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的逐年增多,導致畢業後能找到適合的工作變得越來越難。大學生的就業壓力變得越來越大。
很多學生在沒有踏出校園時對未來滿心期待,可等到真正踏進社會實踐往往會被潑涼水。自己的滿滿的就業熱情往往會被社會的殘酷消耗殆盡。很多大學生在初入社會時往往會陷入迷茫,不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去與同水平的人競爭,才會具有比別人更多的優勢。
很多大學生在吸取教訓後,覺得提升學歷才是提高就業競爭力的最直接辦法。同等學歷下的學生往往很難讓人看到亮點。找到合適工作的難度自然就非常大。因此,「知識改變命運」是真實存在的。
很多學生都意識到了考研的重要性。我國每年的考研人數一年比一年創下歷史新高,這也就意味著每年考研的人數變得越來越多,競爭壓力非常大。雖然很多高校響應國家的號召已經實行了擴招計劃。但每年考生的增多讓擴招計劃顯得杯水車薪,並不能很好地緩解學生的競爭壓力。學生的學習變得越來越緊張。
非全日制學生迎考研「壞消息」,雙一流院校縮減報考名額
在我國大學很常見的分為兩種,一種是全日制大學,另一種就是非全日制。兩種大學雖然都能考研,但在將來畢業時,社會往往更加認可全日制大學生的考研資格。這對非全日制大學生來說是一件不利的事情。
隨著考研人數的增多,非全日制大學生又迎來了壞消息:雙一流大學將全面縮減非全日制大學生考研名額。對於這類學生來說,想考研到雙一流大學可謂是「難於上青天」。本來在考研時,非全日制大學生的名額就比全日制到學生少,這樣非全日制學生可謂是雪上加霜了。
雙一流大學縮減招生會有什麼影響?
影響一:造成生源緊張
考研本身就是一件比較難的事情,想成為雙一流大學的研究生就更難了。所以每年報考雙一流院校的研究生同比普通高校來看是非常少的。在縮減了非全日制學生報考雙一流大學後,每年報考雙一流大學的學生就更少了。很多學校都出現了生源緊張的問題。
影響二:非全日制的招生計劃不能完成
雙一流大學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錄也是有一定計劃的。往往因為減少對非全日制學生報考雙一流學校的名額,導致很多雙一流大學每年並不能完成對非全日制大學生的招錄,甚至有一些專業都不能招錄到相關專業考研的人才,造成了一種人才的損失。
影響三:非全專業調劑減少,削弱競爭力
很多全日制學生在考研成功後,往往會因為人數太多被調劑到其他非全日制專業中。很多學生都不願意接受這樣的調劑結果,在考研時產生了強烈的競爭。為了避免這種競爭的持續增加,縮減非全日制學生的招錄往往會減少與全日制學生的競爭,同時也可以增加對全日制的招生。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在考研的最終衝刺階段,學生要注意哪些問題?
第一點:多多複習
考研的知識點比較繁多,很多學生都容易瞻前不顧後。經常講學習了很久的知識點扔在一旁不複習鞏固。很多時候就學著學著就只會最後一部分了。想要重新撿起前面的知識勢必就要花費更多的時間,長此以往肯定會降低學習效率。一定要學會高效的學習。
第二點:多刷真題
每年考研的學生在初期並不知道考試的側重點是什麼,刷真題往往會幫助你更好地掌握每年考題的側重點。通過刷真題也可以將自己的知識點進行記憶和拓展,對於考研來說,刷真題往往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所以一定要在自己的空餘時間多刷真題,才會提升在考研時的上岸率。
第三點:注意勞逸結合
很多學生在決定考研時都會常常熬夜學習,每天只休息兩三個小時。雖然是為了節約時間更好地備戰考研。但這種做法是絕對錯誤的。大腦如果得不到充足的休息只會降低學生在學習的效率。要學會勞逸結合。
在珍惜學習時間的同時也要注意休息和鍛鍊。畢竟「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在長時間學習後,可以適當的出去散散步,呼吸新鮮空氣。再回到教室學習時,往往邏輯會更加敏捷,提高學習效率。
雖然雙一流大學已經來事縮減非全日制學生的考研名額,但有考研計劃的學生不要因此就放棄。雖然進入雙一流大學變得困難,但也不要忽視了研究生學曆本省的含金量。只要學生肯在備考期間努力學習,就一定會取得令人驕傲的好成績。為自己將來的就業增加更多的競爭優勢。
【今日話題】你對雙一流大學縮減招生非全日制研究生怎麼看?#加油考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