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漢沽92】1937年《輔仁大學年刊》中的崔致貞先生

2021-02-18 天津濱海藏報館

文 | 馮  偉ID:tjbhcbg  

炎黃子孫是世界上最不乏祖先崇拜情結的民族。古代同姓族人多聚居繁衍,往往設立家族的祠堂,並為其命名一個堂號,不僅為了區別姓氏、宗族或家族,同時也讓子孫們知道本族的淵源,記取祖先的功德。

清末以降,漢沽「裕善堂」崔氏向以鹽漁傳家、耕讀繼世、實業興族而聞名於鄉裡。自1860年崔以敬在漢沽設館教書始,「裕善堂」文脈薪火相傳,俊秀英才迭起,煥發出敦親睦族的精神凝聚力。

至今,「裕善堂」後人崔可光先生還珍藏著一冊出版於1937年的《輔仁大學年刊》。這是父親崔致貞的遺物,不僅記錄了乃父青年時求學的經歷,也成為崔氏家門崇學重教、立德樹人的實物見證。

1937年版《輔仁大學年刊》,為16開,製作典雅考究。藏青色精裝封面,前後環襯繪有該校門樓圖景,呈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每一目次前均配以半透明的夾襯,內頁則採用上等道林紙精印,雖歷80餘年時光薰染,但紙張簇新、文字清雅,那人那景依然栩栩如生。沐手恭讀,頓生隔世之感,又似明鏡高懸,朗照可鑑。

每年的仲夏時節,正逢學校的畢業季,是莘莘學子重要的人生節點。民國年間的大學和中學,照例要在畢業季出版年刊。它類似於今天的同學錄,但比之更全面、更詳實,校園的一景一物、師生的教學相長、難忘的畢業留影、勵志的心路歷程,無不囊括其中。

編印年刊,是輔仁大學固有的傳統。由應屆畢業生自組編委會,自籌資金,自行編印,作為即將與社會對接的一次實戰操演,體現著他們的組織能力和才情意趣。對校園的告別、對青春的回顧、對未來的憧憬,都要融入到這一卷珍藏中,人心所向,眾望所歸,編印者焉能不使出十八般武藝?

譬如這冊1937年版《輔仁大學年刊》,收錄了校長陳垣、文學院院長沈兼士的題詞,以及序言、校史、級史、編後等文章,還有教職員、畢業生、校景、各系、社團、活動等珍貴照片近400張,另刊用以籌措資金來源的實業廣告數頁。全書內容豐富,史料價值極高。

輔仁大學在學科建設、教學方法、科學研究等方面獨樹一幟,因中西文化交融的校風,又逢社會變遷與國家命運縈縈相系而別具特色,與北大、清華、燕京,並稱民國時期京城四大名校。「輔仁」二字,乃取《論語‧顏淵》「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之意,就是說君子要用文章學問來聚會朋友,用志同道合的朋友來幫助修養仁德。

作為一所由羅馬公教創辦的天主教大學,輔仁大學的前身是1925年成立的北京公教大學附屬輔仁社,1927年更名為北京輔仁大學。早在1912年,中國天主教知名人士馬相伯、英斂之即聯名上書羅馬教廷,請求在國內創辦大學,以發展中國固有文化、介紹世界科學新知,惜因歐戰而未能實現。1913年英斂之在北京香山靜宜園創辦輔仁社,主要為培養各省教會中青年子弟,傳授中國文化知識。

1925年,在羅馬教廷與美國公教本篤會的共同支持下,成立北京公教大學附屬輔仁社,任命英斂之為社長,聘請前教育部次長陳垣、地理學家張相文、前清進士郭家聲、史學家李泰棻等文化名人任教,首次招生23人。1927年,北京輔仁大學由北洋政府準予試辦。1929年設置文、理、教育三個學院12個學系,其中包括化學系。1931年在南京政府教育部正式立案。

1933年秋季,崔致貞揮別天津匯文中學,以優異的成績考取輔仁大學化學系。當時,漢沽尚屬河北省寧河縣域,由於鹽業基礎雄厚,始而帶動化工勃興,且有著名的渤海、合記等工廠座落於境內,使其成為中國化學工業的濫觴之地。

崔致貞的父親崔戟榮,是我國第一代鐵路工程師,為人忠肝義膽,曾參與南滿、京山、津浦諸路的修建,厥功殊偉,屢獲政府嘉獎。崔致貞頗受父親影響,深具實業救國、科技安邦的思想。進入輔仁大學後,崔致貞受業於卜樂天(德籍)、薩本鐵等化學名師,苦攻學業,強健體魄,為將來學成歸裡、振興鄉梓積蓄才能和力量。1935年在校期間,他還參加了著名的「一二·九」學生抗日救亡運動。

1937年,輔仁大學已是碩彥雲集的全國名校,教師總數100人,其中外籍教師25人,學生810人。這一年,崔致貞圓滿完成學業,專注的理想、自覺的求索,以及響噹噹的文憑,似乎為他帶來一片光明。


有關崔致貞的信息,在這冊年刊中共出現四處。一為個人畢業照。崔致貞身著學士袍,學士帽下面的臉龐清癯剛毅,英氣逼人。二為化學學會同學合影,崔致貞居二排右一。三為畢業論文,崔致貞的論文標題為《cotton seed oil》(棉籽油),以英文寫作,是一篇對棉籽油物理化學特性頗有深度的研究論著。四為通訊處,註明「膠濟路高密車站工程司宿舍」,當時父親任職於膠濟鐵路,是以舉家居此。

 

正當崔致貞走出輔仁校園,欲一展抱負之時,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爆發,京津等地隨即淪陷,漢沽的鹽業資源和化學工業也盡被日寇控制。可憐他雖有獻身實業、發揮一己之長之心,卻生不逢時。而此際,輔仁大學由於德日軸心國關係得以屹立於京城繼續開辦,也因此保護了許多抗日師生。建國後,輔仁大學在1952年全國院校調整中併入北京師範大學,結束了27年的辦學歷程。

崔致貞秉承父輩氣節,多次婉拒日方聘任,輾轉於漢沽、天津兩地執教,甘願清貧,不事敵偽。抗戰勝利後,崔致貞先後在漢沽任華興化工廠、新東油脂化學廠廠長。建國後,他繼續投身教育事業,任教北京工業學校、天津工學院(河北工業大學前身),並組織創建了天津工學院化工廠,深受師生愛戴。

但豈料「文革」之中,悲情的命運再次降身於崔致貞,先是被打成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後又荒唐地將北滿兵團團長崔子固的罪行安在崔致貞身上,只因崔致貞字「子固」。1968年11月20日,崔致貞含冤離世,終年57歲。1978年拔亂反正,河北工學院舉行三千人大會,為崔致貞平反昭雪,還清白於這位一生磊落的教育家和實業家。

如今,斯人已行遠,唯有家風永留芳。

相關焦點

  • 綠茵往事|民國時期名震北平的輔仁大學足球隊
    到了二、三十年代,在一些大城市,足球已經有了相當廣泛的群眾基礎,從很多回憶文章中,可以感受到那種百花齊放的空前盛況。筆者最近在翻閱一冊民國時期輔仁大學年刊時,發現其中有一張30年代輔仁足球隊的老照片,作為20年的老球迷,筆者立即對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遺憾的是,由於當時球隊和比賽的組織,並沒有如今嚴密的體系,也缺乏系統的記載。
  • 中國天主教3所大學之一——輔仁大學
    次年,英斂之創設於北京西郊香山靜宜園,他以《論語·顏淵》中「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之說為學校定名「輔仁社」———輔仁大學前身。招收青年教友,授以經史百家之學。1918年,因經濟困難及英斂之離任之故,輔仁社停辦。大學微觀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不久,教廷派本篤第三會會士美國司鐸奧圖爾來華視察。英斂之重提建立天主教大學事,建議被教廷批准。之後,教宗親自捐款意幣10萬元。
  • 天主教在中國創辦三所大學之一———輔仁大學
    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局勢不穩定,上書暫被擱置。1913年,有感於教會中青年不重視學習,學識水準較低,正在休養的英斂之教友率先興辦了一個小型學校。次年,英斂之創設於北京西郊香山靜宜園,他以《論語·顏淵》中「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之說為學校定名「輔仁社」———輔仁大學前身。招收青年教友,授以經史百家之學。1918年,因經濟困難及英斂之離任之故,輔仁社停辦。
  • 葉嘉瑩先生所讀的北京輔仁大學,到底是怎樣的一所高校?
    最近幾天,一向低調的南開大學開始頻頻刷屏,究其原因,是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葉嘉瑩先生向南開捐贈巨額科研基金,而這已經是她第二次巨額捐贈。前後加起來,這位94歲的老學者已經為南開大學捐贈了三千五百六十八萬,這些捐贈將用於中國傳統文化領域的研究。
  • 臺灣網友:為何我們的輔仁大學在大陸名氣很大?提問引人深思
    輔仁二字取自《論語》中的「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學校始建於1913年,1927年正式更名為輔仁大學,是當時著名的私立教會大學。劉少奇之妻王光美,曾求學並任教於輔仁大學。大陸輔仁大學辦學終止於1952年。與當時的燕京、金陵、東吳、齊魯、之江等一樣,輔仁在1952年全國院系大調整時被撤銷整體建制。
  • 臺灣的輔仁大學,原來在什剎海
    於是,在濤貝勒府原有的空地和馬圈之上,誕生了一座近代著名的高等學府---輔仁大學的教學樓,它於1930年竣工,與城東的協和醫院、城西郊的燕京大學共稱為北平三大建築。重點來了這些事情都不算啥,最重要的是,他們為了輔仁大學,聘請了史學一代宗師陳垣先生出任校長。
  • 原創|李斌:輔仁往事——紀念外公逝世15周年
    這是作者2019年9月8日,在北京定阜街1號輔仁大學原校址輔仁大學返校日上的發言。發言充滿深情地回憶了自己外公的往事。1月13日是作者外公祭日。應作者之約刊發。讓我們以此共同緬懷老一輩!作者外公朱啟秀原按語:今天,是外公逝世十五周年祭日。
  • 袁一丹丨淪陷下的「表微」之學 ——以北平輔仁大學為中心
    這段晚年的回憶,可與查顯琳1940年發表在校刊《輔仁生活》上的一首新詩對照:「灰磚牆,垂直成一線/襯以土色雕花木窗格/只神往輝煌綠頂/是堡壘,是宮城/多少年青人腳步/被這裡歲月吞吐……難道因左右兩旁小碉樓/春草色琉璃瓦縫中的衰黃草/北風裡搖展/引起你十一月寒顫/且看樓外的鐵欄/鐵欄上蹲坐的小白石獅/成隊的迎接活潑青年人來……」(查顯琳《輔仁的大樓》,《輔仁生活》第9期,1940年10月15日)
  • 北京民國時期名氣很大的中西合璧三大建築群之一~輔仁大學
    輔仁大學與北京十三中輔仁大學是由梵蒂岡羅馬教廷建立的。1911年,中國天主教界知名人士英斂之(表演藝術家英若誠的祖父)和著名愛國人士馬相伯先生,向羅馬教廷提出在北京建立一所天主教大學。因一戰爆發,計劃擱置。1919年,羅馬教廷派遣代表來華,考察教會教育情況。
  • 臺灣輔仁大學客人來校訪問
    4月26日,臺灣輔仁大學大陸工作召集人劉兆明先生、外語學院院長黃孟蘭女士、主任楊光貞女士、生命科學系主任蘇睿智先生一行4人訪問我校。  侯曦副校長會見了代表團一行,介紹了我校的歷史發展、地理位置、重點學科、師資培養及近年來海峽兩岸高校學生暑期文化交流活動的舉辦情況。
  • 【微閱讀】教會的公辦大學——輔仁大學
    1912年,兩位天主教領袖聯袂上書羅馬教皇碧嶽十世,呼籲教廷在中國創辦天主教大學。兩年後一戰爆發,興學之事暫時擱置下來。1913年秋,英斂之在香山靜宜園舊址創辦輔仁社,取《論語·顏淵》中「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之意。輔仁社以培養天主教青年為目標,傳授中國文化知識和中國天主教史,前後辦了四年。
  • 50年前的今天,英達的爺爺,創建輔仁大學的英千裡逝世
    1923年,教宗庇護十一世捐助了裡拉10萬元。英千裡回國後,正好開始協助父親籌辦大學。 1925年,北京公教大學正式建校,學生共2班23人,均為教會子弟。1926年1月10日,父親溘然病逝。英千裡繼承父志,1927年學校獲北洋政府批准試辦,1929年正式批准,更名為「私立北平輔仁大學」。
  • 北京輔仁大學,曾與20世紀初的北大、清華、燕京並稱北平四大名校
    在後海邊不遠的地方有著一處非常醒目的建築群,這裡古色古香,這裡會讓人情不自禁的駐足留戀,這裡就是輔仁大學舊址,現在已經是北京師範大學某學院的所在地,是北師大最漂亮的校區之一。私立北京輔仁大學是民國時期高校,這所學校曾經是教會學校,創始人之一同為震旦大學、復旦大學的創始人馬相伯先生。創辦於1927年的輔仁大學曾與北大、清華、燕京並稱北平四大名校,是一所由羅馬公教創辦的天主教大學,前身是北京公教大學附屬輔仁社。校址原為濤貝勒府,以府邸為校舍。後在府邸花園南部和馬圈舊址建造輔仁大學新樓,漢白玉拱門、綠琉璃屋頂、灰磚石外立面,中西合璧式風格。
  • 私立輔仁大學 - 中國臺灣網
    時間:2001-04-09 17:18    來源:
  • 輔仁大學「甩手」校長陳垣:只攥緊兩件事,教學和師資
    時光回溯到1951年的北京,中南海的一次宴會上,毛澤東熱情地向大家介紹一位年過七旬的學者:這是陳垣先生,讀書很多,是我們國家的國寶。「國寶」陳垣就此得名。談起陳垣,似乎更多人聚焦於他的史學造詣,然而其教育家的一面卻多少被人忽視。1898年,廣州一家蒙館來了位小先生。
  • 輔仁大學為何被撤併?|北京師範大學_網易新聞
    在這場運動中,由天主教人士創辦的北京輔仁大學被併入北京師範大學,原校名撤銷,迄今已整整一個甲子。「本土化」發展輔仁大學發端於1912年,當年9月,中國天主教兩大領袖——馬相伯、英斂之聯袂上書羅馬教皇,請求教廷派人來華,創辦一所大學。1921 年12 月,教皇正式發出在華舉辦大學的諭令,他們希望這所學校能成為傳播天主教的陣地。
  • 輔仁大學應用美術學系2020年線上畢業展-平行展線 觀察報導
    臺灣四大名校之一,輔仁大學應用美術學系的線上畢業展上線啦展示聚焦學生作品的社交濾鏡,給了學生非常大的創作發揮空間準備好就開始一起吃瓜吧!放視大賞輔仁大學應用美術學系今年顛覆紙本海報,創作了一個社交濾鏡,號召學生們參與這個通過張嘴來互動的展示海報,即動態海報
  • 臺灣輔仁大學到大連交流
    臺灣輔仁大學到大連交流 2017年05月23日 14:13: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5月23日大連訊 日前,臺灣輔仁大學副校長李天行教授率隊到大連赴東北財經大學參訪。
  • 臺灣輔仁大學來穗招生
    羊城晚報訊 記者張璐瑤、實習生陳瑩報導:記者10日從臺灣輔仁大學在廣州舉行的招生說明會上獲悉,今年是臺灣輔仁大學來大陸招生的第二年,預計招生104名,而相比於去年稍顯限制的招生政策,今年輔大增設獎學金吸引大陸學生。
  • 【北京北京】輔仁大學舊址、柳蔭街、龍頭井、侯寶林與末代皇叔濤貝勒
    我常想,不知道夏天的晚上,慶王府、恭王府、濤貝勒府上的人會不會沒事手裡拿把扇子互相串個門。 濤貝勒府第很大,位置其實應該算在定阜大街上,現在門開柳蔭街27號。 北京的王府與文化中說:《宸垣識略》中記載:「愉郡王府在龍頭井」,鄭親王端華於鹹豐十一年被賜死降爵,其府分給了鍾郡王奕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