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進入巧家縣紅山鄉,映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鬱鬱蔥蔥的蟲兒樹,大片蟲兒樹上長滿了蠟蟲,不少村民正忙著把蠟蟲抹下來出售,處處呈現出一派豐收的喜人景象。
今年,紅山鄉蠟蟲產業又喜獲豐收,來自湖南、四川、貴州的「蟲客」都不約而同地來紅山收購蠟蟲,小小蠟蟲「引客入鄉」,大大提高了當地群眾的經濟收入,為當地老百姓鋪就了致富路。
「我家今年蠟蟲產量有200多斤,預計純收入有1萬多元,比種植其它傳統的農作物划算多了。我今年50多歲了,外出打工也不方便,加之身體不好,平時只能做點輕便的活,而蠟蟲這活基本上老老少少都能做,不需要太多勞力,平時投入的時間也少。」紅山社區梁子村民小組的建檔立卡戶楊秀章一邊抹蠟蟲,一邊樂呵呵地說。
蠟蟲是紅山鄉特色農林產業,因金沙江與牛欄江交匯獨特的自然資源,紅山鄉素有國內「白蠟蟲」發端地之稱,「漫山紅遍」是四月紅山的特色寫照。
據介紹,蠟蟲是紅山的傳統經濟,是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途徑之一。全鄉8個貧困村1888戶貧困農戶中,分布在蠟蟲種植區域的貧困村6個,覆蓋貧困戶527戶。主產區為紅山社區、天星村、白果村、保坪村、黑鐵村、安邦村。
近年來,紅山鄉堅持把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作為富民強鄉的主攻方向,把「產業興鄉、生態立鄉」的思路融入到脫貧攻堅工作中,以「一山、兩帶、三片、四通道」為總體發展思路,呈現好「秘境紅山、生態家園」自然風光,做好山水文章。該鄉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在海拔2300米至3300米高山草甸片區,以發展牛、羊養殖業為主;在海拔800米至2300米片區,以發展核桃、花椒、蠟蟲、豆類產業為主;在海拔800米以下,以發展熱區蔬菜、水果及水體養殖為主。產業布局合理,實現了經濟、社會、生態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近幾年,我們都把蠟蟲產業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先後邀請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資源昆蟲研究所王自力教授、中國農業大學產業規劃團和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資源昆蟲研究所趙傑軍博士深入紅山社區、天星村等地,通過實地查看、走訪群眾,對紅山蠟蟲產業的發展進行了『把脈』,找出前幾年蠟蟲不上樹、產量低的原因,並給予相應的技術指導,為農戶解除了蠟蟲發展上的瓶頸問題,逐步實現蠟蟲的優質、穩產、高產。」紅山鄉黨委副書記、鄉長趙應彪介紹說。
據了解,該鄉黨委政府為保護蠟蟲產業、增強產業發展後勁,通過召開蠟蟲產業發展大會,邀請蠟蟲產區幹部、群眾參與,共謀蠟蟲產業發展;拍攝了微電影《天蠟情》,展現紅山村民與山外「蟲客」誠信往來的醇厚風情,永續「白蠟蟲之鄉」的樸素情懷;為推進蠟蟲產業發展,在請專家指導的基礎上,鄉政府還組織成立了蠟蟲土專家團隊,做好蠟蟲產業的培育、宣傳、引種及「蟲客」的聯繫等,形成了良好的產業經營環境。
紅山鄉天星村村民石美銀告訴記者:「今年的蠟蟲產量相比往年好,這得益於鄉黨委政府多次請專家到蟲樹種植區指導,專家從蟲樹栽種、老樹修理、種蟲選擇、掛種、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進行培訓。前幾天,趙傑軍博士又來我們這裡進行蠟蟲培育技術知識培訓,這些培訓讓我們學到了更科學的蠟蟲培育知識,也掌握了豐富的經驗。」
在政府的重視及專家的指導下,紅山鄉的蠟蟲產業於2018年就再次煥發了新生機。據統計,2019年紅山鄉蠟蟲產量約18000餘斤,每市斤均價為110元左右,產值預計可達200萬元。
「蠟蟲是我們增收致富的『寶貝蟲』,『蟲客』都說我們這裡的蠟蟲質量好,今年賣出了每市斤120元的最高價。我家今年的產量有90多斤,全部都是以每市斤110元出售的,光這項收入就有1萬元左右。加上花椒、務工及其它收入,現在我家已經脫貧了,相信在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在專家的指導下,明年的收入一定比今年高,我們致富奔小康的目標一定能實現,日子也一定會越來越美滿。」談及蠟蟲產業帶來的經濟收入,天星村旱谷地村民小組村民徐本華臉上的笑容顯得十分幸福。(記者 姜連聰 通訊員 李燁)
●《金沙江白鶴灘水電站巧家縣移民人口界定實施辦法》
●《金沙江白鶴灘水電站巧家縣移民人口界定實施辦法說明》
編 輯丨閆科任 卯明濤
更多權威資訊 請識別下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