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化到我們今日的手槍、機關槍等各類的新型火器前,中世紀所使用的火器主要是火繩槍,在日本的火繩槍通稱為「鐵炮」。而日本本土原沒有火繩槍,是在1543年由葡萄牙人來到種子島後,才將火繩槍傳入日本。
善於模仿的日本人通過模仿其構造製作出第一把日本制火繩槍,就地命名為種子島銃,這種新型武器產生於日本後,正好碰上戰亂時期,就很快傳遍日本,作為重要武器開始運用於戰場。那麼,戰國大名們是如何發揮鐵炮作用的?
01鐵炮的基本情況
1、鐵炮種類及生產。鐵炮種類因產地分為種子島筒、國友筒、堺筒和薩摩筒,統稱鐵炮。而最主要的是進口火繩槍在種子島被模仿後,被當地大量研發生產,也稱種子島鐵炮。
當時的戰國大名很重視這種新式武器,因為其具備射程以及強大殺傷力,若得到大規模裝備的話,那就是很可怕的。
鐵炮長度80~185cm,重量1.5~5.0kg。是前膛裝的火繩槍。
2、鐵炮早期使用。當時戰場上是以長槍、刀、弓箭和戰馬為主要戰鬥器械,鐵炮雖然強力,殺傷力也比弓箭強,但因發射速度的問題而未能有效運用,始終未得到大規模裝備,最多也只是作為小隊伍在戰場上發揮作用,以及作為狙擊之用。
3、鐵炮與弓箭的對比。鐵炮的主要對比對象是弓箭,弓箭的最大射程400米,殺傷距離80米,有效殺傷距離40米;鐵炮的最大射程300米,殺傷距離為200米,有效殺傷距離50米。
相比之下,最大射程鐵炮與弓箭其實差不多,但殺傷力上鐵炮就厲害得多,不過,鐵炮未能取代弓箭是有原因的。
02鐵炮未得重用的原因
1、射程不遠。當時鐵炮的射程和弓箭差不多,甚至略差。這射程指的是鐵炮的子彈以及射箭時箭能飛行的距離,不計入是否造成傷害。但是能打傷人的殺傷射程,鐵炮還是略有優勢。
2、傷害有限。鐵炮所用的金屬彈丸製成的子彈不超過20克,而日本武士大多穿著又誇張又厚的盔甲,這樣一來,若不能命中要害,就算打到能造成嚴重傷害,但還是不易直接射殺,對方依舊具備戰鬥力。
3、操作繁瑣。鐵炮最麻煩的,就是扣扳機前的流程實在太繁瑣了,要填彈、裝火藥等操作,全部是人工慢慢搞。在戰場上打完一發準備第二發的時間,可能一不下心就被對面的箭射中,或者被武士刀劈了。
4、價格昂貴。鐵炮的製作技藝被壟斷、生產力不夠、需求量大、運輸不容易,這些都導致鐵炮價格不菲,一桿鐵炮的價格至少一百貫。這麼多錢買根雞肋的鐵炮,對許多大名而已,拿去買多一批弓箭,再招募多一批士兵,似乎更加划算。至少一般土大名可裝備不起,就算有錢也買不起多少,因為實在太貴了。
鐵炮發射前期準備:1.射擊後,要清理髮射後在引火孔和引藥鍋裡的火藥殘渣;2.將引藥倒入引藥鍋,並蓋上;3.取出火藥瓶並將火藥倒入槍管;4.吐出彈丸,擦乾,放入槍管;5.從槍管裡抽出長木條,將火藥和子彈搗捅一番使其混合;6.撞擊火石,點燃火繩;7.將火繩固定在火繩夾上。8、扣動扳機發射
03各戰國大名如何在戰場運用鐵炮
1、長篠合戰織田信長開創「三段擊」戰法
織田信長開創性地將鐵炮大量裝備,在長篠合戰中動用了3千鐵炮兵,真正突出鐵炮的戰場威力。而信長為解決射程短、填充再使用費時、無法用於連續發射的問題,除了動用大批的鐵炮兵外,還創新了「三段擊」的戰法。
將鐵炮兵分成3排,輪流射擊,使後排射擊時,前排兵及時補充彈藥,以保證連續不斷的火力網,解決射擊的時間空隙問題,使武田勝賴的騎兵被打得慘敗。
2、島津家為戰國首次運用鐵炮戰爭,並開創著名戰術「釣野伏」。
日本史上第一次鐵炮戰是島津家在攻打巖劍城時,島津忠將在城東登陸後攻擊對方補防守軍,引起對方鐵炮反擊,形成相持拉鋸戰。不久後島津義弘2次用伏擊戰法「麥刈」,以足輕佯作割取城下禾稻吸引守軍出城,再由埋伏的300鐵炮兵和弓箭手攻擊,成功的奇襲擊潰守軍。
「釣野伏」戰術,即伏兵口袋陣,是島津家最著名戰術。通過前鋒誘敵深入,再兩翼伏兵以火槍射擊,最後配合後方的主力將敵軍包圍殲滅。自島津忠良以來,多次故技重施,在木崎原合戰、耳川合戰、戶次川合戰等多次戰鬥以少勝多。
3、伊達正宗的騎馬鐵炮威震天下
伊達政宗利用奧州馬產地優勢,在片倉景綱協助下組成強有力的騎馬鐵炮隊,並在大坂戰役中發揮威力。伊達政宗帶領的萬人軍隊,有八成騎鐵,在遭遇大坂方軍隊後,大坂軍在伊達政宗的無敵騎馬鐵炮隊面前短時間就被擊潰。
4、豐臣秀吉的金崎殿後
豐臣秀吉還是木下藤吉郎時,為掩護織田信長、德川家康撤退,領下了最危險的殿後任務,他利用鐵炮在鹿砦射擊敵軍拖延時間,並在深夜引誘敵軍深入樹林,設伏兵鐵炮隊進行排射,打敗敵軍,最終順利撤退。
5、武田信玄的川中島之戰
在第二次川中島之戰中,武田信玄在與上杉謙信的大戰時,就用上了300鐵炮,算是早期將鐵炮運用上戰場了。
武田信玄:「鐵炮這種東西,在將來一定能夠取代長槍。」
鐵炮作為新型武器,雖然威力強大,但還需要有獨具慧眼的戰國大名來發現、探尋能夠發揮其作用的戰法,才真正是威力巨大的武器,進而協助左右戰場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