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顏真卿(709年-785年),字清臣,雍州萬年縣(今陝西省西安市),祖籍琅邪郡臨沂縣(今山東省bai臨沂市),唐朝政治家、書法家。其楷書與歐陽詢、柳公權、趙孟頫並稱「楷書四大家」。
顏真卿為琅琊顏氏後裔,北齊黃門侍郎顏之推的五代孫。父顏惟貞,任太子文學。真卿少年喪父,由母親殷氏(殷踐猷之長妹)撫養長大。「少好儒學,恭孝自立。貧乏紙筆,以黃土掃牆,習學書字,攻楷書絕妙,詞翰超倫」。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進士,充當河西隴左軍城覆屯交兵使,天寶二年(743年)前去洛陽訪張旭。歷任殿中侍御史、東都畿採訪判官,轉侍御史、武部員外郎。
顏真卿出生在家學傳統的家庭,先輩中有不少古文字學家、書法家。顏真卿少時家貧缺紙筆,用筆醮黃土水在牆上練字。顏真卿書法初學褚遂良,後學張旭,50歲以後才形成剛勁、雄渾的顯著風格。其書品與人品頗為貼合。
宋人推崇顏真卿的人品,好學顏體。在蘇軾、黃庭堅看來,顏真卿繼承了王羲之的變法精神,是唐朝書法的改革家。
正楷端莊雄偉,氣勢開張;行書遒勁有力,人稱「顏體」,與柳公權並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著作有《自書告身》及《祭侄文稿》等。後人編有《顏魯公文集》。
生平事跡
顏真卿的「塗鴉牆」
顏真卿小時候,由於父親早亡,母親只好將他帶到外祖父家居住。
顏真卿的外祖父是一位書法家,他見顏真卿聰明,並且喜歡書法,就有心教他讀書寫字。而顏真卿也不負他們的期望,在練字上非常勤奮用功,練字專心致志,從不馬虎,甚至練起字來廢寢忘食,一寫就是大半天。
母親見兒子練字這樣用心,心裡又喜又憂。喜的是覺得兒子將來定有出息,憂的是家境貧苦,沒有餘錢買紙供他練字。
顏真卿是個懂事的孩子,他見母親為沒錢買紙的事發愁,就悄悄地自己琢磨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有一天,顏真卿對他的母親說:"媽媽,你您別發愁了,我想到不用花錢又能練字的辦法了。"說著,只見顏真卿一手託著一隻碗和一把刷子,走到牆壁前,用刷子在碗裡蘸上泥漿,走到牆壁前揮筆寫了起來。等到牆上寫滿了字,他又用清水把字跡衝洗掉,然後又重新寫起來。
「媽媽,你看,碗是硯,刷子是筆,碗裡的泥漿是墨,牆壁或者地板以後就是我練字用的紙!"
看到兒子用這種真的不用花錢練字的好辦法,顏真卿的母親再也不用發愁他的習書問題了。
向張旭求習書秘訣
顏真卿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曾經拜名師為師。他先是拜褚遂良為老師學習楷書,後又向張旭學習草書。張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書法家,尤其擅長草書,被後人譽為「草聖」。
聽聞大書法家往往都有自己獨特的用筆之法,顏真卿拜張旭為師後,本以為也可以很快學習到張旭的書法秘訣,並有望迅速學有所成,也能象老師一樣很快成為書法名家。
殊不知拜師後很長一段時間,張旭並沒有向他傳授什麼書法秘訣,而是每天他讓顏真卿照著字帖臨摹練手。有時他還帶著顏真卿遊山玩水,趕集看戲,隻字不提有習書秘訣一說。
轉眼幾個月過去了,顏真卿見老師沒有半點傳授書法秘籍的跡象,心裡暗暗著急,有一天,顏真卿壯著膽子對老師說:「學生有一事相求,請老師傳授書法秘訣。」
張旭答道:「習書無他途,唯勤學多思,道法自然耳!」他的意思也就是說,學習書法沒有什麼捷徑,只是必須要勤學苦練,然後勤於思考,並從自然萬象中獲得感悟和啟發罷了。
顏真卿聽了,以為老師不願傳授書法秘訣,於是向前施禮懇求道:「老師說的這些道理我都知道,但我希望能得到老師行筆落墨的絕技秘方,請老師指教。」
張旭見顏真卿如此心急,於是開導他說:「我的習書過程也是同樣秉承這樣簡單的道理的。如果說有什麼秘訣的話,那就是在領悟方面多下功夫。比如當我見到公主與擔夫爭道(PS:順便疑問一下,古代的擔夫真的有機會和公主爭道嗎?),我就會注意去觀察他們之間在這麼小的道上會如果安排,比如誰先讓誰,誰正步誰側身,誰快步誰慢步,看如此身份懸殊的人物之間在當時的關係處理,由此延伸到習書時應該如何處理筆畫之間、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關係,如何去安排字的筆法、結體、章法,如何使他們之間形成絕妙的避就揖讓、呼應貫氣等,這些難道不是習書之要嗎?
又比如我見公孫大娘舞劍,看其人舞劍走,從中領悟寫草書時的筆走龍蛇,靈動多姿等行筆神韻,這難道不就是又一個生動的道法自然的例子嗎?
所以,練習書法,除了勤奮苦練,就是去觀察自然領悟自然之奧妙,的確是沒有別的什麼訣竅的啊!」
接著他還給顏真卿講述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教兒子王獻之練字的故事,最後張旭嚴肅地說:「學習書法要說有什麼『秘訣』的話,那就是勤學苦練。要記住,不下苦功的人,不會有任何成就。」
聽了老師的教誨,顏真卿猶如醍醐灌頂,頓時明白了習書之道。從此,他潛心習書,扎紮實實勤學苦練,並用心觀察生活,不斷從生活中領悟用筆之法(比如「屋漏痕」),最終真的成為名垂青史的一代大書法家。
戰爭歲月
開元年間,顏真卿中進士,又擢制科踏上仕途。四次任官後為監察御史,充任河西隴右軍試覆屯交兵使、又充任河東朔方試覆屯交兵使。後顏真卿由監察御史轉殿中侍御史、東都畿採訪判官改任侍御史、武部員外郎。在此期間,御史吉溫出於私怨陷害御史中丞宋渾,顏真卿上折為宋渾申辯,得罪宰相楊國忠及其黨羽。
天寶十二年,顏真卿被排擠出京,降為平原太守。平原郡屬安祿山轄區,安祿山謀反初露苗頭時,顏真卿暗中髙築城牆,加以防範。十四年,顏真卿認為安祿山將反,便以防禦霖雨為藉口修築城池,暗地調査丁壯人數,儲備糧食。不久,安祿山果然反叛,顏真卿便派人疾馳上奏朝廷。
安祿山攻陷洛陽後,殺掉留守李憕、判官蔣清,派遣段子光將他們的首級拿到河北示眾。顏真卿怕動搖軍心,便騙諸位將領說:「我認識李憕他們,這幾個首級都不是他們。」於是腰斬段子光,密藏其首級。其後,顏真卿堂兄常山太守顏杲卿與長史袁履謙又攻破土門,殺了安祿山的將領李欽湊和高邈,很快17郡同一天歸順朝廷,共同推舉顏真卿為統帥,募集軍隊20餘萬人,統轄燕趙地區。唐廷下詔加授顏真卿戶部侍郎,仍舊任平原太守。在與安祿山的鬥爭中,顏真卿將原來的3000人軍隊擴充到萬人。十五年,又輔佐河東節度使李光弼討伐叛軍。
清河人李萼與本郡人前來向顏真卿借兵,顏真卿借給他兵士1000人。顏真卿聽從李萼建議派遣大將李擇交、副將平原縣令範東馥、副將和林、徐浩等進兵,聯合清河軍4000人及博平軍1000人,進攻魏郡,大敗叛軍,斬首1萬餘級。
至德元年,唐肅宗即位後,授任顏真卿為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河北採訪招討使。安祿山利用唐肅宗調走河北兵力之機,乘虛急攻河北,兵圍平覃。十月,顏真卿被迫放棄平原、博平、清河三郡。二年,顏真卿入朝,授為憲部(刑部)尚書,後升為御史大夫。唐代宗即位後,顏真卿授任利州刺史,後授任尚書左丞。不久,改任檢校刑部尚書知省事,封為魯郡公。
永泰二年二月,顏真卿因上奏宰相元載阻塞言路,遭貶謫為峽州員外別駕。大曆三年四月,顏真卿由吉州司馬改為撫州刺史。
經過安史之亂,唐朝轉向衰落,唐德宗想改變藩鎮專權的局面,卻引發了藩鎮叛亂,其中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兵勢最強,他自稱天下都元帥,向朝廷進攻,朝野大為震驚。唐德宗召集群臣商議對策,宰相盧杞向來忌恨顏真卿的才略,想趁此機會,借李希烈之手殺掉顏真卿,於是建議派顏真卿去做勸導工作,唐德宗同意了。顏真卿到達淮西之後,就被李希烈囚禁起來貞元元年,顏真卿被李希烈縊殺,年7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