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格農業第1695期
作者:楊文良 張興旺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水果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物質,人均水果量的多少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標誌之一。
雲南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11年11月中共雲南省第九次黨代表會提出大力發展高原特色農業,並把水果列為八大重點產業,發展變化更是快而顯著。
一、面積、產量增加穩健迅猛
據統計,2019年雲南果業種植面積達1015.1萬畝,總產量896.8萬噸,畝均單產883千克,人均果量185千克(年末總人口4858.3萬人),比十年前2009年種植面積472.8萬畝、總產量324.7萬噸、畝均單產686.8千克、人均果量71千克(年末總人口4571萬人),增加面積542.3萬畝、總產量572.1萬噸、畝均單產196.2千克、人均果量114千克,即分別增加1.15倍、1.76倍、0.29倍和1.61倍。
特別是人均果量超過了國際人年均營養需要量70~80千克的1.6倍~1.3倍。從上看出。增加的數量和比例都是很大的,發展是穩健的。
同時,全省主要水果中的蘋果、梨、葡萄、柑桔和香蕉面積、產量的增加,亦很正常,其增加情況如下表。
雲南主要果樹十年增加的面積和產量
從上表中看出,種植面積最大和產量最多的是香蕉,這是因為這些年來充分利用了雲南熱區大和氣候土壤適宜種香蕉地方多的優勢。面積和產量增加快而大的是葡萄,這是因為以前認為雲南夏秋雨水多,不適宜種夏幹帶葡萄品種,後經調查和試種,發現夏秋雨水少,氣溫高的地方不少,於是就在適宜種植夏幹帶葡萄品種的賓川、元謀、彌勒、德欽(金沙江河谷)等縣大量發展開來,且收到了產高質優效益大的好效果。此外,桃、石榴、楊梅、櫻桃、甜柿、芒果、菠蘿、荔枝、藍莓等,亦相應得到了發展。
與此同時,雲南省農業農村廳還注重了品牌的建設,現已創建了蒙自石榴、華寧柑桔、華坪芒果、麗江雪桃、昭通蘋果、瀘西高原梨、呈貢寶珠梨、安寧紅梨、石屏楊梅、開遠鷹嘴桃、綏江半邊紅李子、保山甜柿、河口香蕉等36個省級著名地理性商標品牌,在省內外市場和消費者心中樹立了良好形象和留下了良好映象。
二、已形成不同果種的優勢產區
在栽培面積和總產量逐年穩步增長的同時,還按照不同地區的環境氣候和不同果種需要的不同外界條件,科學地調整了果種結構和產地布局,形成了不同果種的優勢產區。
如滇東北的昭通、滇西北的寧蒗、麗江、滇東馬龍的蘋果產區,滇中的呈貢、官渡、安寧的優質梨產區,紅河流域的河口、金平、紅河、開遠的香蕉產區,滇南的石屏、建水、華寧的柑桔產區,彌勒、賓川、元謀的葡萄產區,蒙自、會澤、建水的石榴產區,德宏州的檸檬產區,以前沒有發展過改革開放後才引進來發展的石屏、富民的楊梅產區,保山、石林的甜柿產區,曲靖的藍莓產區等。
這種因地制宜、適地適樹適需的劃分產區種植,既充分發揮了當地自然環境的氣候優勢,又發揮了所種果樹特有的優良性狀,所以收到了高產優質、效好壽長的效果。
三、已形成「一縣一業」的骨幹產業和鞏固脫貧的後續產業
在形成優勢產區後,進一步形成了「一縣一業」的骨幹產業和鞏固脫貧成果的持續產業。
如昭通市昭陽區,也是全省最大的蘋果基地,2019年蘋果達55.42萬畝,產量72萬噸,綜合產值54.8億元,種植農民11.7萬戶30餘萬人,佔該區87萬人口的1/3以上,成為該區的第一和最大骨幹產業,帶動了建檔立卡的1.1萬戶3萬餘人脫貧。
寧蒗彝族自治縣新營盤鄉牛窩子村,全村231戶800人,全是普米族同胞,其中33戶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除251人轉移就業外,其餘全靠種的1250畝蘋果和1300畝木梨收入,在2019年實現了整村脫貧。
新平縣2020年柑桔面積達13萬畝,預計產量16.5萬噸,產值約7億元,是雲南柑桔第一大縣,也是全省發揮「山」的優勢和念活「山」字經的典型。其中磨皮村2019年人均柑桔收入10896元,全村累計建新房191幢,購買生產用車183輛和兩輪摩託車230輛,建檔立卡的貧困戶33戶199人,是全靠種柑桔的收入脫貧的。
華寧縣華溪鎮,2019年柑桔面積達3.1萬畝,產量8.7萬噸,產值3.35億元,柑桔種植戶3300戶,佔全鎮4641戶的71.11%,戶均柑桔收入10萬元,種植大戶曹麗莎收入50萬元以上,成為著名的富裕戶。
現全省以水果為「一縣一業」或二業的縣(區、市)是:
昭通、魯甸、寧蒗、蒙自、馬龍等以蘋果;
瀘西、巍山、安寧、呈貢以梨;
賓川、彌勒、元謀、德欽以葡萄;
蒙自、建水、會澤以石榴;
新平、華寧、建水、賓川、元江、景洪等以柑桔;
金平、河口、馬關、景洪、勐臘、元陽、屏邊、麻慄坡、紅河等以香蕉;
華坪、元江、紅河、永仁、永德、永勝、彌勒、景谷、大姚、景東以芒果;
石屏、富民以楊梅;
開遠、彌勒、宣威、玉龍等以桃。
可見果樹在雲南分布之廣,種類之豐富,成為重點產業的縣(區、市)之多。
四、種植模式和營銷方式的轉變
在上世紀90年代前,水果生產多是「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式種植經營,後隨著生產經濟結構的完善,從「公司+基地+農戶」逐步發展到了現今的果業大戶、專業全作社、家庭果園和果業公司,形成規模化、規範化、專業化、商品化、產業化的「五化」生產和科學管理。
其中起到「龍頭」帶動作用、效果最好和效益最大的公司是:賓川縣華僑莊園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麗江華坪金芒果生態開發有限公司、蒙自市蒙生石榴產銷全作社、元謀縣果然好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紅河陽光果業有限公司、新平褚氏農業有限公司、曲靖佳沃現代農業有限公司、雲南晨滇果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八家。
成立最早和給其他公司創造積累創辦經驗的是新平褚氏農業有限公司,創辦人為原玉溪煙廠廠長褚時健,有辦企業的豐富經驗,創辦於2003年6月,註冊資本1875萬元,現有員工430人,主要經營果林種植、加工銷售、農業觀光和產品的研究開發。公司有種植基地6400畝,種植冰糖橙46萬株。所生產的「褚橙」牌冰糖橙,曾於2018年被雲南省農業農村廳評為「十佳水果」和「十大名果」。2019年產果1.6萬噸,營業收入18314.6萬元,營業淨利潤8877.1萬元。同時幫助公司種植基地涉入的水塘鎮金廠村、新寨村21戶71人,全部脫貧。
這些公司不僅在種植上用的是優良品種、先進種植技術和科學管理,在營銷上也把過去的「坐等客戶上門」,改變成了主動出擊,宣傳產品,尋找市場和網上銷售,為產品打開銷路,沒再出現有果品滯銷、價低濫市現象。
五、水果出口、出省、暢銷價好
在水果花色品種不斷增多,品質逐步提高,宣傳介紹力度加大,特別是雲南成了「一帶一路」商貿向南亞和東南亞的輻射中心後,水果出口自然成了「近水樓臺先得月」的捷足先登,加之南博會的推動,為水果出口疏通了流通渠道,成了暢通無阻的暢銷商品。
據海關資料,2017年雲南出口水果74.2萬噸,出口金額16.1億美元,居全省農產品單項出口第一位,佔同年全國水果出口總量354.4萬噸、出口總金額48.9億美元的20.94%和32.92%,二者均居全國31個省(區、市)的首位,創造了歷史新高。2019年又刷新了紀錄,出口量達107.98萬噸,出口金額21.80億美元,分別比2017年增加45.53%和35.40%。可見增長之快而大。出口的水果為蘋果、梨、桃、葡萄、柑桔、香蕉、甜瓜、木瓜等。
國內隨著高鐵高速公路的連接貫通,農產品綠色通道的開通,為雲南水果快捷地銷到外省(區、市)創造了極為有利條件。據統計,2019年雲南生產的水果中,銷到外省量最大的是:葡萄67.3萬噸,柑桔44.9萬噸,芒果21.1萬噸,石榴16.3萬噸,分別佔當年生產總量的59.00%、39.00%、36.70%和41.20%。
這既為雲南水果打開了銷路,增闢了市場,增加了種植者的收入,又活躍了外省水果市場和豐富了群眾生活所需的果品,是兩全其美和皆大歡喜的好事。隨著「一帶一路」的拓展擴大、國內人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雲南水果的出口出省前景,還會一年比一年更好。
來源:唯恆農小蜂
艾格農業:投資、投智、融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