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了142歲的藥王孫思邈,臨死前反覆叮囑:這個藥方絕不能留在世
如果是加上初生兒死亡率,更具統計古人的平均壽命只有三十五歲。所有有一句古話叫做「人生70古來稀」。也就是說70歲的壽命在古代已經是比較稀少的了。壽命能超過一百歲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但是今天說的這位「藥王」孫思邈卻活了142歲,兩個「古稀」之年。
-
藥王孫思邈活了142歲,臨終前反覆叮囑弟子:這個藥方一定要銷毀
比如說了142歲的藥王孫思邈,在小的時候就是一個體弱多病的人。孫思邈生於西魏大統七年(541年),用他自己的記載的話來說便是:「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他自幼身患疾病,經常請去看病,光是拿藥的費用,就把家裡的財產都花光了,於是他立志從醫。
-
活了142歲的藥王孫思邈,臨死前卻反覆叮囑:一定要毀掉這個藥方
孫思邈是一位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神醫,他的一生不在意功名利祿,對皇帝的多次封官都加以拒絕,一心一意鑽研醫學,為廣大患者治病,所以很多關於孫思邈治病救人的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由於他一生精通醫術,而且善於養生所以他的壽命很長,以至於他到底是活了141歲還是125歲還是160歲,存在很多爭議。
-
142歲藥王孫思邈,死前反覆叮囑:此藥方要銷毀,萬不能流落民間
然而藥王孫思邈卻很好地詮釋了「醫者」和「醫德」,孫思邈一生都致力於醫學臨床研究,也開創了中國醫學史上的先河。關於孫思邈的成就有:是第一個完整論述醫德的人,是第一個倡導建立婦科、兒科的人,是第一個麻風病專家,第一個提出複方治病,首創以砷劑(雄黃等)治療瘧疾病……等等。
-
142歲藥王孫思邈,臨終時再三叮囑:此藥不可流落民間,儘快銷毀
但是因為各個地方的歷史不同,也就出現了很多「藥王」,但是這些「藥王」無一例外都是神醫聖手,出了名的妙手回春。就連我們熟知的那位發明五禽戲的華佗,也是一位「神醫」。由此,藥王的含金量可見一斑。而這位孫真人更是不一般,他活了足足有142歲,歷經3個朝代,這樣的長壽也是令人咋舌。
-
142歲藥王孫思邈,臨終前告誡弟子:此藥方要銷毀,不可流傳於世
值得一提的是,和張仲景相隔不久的另一位中醫傳人,號稱藥王的孫思邈。在張仲景留下來的醫學著作中發現了一個頗為神秘的藥方,這個藥方讓孫思邈一生耿耿於懷,以至於去世時都囑咐徒弟,一定要銷毀此方,萬不能流落民間。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一張怎樣玄乎的藥方,能讓孫思邈產生如此大的反應。 介紹這張藥方前,我們先來看看孫思邈其人。公元541年,孫思邈出生於陝西銅川一貧苦農民家庭。
-
藥王孫思邈,臨終前反覆叮囑徒弟,這個藥方不能留在世上
孫思邈唐代著名的醫藥學家,出生於541年一個貧窮農民家庭,他自小就聰明過人但是卻體弱,因此開始對中醫感興趣。孫思邈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在他的走訪和積累中及時記錄下來,孫思邈曾用一根針救下兩條性命。據說在一次遊歷中遇見送葬隊伍,隊伍走後地上的幾滴鮮血引起了他的注意,最後得知棺中是難產而死的婦人,孫思邈嗅聞血跡斷定此人還有救,最後他找準穴位一針下去,婦人全身抽動,慢慢甦醒,並順利生下一名男嬰,之後孫思邈把的經驗和藥方編寫進《千金要方》。
-
藥王孫思邈活到了142歲?名醫們為何不願入朝做官?
他發明了麻藥和五禽戲,為當時深受病痛折磨的人提供了便利,他的徒弟因為練五禽戲活到了一百多歲。他給關羽治過病,給周泰治過病,還有曹操,華佗給曹操扎了銀針,對他的頭痛症效果很好,曹操想根治這個毛病,華佗便告訴他,要上麻藥,然後做開顱手術。
-
藥王孫思邈142歲離世時,囑咐弟子一定銷毀此藥方,否則後患無窮
正是因為他突出的貢獻,後世之人也是將其譽為「藥王爺」,他就是孫思邈!相傳,藥王爺孫思邈一生活了142歲,雖然是聽起來有些離奇,但是也是被不少民間野史所記載。雖然壽命有些誇張,但是其本人卻是真實存在的,在歷史上,孫思邈確實是一位傑出的好醫生!由於自幼孫思邈就體弱多病,家中多半的收入就是為其治病抓藥,等到其長大一些後,就立下宏願今後要成為一個好大夫,為天下之人解除病痛。
-
農曆四月二十八,藥王孫思邈真人聖誕,持誦藥王寶誥可祛病延年!
孫思邈祖師在道教尊為「九天採訪三界藥王天醫大聖」、「藥王孫大真人」、「開元普度天尊」、「感應普救天尊」等,居天醫採訪院藥王妙濟宮、九天保蓮宮等。 孫思邈,首先是位醫學家,因醫理通達、醫技高明,而被朝廷敕為命官;其次是具神秘色彩的「真人」,他德醫高尚,重視養生,濟世活人,活了一百多歲,被後世稱為「神仙」。其三,他是一位真正的道士,無私無欲,只講奉獻,不講索取,不慕榮利。
-
神醫孫思邈活了141歲,臨終前為何告誡徒弟要毀了「五石散」?
孫思邈,京兆華原人,唐代的醫藥學家。古代的人一般壽命都不會很長,但是孫思邈絕對是個例外中的例外,他活了141歲,經歷過西魏,北周、隋和唐四個朝代,這可能他本身是大夫,懂得調理自己的身體有關。他是一位神醫,非常擅長使用藥材,同時還留下了很多珍貴的文獻。
-
「藥王」孫思邈:一針救下兩條命,一生不用活物救人,活到141歲
公元649年,「天可汗」李世民因長期吞服丹藥,在51歲那年結束了熾熱燦爛的一生。草廬中的孫思邈得知這個消息後,神情沒有太多波動,只是碎碎念叨:「秦皇漢武,莫不如是」!從第一次見面起,他就預料到了這一切的發生。二十年前,孫思邈已經70多歲了,是編撰了《千金要方》的神醫。
-
正月初四,藥王孫思邈聖誕,願天下無病痛!
孫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教經典,探索養生術,同時也博覽眾家醫書,研究古人醫療方劑。他認為道在身內而不在身外,一個人只要潛心靜性、鍊氣養形,雖無師傅指點,也可達到養煉目的。所以,孫思邈拒絕世俗往來,傾心於道的修煉,並不絕總結前人養煉的寶貴經驗,而最終功滿道成,成了一名恪守道規,無師自通的道士。 孫思邈不斷總結仙道經驗。
-
從盧照鄰《病梨樹賦序》尋找藥王真實年齡,藥王孫思邈德壽141歲
藥王孫思邈歲壽幾何?歷代史家多有爭論。孫氏之辭世,歷代史家皆言永淳元年,是為公元682年,然則孫氏生之何年,眾說紛紜。或言西魏大統七年、或言北周成武二年、或言北周孝閔帝元年、或言北魏神黽元年。在這裡孫思邈其實是暗藏玄機,開皇是隋文帝年號,亦可以理解為代指開國皇帝楊堅,而楊堅的出生於公元541年,那一年恰好是「辛酉年」。孫思邈以數術「幹支」之言明確的表示出了自己的真實年齡,這對於不精通數術的盧照鄰而言,或許是沒有想到的。孫思邈是歷代修身養德成就最高的一個人,被後世尊稱為「藥王」。
-
「長城本草」:大醫精誠,藥王孫思邈!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人文歷史長河中,最著名的藥王當推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他的傳世著作達七十七種,加上一些節本總八十六種,其中最著名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被後世奉為醫學聖典。很多藥王廟或設有藥王殿的宮觀中供奉的「九天採訪三界藥王天醫大聖」、「藥王孫大真人」就是孫思邈。
-
看看藥王孫思邈對阿膠的評價
孫思邈,唐代著名道教醫學家,被人譽為藥王,很多道教宮觀裡都有「藥王殿」。
-
神醫孫思邈,為何告誡後人定要毀了「五石散」
最早是治療寒症的藥方,因此也被稱為「寒食散」,後來卻慢慢成為了害人的五石散。而五石散的轉變,主要是在兩晉時期。所謂是藥三分毒,很多藥物都有副作用,五石散也是如此。名醫淳于意曾經說過:「中熱不溲者,不可服五石。」
-
孫思邈,隋唐著名「醫藥學家」,先天患疾的他為何活到了百歲高齡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省)人,其身為唐代醫藥學家、道士,被後人尊稱為「藥王」。西魏大統七年,孫思邈出生在一個貧窮耕農之家 。上元元年(674年),孫思邈年高抱病,奏請回歸故裡。永淳元年(682年),與世長辭。那麼,是何原因讓自幼患疾的他活到了百歲高齡?
-
「藥王」孫思邈《保生銘》原文與譯文欣賞
「藥王」孫思邈《保生銘》原文欣賞唐·思邈孫真人述(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
-
藥王孫思邈:只要激活這裡,大病惡疾都會遠離你
它就是背部的「膏肓穴」,各位網友,千萬不要小看這個「膏肓穴」,大家都聽說過「病入膏肓」這個成語,當形容一個人病無可治時,人們常會使用「病入膏肓」這個成語來形容。 有中國古代藥王之稱的孫思邈曾說,此穴無所不治!只要激活它,大病惡疾都遠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