓自己身處絕境,一敗塗地。

這種互易變化的道理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精髓,在《周易》、道教、漢傳佛教、儒家的思想中均有體現。所謂「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陰陽相成」才能生生不息,這是道家的「得失」哲學;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是儒家的「得失」哲學;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這是佛家的「得失哲學」。人其實無所謂聰明愚蠢、高貴低賤,而得不一定就通向永恆幸福,失也不一定就通向末路深淵。

中國文化最講究的是對「中和」與「度」的把握,所謂「捨得之間,品味捨得」並非一句廣告詞,也是一種智慧人生的選擇。如此說來,要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就不得不說後面8個字「愚者千慮,必有一得」,那為什麼偏偏世人就是不願提及這後面8個字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成語作為民間的習慣用語,活躍於民間口頭交流。民間日常,哪裡需要用到那麼高深的人生哲學。再說,老百姓很多本身就文化水平不高,也無法理解到那個深度。所以,人們選擇了前面八個字,這也是所謂民間智慧的取捨。

事實上,很多成語都是經過民間智慧取捨之後的結果,比如我們通常說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其本意是說人不注意自我修為,就會被天誅地滅。這個道理太深奧,老百姓日常所見到的是那些貪婪之輩,所以用這句話去諷刺貪婪之輩。同理,人們日常見慣了自作聰明之人,於是用「智者千慮」去奉勸那些聰明人。而且,之所以很多人不願提後面8個字,也是怕被當愚蠢人。

相關焦點

  •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諸葛亮為什麼沒有想到那天會下雨?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諸葛亮為什麼沒有想到那天會下雨?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這句話的本意是,再聰明的人考慮問題,都會有一方面考慮缺失,而自以為愚蠢的人有時仔細考慮後,總有一次要有所收穫。
  • 也是8個字,一樣充滿哲理
    道家哲學裡有句話叫「大道至簡」,這4個字用在武俠中是無招勝有招的武學最高境界,用在詩詞中則是無一生僻字卻能流傳千古的經典。本期就和大家來說一說詩壇的「大道至簡」之作。事實上,這種極簡之美並不是只有唐詩才有,在兩三千年前的《詩經》中我們也是見識過的。而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首四千多年前的極簡之作,詩名為《擊壤歌》。這首詩流傳於遠古時期,有學者稱其成形於堯帝時,是一位老人吟誦出來的。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
  • 有了SADE戶外電源,成為「捕魚達人」還不簡單!
    特別是元旦假期快到了,有車一族中的釣魚愛好者在這段時間裡,應該都會爭先恐後地奔赴釣場。但是去河邊野釣,出門前就要做好出行計劃,該準備的工具設備,比如扳手螺絲刀、備用電源、釣魚工具儘量帶周全,以免影響後面的釣魚體驗感。
  • 宋代高僧一首28字的詩,哲理深刻、流傳千古,現在2個字就能概括
    若要轉載,請聯繫我授權哦~~~"春有百花秋有月"是流傳千古的名句。目前,這首詩主要有以下三個版本。大家應該看到了,這三個作者的名字開頭都有一個"釋"字,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們都姓釋。在這裡,"釋"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簡稱,也用來稱呼佛教徒。至於"紹曇""慧開""了一"也不是他們的名字,而是他們的法號。鑑於三個版本幾乎一樣,差別微乎其微,真實作者應該只有一人。究竟是誰呢?
  • 張良對韓信一生的評價,準確道出韓信水平,只有四個字!
    你就知他有多厲害了,就知古人對其的認可高到什麼程度了。而古人也必然比今人更了解真相。一共30多個成語!我稍微整理了一下: 胯下之辱,一飯千金,解衣推食,戰無不勝,國士無雙,十面埋伏,背水一戰,拔旗易幟,置之死地而後生,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兵仙神帥,居常鞅鞅,功高震主,金石之交,獨當一面,略不世出,不賞之功,匹夫之勇,婦人之仁,推陳出新,勳冠三傑,伐功矜能,偽遊雲夢,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註:此話出自晏子春秋,但卻是因韓信而聞名,從而成為成語),肝膽照人,鍾室之禍,成也蕭何
  • 英語中有哪些單詞都認識卻無法翻譯的句子?
    (London Transport)這是倫敦車站的廣告語字面上是:少一些麵包,不要果醬。實際上這句廣告詞巧妙地運用了語義雙關的修辭方法,因為在非正式英語裡,bread一詞有「錢」的意思,而jam一詞則有「交通堵塞」的意思。
  • 「雄雞一叫天下白」這麼霸氣,為何少有人提它上句?令人不忍卒讀
    當年25歲的蘇軾寫了句「腹有詩書氣自華」,被後世萬千讀書人時常掛在嘴邊,但卻少有人知道蘇軾是要將這句詩送給他那窮困潦倒的好友董大,它的上一句是「粗繒大布裹生涯」,雖貧卻不失文人之志,這才是真正的「氣自華」。
  • 97年狀元是鄧肯,02年是姚明,為何中間四年的狀元少有人提?
    姚明是2002年的狀元,巔峰時期曾打出賽季場均20+10的數據,成為聯盟超級中鋒之一,有過輝煌而短暫的高光時期。奇怪的是,鄧肯和姚明進入NBA的時間相隔四年,也就是說期間還有四位狀元,為何大家熟知的只有鄧肯和姚明,而中間四年的狀元少有人提起呢?他們有的成為水貨,有的成為優質球員但是又算不上球星,名氣不大,所以鮮有人提起。
  •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原話前面還有一句,僅8字,也很重要
    比如很多人只知有句話叫「貧賤夫妻百事哀」,卻不知前面還有一句「誠知此恨人人有」,只有兩句連起來讀才會明白這是元稹在表示對妻子的相思,並不是說貧賤夫妻會天天哀愁。而本期要和大家說的這句「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原句雖然是我們常理解的意思,但很多人不知道原文的出處。其實這句俗語的原來叫「欲人勿知,莫若勿為」,這個原話前面還有一句,僅8個字,也很重要。
  • 章子怡宣傳新劇出事了,少打3個字提錯了名字,被指有意報復金莎
    消息一出,旋即在全網引起了巨大的關注與熱議,至於為何會引起如此大的轟動效應,一方面是基於章子怡本身的號召力和影響力,另一方面是這部劇對於章子怡而言是電視劇處女作。當然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宣傳首發海報時,被指隱射金莎炒作,有意消費對方。章子怡在發布這條微博之前,除了角色海報以外,文案內容與現在是不一致的,也就是說她編輯過這條微博。
  • 魯迅提的廈門大學,為啥門字少一點,學字沒有寶蓋頭?寓意是什麼
    如果仔細看過廈門大學門匾上的「廈門大學」四字,其實不難發現其中的錯別字,「門」字少了一點,「學」字沒有寶蓋頭,這又是怎麼回事? 至於「廈門大學」為什麼門字少了一點,學字沒有寶蓋頭?
  • 毛不易《別再鬧了》中有一句歌詞,只有8個字,卻少有情侶會說!
    在演藝圈中,有著各種完全不同的藝人,他們的風格完全不同,當然,專業也是不同的,有人是專心演戲的實力演員,也有人是去好好唱歌的專業歌手,在這個圈子裡不乏譁眾取寵的流量藝人,當然也有認真去做作品的優質藝人,毛不易應該算是後者了吧。
  • 諸葛亮富有哲理的名言,僅24個字,做到的人,必會贏得長久的成功
    如果讓大家去想諸葛亮這富有哲理的24個字名言是什麼?相信很多人都想不到,畢竟諸葛亮富有哲理的名言太多了。而且能湊上24個字的名言,卻有些難。更何況大家都沒有數字的習慣。那麼大家是什麼樣的名言會讓做到的人贏得長久的成功呢?記得富蘭克林說過一句名言,「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可以用這五個字來表達——我沒有時間。」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何劉備兼得仍失敗?其實後面還提了倆人
    擁有這麼兩個厲害的人才,為何沒有安定天下?其實上述說的安天下只是前半句,後面還有一句,想必只有很少人聽過,那就是「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有人說了,劉巴這不是還在嗎?相對於其他三個人來說,這個人說白了貢獻比較小,作用比較小,雖然是幫助過劉備,但是此人一直是中規中矩,沒有什麼大作為。
  • 蘇軾大徹大悟後,留下千古宋詞,雖然僅7個字,卻富有哲理
    在官場上深受皇帝賞識,在創業上自己又是當時的「大V」,不愁沒人跟他一起賺錢,就算他去擺攤做熟食(東坡肉)也能賺個盆滿缽滿。蘇軾大徹大悟後,留下7字詩詞,富有哲理在外漂泊後深感生活不易的叔叔回到了黃州,他的忠心雖然不在讓皇上看見,但是同樣也沒有自暴自棄,在他的苦心鑽研之下他終於參透的自己的內心世界。隨後,就有了下面這句流傳千古的宋詞《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 中國古人發明5萬個成語,為何近現代很少發明新成語了?有3個原因
    它一般由4個字組成,每一個成語的背後,大都有一個故事或典故,其中蘊含的深刻哲理,千百年來影響深遠。據統計,中國約有5萬個成語,其中96%是四字成語。早在先秦時期,成語的應用就已十分普遍,而成語的發明也是在這一時期不斷壯大的。此後兩千年來,成語在不斷豐富,但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隨著漢語用詞的完善,新成語的發明也越來越少了。
  • 中英文神似的30個表達 過目不忘
    >1、Fight tooth and nail牙齒和指甲一起拼(全力以赴)>>2、A land of milk and honey遍地牛奶蜜糖的土地(魚米之鄉)>>3、January and May一月和五月(老夫少妻
  • 中國象棋有哲理麼?
    象棋很膚淺,不像圍棋那樣蘊含哲理 前面說過,象棋確實很通俗,但通俗並不等於膚淺,西遊記是通俗小說,膚淺嗎?佛經裡有很多通俗易懂的偈語,膚淺嗎?我們深入地體味象棋,也可以像圍棋那樣,找到很多哲理的。 比如,象棋一方執紅,一方執黑,你想過為何這麼安排嗎?大家知道,圍棋棋子是一黑一白,象徵陰陽,就像太極圖那樣。而象棋的紅與黑呢?紅是太陽的眼色,黑是黑夜的顏色,一日一夜,不也是陰陽嗎?
  • 魯迅的一首詩,開篇就飽含哲理,最後7個字更難以辯駁
    下面介紹魯迅的一首詩,開篇就飽含哲理,最後7個字更難以辯駁。答客誚作者:魯迅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知否興風狂嘯者,回眸時看小於菟。作者沒有鋪敘事情的原委,但開篇就富有哲理。詩人說,對子女沒有感情的人,不一定是真的豪傑;憐愛孩子,怎見得就不是大丈夫呢?作者有力地回擊了那些抽象地玩弄「有情」和「無情」的論客,自噓的人並不就是英雄;攻擊別人憐子、顯示自己無情,更是卑鄙可笑。後兩句採用比喻手法,更加生動形象,「知否興風狂嘯者,回眸時看小於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