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特色紅梨助推產業扶貧
作為昆明市政協委員,舒群認真履職;作為雲南省農業科學院園藝作物研究所二級研究員,國家梨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站長,雲南省水果產業專家組組長,雲南省水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雲南省萬人計劃「產業技術領軍人才」,她在紅梨育種及集成技術開發等研究方面開展了大量的工作,主持完成了國家級、省級項目30餘項,獲國家、省和市等科技成果獎10項,編制雲南省梨地方標準2部,獲實用新型專利授權13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脫貧攻堅助推行動中,她為雲南梨產業提供科技支撐,以特色紅梨產業助推脫貧攻堅。
紮根紅土 潛心鑽研
多年來,舒群一直堅守在科研工作一線,通過長期的引種區試試驗後,篩選出了適合雲南梨產區需要的第一代紅梨品種早白蜜、美人酥、滿天紅,並及時在昆明安寧市、東川區,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瀘西縣,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縣,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硯山縣等地進行產業化開發。
經過持續15年的努力,第一代紅梨在雲南省推廣種植面積超過了40萬畝,佔雲南梨總面積的45%,為雲南山地梨園的發展提供了品種支撐。帶動了30000餘戶種植紅梨,以「技術專家+合作社+社員+貧困戶」的聯結扶貧模式,對貧困戶建檔立卡,以科技支撐精準扶貧,將其培養成熟練掌握果樹種植和管理技術的新型職業農民;促使合作社60%社員成為梨樹種植大戶,入社梨面積達到了9268畝;其中掛果面積5000畝,每年產量1.8萬噸,產值達3600萬元,實現了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的轉變。
產業帶動 科技扶貧
在科技支撐精準扶貧過程中,舒群帶領團隊成員,在國家梨產業技術體系專家的幫助下,圍繞梨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後等關鍵環節,因地制宜地採用「示範園建設+技術培訓」的方式,以點帶面開展技術示範和技術輻射。
她長期紮根在生產一線,與農戶進行交流,第一時間了解其困難和存在問題。根據農戶的實際需求,把課堂搬到田間,手把手教會農戶嫁接、修剪、疏花、疏果、有機肥提升和綠色防控等關鍵技術,適時組織農戶外出觀摩學習,進一步提高了農戶果園管理水平和實際操作能力,同時也激發了農戶的種植熱情,梨產量和品質實現質和量的雙重飛躍。12年來,年均開展培訓65次,對農戶的培訓已累計達72700人次,覆蓋了28000餘戶果農,農戶都親切地叫她為「紅梨媽媽」。
心繫民生 積極建言
無論工作多忙,作為一名政協委員,舒群仍積極參政議政,建言獻策,將光榮使命與本職工作相結合,認真做好「委員作業」。
她撰寫的《昆明發展高端水果產業的對策和建議》等提案,受到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她參加昆明市政協組織的調研視察,積極提出意見建議。在昆明市政協到東川區烏龍鎮開展脫貧攻堅助推行動中,她帶領高級農藝師為200多名村民進行了水稻養魚農科技術培訓,把農科實用技術送到農戶手中,讓農戶在栽種水稻的同時,又增加一個技能——水稻養魚,為脫貧攻堅拓寬了增收渠道。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舒群表示,她將不斷思索、不斷求新和不斷開拓,為社會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張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