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王孫思邈:只要激活這裡,大病惡疾都會遠離你

2020-12-23 騰訊網

究竟激活哪個地方,大病惡疾都遠離呢?

它就是背部的「膏肓穴」,各位網友,千萬不要小看這個「膏肓穴」,大家都聽說過「病入膏肓」這個成語,當形容一個人病無可治時,人們常會使用「病入膏肓」這個成語來形容。

有中國古代藥王之稱的孫思邈曾說,此穴無所不治!只要激活它,大病惡疾都遠離!

關於「病入膏肓」這個成語,它源於《左傳》中的一段典故。晉景公患了病,太醫經過診斷,對景公說:「病入膏肓,藥物已無濟於事,無法治了。」後來景公不治而亡。於是後人常用「病入膏肓」來指病重難治。

藥王孫思邈後來評論時說:「時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疾難譴,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無疾不愈矣。

孫思邈所指的「此穴」就是膏肓穴。藥王孫思邈的意思是:這些人醫術低,只要找到膏盲穴,並灸它,任何病都會好!

這個穴位真的那麼神奇嗎?一起來看看。

一、激活膏肓穴,百病都難藏

藥王孫思邈在《千金方·雜病論》中說「膏肓能主治虛羸瘦損、五勞七傷及夢失精、上氣咳逆、痰火發狂、健忘、胎前產後等,百病無所不療」。

歷代醫家多認為,膏肓穴有補益虛損、養肺調心的作用,臨床上多用於治療肺氣虛弱所致的咳嗽、氣喘、骨蒸盜汗、肺癆等病症;心氣不足、心火上擾所致的癲狂、健忘、遺精等病症;各種原因所致的羸瘦虛損。

我們都知道「若要安,三裡常不幹」,說的是足三裡對人體保健作用,卻不知道,在《針灸問對》的原文上這樣記載的:「若要安,膏肓、三裡常不幹」!膏肓二字由於足三裡的強大而被隱去,其實膏肓也是很重要的!

當久病不愈,身體呈現羸弱消瘦狀態時,最適宜重灸膏肓穴,只要灸量足夠,就可以起到扶陽固衛、濟陰安營、調和全身氣血的作用,從而使身體恢復強壯。

比如,得了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慢性疾病,且因久病不愈變得體弱消瘦時,說明身體氣血陰陽均已受損,最適宜取膏肓穴施灸治療,起到扶陽固衛、調和全身氣血的作用,從而使身體恢復強壯。

此穴在後背肩胛骨旁,找穴時需雙手交叉緊抱雙肩,肘關節貼近胸前,將肩胛骨打開,從大椎穴向下找到第四胸椎棘突下,再旁開三寸處就是該穴。

1、雙肩旋轉法

兩手自然下垂,中指貼住大腿兩側的「風市穴」,以肩為軸,雙肩一起往前轉動10次,這就是在「開膏肓」;然後,仍舊以肩為軸,兩肩往後轉動10次,這就是在「合膏肓」。也可用下面的旋轉法「開合膏肓」,方法就是,把雙手放在肩膀上,進行旋轉,先向前旋轉,然後向後旋轉。

2、反拳捶脊法

反拳沿脊柱敲打,可把膏肓穴振開,緩解肩背疼痛,疏通血脈。

具體的做法是:把手放在人體背部,反拳沿著脊柱敲打。這樣做可以把膏肓振開,又叫振髓法。久坐辦公室的人可依此法經常敲打自己的背部,緩解肩背痛,疏通血脈。

3、像扇子一樣開合

把後背像扇子那樣打開和收緊,可讓周身清爽,肩背疼痛明顯減輕。

這個動作很簡單,坐在椅子上,手放在椅子的扶手上,把後背像扇子一樣向前打開,停一會兒,再慢慢挺胸,收緊後背,往後擠壓脊柱。如此反覆幾遍。這個動作可打開和擠壓膏肓,做完幾次後,人會感覺周身清爽,肩背疼痛明顯減輕。

該動作也可站著該操作。練習該動作一定要注意,後拉時深吸氣,回收時呼氣,動作在水平面緩慢進行,動作到位,使背後有酸脹、出汗的感覺。

祖國醫學博大精深,這麼好的穴位還有很多人不知道如何用,希望大家學會自己鍛鍊膏肓穴,防治百病就靠它了!記得推薦給好友們都看看~

先收藏,再發給關心的人,

多一個人看到,就多一份健康!

⊙版權聲明:文章來源網絡,僅分享健康知識,無商業用途,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註:本文內容僅為普及中醫常識,不做為處方,如有需要請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相關焦點

  • 每天灸一灸,大病惡疾都遠離
    文章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孫思邈曾說,此穴無所不治!4個動作拉開它,大病惡疾都遠離!這個穴位到底是什麼呢?當形容一個人病無可治時,人們常會使用「病入膏肓」這個成語。但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膏肓其實是人體上一對重要的穴位。這麼好的穴位到底是什麼呢?如何用呢?
  • 「藥王」孫思邈:一針救下兩條命,一生不用活物救人,活到141歲
    4歲孩童稚嫩的嗓音,將九十高齡的孫思邈,從遙遠的記憶中拉了回來。「好,爺爺這就給小娃子看病」。那雙乾癟的手,熟練地翻起了孩子的眼皮,而後按著孩童肚子的各個穴位。「娃子,這裡痛嗎?那這裡感覺怎麼樣」?這蒼老卻又清亮的嗓音,是鄉親們最大的福音。孫神醫來到這個鎮子時,就是鶴髮童顏。
  • 看看藥王孫思邈對阿膠的評價
    孫思邈,唐代著名道教醫學家,被人譽為藥王,很多道教宮觀裡都有「藥王殿」。
  • 農曆四月二十八,藥王孫思邈真人聖誕,持誦藥王寶誥可祛病延年!
    在道教中,與醫學相關的神仙信仰有很多,較多有神農、岐伯、雷公、扁鵲、張仲景、華佗、皇甫謐、淳于意、王叔和、葛洪、陶弘景、孫思邈、劉守真、韋慈藏、韋善俊等。最著名的藥王是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他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宋徽宗曾封其為"妙應真人",孫思邈信仰較為普遍,很多宮觀或自取名藥王廟、或設藥王殿供奉。
  • 從盧照鄰《病梨樹賦序》尋找藥王真實年齡,藥王孫思邈德壽141歲
    藥王孫思邈歲壽幾何?歷代史家多有爭論。孫氏之辭世,歷代史家皆言永淳元年,是為公元682年,然則孫氏生之何年,眾說紛紜。或言西魏大統七年、或言北周成武二年、或言北周孝閔帝元年、或言北魏神黽元年。但盧照鄰作為孫思邈的弟子,弟子記錄師長態度是認真的,這樣的筆誤當不存在。況且盧照鄰對於孫氏年齡表示懷疑,詢問鄉裡,更不會在年份上出現筆誤。那麼,孫思邈為什麼對自己的年齡諱莫如深,正確的解釋就像清人王鳴盛在《十七史商榷》中所言:「思邈蓋不欲以長生不老驚駭世人,故自隱其年」。
  • 正月初四,藥王孫思邈聖誕,願天下無病痛!
    在道教中,與醫學相關的神仙信仰有很多,較多有神農、岐伯、雷公、扁鵲、張仲景、華佗、皇甫謐、淳于意、王叔和、葛洪、陶弘景、孫思邈、劉守真、韋慈藏、韋善俊等。    最著名的藥王是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他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宋徽宗曾封其為"妙應真人",孫思邈信仰較為普遍,很多宮觀或自取名藥王廟、或設藥王殿供奉。
  • 「長城本草」:大醫精誠,藥王孫思邈!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人文歷史長河中,最著名的藥王當推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他的傳世著作達七十七種,加上一些節本總八十六種,其中最著名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被後世奉為醫學聖典。很多藥王廟或設有藥王殿的宮觀中供奉的「九天採訪三界藥王天醫大聖」、「藥王孫大真人」就是孫思邈。
  • 道教神仙丨天醫大聖妙應真人藥王孫思邈
    農曆四月二十八日,慶賀天醫大聖妙應真人藥王孫思邈聖誕。孫思邈真人,為唐代著名道士,醫藥學家。擅長陰陽、推步,妙解數術。終身不仕,隱於山林。親自採制藥物,為人治病。他搜集民間驗方,秘方,總結臨床經驗及前代醫學理論,為醫學和藥物學作出重要貢獻。後世尊其為「藥王」。孫思邈,為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孫家原村)人。幼聰穎好學。
  • 142歲藥王孫思邈,臨終時再三叮囑:此藥不可流落民間,儘快銷毀
    提起孫思邈你或許不是很熟悉,但是要是說起藥王,你的腦海裡應該有一個概念了。這位妙手回春的神醫聖手,因為在製藥方面的卓越貢獻被稱為藥王。其實孫思邈本人的醫術也是很高的,說他是被製藥耽誤的神醫一點也不為過。當然,這只是現代人的粗略看法。其實在古代,「藥王」這一稱號與「神醫」本就是連在一起的,所以孫思邈不僅僅是藥王,也是神醫。因為孫思邈信奉的是道教,所以後人也喜歡叫他孫真人。
  • 藥王孫思邈棲隱故地卻以石刻著稱
    藥王山因唐代名醫孫思邈隱居於此而得名。位於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城東2.5公裡處,藥王山原名並不叫藥王山,古時稱之為「磬玉山」。因孫思邈生前在民間行醫受到老百姓的愛戴,到了晚年,孫思邈隱居此山中,唐太宗封他為「藥王」。人們在他隱居的地方,修廟立碑紀念這位醫學家。
  • 「傳說」「藥王」孫思邈和通渭溫泉的淵源並埋骨尖崗山的傳說
    關於通渭溫泉,當地民間還有一個傳說,唐代「藥王」孫思邈為尋濟世之良藥、醫病之百草,足跡踏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一路尋訪到通渭溫泉。此地泉在山澗流,鹿在林中遊,百鳥空中飛,樵夫面中行的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便在泉邊搭起茅屋,住了下來,在附近採草藥用山泉水泡製。
  • 142歲藥王孫思邈,臨終前告誡弟子:此藥方要銷毀,不可流傳於世
    值得一提的是,和張仲景相隔不久的另一位中醫傳人,號稱藥王的孫思邈。在張仲景留下來的醫學著作中發現了一個頗為神秘的藥方,這個藥方讓孫思邈一生耿耿於懷,以至於去世時都囑咐徒弟,一定要銷毀此方,萬不能流落民間。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一張怎樣玄乎的藥方,能讓孫思邈產生如此大的反應。 介紹這張藥方前,我們先來看看孫思邈其人。公元541年,孫思邈出生於陝西銅川一貧苦農民家庭。
  • 「藥王」孫思邈《保生銘》原文與譯文欣賞
    「藥王」孫思邈《保生銘》原文欣賞唐·思邈孫真人述(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
  • 標題:《驚現中國唐代藥王孫思邈真人玉函方》宋代刻本
    【專版】👍標題:《驚現中國唐代藥王孫思邈專著〈孫真人玉函方〉宋代刻本。
  • 藥王孫思邈活了142歲的,臨死前反覆叮囑:這個藥方絕不能留
    藥王孫思邈為醫藥史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的《千金藥方》和《千金翼方》享有古醫學百科的美譽。儘管王非常有能力,但是在那個時代,有一種藥物一直傷害著人們,但是藥王卻沒有任何的好辦法制止。他只能在死前警告後代:「有識者遇此方,即須焚之,勿久留也。」這種藥被稱之為五石散。
  • 藥王孫思邈一生救人無數,卻無法治好自己徒弟,最終徒弟含淚自盡
    藥王孫思邈一生救人無數,卻治不好徒弟,徒弟最後含著眼淚自殺。很多地方都有"藥王堂",裡面供奉的是藥王孫思邈,孫思邈是唐朝時一位極其偉大的醫學家,他生於541年,到684年去世,已經活了141歲,精於醫藥養生。
  • 藥王孫思邈活了142歲,臨終前反覆叮囑弟子:這個藥方一定要銷毀
    比如說了142歲的藥王孫思邈,在小的時候就是一個體弱多病的人。孫思邈生於西魏大統七年(541年),用他自己的記載的話來說便是:「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他自幼身患疾病,經常請去看病,光是拿藥的費用,就把家裡的財產都花光了,於是他立志從醫。
  • 藥王孫思邈有靈丹~
    今天就跟大家一起來探索藥王孫思邈的養生安神方。 孔子大聖智枕中方:龜甲、龍骨、遠志、菖蒲,上四味,等分,治(冶)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常服令人大聰。 ——唐代孫思邈《千金方·好忘》僅四味藥物組成的孔聖枕中丹,看似平淡無奇,真的可以「令人聰明」,治療失眠健忘嗎?
  • 藥王孫思邈活到了142歲?名醫們為何不願入朝做官?
    太史公也曾對此發言,說這男人不論才能如何,只要進了朝廷做官,勢必會被排擠,尤其是扁鵲這樣的人才,更是招人嫉恨。 估計扁鵲也是因為厭煩官場的套路,因此遊歷各國,只是因為他的名聲太大,醫術高明,這才惹來嫉恨。 2. 華佗之死 華佗的醫術自然也沒得說,有起死回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