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馮 偉ID:tjbhcbg
炎黃子孫是世界上最不乏祖先崇拜情結的民族。古代同姓族人多聚居繁衍,往往設立家族的祠堂,並為其命名一個堂號,不僅為了區別姓氏、宗族或家族,同時也讓子孫們知道本族的淵源,記取祖先的功德。
清末以降,漢沽「裕善堂」崔氏向以鹽漁傳家、耕讀繼世、實業興族而聞名於鄉裡。自1860年崔以敬在漢沽設館教書始,「裕善堂」文脈薪火相傳,俊秀英才迭起,煥發出敦親睦族的精神凝聚力。
至今,「裕善堂」後人崔可光先生還珍藏著一冊出版於1937年的《輔仁大學年刊》。這是父親崔致貞的遺物,不僅記錄了乃父青年時求學的經歷,也成為崔氏家門崇學重教、立德樹人的實物見證。
1937年版《輔仁大學年刊》,為16開,製作典雅考究。藏青色精裝封面,前後環襯繪有該校門樓圖景,呈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每一目次前均配以半透明的夾襯,內頁則採用上等道林紙精印,雖歷80餘年時光薰染,但紙張簇新、文字清雅,那人那景依然栩栩如生。沐手恭讀,頓生隔世之感,又似明鏡高懸,朗照可鑑。
每年的仲夏時節,正逢學校的畢業季,是莘莘學子重要的人生節點。民國年間的大學和中學,照例要在畢業季出版年刊。它類似於今天的同學錄,但比之更全面、更詳實,校園的一景一物、師生的教學相長、難忘的畢業留影、勵志的心路歷程,無不囊括其中。
編印年刊,是輔仁大學固有的傳統。由應屆畢業生自組編委會,自籌資金,自行編印,作為即將與社會對接的一次實戰操演,體現著他們的組織能力和才情意趣。對校園的告別、對青春的回顧、對未來的憧憬,都要融入到這一卷珍藏中,人心所向,眾望所歸,編印者焉能不使出十八般武藝?
譬如這冊1937年版《輔仁大學年刊》,收錄了校長陳垣、文學院院長沈兼士的題詞,以及序言、校史、級史、編後等文章,還有教職員、畢業生、校景、各系、社團、活動等珍貴照片近400張,另刊用以籌措資金來源的實業廣告數頁。全書內容豐富,史料價值極高。
輔仁大學在學科建設、教學方法、科學研究等方面獨樹一幟,因中西文化交融的校風,又逢社會變遷與國家命運縈縈相系而別具特色,與北大、清華、燕京,並稱民國時期京城四大名校。「輔仁」二字,乃取《論語‧顏淵》「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之意,就是說君子要用文章學問來聚會朋友,用志同道合的朋友來幫助修養仁德。
作為一所由羅馬公教創辦的天主教大學,輔仁大學的前身是1925年成立的北京公教大學附屬輔仁社,1927年更名為北京輔仁大學。早在1912年,中國天主教知名人士馬相伯、英斂之即聯名上書羅馬教廷,請求在國內創辦大學,以發展中國固有文化、介紹世界科學新知,惜因歐戰而未能實現。1913年英斂之在北京香山靜宜園創辦輔仁社,主要為培養各省教會中青年子弟,傳授中國文化知識。
1925年,在羅馬教廷與美國公教本篤會的共同支持下,成立北京公教大學附屬輔仁社,任命英斂之為社長,聘請前教育部次長陳垣、地理學家張相文、前清進士郭家聲、史學家李泰棻等文化名人任教,首次招生23人。1927年,北京輔仁大學由北洋政府準予試辦。1929年設置文、理、教育三個學院12個學系,其中包括化學系。1931年在南京政府教育部正式立案。
1933年秋季,崔致貞揮別天津匯文中學,以優異的成績考取輔仁大學化學系。當時,漢沽尚屬河北省寧河縣域,由於鹽業基礎雄厚,始而帶動化工勃興,且有著名的渤海、合記等工廠座落於境內,使其成為中國化學工業的濫觴之地。
崔致貞的父親崔戟榮,是我國第一代鐵路工程師,為人忠肝義膽,曾參與南滿、京山、津浦諸路的修建,厥功殊偉,屢獲政府嘉獎。崔致貞頗受父親影響,深具實業救國、科技安邦的思想。進入輔仁大學後,崔致貞受業於卜樂天(德籍)、薩本鐵等化學名師,苦攻學業,強健體魄,為將來學成歸裡、振興鄉梓積蓄才能和力量。1935年在校期間,他還參加了著名的「一二·九」學生抗日救亡運動。
1937年,輔仁大學已是碩彥雲集的全國名校,教師總數100人,其中外籍教師25人,學生810人。這一年,崔致貞圓滿完成學業,專注的理想、自覺的求索,以及響噹噹的文憑,似乎為他帶來一片光明。
有關崔致貞的信息,在這冊年刊中共出現四處。一為個人畢業照。崔致貞身著學士袍,學士帽下面的臉龐清癯剛毅,英氣逼人。二為化學學會同學合影,崔致貞居二排右一。三為畢業論文,崔致貞的論文標題為《cotton seed oil》(棉籽油),以英文寫作,是一篇對棉籽油物理化學特性頗有深度的研究論著。四為通訊處,註明「膠濟路高密車站工程司宿舍」,當時父親任職於膠濟鐵路,是以舉家居此。
正當崔致貞走出輔仁校園,欲一展抱負之時,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爆發,京津等地隨即淪陷,漢沽的鹽業資源和化學工業也盡被日寇控制。可憐他雖有獻身實業、發揮一己之長之心,卻生不逢時。而此際,輔仁大學由於德日軸心國關係得以屹立於京城繼續開辦,也因此保護了許多抗日師生。建國後,輔仁大學在1952年全國院校調整中併入北京師範大學,結束了27年的辦學歷程。
崔致貞秉承父輩氣節,多次婉拒日方聘任,輾轉於漢沽、天津兩地執教,甘願清貧,不事敵偽。抗戰勝利後,崔致貞先後在漢沽任華興化工廠、新東油脂化學廠廠長。建國後,他繼續投身教育事業,任教北京工業學校、天津工學院(河北工業大學前身),並組織創建了天津工學院化工廠,深受師生愛戴。
但豈料「文革」之中,悲情的命運再次降身於崔致貞,先是被打成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後又荒唐地將北滿兵團團長崔子固的罪行安在崔致貞身上,只因崔致貞字「子固」。1968年11月20日,崔致貞含冤離世,終年57歲。1978年拔亂反正,河北工學院舉行三千人大會,為崔致貞平反昭雪,還清白於這位一生磊落的教育家和實業家。
如今,斯人已行遠,唯有家風永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