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老漢十年堅持 鋪就柚子致富路

2020-12-11 四川新聞網瀘州頻道

四川新聞網消息(周超文 吳崟 文/圖)眼下正是柚子成熟上市的季節。這幾天,瀘州市納溪區護國鎮沙田村11組66歲村民王平宣的柚子園裡一派豐收景象,一個個黃澄澄的柚子掛滿枝頭,惹人喜愛。王平宣和老伴將採好的柚子送到公路邊打包,等待果商前來收購。

王平宣介紹自己種植的柚子

「目前我的果園共有20畝,年產柚子在6萬斤左右,今年的柚子行情比去年每斤要多賣2角錢達到3元/斤,我的20畝柚子就可以實現收入18萬元。」王平宣欣喜地告訴筆者說。

王平宣打包待售的柚子

談起現在的收成,王平宣不禁面露喜色。他告訴筆者,在發展柚子之初,也是看到別人獲利了才動的心。原來,10年前,王平宣還是在瀘州城裡從事小區保安工作,收入不高但十分穩定。然而,10年前的春節,他回家看到家鄉歷經多年發展已經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柚子村後,特別是村民將自家房前屋後殘次林改造後靠著種柚子,一年少則幾萬元,多的超過20萬元後,王平宣心動了。

「當保安一年不吃不喝才2萬多元,與種柚子的收入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王平宣作了一番比較後,他在2010年3月就毅然辭去了城裡小區保安工作,回到家鄉,投入5萬多元將自家房前屋和山頭上的20畝殘次林地開墾了出來,並加入了沙田村柚子種植專合社。隨後,他在專合社的幫助下,買回了近800株優質蜜柚樹苗開始試種。由於有專合社的技術支持,加之自己也一門心思扎進了蜜柚種植中。通過專合社指導和自己的不斷鑽研,王平鮮種植的蜜柚終於在2013年獲得成功,首批蜜柚喜獲豐收,畝產量達到了500多斤,當年就實現收入近3萬元,讓王平宣種值柚子致富的信心倍增。

王平宣告訴筆者,他在發展柚子種植的過程中,始終堅持種最好的水果,堅持生態種植,生物防治;堅持用農家肥,有機肥,打造有機水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為提升柚子品質,王平宣在柚子掛果後還對柚樹灌施菜油和白糖,既讓柚粒晶瑩剔透,也增加了柚粒的甜度。

如今,歷經10年的發展,王平鮮的20畝柚子園已經成為了沙田村的標杆示範園。而近幾年,隨著柚子樹的長高長大,為了增加柚子園的產出,王平宣每年還在20畝柚子園裡餵雞餵鴨,這些雞鴨既為果園清除雜草,拉下的禽糞又肥了果園。這兩年,王平宣每年靠著出欄兩批共400餘只雞鴨,又給他帶來了近2萬元的純收入,實現了一園多收,王平宣也當仁不讓成為了當地脫貧致富的帶頭人。

王平宣介紹,柚子進入盛產期後,每畝至少可採收3000斤,按今年3元/斤的批發價,畝收入可以達到9000元。「今年我已經66歲了,體力上也不如以前了。現在,我的目標就是把我的20畝果園管理好、發展好,讓周邊群眾看到實實在在的效益,帶動那些還沒有加入到柚子種植隊伍的群眾一起發展,一起致富奔康。」王平宣說。

相關焦點

  • 小小獼猴桃 鋪就致富路
    走在村道上,問起振川老漢為啥那麼高興,群眾都會說上一句:振川今年務獼猴桃,可把錢給賣下了。 「振川是高李村最早一批栽植獼猴桃的群眾,他家的4畝園子今年產出了16000斤獼猴桃,收益76000元,這也一舉打破了高李村的獼猴桃銷售記錄,成為今年高李村的獼猴桃『狀元』。」高李村黨支部書記李皎全高興地說道。
  • 重走貧困村系列報導——棠棣鎮桃園村:產業扶貧鋪就致富路
    重走貧困村系列報導(四十五) ——棠棣鎮桃園村:產業扶貧鋪就致富路近年來,桃園村堅持以貧困戶脫貧為靶向,立足地方特色資源和產業特色,鋪就百姓脫貧致富路。
  • 東興:領頭雁廣傳致富經 合作社鋪就致富路
    人民網東興5月13日電東興市江平鎮那漏村康竹園原生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袁建清積極發揮領頭雁作用,不斷創新「合作社 品牌 農戶 電商」的經營模式,持續為村民提供種養殖技術指導、農產品銷售推廣和回收等「一條龍」服務,為村民鋪就致富路。
  • 陽灣村:中藥材種植鋪就「致富路」
    作為楊井鎮陽灣村致富帶頭人的付生芳,在楊井區域農業技術站的指導下,成為了村裡第一波「吃螃蟹的人」,他所種植的油用牡丹預計明年可產生經濟效益,畝產量可達1萬元。產業可持續發展是確保群眾可持續增收的基礎。2017年以來,楊井鎮陽灣村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立求通過產業可持續發展助力脫貧攻堅,為當地群眾鋪就一條「致富路」。
  • 柴達木盆地百畝玫瑰「鋪就」牧民致富路
    柴達木盆地百畝玫瑰「鋪就」牧民致富路 2020-07-07 09:35:49 下一步,該合作社將全力打造「千畝玫瑰花園」,把苦水玫瑰這一特色產業做大做強,成為該村群眾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支柱產業之一。  李國善表示,「未來,我們將在做好種植玫瑰花加工的基礎上,發展玫瑰服務業,打造玫瑰文化、觀光旅遊、休閒養生等多元體驗為一體的浪漫經濟,讓農戶聞著花香掙著錢,把玫瑰花真正變成帶動群眾致富的幸福花。」
  • 文化發展鋪就致富路
    原標題:文化發展鋪就致富路(深觀察)   貴州松桃苗族自治縣的石麗平是松桃苗繡的代表性傳承人,2016年,她參加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的學習後,以自己創辦的企業為主體
  • 六旬老漢餵養4年,如今憑此發家致富
    但是近日,有一山西的六旬老漢,卻在深山之中發現了「鳳凰」的蹤影。放羊老漢意外發現「金鳳凰」在山西一個貧窮的村子裡,有一名叫郭存鎖的六旬老漢,生活貧苦,自幼就在當地的深山中長大,以種地、採藥、放羊為生,但是他卻並不覺得貧苦寂寞。
  • 王元明: 拿出「繡花」功夫鋪就致富路
    從2015年9月至今,他一直奮戰在脫貧攻堅第一線,拿出「繡花」精細功夫鋪就致富路,先後在固原市原州區、西吉縣的兩個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在他的帶領下,山村巨變,摘了昔日的「貧困帽」,走上奔小康的大道。
  • 六旬老漢深陷泥沼 德州消防「拔河」救援
    大眾網·海報新聞見習記者 呂浩 通訊員 時琪琪 德州報導近日,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三水廠進水口處,一名六旬男子進入水溝摸魚時,不慎陷進泥沼中,德州市消防救援支隊經濟技術開發區崇德消防救援站接警後立即趕赴現場進行營救。
  • 巧家紅山:小小蠟蟲「引客入鄉」鋪就致富路
    今年,紅山鄉蠟蟲產業又喜獲豐收,來自湖南、四川、貴州的「蟲客」都不約而同地來紅山收購蠟蟲,小小蠟蟲「引客入鄉」,大大提高了當地群眾的經濟收入,為當地老百姓鋪就了致富路。近年來,紅山鄉堅持把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作為富民強鄉的主攻方向,把「產業興鄉、生態立鄉」的思路融入到脫貧攻堅工作中,以「一山、兩帶、三片、四通道」為總體發展思路,呈現好「秘境紅山、生態家園」自然風光,做好山水文章。
  • 六旬老漢命殞車下
    9日凌晨5: 30,一輛疾馳而過的農用貨車碾碎了朱老漢的餘生。  朱老漢受僱於一家公司,平時的工作是在馬路上鏟去貨車掉下的泥土。當天他的工作從南二環路與三河路的交叉口開始,由於來往的貨車很多,往往是舊土方除,新土又生,老漢就在路上這麼來來回回地幹著。事發時,老人剛剛鏟完了一趟,正要回到路口重新開始工作。幹了一夜的他只要再鏟幾趟就可以回家休息了。
  • 六旬老漢每天健身四十多分鐘,自創「動物健身操」:驢打滾、蟲子爬
    猛獁新聞·東方今報記者 張曉冬 萌友 嶽永漵 4月19日,鄭州市惠濟區一處濱河公園內,一位六旬老漢在自帶小音箱樂曲的伴奏下,在地面上模仿著驢子、烏龜、鯉魚以及蟲子等各種動物的動作進行著奇怪地鍛鍊。
  • 兩當:巧手種植羊肚菌 勤勞鋪就致富路
    現在的王永周,憑藉勤勞的雙手鋪就了脫貧致富路,說話有了底氣,臉上也有了笑容。「扶貧先扶志,扶志先治懶」,這句話在王永周一家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他們一家從無「等、靠、要」的不良心態,在脫貧致富的路上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努力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新生活!「一路走來,能幹的妻子是我最好的夥伴,她裡裡外外都是一把好手,只是不會說話。」王永周自豪的說道。
  • 【中國的脫貧智慧】「千年藥鄉」宕昌縣 中藥材產業鋪就致富路
    中藥材產業鋪就致富路 金奉乾攝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金奉乾  「我家以前除了種地幾乎沒有其他收入,自從到中藥材加工車間打工,我每月都有3000多元的工資。」  如今,在「千年藥鄉」宕昌縣,許多像劉海霞一樣的群眾,在富民政策指引下,用辛勤勞動託起致富的夢想。
  • 澤雅包岙:「蔬菜王國」鋪就鄉村致富路
    澤雅包岙:「蔬菜王國」鋪就鄉村致富路 2020/12/21 08:27 來源:溫州商報 編輯:遊歷 瀏覽:1118
  • 漳州六旬老漢上臂被砸斷 醫務人員成功接活
    閩南網11月25日訊(福建日報新媒體·閩南網記者 梁政 通訊員 黎斌 文/圖)近日,來自漳州華安的六旬老人林老漢,在漳州市區某工廠勞作時中不慎被鐵塊砸斷左上臂,所幸經過第909醫院全軍骨科中心醫務人員半個多月的精心治療和護理,使他險些失去的手臂成功接活了。
  • 南洞鄉葛根豐收鋪就脫貧致富路
    該基地是南洞鄉中藥材「十裡長廊」中的一段,由山聯村「十佳產業致富帶頭人」何燕清承包,種植面積達45畝,每畝產鮮葛根3000餘斤,畝均收入可達4200餘元。收穫的葛根將統一銷售給旭坤中藥材種植有限公司,根據品質進行分級銷售和加工。據悉,近年來,南洞鄉各村通過發展中藥材種植,流轉零散、閒置土地,形成了「產、供、銷」一體化、規模化、規範化產業發展體系,帶動周邊村民就地務工、增產增收,鋪就產業脫貧致富路。
  • 山西「80後」書記返鄉助民增收 特色產業鋪就致富路
    王敏供圖中新網長治12月24日電 題:山西「80後」書記返鄉助民增收 特色產業鋪就致富路作者 吳瓊 王強「作為一名村幹部,我就是想服務好老百姓,給大家辦些實事,盡力解決大家的難題。」24日,王敏向記者講述其紮根鄉村這些年的感受。39歲的王敏是山西省長治市潞城區神泉村黨支部書記,對於神泉村的村民來說,王敏雖然年紀不大,但踏實能幹,是村裡的致富帶頭人。
  • 規模種植蒲公英 「野菜」鋪就致富路
    張文彬從規模種植,到購進設備加工蒲公英茶,再到銷往全國多個省份,經過一年的摸索,終於蹚出了一條致富路。今年40歲的張文彬是土生土長的南張村人。他早些年經商,2018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後,一顆心就撲在了村莊發展和幫村民致富增收上。南張村是一個典型的農業村,有耕地1046畝、村民720多人。找一個什麼樣的種植項目,帶動村民致富?張文彬思考許久。
  • 小葡萄變身 「黑金」果 好產業鋪就 致富路
    覃金元是瀘溪縣黑塘村的一名貧困戶,年過六旬,土家族,全家四口人,妻子因病沒有勞動力,兒子兒媳長年在外務工,家中日常勞作僅他一個勞動力。5年前,家中的幾十畝地還都種著椪柑。「那時候,椪柑售價兩毛錢一斤,採摘時還要請工人幫忙,最多的一次請了56個工人來採摘,結果一算帳下來掙的錢全填進工錢裡了。」覃金元回想起5年前的困窘,感觸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