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盤點南京民國建築

2020-12-14 騰訊網

編輯|Nina

校對|蘇小七

一百多年前,中國的建築業一度也曾由西方建築師佔據壟斷地位,「洋風」盛行。

而從南京民國建築不同時期的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出中國建築師由照搬照抄到洋為中用、融會創新的「自立」過程。

金陵女子大學會議樓

中國的建築,按照歷史時期劃分的話,可以分為古代建築、近代建築和現代建築三個部分。

一般而言,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前的建築統稱為古代建築;1840—1949年間興建的建築統稱為近代建築;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建的建築統稱為現代建築。

1912年1月1日,隨著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大總統,民國建築的歷史由此拉開序幕。

截至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前後38年的時間裡,在我國的南京、上海、北京、天津、武漢、重慶、廣州、廈門、青島、煙臺、瀋陽、大連等大中城市,相繼湧現出一大批民國建築.

它們種類多樣,風格各異,體現了各個城市的獨特風貌。其中南京的民國建築一枝獨秀,無與倫比,富有典型性、獨創性和代表性,堪稱是民國建築的大本營。

風雲際會的南京民國建築的發展歷程可以劃分為應運而生、華麗轉型、黃金十年、停滯不前和迴光返照五個階段

應運而生(1912-1919年)

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結束了我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中華民國。4月1日,出於民族大義,他讓位給了袁世凱。儘管孫中山在任前後只有3個月的時間,對於南京的城市建設尚未來得及規劃,就被迫辭職,然而中國建築的歷史由此掀開了新的一頁。

揚子江飯店

在1912-1919年這一時期,南京的絕大多數建築仍採用我國傳統的民族風格,一小部分建築採用清末(1899年)南京開埠以來輸入的西方建築風格。

此時以照搬照抄西洋風格的建築為主流,因此,建築學界稱之為「洋風」時期。這一時期代表性的建築有揚子江飯店、和記洋行建築群等。

這一時期,由於連年的軍閥混戰,南京這座古老的城市也不時地被捲入到戰爭的旋渦之中,建築事業的發展步履維艱。

華麗轉型(1919-1927年)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次年在我國爆發了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科學與民主的思想深入人心,也影響到當時的建築界。

一批學有所成的中國建築師從國外回國,打破了西方建築師壟斷中國建築界的局面。

江蘇郵政管理局

這一時期南京的建築,處在由西方建築師佔壟斷地位的「洋風」時期向中國建築師的建築活動佔主導地位的「自立」時期的轉變過程中。

代表性的建築有下關大馬路江蘇郵政管理局、建康路郵政支局、金陵大學建築群、金陵女子大學建築群,以及東南大學圖書館、體育館和科學館等,體現了模仿與守舊的建築觀念相互碰撞、相互包容、相互融合。

黃金十年(1927-1937年)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誓師北伐,目的是推翻北洋軍閥統治,建立統一的中央政府。

1927年3月24日,北伐軍佔領江寧(今南京)。4月18日,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宣布定都南京,隨即著手進行城市建設,南京出現了自六朝(229-589年)、南唐(937-976年)、明朝(1368-1644年)以來的第四次建築高潮。

1927年6月1日,國民政府正式成立南京特別市。首任市長劉紀文上任伊始,為配合孫中山先生靈櫬奉安中山陵,開始修建南京市內的第一條柏油馬路-中山大道。

中山大道北起下關江邊中山碼頭,東到中山門,全長約12公裡,涵蓋了今天的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東路。中山大道自1928年8月12日開工,至次年5月竣工。

此後,根據《首都計劃》的規劃,南京市內又相繼建成了中正路、太平路、白下路、漢中路、中華路、雨花路、山西路、大光路等近百條道路。

至1937年初,南京市經過10年的建設,城內竣工的道路總長達120公裡,形成棋盤格狀與網狀相結合的道路系統,奠定了近現代南京城市道路的基本框架。

中央飯店舊影

1928年1月,國民政府為了將南京建成國際上一流的城市,專門成立了首都建設委員會,主席為蔣介石。在首都建設委員會下面設立了國都設計技術專員辦事處,負責制訂《首都計劃》。

聘請美國建築師亨利·墨菲、工程師古力治為顧問,以期借鑑國外城市建設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1929年12月31日,《首都計劃》正式公布,其內容包括人口預測、功能分區、交通計劃、市政工程、城市管理、建築形式等方面。

中國國貨銀行

《首都計劃》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按照國際標準制訂的城市規劃,其中設有「建築形式之選擇」一章,明確指出南京的建築:「要以採用中國固有之形式為最宜,而公署及公共建築物,尤當儘量採用。」這一規定,深深地影響到南京民國建築的建築風格。

民國時期的南京,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政府各部門都需要辦公用房,與國民政府建立邦交關係的國家在南京建立外交機構也需要大量用房。

同時還有各大公司銀行紛至沓來,精英薈萃,學子云集,諸多學校、院所陸續建立。此外,政府官員和各色人等紛紛匯聚南京,公館別墅和住宅如雨後春筍般在南京城內湧現。

經過1927-1937年「黃金十年」的持續建設,南京的城市面貌有了較大改觀,初步具備了現代城市的規模。作家聶紺弩(1903-1986年)在20世紀40年代發表的《失掉南京得到無窮》一文中寫道:

「南京是我的第二故鄉,我在南京足足住了五年之久。初到南京的時候,城內還沒有一條寬闊平坦的馬路,街面上儘是破舊低矮的瓦屋。……一年兩年,五年十年,南京完全改換了面目,有了全國最好的柏油路,有了富麗雄偉的會堂、官廨、學校、戲院、商號、飯店、菜館、咖啡店乃至私人住宅。

實際上,由於經費的不足以及抗戰的爆發,《首都計劃》中的許多規劃都未能實現,如中央政治區、市級行政區的建設都未能付諸實施。在南京城內,除了沿中山大道一線有較多的新建築以及山西路、頤和園路一帶有成片的新住宅外,其他地方仍未得到應有的改造。

外交部大樓舊影

這一時期的建築風格多樣,且大多數為我國建築師自行設計。因此,建築學界稱這一時期為「自立」時期。

代表性的建築有國民政府及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監察院、考試院建築群,司法部、鐵道部、交通部、外交部建築群,各國使領館,以及中國國貨銀行、中央商場、中央研究院、中央大學、中央體育場、國民大會堂、中央飯店等。

停滯不前(1937-1945年)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佔領南京,燒殺淫掠,無惡不作。在日軍佔領南京的六周內,30萬中華同胞慘遭屠殺,南京城成了人間地獄,許多建築物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損毀。

三藏塔與玄奘雕塑

在日偽統治南京的8年時間裡,南京的城市建設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即使是偶有興建,要麼是出於宗教需要,要麼是出於粉飾太平的目的。

如1941年在靈谷寺松風閣西面建造的寶公塔,是用來紀念六朝的寶志和尚;1943年在小九華山之巔建造的三藏塔,是為了安置唐朝玄奘法師的部分舍利。這一時期的民國建築陷入了低谷期。

寶公塔

迴光返照(1945-1949年)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第二年的5月5日,國民政府由陪都重慶還都南京。由於機關、學校、工廠企業陸續返回,飽經血雨腥風的南京城人氣驟旺,呈現出百廢待興的景象。

這一時期又湧現了一批民國建築,代表性的有美軍顧問團公寓(又稱AB大樓)、西康路美國大使館、下關火車站擴建工程、孫科延暉館、鼓樓馥記大廈,以及逸仙橋附近的標準民居逸仙村等。

美軍顧問團公寓

美國大使館

只是,由於國民政府忙於內戰,財力枯竭,無力也無心投入經濟建設。因此,這一時期剛剛復甦的南京城市建設也只能是曇花一現。

到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時,南京城內的最高建築只有7層,仍然是20世紀30年代建造的福昌飯店。

南京民國建築(1912-1949)是中國近代建築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建築史上處於承上啟下、中西交匯、新舊交替的過渡時期。

經歷了由模仿到洋為中用的發展軌跡,在南京城內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也為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建築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奠定了基礎。

如果你到南京,一定要去看得民國建築

南京作為民國時期的首都,保存有大量的民國建築。這些民國建築大多將傳統中國古典審美與西式現代設計造法融合在一起,展現了那個時代建築設計由照搬照抄到洋為中用的發展軌跡,濃縮出一個時代的建築藝術水準而這8個地方,你一定要去走走!

1、頤和路

一條頤和路,半部民國史,雖是一句誇張的話,但是卻印證了這裡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特殊地位。

頤和路之於南京,如同外灘之於上海,八大關之於青島,但又不盡相同。

紅瓦黃牆獨具風格的別墅區

街上隨處一角都是小清新文藝範的,拍照打卡聖地。

2、中山碼頭

作為一座民國年間為迎接孫中山先生靈柩南下奉安而建設的碼頭,這座下關碼頭已有近百年的歷史,至今仍在使用。坐客輪渡江,從南岸到北岸也就5分鐘樣子,有不少人帶著相機來記錄這濃鬱的民國風格。

3、總統府

總統府是中國近代建築遺存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築群,也是南京民國建築的主要代表。

這裡不僅有古典的清代建築,又有中西合璧的民國建築;既有清代的花園山水,又有民國的辦公大樓。清代和民國交替的歷史展露無遺。

4、浦口火車站

《金粉世家》、《情深深雨濛濛》、《國歌》、《紫蝴蝶》等不少影視劇組曾在這裡取景。

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朱自清《背影》中的鏡頭皆發生於此。

5、美齡宮

建於1931年,其原定為國民政府主席的住所。蔣介石、宋美齡常在此居住。遂稱作美齡宮。

一座三層重簷山式宮殿,頂覆綠色琉璃瓦。外觀富麗堂皇,內部奢侈豪華

四周林木藏盛,終年百花飄香。

美齡宮坐落於小紅山上,鳥瞰美齡宮像寶石項墜。

6、中山陵

中山陵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陵墓。

中山陵的主要建築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

從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臥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鐘」。

7、南京博物院

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國立中央博物院,是中國創建最早的博物館。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

走進南京博物院民國館,恍若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

8、1912街區

街區中的建築都具有民國建築風格,所以整個街區擁有極其濃鬱的民國「風味」。南京民國最特色的青瓦灰牆在這裡展現的淋漓盡致。

相關焦點

  •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盤點南京民國建築
    其中南京的民國建築一枝獨秀,無與倫比,富有典型性、獨創性和代表性,堪稱是民國建築的大本營。 風雲際會的南京民國建築的發展歷程可以劃分為應運而生、華麗轉型、黃金十年、停滯不前和迴光返照五個階段。
  • 重返民國的3條時光之旅,是全南京的民國記憶,還是網紅地標
    「一條頤和路,半部民國史。」有這樣一句話來形容南京的頤和路,雖是一句誇張的話,但是卻印證了這裡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特殊地位,與習慣了在遊客面前「拋頭露面」的總統府不同,頤和路公館區更像「養在深閨」。梧桐斂去喧囂,延伸出布滿民國建築的寂靜街區,恍如隔世。
  • 走過南京,有一段必然相遇的風月,叫民國!
    對民主和科學的崇尚,成為民國文化的時代之魂。當梧桐樹枯榮輪迴了一季又一季,時光悄然百年,他們的成就依然影響著當代各個領域。   民國的風情之所以如此令人嚮往,大多是因為那些名流的種種往事。南京作為民國首都,更是這些前塵舊事的風月中心。可惜故人西辭,我們能接觸到的,只有如今遺存在南京城裡一棟棟精緻的民國建築和遺蹟。
  • 十大景點評選·TOP30展示張氏帥府博物館:一座大帥府,半部民國史
    #瀋陽##瀋陽爆料##最受歡迎的瀋陽十大旅遊景點#十大景點評選·TOP30展示張氏帥府博物館:一座大帥府,半部民國史一座大帥府,半部民國史。同時,以其恢宏的建築、巧妙的設計,贏得了「東北第一名人故居」的美譽,於2004年被列為國家AAAA級景區。匯集多種建築風格張氏帥府始建於1914年左右,總佔地面積超過3.5萬平方米,包括東院中院西院和院外等四部分。
  • 南京頤和路民國公館區,時代的縮影,藝術家的天堂
    南京是一個非常美麗的江南城市,經濟也很發達。作為六朝古都,這裡歷史人文底蘊濃厚,擁有很多的名勝古蹟。在眾多的古建築之中,有一類建築格外的引人注目。這些建築離我們年代相對較近,大多都被完好地保留了下來。讓我們有幸能夠一窺當年的風貌,這就是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位於南京鼓樓區的「頤和路民國公館區」。
  • 大華大戲院-南京民國建築今昔
    ,由中國著名建築設計師楊廷寶主持設計,規模、設施均居當時南京之首。至1937年數年間,南京的民國建築建設進入了一個鼎盛時期,中山陵、中山陵音樂臺、國民大會堂、中央銀行、市郵政局、福昌飯店、首都大戲院、世界大戲院等,一大批民國建築如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1936年1月12日南京當時最大的商貿中心——中央商場正式開業,同年5月29日最具時代感的大華大戲院正式開映。
  • 南京民國建築分類大全(內容補充)——附《南京民國民居建築》目錄
    南京民國建築分類大全    一、軍政建築     國民政府經濟部,抗戰勝利後,經濟部遷到南京鐵湯池24號,如今為南京軍區後勤部宿舍。     國民政府軍政部,中山北路212號     國民政府農林部,大石橋4號,現東南大學宿舍國民政府農林部(老照片)
  • 民國時期的首都南京,在當時全國的影響力如何?
    南京作為民國政府的首府,時間非常短,從1911年辛亥革命開始,到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並在之後建立的新中國,定都北京,南京作為中國首都,已成歷史。即便在這個滿打滿算,38年的民國軍閥割據動蕩不安的歷史裡,依舊出現了各種亂子,民國政府的首都,也幾經遷移。
  • 配圖自助解說詞:南京民國歷史遺存建築故事100
    南京城裡林林總總的民國建築,就像一部部無言的書,有形的畫,凝固的音樂,哲理的詩,無時無刻不在向人們訴說流逝的歷史。都說,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鋪子,到處都有些時代侵蝕的痕跡。你可以摩挲,可以憑弔,可以悠然遐想……南京街頭那一幢幢絕美的民國建築,就是古董鋪子裡最優雅的文物。南京的民國建築始於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 頤和路公館區:中國最美街道,盡顯民國風情
    在南京,有條極具民國風情的小路——頤和路。有句話叫一條頤和路,半部民國史。雖說誇張了些,但卻印證了這裡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特殊地位。不同於南京眾所周知的總統府,中山陵那般「拋頭露面」,身處鬧市的它卻顯得格外幽靜,給人一種神秘感。近4公頃的頤和路公館區,並非只有一條頤和路,從江蘇路以西、天目路以北、再到西康路以東、寧夏路以南皆是。
  • 南京高二適故居舊址-南京民國建築
    高二適故居位於南京白下區六合裡3號,是一座破舊的兩層帶閣樓的房子,小樓兩側對稱的大門及門柱之間空中拉起鋼筋的花紋門拱,顯示與眾不同;東側門柱上懸掛著一豎排「南京市重要近現代建築」、「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和「秦淮區文物保護單位」石刻銘牌。
  • 那些曾經的民國建築
    那些曾經的民國建築時間如流水,一去不復還。留存下來的只有前人的智慧和物質,比如建築。今天,我們來看看民國時期的建築吧!首都飯店舊址民國時期南京最豪華的賓館首都飯店舊址位於南京市鼓樓區中山北路178號,是民國商業建築遺存,是軍政要員及外賓下榻之處。1932年始建,1933年竣工。該建築主體4層,鋼筋混凝土結構。佔地面積1376平方米,建築面積926平方米。建築為現代派西式風格,根據功能和地形特點,平面設計為不對稱的「7字形」。2002年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現為華江飯店。
  • 觀一座閻府院,讀半部民國史,山西閻錫山及其故居的是是非非
    觀一座閻府院 讀半部民國史閻錫山其人在回答閻錫山的故居在哪兒之前,我們還是先來了解一下閻錫山這個人吧。這個內容比看他的故居更精彩十分。閻錫山的一生頗富傳奇性。他對山西的絕對統治長達38年,這在民國時期各地軍閥中是絕無盡有的。閻錫山自稱是在「三顆雞蛋上跳舞」的人(三顆雞蛋指的是蔣介石,日本人,紅軍)。閻錫山於清光緒九年九月初八出生於山西省五臺縣河邊村(現在的山西定襄縣河邊鎮),那條河叫滹沱河,河,在河的對面,有一徐姓人家,閻、徐兩家人一家富一家窮,雖沒有過多的交往,但應該還是相互有所了解的。
  • 民國南京-國立中央大學
    圖書館由外國人帕斯長爾(Jousseume Poscal)設計,於1922年奠基,1923年落成,共耗資16萬銀元。建成後,齊燮元以其父之名命名為「孟芳圖書館」,由張謇題寫館名。整個圖書館的內部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外部採用標準的愛奧尼亞式柱廊,山花、簷部等西方古典形式構圖,造型十分嚴謹,比例勻稱,細部裝飾精美,是南京地區最為地道的愛奧尼亞式建築。
  • 國民黨陸軍炮兵學校舊址-南京民國建築
    國民黨陸軍炮兵學校舊址現為南京炮兵學院,始建於1934年,俗稱「湯山炮校」。1935年至1947年,蔣介石曾在此兼任了12年校長,國民黨原副主席、原行政院長郝柏村等人曾就讀於該校。1938年被侵華日軍侵佔,抗戰勝利後,民國政府於1946年5月接管,1949年5月1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1956年2月更名為南京炮兵學校。
  • 中山陵-南京民國建築
    同時,在《民國日報》、《申報》等報紙上刊登廣告,公布評判結果。從9月22日到9月26日止,公開展覽5天,每天都有一千多人前來參觀。上海的各家中西報紙都發表文章加以評論,稱譽這次懸獎徵求陵墓圖案是歷史上空前的建築設計比賽。
  • 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第一陵|來南京中山陵感受民國文化與歷史變遷
    一方面是因為它是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第一陵,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它是孫中山先生的陵寢,周邊的自然環境令人沉醉,是來南京遊玩的熱門景區 中山陵自由鐘型,博大而又肅穆如果從上往下看中山陵的話,整體像一座平臥的「自由鐘」,建築青色琉璃瓦、花崗石的牆面,這些看起肅穆的特色其實展示了孫中山為國為民的博大胸懷
  • 南京頤和路公館12片區修繕完工 再現民國風情
    日前,北京、南京兩地專家學者在南京參加由中國建築協會等主辦的「建築與文化」研討會,在充分認可建築修繕的同時,對該片區的文化價值體現,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和建議。       為何修繕>>>    70多年風雨滄桑 民國建築已到了高危期    「一條頤和路,半部民國史。」
  • 公廁裡看民國:國都南京城,為何不設女廁?
    當下如此,90年前的民國也是如此。日本公廁民國十八年,一個暫居國都南京的旅客,給《中央日報》寫信,吐露了自己尋找爽心廁所的體驗:「有一天,我費了半個小時之久,在外專門調查清潔的廁所,以備取便時,享點舒服。」
  • 抗日戰爭東方馬奇諾,民國政府重金打造,為何卻未起到絲毫作用?
    而在各地的防禦工事之中,民國政府最為重視的莫過於江南地區的工事群,為了修築該處防禦工事,民國政府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1937年11月26日,陳誠下令放棄錫澄防線,將前線國軍全部撤入南京城內,此時日本統帥部打算迫使民國政府締結城下之盟,於是下令前線日軍停止追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