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嫩鬆軟的皮,鮮綠油香的餡,冒出的暖暖熱氣和襲來的陣陣香氣相互交織,讓人的舌尖、鼻腔、胃壁和心底都能感受到那種樸素的美和知足感。這就是一枚綠楊邨素菜包的真實寫照!
綠楊邨的素菜包,早就成了靜安乃至上海名點的代名詞。綠楊邨酒家自從去年9月份老店新開以後,每天都要賣出菜包1萬隻,沒錯!10000隻,一隻一隻排起來可以從綠楊邨排到電視臺,這場面……不敢想!物色深夜工作者的小編領受到了採訪綠楊邨點心師的任務,因為每天早上5點,天還沒亮的時候,綠楊邨的點心師們就要開始工作了。還未見面,小編就知道要採訪的這位主人公是一位做了20年點心的點心師卓文光,一直以為會是一位臉上褶子和包子上的褶子不相上下的老爺叔。不料一見面,卻讓小編深深受驚了——這分明是……菜包西施嘛。
雖然戴著口罩,但從挑染的紫色發束,耳朵上的小裝飾,不難發現,卓文光是一個愛美的年輕姑娘。
安靜但是話多
卓文光給我的第一印象是一個內斂而安靜的手藝人,總的來說話並不多,但是一說起點心來,就好像有說不完的話。
每天天還沒亮,卓文光就要跟青菜打交道,在旁人看來再乏味不過的工作,她卻在精益求精中幹出了滋味。「做菜包要選擇時令的幾種蔬菜的莖和葉子互相搭配,才能使菜餡又脆又綠。」金牌菜包的第一個秘密,就在原材料的搭配之中。
「每個包子的皮和餡的重量都是經過計算,大小適中,發也好發,看也好看。」金牌菜包的道道工序,都在她心裡滾瓜爛熟。
她說,做了這麼多年點心,一直都還能在動手當中找到樂趣。美食慢慢成形的過程,對製作者來說就是滿足感的源泉。
「比如炸麻球吧,它本身從一個蠻硬的東西,一個硬硬的球,發發發,到後面變一個鬆軟可口的麻球,到現在我還是覺得蠻神奇的。」
「一開始就喜歡」
卓文光每天5點多開始工作,直到晚上7點以後,幾乎每天都要加班加點工作。在這樣日復一日做點心的崗位上已經持續了20多年了。談起最初的選擇,卓文光坦言,一開始做學徒只是純粹為了生計考慮。但是,真的開始做點心了以後,她就再沒有想過改行。
「我20歲的時候可能就是為了找一份工作吧,當時要找到一份工作也不容易。然後真的做了點心才發現,我動手能力比較強,我也喜歡,真的,從一開始我就喜歡。」
「老點心師」的心願
現在綠楊邨的生意興隆,每天也還能從事心愛的點心工作,卓文光現在最大的心願只剩下培養一些和她一樣熱愛點心的年輕人。
「總還是有新的學員增加進來,但是很少,而且也有走掉的。這個行業肯定是非常辛苦的,他們有些也覺得發展不是很大。」
不過卓文光堅守、樂觀,相信有朝一日可以把自己從老一輩點心師傅那裡學到的老味道、老手藝傳承下去。「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嘛,我們也儘量努力吧,我想把綠楊邨這塊牌子傳承下去。」
卓文光最珍視的,還有那份對手藝的執著、堅韌、不斷精進的匠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