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桌子的生活觀 ,作者桌子先生
桌子的生活觀
三觀比五官更正,思想比套路更深。著有暢銷書《你只是假裝很努力》、《我們終將與美好的一切相遇》....
一張聚焦於生活裡的智慧、溫暖的桌子
1
如果人生可以選擇,你想做的職業是什麼?
醫生、律師、老師、警察、網紅、公司老闆......
也有很多年輕人調侃說,我只有一個小目標:包租婆。
前幾天的一個視頻在網上火了,讓不少人對這個小目標的憧憬更加強烈。
視頻記錄了一個廣州包租婆D姐的一天,視頻裡介紹,D姐儘管是93年生人,但是在廣州有400棟樓要收租。
每天從工作開始,支付寶收到轉帳的提示音就沒停過,打開柜子是琳琅滿目的鑰匙。
根據D姐介紹說,一棟樓可以賺50/60萬,她的房子常常多到連自己都搞不清,只能靠入戶門的密碼鎖來辨認。
站在高樓上看這400多棟房子,有我的帝國的感覺。
400棟,這是什麼概念?
如果她要睡遍自己的房子,哪怕是一間房子只睡一晚,也要睡上好幾十年!
對D姐來說,只要是她想買的東西,基本上沒有買不到的,包括買樓啊什麼的。
自從這個D姐在網絡上火了之後,有無數人羨慕和崇拜D姐。
有人說:她只要不賭博,有幾輩子都花不完的錢,明星都不如D姐優秀。
有人說,人家還是挺有頭腦,找準了方向,抓住了機會,成功人士也沒有容易的曾經。
「這是她應得的,姐姐太牛了!」
很顯然,這個93年的D姐被捧成了年輕人的代表,因為她有著很好的經商頭腦,代表著新一代年輕人的一種開發和創造的能力,可以選擇令人嚮往的職業。
不知道你們看完這個新聞之後什麼感覺,我看完只有一種很強的撕裂感。
她就像是在平行空間裡的另一種生活,虛假繁榮,遙不可及,即使奮力奔跑,努力八輩子都趕不上。
我們沒有400棟樓,甚至可能連每月4000塊的房貸都交不起。
D姐只是很小一部分年輕人,我們大部分年輕人即使拼盡全力也成不了她的樣子。
為什麼我要說D姐並不能代表當代年輕人?
首先,D姐的財富並不是靠自己白手起家創造的,而是靠榨取另一部分年輕人得來的。
這個D姐400多棟房子只有10餘棟是自己買的,剩下來全部是從一手房東承包的。
說白了她就是一個二手房東,從一手房東那裡把房子拿來,然後加錢轉租給那些在廣州打拼的年輕人。
想想我們在大城市打拼的時候,遇到過那些坐地起價、唯利是圖的二手房東,就知道她的利益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了。
其次,D姐的成功模式,根本無法複製。
這個D姐的樓,有很多都是不良資產,是沒有房產證的小產權房子。
什麼叫不良資產,就是很難被賣掉很難處理的資產,一般人連碰都不敢碰。
這些房子雖然便宜,但是風險係數極高,不僅要有獨到的眼光,更需要有很硬的門路和背景,小產權房不是誰都可以涉及的。
單單是這個條件,就已經卡死了很多年輕人的創業夢。
最後,D姐的家境,普通人望塵莫及。
我不否認D姐的成功,但是在我眼裡,這種成功,是基於家庭條件的鋪墊,是站在父母肩膀上的一種再造。
雖然其中也有個人的努力,但前提是人家有資本這樣去做。
人家在大三的時候,就買了一棟樓,想想我們讀大三的時候正在幹什麼?
而人家所謂的創業很艱難,無非就是要自己去買窗簾,買家具,搞衛生,扭桌腿。
可是我想說的是,這難道不是最基本的麼?而我們普通人去創業,會要比這個艱難上百倍!
所以,別說她代表著新一代年輕人的職業選擇和生活方式,對不起,大多數年輕人,沒有千萬級的存款更沒有爹和關係可拼。
她在自己的網絡籤名上寫了一句話:餘生很長,一起收租呀。
這句話,我感受不到任何浪漫或共鳴感,只有遙遠的距離感。
對我們來說,她的成功就像是一場夢,醒了之後看看自己的人生,還是很沉重。
2
頗為有趣的是,和D姐的這個事件一起上熱搜的是B站很火的宣傳片《後浪》。
我相信大家一定在朋友圈或者在微博上看到了這條視頻,很多中年人都說看哭了。
但許多真正的年輕人紛紛表示,沒有絲毫感動,甚至還有一點尷尬。
甚至一條「能給後浪降點房價,漲點工資不,後浪快幹了」的微博得到了快5萬的點讚。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它和那個D姐事件一樣,在《後浪》這個宣傳片中,他們所謂的年輕人代表是有錢又有閒,是掌握著這個時代最好資源的年輕人。
在視頻中的年輕人,他們出國體驗高空跳傘:
在巴黎塔下跳舞:
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中漂流:
在CBD穿著漢服cos:
拿著GO pro做各種酷炫運動:
知乎一個高贊答案說得很好:
「高聳在浪頭的浪花,永遠只是海水最表面的一層,而還有更多的浪花,它們疊加在最底面的一層,你甚至不會注意到他們的存在。」
宣傳片裡面的年輕人,很勇敢,很創新,很有活力,但是很沒共鳴。
這不是大多數年輕人能夠擁有的人生,反而會讓我們感到特別焦慮,看到與自己同齡的年輕人都在自由的追逐夢想,享受生活,自己卻在幹什麼?
別人賺錢買房,自己可能在為了疫情期間能不能少交點房租和房東討價還價;
別人去其他國家體驗風土人情,吃遍米其林,自己卻還在為中午吃什麼外賣能湊夠滿減而大費腦筋;
別人能大大方方展現自己cos的愛好,穿喜歡的奇裝異服,而我們不得不穿著千篇一律的工裝。
怎麼能不焦慮?
如果說,只有視頻裡那些年輕人才能稱作「後浪」的話,對不起,我們真的不配。
這個視頻挺好的,但它最大的缺點就是不夠慈悲。
它只看到一小部分人的光鮮亮麗,卻忽視了大部分人的平凡普通;
它謳歌讚美少數人的自由大膽,卻忘記了大多數人的努力求生。
視頻裡這樣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你所熱愛的,就是你的生活」。
然而現實很殘酷,因為我們中的大多數,都要拋棄熱愛,給生活讓路。
真正的年輕人,從來不會像視頻裡那樣說的那樣,他們在高昂的房價和生活成本下掙扎,比起理想,他們更願意想著怎麼去賺錢。
不要用「後浪」去代表他們,因為光是好好生活,就已經讓他們拼勁全力了。
3
網上有個年輕人說了一句話:我,29歲,沒喝過星巴克,沒吃過海底撈,但是幫家裡還了40萬債務。
這句話讓我感動了很久。
我是在湖南一個偏遠農村長大的孩子,後浪視頻裡面那些年輕人做過的那些事情,我一件也沒有做過。
相反,我還常常熬夜寫稿到凌晨一點、兩點,有時候客戶一個電話我就要起床給他們改文案,因為壓力太大,頭髮白了很多,身體也慢慢有了點垮了的跡象。
我的這些經歷,和他們相比真的不值得一提,完全不高大上,但這卻是和我息息相關的真實生活。
而我卻從來沒有後悔過,因為我通過自己的努力,給了家人更好的生活,我的父親不用去建築工地汗流浹背地幹活,我的母親可以安心在家生活。
一個年輕人真正有個性、真正值得驕傲的事情,絕不是去什麼地方旅遊,買了什麼昂貴的器材,過著多少令人嚮往的生活,而是他在承受什麼,付出什麼,給了別人什麼。
如果辭職去旅行是年輕人的代表,那在每天堅持深夜才下班的年輕人算什麼?
如果參加刺激的跳傘和潛水,在艾菲爾鐵塔下面展示舞姿才算年輕人的代表,那夏天在太陽底下蒸桑拿,冬天在寒風中等公交車的年輕人算什麼?
如果說買昂貴的攝影器材,全套的蘋果產品,才算年輕人的代表,那靠自己的能力湊夠房子的首付,帶給家人更好生活的年輕人又算什麼?
我只想希望那個視頻,能夠把視線和焦點分一部分給另外一群年輕人,他們為了生活而奔跑,努力和這個世界交手的樣子也很精彩。
那個在建築工地用手扒拉泥漿的工人:
那個在風雪中依然堅守在崗位的年輕社區工作者:
那個回到了鄉村的母校任教,在大山裡一待就是10年的90後女校長。
他們的方式很簡單,但是卻有直擊人心的力量。
不是只有美好炫麗的青春才值得歌頌,在生活的一次次敲打下堅持爬起來的年輕人,用自己雙手為家人創造更好條件的平凡人,認真工作恪盡職守的每個人,都值得被尊重。
他可以是老師,可以是醫生,可以是司機,可以是環衛工......
那一群年輕人,他們或許沒有很好的家世,沒有特別體面的工作,沒有房,沒有車,但他們努力生活,奮力奔跑,難道他們的精神不可貴嗎?
人人都可以是後浪,沒有人能隨便代表。
原標題:《93年女生400棟樓收租引發巨大爭議:真正的「後浪」是什麼樣子?》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