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三世紀,楚國大將莊蹻率眾入滇,抵滇池地區,與當地的叟族部落聯盟,建立了以叟族為主的「滇國」,自稱「滇王」,其故城在今晉寧縣晉城鎮。歷經千年王朝更替,昆明城一直是西南地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直到1500年後,昆明城迎來了它歷史以來最大的變革。
據史載,古昆明城的總設計師竟然是明朝皇宮的設計師,註明的堪輿大家汪湛海先生。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乾兒子沐英率30萬大軍平定元朝在滇勢力,令沐英鎮守西南邊陲。沐英聘請江西著名堪輿家汪湛海設計、建造昆明城。
汪湛海精心考察了昆明的地形、地貌、山川、湖泊,先找出昆明城的來龍,即是昆明城所依仗的山脈走向,昆明城的來龍是長蟲山,即蛇山,也是昆明的主山,源於五六百裡外的會澤縣西北,來龍可謂遠矣,這正是風水學說上的上好龍脈。
蛇山龍氣走動,行徊曲折,伸縮起伏,從東北方面蜿蜒而來,行至昆明境內龍氣益旺,到鐵峰庵處便停頓起嶂,更含蓄旺氣,於是九起九伏,向西繞南,至圓通山開玉屏(即現在的衲霞屏),徐吐五華秀氣(五華山)。五華分五支而下,結於文廟地場。
汪湛海找出來龍後,認為此為艮龍向乾,又掉頭向離,此為地脈中極為難見的「紫微龍」也!遂將昆明城設計構築為龜形,是以城在蛇山之麓,與蛇山之氣脈相接,形成龜蛇相交之態,昆明城當為一大福地。
長蟲山,昆明的龍脈。
昆明城的南門為龜頭,北門為龜尾。大東門、小東門、大南門、小南門為龜的四足。汪先生還在五華山右脈一個瓜形高地定下羅針,說此地地氣最為旺盛,所以後來就建了巡撫公署,主理雲南政事。城將要建好時,汪湛海又特製三石,刻字於石,上曰「五百年前後雲南勝江南」,「萬事雲南佔先機」。石頭埋於何處,已不得而知。龜是一隻靈龜,尾掉而動,所以北門的內城門向北,廓之門則不朝北而朝東,是靈龜掉尾之意。大西門、小西門子門向東,小東門子門向西,外側則都向南,這又是寄寓龜之四足起動之意。只有大東門的內外門朝向一致,是因東方屬木,取木宜伸而不宜屈之義。
明代昆明城建圖。似龜形。
清末昆明城建圖,對比一下,幾百年後,人口大量增長,卻發現古城區的變化不大,由此得出明代昆明城的傑出之處。
由於汪先生的規劃,五華山成為昆明主脈,正義路作為貫穿南北的中軸線,五華山為中心點,現勝利堂(雲貴總督府)、巡撫衙門、布政司、蕃臺、臬臺、粱稻署等衙門一律坐北朝南,一字排開。土地廟、城隍廟,圓通寺、武王廟等寺廟都按這個風水走向,脈絡布局各功能旺地,昆明城池的格局由此形成。
為什麼昆明城一定要建造成外形似龜的龜城呢?汪先生認為:昆明北面的長蟲山是昆明的主山,長蟲即蛇,而此蛇為雄性,有雄就必須有雌與之相配,故昆明城必須建造成一座龜城,龜蛇相交,百姓才能生生不息、吉祥平安。於是,在汪湛海的精心設計下,新建的昆明磚城就成為了一座外形極像一隻神龜的龜城了。它有6座城門,南門是龜頭,北門是龜尾,大東門、小東門、大西門、小西門是龜的四腳。這龜還不是一隻普通的烏龜,它是一隻靈龜和神龜,它尾掉而足動,是靈龜掉尾之意。汪湛海建昆明城時,還叫工匠用石頭雕鑿一隻形端體正、惟妙惟肖的神龜,並在其龜背上雕刻有一句讖語:「五百年前後,雲南勝江南。」埋藏在南城門下。
自此,昆明古城的城市格局基本奠定。昆明城「龜蛇相交,有帝王之氣」的名聲也代代相傳。200多年後,公元1673年,康熙下令削藩,仰仗昆明有帝王之氣的傳說,吳三桂聞訊反清,清室用兵八年。其最後之一年,綏遠將軍菜毓榮、徵南將軍穆佔、趙良棟等抵昆明城下,攻城不克,便採取堪輿家建議,斷主山龍脈,以消昆明旺氣,挖掘於鐵峰庵前,龍氣大洩。不久間,吳世璠戰敗,亂事悉平。
康熙平定三藩路線圖
此後數年,清初著名漢臣范文程之子範承勳主政雲貴,據說,範承勳在堪輿風水上的造詣不遜於昆明城的設計師汪湛海,為了維護大清朝的長治久安,在龍氣最盛的帽山,荷葉山挖掘轟炸。昆明城的風水大受破壞。
有人說,蔡鍔將軍發動轟轟烈烈的護國運動,卻最終無疾而終,或許與龍脈受損有感,昆明江山代有才人出,卻難有偉大成就。
風水之言,自古有之,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可昆明城的建設布局依山傍水,與自然和諧相處,確是不爭的事實。至於所謂龍脈,是否真有王侯將相,這也只是老百姓世世代代茶前飯後的談資而已,聽聽也便罷了,歷史的雲煙隨著時世的浮浮沉沉,暫留與後人評說。
可千年古城昆明,此刻,正處於從古至今變革最迅猛巨大的時代,轉眼十多年,人口從100萬攀升到700萬,城區面積擴大了好幾倍,經濟文化快速發展,老城區以比光還快的速度消失,這是幾千年來都不曾有過的滄桑巨變。
今日昆明城
我不知道未來幾年昆明的市政建設者們能將昆明引向何方,我只知道,昆明上千年歷史,還殘存的歷史文化遺蹟真的不多了,再不保護就來不及了。希望當政者能懂得祖先們在建設這片熱土時所擁有的熱忱、真誠、嚴肅、持續化發展的態度。
(圖文摘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