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聲鼎沸、熱鬧的恭王府西側,有一條綠樹成蔭、非常靜謐的大街~定埠街,街東口路北,有一座漂亮的中西合璧風格的建築,樓前有一座保護標誌碑,鐫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輔仁大學本部舊址」。這就是建於1929年的輔仁大學教學樓。
順著學校東牆往北走,有一座三開間王府式大門,門南側開間牆上鑲嵌「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濤貝勒府」標誌碑,門道懸掛「北京市第十三中學」豎匾,在上個世紀初期,這兩個地方是一個整體—愛新覺羅·載濤的府邸。
柳蔭街27號,濤貝勒府阿斯門,現是十三中的校門
一.濤貝勒府的主人—愛新覺羅·載濤
載濤先生生於1887年,字叔源,號野雲,滿洲正黃旗人,他天生貴胄,既是道光皇帝的孫子,也是光緒皇帝的親弟弟,還是末代皇帝溥儀的七叔。三歲就被封為二等鎮國將軍,長大後被封為多羅貝勒,這就是「濤貝勒」的由來。晚清時期曾擔任過軍諮大臣,宣統年間是紫禁城禁衛軍首領。
他一生傳奇,不僅目睹了中國近現代史上的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事變、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國共內戰、偽滿洲國、抗日戰爭、日本投降、新中國成立、大躍進、反右、文革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而且是有些重大事件的經歷者,如宣統年間他和載灃(攝政王)、載洵(掌管海軍)兩位兄長共同執掌過清朝大權。
他的身份、地位的變化,也反映了中國從帝王皇權專治,到民國時期、再到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變遷。清朝他是貝勒爺,朝廷重臣。民國七年(1918),徐世昌將其任為將軍,也算是當過民國的官。新中國成立後,被毛主席命為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部馬政局顧問,並且擔任過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縱觀其一生,其所經歷的大事、其所擔任過的三朝職位,在中國歷史上,可以肯定說,此僅此一人。如果說有現代之人的一生中,能有如此給人一種歷史的穿越之感的,也只有濤貝勒一人而已。
載濤先生才華橫溢,他曾留學法國索米騎兵學校,專修騎兵作戰科目,一生尤其愛馬、善騎術,在他的花園裡留有大片空地,方便騎馬。他又是京劇票友,即能長靠又能短打,武功紮實,更擅猴戲,與楊小樓均為張淇林親授,李萬春曾隨他學戲三年。他精通繪畫,善畫馬。
抗戰時期,載濤先生堅持一名堂堂正正的中國人,面對日本侵略者、漢奸頭子,不斷勸他出山,高官厚祿誘惑,都被他斷然謝絕。就連他的親侄子溥儀在偽滿洲國時,派專人勸說其赴偽滿任職,載濤先生也堅辭不就,表現出一種凜然的民族氣節。
1970年9月2日,載濤在北京逝世,終年83歲,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
二.府邸與花園
濤貝勒府前身是清康熙第十五子允褕的愉郡王府,光緒二十八年(1902),醇賢親王奕譞(音:宣)的第七子載濤過繼給鍾郡王奕詥(音:合)為嗣,承襲貝勒爵,遷居於此第,人稱濤貝勒府。
現在地址是西城區柳蔭街27號(北京市第十三中學),府邸建築基本完整。東向府門,應該是阿斯門(王府旁門),進入門內,才是正式的貝勒府大門。整個院落坐北朝南,分中路和西路、西側院。中路有四進院落,西路有三進院。西側院只有前後3排房子。南為花園,園內有曲折的長廊、疊石假山,山上建有涼亭。
濤貝勒府大門
一進院的銀安殿
辛亥革命,清帝遜位。按照民國政府答應的「清室優待條件」,溥儀遜位後,仍然保留宣統帝號,暫居宮禁,國民政府每年撥付皇室四百萬兩白銀。到1924年11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溥儀被趕出故宮,宣統帝號隨即廢止,清小政權徹底消亡。至此,包括載濤在內的大清皇族徹底失去政治地位,也徹底失去經濟來源。末代皇族很多人以變賣家產為生。
1929年,迫於生計載濤先生將府邸及花園賣給天主教會。
三.輔仁大學與北京十三中
輔仁大學是由梵蒂岡羅馬教廷建立的。1911年,中國天主教界知名人士英斂之(表演藝術家英若誠的祖父)和著名愛國人士馬相伯先生,向羅馬教廷提出在北京建立一所天主教大學。因一戰爆發,計劃擱置。1919年,羅馬教廷派遣代表來華,考察教會教育情況。1922年教宗庇約(Pius)十一世捐款10萬美金作為學校基金,並下諭本篤會辦理。
1923年8月,全美本篤會委託賓夕法尼亞州聖文森學院司泰萊院長,全權辦理此事,司泰萊隨即委任奧圖爾(George Barry O』Toole O.S.B)博士為校長。1925年1月,奧圖爾來到中國,3月,以16萬美金,永租李廣橋西街10號濤貝勒府,作為北京公教大學(即教廷大學)校址。同年10月10日大學預科正式開學,取名為北京公教大學附屬輔仁社,並聘請英斂之為社長。後英斂之因病於1926年1月逝世,校務開始由陳垣先生主持。
1927年,北洋政府準予學校試辦,並正式將校名改為「私立北京輔仁大學」。1929年,呈請國民政府教育部正式立案,更名為「私立北平輔仁大學」。並將預科停辦,改為「私立北平輔仁大學附屬中學」,輔仁大學校長陳垣先生兼任附中校長。「輔仁」二字即取自《論語·顏回》中「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意思是要同學學友、朋友同道,相互切磋,相互學習,輔助成己之仁,培養仁德。
至此,輔仁大學完成建校,與清華、北大、燕京並稱當時北京四大名校。
天主教會得到濤貝勒府後,聘請比利時籍的傳教士和建築師格裡森,擔任設計,在此建輔仁大學教學樓。雖然格裡森是西方人,但他沒有簡單地使用當時風行的現代建築風格,來解決學校使用功能與用地狹窄之間的矛盾,而是非常注重新建築與周邊有著幾百年歷史的中國傳統建築相協調。他提出的設計理念是:「可以從中國的皇宮的宮牆、城門和城樓造型中得到某種啟發,這些造型顯示出中國皇宮的那種與眾不同的特徵」。
輔仁大學教學樓與保留的濤貝勒府花園長廊
他的這種先進的建築理念,非常值得我們今天還在北京老城內,不顧歷史文脈,不講文化氛圍,只顧一味追求擴大建築面積,或一味顯示自己建築理念而不尊重歷史文化遺產的建築管理者和設計者們,好好思考和學習的。
他決定將教學主樓放在在貝勒府南側的馬圈和花園空地,花園原有建築予以保留。教學樓建築實際是一座微縮版中國宮殿式城堡。
他用兩層樓圍合成橫置的「日」字形兩個封閉的院落。學校大門南鄰定埠街,進入大門後是主樓,門樓三層,主入口使用漢白玉圓券拱門,上有精美石雕,第三層是挑出的抱廈,屋頂覆以綠色琉璃瓦。在主樓正立面上,還使用了許多中國古典建築的細部做法,如漢白玉的須彌座、紅色雕花的木製窗框、大門墩柱上蹲伏的石獅等等,構成中國宮殿的縮影。
教學樓西南角樓,收分明顯。
教學樓東南西北四角各矗起一座三層的角樓,角樓外立面仿照城牆建築,牆身厚重,有明顯的收分。
整座建築中軸線明確,完全對稱。體現了中國皇宮的莊重森嚴的氣勢。
輔仁大學不僅主體建築設計精美、用料考究,即便是圍牆,一絲不苟,同樣講究。一米高的牆基,全部使用石條,飾以須彌座造型,細部有精美的雕花。牆垛使用整塊石條,造型優美,頂部就有一座雕刻精細的中國造型的石獅子。牆垛之間用鏤空鐵欄杆封護。如此講究、精美的圍牆,以至於現在的綠化工程都不敢掉以輕心,趕緊隨過去,建造了講究的石圍欄和線腳。
弄得現在的街道綠化花池子和樹池子都不敢湊合
當你站在定埠街上,看著這百年前的建築,仍可感到當年設計的良苦用心和做工的精緻。難怪在建築一落成就成為是北平著名三大中西合璧建築之一(另兩處是位於東單的「協和醫院建築群」和位於現在北京大學的「燕京大學建築群」)。
1930年,輔仁大學遷入新教學樓,將原府邸北部校舍全作為輔仁附中(包括初、高中)所用。之後不久,輔仁大學另選址籌建附屬女子中學高中部,故將原附中改設為附中男校,更名為「私立北平輔仁大學附屬男子中學」。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接管了輔仁大學及其附中,輔仁男附中更名為「國立輔仁大學附屬男子中學」。
1952年,輔仁大學被併入北京師範大學,後為化學系在此辦公教學,現為北京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繼續使用,該教學樓建築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輔仁男附中改由北京市第十三中學,是北京市重點學校,其佔用的濤貝勒府1995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輔仁大學的文物保護標誌碑
四.老校長陳垣先生
與輔仁大學大門正對著一條南北向胡同,進去後到路口右轉,前行約100米就是輔仁大學老校長陳垣先生舊居,興華胡同13號。這是一座普通的兩進四合院,院門是一座合瓦、清水脊如意門,在後院的北房中有老先生的書齋「勵耘書屋」。就是在這間簡樸的書屋中,老先生筆耕不輟,對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在我國流傳的歷史都有深入研究,成為我國宗教研究的開創者。這個普通的北京四合院,2011年被西城區人民政府公布為區文物保護單位。
陳垣先生(1880—1971)是我國當代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他從1927年擔任輔仁大學校長,直至1952年院校調整,輔仁大學合併到北京師範大學,他繼續擔任北師大校長,直至逝世。他可以說是輔仁大學的終身校長,也是我國擔任大學校長時間最長的學者。
陳垣故居及興華胡同
抗戰時期,輔仁大學是日佔區惟一一所不掛日本國旗、不用日本課本、不以日本語為必修課的大學,並且還成立以研究顧炎武為名的「炎社」。也是惟一一所為國民政府所承認日佔區內的高等學府。因此,不少由於各種原因未能轉移到西南大後方的知名學者、教授紛紛到輔仁大學任職,華北地區的熱血青年也紛紛以輔仁大學為首選學校,輔仁大學的聲譽由此大幅提高。
輔仁大學學風古樸,學校裡不分學生、教授,大都身著長衫,很少有人穿西裝。民國時期,培養了一批英才、專家學者,如《鐵道遊擊隊》中政委李正的原型是輔仁大學的學生文立徵,加拿大皇家學院院士葉佳瑩等,他們中有11人曾任中外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指揮家李德倫、作家蕭乾等也都曾在這裡就讀。
濤貝勒府、輔仁大學本部教學樓、陳垣故居三座文物建築,不僅僅表現了中國傳統古建築、中西合璧建築以及北京最普通四合院的建築藝術之美,也是中國近現代上一些重要歷史事件和著名人士家國情懷的重要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