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楊邨的菜包西施
訪綠楊村中國著名烹飪名師、第三代點心傳承人——卓文光
白嫩鬆軟的皮,鮮綠油香的餡,冒出的暖暖熱氣和襲來的陣陣香氣相互交織,讓人的舌尖、鼻腔、胃壁和心底都能感受到那種樸素的美和知足感。這就是一枚綠楊邨素菜包的真實寫照!
綠楊邨的素菜包,早就成了靜安乃至上海名點的代名詞。綠楊邨酒家自從2014年9月份老店新開以後,每天都要賣出菜包1萬多隻,一隻一隻排起來可以從綠楊邨排到電視臺啊!今天小編要採訪的是一位做了20多年點心的大師卓文光,原以為他是一位上了年紀的老爺叔。不料一見面,卻讓小編大吃一驚!只見一位挑染了紫色發束,戴著耳墜的美麗女士,這簡直就是一位菜包西施啊。
作為綠楊邨中國著名烹飪名師、第三代點心傳承人的卓文光,目前在綠楊邨擔任點心部主任,高級技師。和卓大師的交談很愉快,她給人的印象非常親切真誠。
精益求精,幹出一番大事業
每天天還沒亮,卓文光就要跟青菜打交道,在旁人看來再乏味不過的工作,她卻在精益求精中幹出了一番大事業。
金牌菜包的第一個秘密,就在原材料的搭配之中,「一定要選上好的青菜,削去根頭,摘去黃葉,洗淨,才能做出好吃的菜包。」卓大師接著說起了做菜包的秘訣,「燙青菜時,水一定要燒開。燙到菜莖變軟之後,再放入冷水裡涼透。把菜切碎,去水份。」她如數家珍,「將幹香菇、幹黑木耳、冬筍、蘑菇用溫水浸泡,完全發開,剪去根蒂,擠幹水份,切碎,再入鍋大火煸透。」「每個包子的皮和餡的重量都是經過計算,大小適中」,金牌菜包的道道工序,都在她心裡滾瓜爛熟。
「從一開始我就喜歡」
卓文光每天5點多開始工作,直到晚上7點以後。在這樣日復一日做點心的崗位上已經持續了20多年了。談起最初的選擇,卓文光坦言,「一開始做學徒只是純粹為了生計考慮。但是,真的做了點心才發現,看似簡單的點心要真正做好、做精大有學問,而且我動手能力比較強,我決心一定要做出點名堂,真的,從一開始我就喜歡上了各式點心。」以後再也沒有想過改行。
開張到現在,「菜包師傅」團隊就忙得一刻不得閒,綠楊邨光外賣點心品種就有100多種,季節性的點心如青團、湯糰等也是供不應求。
儘管生意如此繁忙,但卓文光始終堅信:「保證質量是秘訣。」她告訴小編說,「點心要適合老百姓的口味,要老百姓喜歡。」當卓文光談到每天在綠楊邨外排隊的「菜包粉絲」時,她說「我的心情是感恩。」今年有一天零下七度,卓師傅看到有不少顧客在店外排隊等著買菜包,她非常感動「趕緊讓顧客到店堂裡面來排隊。」群眾越是喜歡綠楊村的點心就越激勵她努力工作,作為綠楊邨點心部主任的她,對她們這個團隊的要求很高:「工作中有一點點瑕疵都不行,要完美!」比如,饅頭製作時,壓麵粉的坯皮要經過20多道工序才能壓得透,卓師傅要求,「一道工序也不能少。」這樣,「才能做出又白又有韌勁的饅頭。」
把「綠楊邨」品牌發揚光大
卓文光現在最大的心願,是培養一些和她一樣熱愛點心的年輕人。但由於每天的工作量巨大,所以點心部的師傅很少有時間再去鑽研和學習。
不過卓文光很樂觀,相信有朝一日可以把自己從老一輩點心師傅那裡學到的老味道、老手藝傳承下去。「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嘛,我們也儘量努力吧,我想把綠楊邨這塊牌子傳承下去,並且發揚光大。」採訪的過程中,小編深深感受到了卓文光對這份事業的投入和愛,卓文光這幾年因為實在放心不下綠楊邨的點心,都沒有用過休假。
綠楊邨「慧眼留英雄」,請回了當年的大師傅。正是由於點心「掌舵人」卓文光等大師的帶領,及團隊成員間的精誠合作,她們有對點心製作共同的完美追求,才有了今天綠楊邨的粉絲萬千。
卓文光說,「只要認真去做,要熱愛她,才能換來顧客的喜愛。」這已經不是她的工作,這分明是她對綠楊邨,對菜包那一份執著而深沉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