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菜在詩詞裡透著香!穿梭古今,從田野到餐桌,覓春色識春味

2020-12-23 橙光暮語

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蘇軾《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

隨著氣溫回升,萬物開始復甦,濃濃的綠意已是不可阻擋,都「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春暖花開,一片欣欣向榮。

春天既可以擁有風花雪月的浪漫,也可以品味人間煙火的「鮮」氣。

屬於春天的味道已經悄悄地現身,勾起了我們味蕾嘗鮮的欲望。打卡春季的方式之一,就是吃一點時令野菜,用舌尖感受春天的氣息。

春筍冒出了芽尖尖,薺菜、馬蘭頭譁啦啦從地裡生長出來,不食兩撮野菜,春天都沒有意義。

那些野菜,在詩詞裡透著香!就在古人的詩詞裡穿梭古今,從田野到餐桌,覓春色識春味。

吃春菜是春分的特有習俗

每年3月20日左右,太陽位於黃經0°時,視為春分節氣的到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二月中,分者半也,此時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義。」春分是太陽黃經一個輪迴的開始,「分」字指九十天之春分為兩半。

《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春分節氣,晝夜平分,冷熱均衡。

到了春分時節,鶯飛草長,小麥拔節;春風花草滿園香,桃紅柳綠映池塘,到處是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

春分時節有一個特別的風俗:吃春菜。

雖然各地所指的「春菜」各有不同,但大多都是恰逢春季吐芽、青嫩茂盛的野菜。

昔日民間,每逢春分那天,人們都會去田野採摘春菜。採回的春菜一般與其他食材(最佳搭配是一尾鮮魚)入鍋「滾湯」,名曰「春湯」。關於「春湯」,民間還有道順口溜:「春湯灌髒,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

吃春菜是春分的特有習俗,也是養生之道,對肝臟、脾胃會有好處,還能幫助人體生發陽氣。明代《救荒本草》、《農政全書》中皆推崇備至。

詩詞中的野菜香:從詩詞中,感受一場春味盛宴

春色三分,一分在眼,一分在心,一分在野。春天吃野菜,吃的不僅是美味,吃的更是情調,是愜意。

古人云:「四時更替,適時而食,不時不食」。古人對於野菜的鐘愛,不亞於現代人。

在古人的許多詩詞中都可以尋覓到野菜的影子,連怎麼吃都有跡可尋。

1、薺菜

食薺【宋 陸遊】日日思歸飽蕨薇,春來薺美忽忘歸。傳誇真欲嫌荼苦,自笑何時得瓠肥。

薺菜入詩,最早見於《詩經》。《詩經.邶風.谷風》寫到:「誰謂荼苦,其甘如薺。」意思是,誰說苦菜味最苦,在我看來甜如薺。可見薺菜自古以來,就是百姓餐桌上的美味。

民間俗語說:正月二月三月間,薺菜可以當靈丹。新鮮的薺菜一口咬下去,滿嘴都是早春的氣息,鮮美中稍帶生澀。

薺菜的美味,就連宋朝著名的大詞人辛棄疾也頗為讚賞:「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薺菜

古人如何吃薺菜,這在陸遊的詩中可見一斑。 詩人陸遊是烹調高手,平生最愛食薺菜,把吃薺菜作為人生雅事。

他寫到:「小著鹽醯和滋味,微加薑桂助精神。」這句詩寫的食薺方法是:涼拌薺菜。

北宋大文學家蘇軾也曾讚譽薺菜「雖不甘於五味,而有味外之美」。在被貶官外放時,蘇軾用薺菜、蘿蔔和粳米,不加調料做成羹食用,自稱「東坡羹」。

薺菜擁有多種吃法:燉、煮、炒、烹皆可。還可以用來做菜餡,包薺菜餛飩、薺菜水餃和薺菜春卷。薺菜特殊的鮮味融入肉糜,伴著湯湯水水一起下肚,像是嘗到了春天的無窮滋味。

薺菜餛飩

2、春筍

食筍【唐 白居易】此處乃竹鄉,春筍滿山谷。山夫折盈把,把來早市鬻。

俗話說,「嘗鮮無不道春筍」。春筍被稱作為春天的「菜王」,脆嫩甘鮮、爽口清新,做菜吃最是下飯。

唐朝詩人白居易格外愛吃筍,對筍有他獨到的吃法:「置之炊甑中,與飯同時熟。紫籜坼故錦,素肌擘新玉。」將筍放在甑中與米飯同蒸,鮮美的味道足以抵得上一頓肉食。

宋代大文豪蘇軾對春筍尤為偏愛。初到黃州任職,他就寫下「長江繞廊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的詩句。

在杭州做官時,蘇東坡吃的每頓飯必定有筍。他還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可見他對筍的情有獨鍾。後人對此戲說:「若要不俗又不瘦,餐餐筍煮肉。」

肉質鮮嫩的春筍,無論是涼拌、煎炒還是熬湯,均鮮嫩清香。

浙江杭州的一道傳統菜餚「糟燴鞭筍」,就是相傳為宋時,杭州孤山廣元寺和尚在蘇軾指導下創製的。不僅如此,蘇軾自己還編有一本《食筍經》 ,而「糟燴鞭筍」這道名菜,便是出自《食筍經》。

「糟燴鞭筍」,是用嫩鞭筍加上香糟,經過煸、炒、燴等製作而成,香味濃鬱,十分入味。

糟燴鞭筍

3、苜蓿

詠苜蓿【宋 梅堯臣】苜蓿來西或,蒲萄亦既隨。胡人初未惜,漢使始能持。宛馬當求日,離宮舊種時。黃花今自發,撩亂牧牛陂。

苜蓿,俗稱金花菜。宋代文學家蘇軾愛吃苜蓿:「去年舉君苜蓿盤,夜傾閩酒赤如丹」;他的弟弟蘇轍也對它情有獨鍾:「手植天隨菊,晨添苜蓿盤。」

在古代,「苜蓿盤」也被喻指清廉為官。清代紀曉嵐南下福建巡視督學時,有一位縣令派人送來名貴的食品,紀曉嵐提筆作詩婉拒:「詞臣只是儒官長,已辦三年苜蓿盤。」表明自己為官要廉潔清正。

苜蓿,分為紫苜蓿和南苜蓿兩種。紫苜蓿主要用作動物的飼料,被稱為「牧草之王」。南苜蓿生長於南方,主要用於菜餚製作,上海人對此尤為喜愛。如上海的「生煸草頭」、「湯醬草頭」,都是名菜。

生煸草頭,就是摘除苜蓿的莖梗,完全用苜蓿葉炒成的,所以味道特別鮮嫩。

生煸草頭

新疆地區則會用苜蓿包餃子。當地人民有春季採摘苜蓿嫩尖,做餃子嘗鮮的習俗。

苜蓿餃子

4、馬蘭頭

戲詠園中春草【宋 陸遊】離離幽草自成叢,過眼兒童採擷空。不知馬蘭入晨俎,何似燕麥搖春風?

春雨驟歇,河岸的草灘上,潮溼的田野間,是馬蘭頭最喜歡聚集的地方,馬蘭給予人們的味道是恬淡、清新、脆爽。

馬蘭頭出自《本草綱目拾遺》:「馬蘭,生澤旁。如澤蘭而氣臭。北人見其花呼為紫菊,以其似單瓣菊花而紫也……」

馬蘭頭的吃法,民間多是拌以香乾、麻油,做成涼菜。清朝的袁枚在《隨園食單》裡就記載「摘取嫩者,醋合筍拌食,油膩後食之,可以醒脾」。

將馬蘭頭的老葉和老梗摘除乾淨,洗淨、焯水,撈出鍋瀝乾並切碎,加入適量鹽、白糖提味,再淋上麻油,醃一會兒即可。若是再加入花生碎或香乾,口感更是妙不可言。

涼拌馬蘭頭

5、蔞蒿

惠崇春江晚景【宋 蘇軾】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蔞蒿,又叫蘆蒿。《詩經·國風·周南·漢廣》中「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說的便是蔞蒿,描寫的是男子在江邊割取一筐筐嫩蔞蒿的情景。

關於蔞蒿最膾炙人口的詩句,當屬蘇軾的「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蓬蒿味道清新淡雅,鮮嫩爽口,有一股自然的蒿草清香。

汪曾祺在短篇小說《大淖記事》中寫到:「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紅色的蘆芽和灰綠色的蔞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綠了。」

蔞蒿可以清炒,也可以配香乾、臘肉。蘆蒿炒香乾是南京的一道名菜,屬金陵菜。這道菜除了一點油、鹽,幾乎不加別的佐料,要的就是蘆蒿和香乾混合的那份自然清香。

名著《紅樓夢》裡也曾提到蔞蒿,其中第六十一回寫道,寶玉的丫鬟晴雯吃厭了肉食,只想吃麵筋炒蔞蒿。蔞蒿不但可以炒著吃,還可以涼拌,或是用來煮湯。

蘆蒿炒香乾

6、豌豆苗

續古詩·朝採山上薇 【唐 白居易】朝採山上薇,暮採山上薇。歲晏薇亦盡,飢來何所為。坐飲白石水,手把青松枝。擊節獨長歌,其聲清且悲。櫪馬非不肥,所苦常縶維。豢豕非不飽,所憂竟為犧。行行歌此曲,以慰常苦飢。

白居易這首《朝採山上薇》,「薇」字即指豌豆苗。古人一直將豌豆苗視為珍稀的蔬菜,只有在酒席上才能偶爾吃到。

而白居易為了吃上豌豆苗,他一天裡不辭辛苦上山採摘兩次,「朝採山上薇,暮採山上薇」,可見豌豆苗的美味著實令人念念不忘。

豌豆苗入詩,最早見於《詩經·小雅·採薇》:「採薇採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史記·伯夷列傳》記載:「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講的故事是,伯夷、叔齊不屑宗周,選擇隱居山野,以採摘豌豆苗為食。

豌豆苗

豌豆苗,又被稱為豌豆尖、龍鬚菜,常以豌豆的幼嫩莖葉、嫩梢入菜。味道清香柔嫩,熱炒、做湯均可。

豌豆苗在中國南方,特別是江南地區最受歡迎。揚州人在歲首的餐桌上必擺上一盤豌豆苗,以表歲歲平安之意。

清炒豌豆苗

7、香椿

香椿【佚名】嫩芽味美鬱椿香,不比桑椹遜幾芳,可笑當年劉秀帝,卻將臭樹賜為王。

香椿的食用歷史已逾千年,從漢代起即已遍布大江南北。宋代《圖經本草》也有記載,「椿木實,而葉香,可啖」。

史書記載,在漢朝時期,香椿可是和荔枝齊名作為南北兩大貢品,深受皇帝和達官貴人的喜愛。椿芽除了營養豐富,用做菜餚,還具有食療功效。

清朝袁枚所著的《隨園食單》中記載了香椿拌豆腐的美味,「到處有之,嗜者尤眾。」

香椿拌豆腐也是山東省的傳統名菜,屬於魯菜系。這道菜白綠相映,清香爽口。

香椿拌豆腐

結語

春色三分,一分在眼,一分在心,一分在野。

春天吃野菜,吃的不僅是美味,吃的更是情調,是愜意。

一口野菜,是一次舌尖上的踏青,是一場味蕾歡快的旅程;一口野菜,是一道無法割捨的家鄉風味,是一襲揮之不去的鄉愁。

在春天吃上一回野菜,也算是不負這一場好春光!

相關焦點

  • 從田野到餐桌、覓春色識春味
    珍 饈 一 席 不 如 野 菜 一 味
  • (天聲人語譯文NO.1032)春の色、春の味-春色,春之味
    2021年2月22日星期一花屋の店先に春を感じるなどといえば、無粋の極みかもしれない。
  • 詩詞:一朵淡春色,誰人心上憶。今朝重又逢,花面似曾識
    希音堂 詩詞題圖————— 2020-02-28 —————5冷眼看花 08:28玉蘭縞袂分雲漢,楚腰纏素緞。亭亭白美人,須作抬頭看。風雨同心 11:40玉蘭花開驛動梢頭二月春,清風淡抹粉初勻。此來原是初相見,卻笑情投似故人。3組~文心麗語 13:39再題紅玉蘭君正報春,枝頭一朵俏清新。風中疫氣花無懼,笑對流光羨煞人。
  • 詩詞,禾風裡的春天
    爭春(新韻)——王佔奇諸葛東風一夜還,密林十裡覆禾田。何急未等秋收後,澆樹工人笑不言。看沈老師澆蔥有感——詩人苗木精益求精一世功,詩詞書法古今通。金錢美女皆如土,情有獨鍾唯大蔥。鄉間僻靜路,深處覓桃源。桃花雨(平水韻)——沈興無一夜桃花雨,農家好種田。瘟除逢事順,興國盼豐年。
  • 又是挖野菜好時節,遵義的這些野菜你最中意哪種?
    吃貨在賞花的同時也在為野菜奔波忙碌「誰家野菜飯炊香,正是江南寒食。」什麼菜最能承載春天的味道?野菜在古籍詩詞中多有記載。所謂野菜,就是自然生於野外,受天地靈氣滋養,順四時而發,不經過人工栽培的蔬菜。春食野菜,滿足的不僅僅是口腹之慾,更是讓舌頭和身體適應自然的步調。三月在遵義怎能錯過挖野菜這件大事趁著大好春色拿上小鏟鏟 提著小籃藍一起嘗嘗春天的味道!
  • 原創詩詞-侯慶紅|桃李不言識人意 花開千朵解春愁(詩詞十六首)
    七絕-佛寺尋春一路尋來不見春,枝頭寒雀對高雲。忽聞陣陣佛聲遠,春在心間已十分。七絕-桃園春(一)(新韻)遍繞花間細品香,黃蜂喧鬧舞蝶忙。滿園紅粉關不住,春色飛出五尺牆。七絕-尋春桃花笑吐萬枝紅,香逐遊蜂飄向東。山路芳菲看不盡,人間三月正春風。七絕-龍湖桃花開遍東西岸上頭,枝枝照水映高樓。
  • 小滿麥齊野菜香
    我曾在月夜和父親一起到麥田裡澆水,輪到我們家的責任田澆水了,父親把渠堰子挖開,渠水汩汩地流入麥田,月光下的父親臉露微笑,像看著我們吃飯一樣,憐愛地看著麥苗過水,蒼茫月色中的麥田和水渠邊蛙聲一片。小滿的第一候「苦菜秀」,小滿時節田野裡長滿了新鮮的苦菜。苦菜給我們這些五十多歲的人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小的時候,我們是聽著「苦菜花兒開香又香,朵朵鮮花迎太陽……」的歌聲長大的,小的時候都有過掏苦菜的經歷。
  • 蔞蒿滿地蘆芽短,柳軟桃花淺,尋找宋朝詩詞中的爛漫人間春色
    如果把朝代比作人,唐朝的氣質便是張揚、開放,而宋朝的氣質正相反,低調、內斂,骨子裡透著一個字,「雅」。「文人治國」國策的指導下,便是街邊玩耍的小童也可說出一句詩詞,在宋朝小酒是微醺,時代的顏色是「莫蘭迪」色系,吃穿住行在詩人、詞人眼中皆可成吟誦。
  • ​食春味第一鮮!春季野菜大全.
    春風一吹,各種綠瑩瑩、鮮嫩嫩的野菜就迫不及待的冒出頭來,香椿在枝頭舒展出了柔嫩的葉片,春筍從地裡鑽出了小小的尖頭,這種時候,正覺滿腹油膩的人們,很難抵禦它們清鮮水靈的誘惑。所謂野菜,指的是可以食用的野生植物,它們沒有經過人工培育,更沒有化肥和農藥,自由生長在山野之間,吸取日月精華,採集天地靈氣,是大自然給人類最好的禮物。
  • 陝西合陽:春到洽川 雎鳩先知(組圖)
    春水繞河洲,莘國水城裡的柳首先添了鵝黃的生機,由淡而濃,萌動著煙絮的前奏。幾隻爭春的鳥兒在枝條間穿梭,不消幾日,便絲絛青青,垂柳依依,婀娜身影擾亂一池春水,輕點碧波卻是你儂我儂無限柔情。綠樹繞城含煙雨,煙雨朦朧中,青石板上蓮步生香,有嫋嫋婷婷的女子撐著油紙傘走來,猶如那枝頭玉蘭,純潔無瑕,是誰在伊人橋的柳下等待一簾幽夢?
  • 春暖花開了,在春日春風裡品讀周作人的散文《故鄉的野菜》
    春天是一個美好的季節,春回大地、春意盎然、春暖花開、春色撩人……不過,再多的溢美之詞只能停留在文字層面去理解春天的美好,要想感知春天的美,還是得去田野公園,去踏青、去郊遊、去農家小院,去田間地頭,去享受以野菜為主的春季美食。
  • 南京人的餐桌,野菜從不缺席
    春天的江心洲,比小情侶更多的是饒有情趣地採摘野蘆蒿的南京老夫妻,如果你再往裡走兩步,還能碰上幾個從馬鞍山或揚州自駕來的家庭團。日本人說一切皆可天婦羅,山東人說大餅卷一切,南京阿姨嗤笑一聲告訴你:去熱情的南京朋友家做客,在他們的餐桌上除了自家門口斬的半隻鴨前脯,大概率還會出現幾道你過去聽都沒聽說過的野菜料理。煎炸燜煮烤,充滿無限可能的野菜,傾注本地小孩的童年回憶,也真實滿足你對「野味」的全部想像。
  • 春春欲動丨小園春暖掇新蔬
    作者提供要說起古人餐桌上的「春季第一菜」,韭菜可謂「當仁不讓」。這種根如白玉、葉似翡翠、鮮嫩欲滴的家常小菜,是鄉野人家最常見的「小家碧玉」,深得百姓喜愛。韭菜在我國有幾千年的栽培史了,比如《詩經》裡就記載有:「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
  • 馬爹利「識廚解味」 -- 以超越餐桌的靈動體驗,品味嶺南好食光
    此次「識廚解味」項目,旨在以全新的眼光和前瞻的視角引領精緻美食的新定義,從美食的根源、秘籍、靈感、創新四個角度出發,深入挖掘廚藝背後的故事,分享超越餐桌的味覺之旅,解密廚師的雙味靈感世界。這種尊重與分享的精神與馬爹利兼具傳承和創新的靈感激發、獨具慧眼的生活品味不謀而合。 而作為此次「識廚解味」活動第四站的廣州和深圳,更與幹邑有著深厚的淵源。
  • 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夢白專輯
    曾獲《播愛杯》全國詩詞大賽一等獎,出版散文集《夢春筆痕》、詩詞集《行吟如風》、《夢春詩文》、《夢白詩詞集》、《夢白詩詞第二集》等作品欣賞豐陵仰止柏翠松青白菊香,鮮花一束憶緣堂。【清平樂】春遊春回無語。萬物萌芽吐。燕子歸來天上舞。尋找舊巢落戶。春風得意騷人。踏青覓句情真。幽徑徘徊不止,吟詩作賦求新。
  • 原創詩詞-管恩鋒|心中如有乾坤在 不懼風雷不懼難-詩詞十七首
    穀雨穀雨催春待夏風,山頭晨起霧蒙蒙。歸來燕子築巢急,鳥雀低飛覓百蟲。唱夕陽一抹丹霞織彩暉,遠方瞻望盼君歸。離家千裡連雙線,何日相邀共奮飛。春耕細雨濛濛蓑笠寒,低頭耕種海天寬。嫩蕊點金增異彩,國香園裡綻榮鮮。讀書一機在手天涯行,中外古今心底清。自我嚎啕驀然笑,難聞朗朗讀書聲。水草根植水中浮日光,春寒不懼透心涼。臨池梳掠觀青影,髮髻生香小蝶黃。傷春一夜飄浮一地春,岸邊獨坐惜花人。由寒變暖萌生綠,來去匆匆淚溼巾。
  • 梅花詩詞選
    梅花詩詞選這是當代詩詞家所寫的梅花詩詞,敬請欣賞!歡迎曬曬您的大作供大家欣賞。不忍香消隨水去,何堪瓣落逐風流。傾情殘雪連長夜,留取冰心共玉鉤。總道梅花生傲骨,誰人識得個中愁?·連天朔雪育清新,一遇東風怒放春。
  • 書中野菜香
    「杏花白,菜花黃,春來野菜香。」野菜,作為春天裡最草根的禮物,正帶著泥土的芬芳,殷勤地奉獻在我們眼前。        苦苦菜,掃帚菜,榆錢,槐花,香椿芽,馬齒莧…… 農村長大的孩子,誰沒吃過、誰不認識幾樣野菜呢?我是對野菜情有獨鐘的,每年清明這個時節,都要到永定河畔去採摘榆錢兒,回家來淘洗乾淨,面拌了蒸熟,油鹽調食。那滿足的心情,仿佛是把整個春天裝進了肚子裡。
  • 「原創詩詞」馮冶|縱使春來生不復 清魂永遠伴年華
    縱使春來生不復,清魂永遠伴年華。七律-雪花誰言少女在瑤臺?塞北嚴冬處處開。玉綴枝頭千面笑,風吹月下萬山皚。寒來倩影時時舞,暑到香魂默默栽。自古詩人無限詠,歌吟此物莫徘徊。七律-梅雪吟雪落枝頭梅色新,梅凝香氣雪凝銀。東坡雪滿梅爭豔,北嶺梅濃雪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