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7 17: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今日9點06分
迎來「立秋」節氣
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
涼爽的秋天款款而來
今年的立秋時節
處在中伏和末伏時段
熱氣騰騰的「秋老虎」
提醒著人們暑氣的餘威仍在
但不論白天的陽光多麼熱烈
夜晚的風已經帶上絲絲涼意
從此以後
天氣會一天比一天涼爽
立秋有三候
一候涼風至
炎暑之時
我們小扇引微涼
如今大自然會送來涼爽
二候白露生
露水悄然出現
在初秋早晨的陽光裡醒來
向世界莞爾一笑
三候寒蟬鳴
蟬
夏日裡的音樂家
正在奏響一年最後的樂章
立秋的習俗
貼秋膘
「立秋」這一天,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說。人到夏天,缺乏胃口,飯食清淡,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稱為「苦夏」。秋風一起,胃口大開,就想吃點兒好的,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首選吃肉,所謂「以肉貼膘」。
曬秋
立秋時節,田間地頭處處可見人們「秋忙」的身影,農家小院曬滿了玉米、辣椒、大豆等農作物,呈現出詩一般的「曬秋」景象。如今在江西婺源的篁嶺古村,曬秋已經成了農家喜慶豐收的「盛典」,篁嶺曬秋被稱為「最美中國符號」之一,每年吸引數十萬人前去賞秋拍攝。
啃秋
「啃秋」,也稱為「咬秋」。在立秋這天吃西瓜、香瓜或桃,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
啃秋,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立秋·詩詞
《立秋》
南宋·范成大
三伏燻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浮。
歲華過半休惆悵,且對西風賀立秋。
立秋,標誌著秋天的開始,也是一年中最富有詩情的時刻。
酷暑已盡,人人喜涼;未及深秋,不必生悲;綠意將褪未褪,草木將黃未黃,伴著明亮而不毒辣的陽光,品嘗最宜人的自然。
《秋詞》
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全詩宛如一幅色彩瑰麗的秋日美景圖卷,帶給我們強烈的視覺衝擊,秋之開闊,秋之自由,秋之絢爛,秋之壯麗,盡在詩句裡一覽而盡,全篇激蕩著一股雄渾的氣勢,讓人稱絕。
此詩不過四句,卻一掃古來逢秋而悲的固化情緒,讓我們領略了秋日裡別有詩情的壯麗圖卷,令人一讀而身心沸騰,堪為佳作。
《秋思》
唐·張籍
洛陽城裡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秋風又起,吹到洛陽城中,吹落了遊子的家書。思鄉之情太重,寫信都不知如何下筆。
信寫好了,又擔心言不達意,拆開看了又看,才交給送信人。
春去秋來,歲月如流,遊子傷漂泊。回憶兒時,茅屋三椽,老梅一樹,高枝啼鳥,小川遊魚,如今,物是人非,空留落寞。
《秋夕》
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臥看牽牛織女星。
蕭瑟秋夜裡,燭光畫屏,羅扇流螢,本是一片靜好。
只是,夜色裡的石階如冷水,靜坐寢宮,獨自一人,只能默默凝視牛郎織女星。
有人說,世上最孤獨,不是一個人的孤獨, 而是嘗試過不孤獨後發現,自己又回到最初的孤獨裡。
《秋涼晚步》
宋·楊萬裡
秋氣堪悲未必然,
輕寒正是可人天。
綠池落盡紅蕖卻,
荷葉猶開最小錢。
秋風颯颯,秋雨蕭蕭,一切都顯得那麼悽涼冷落,但,秋天並不意味著悲哀。
綠池中的紅荷雖已落盡,銅錢大小的新葉還有長出,其實,希望無處不在。
《立秋日曲江憶元九》
唐·白居易
下馬柳陰下,獨上堤上行。
故人千萬裡,新蟬三兩聲。
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
兩地新秋思,應同此日情。
走在秋的路上,涼風細細,時光走筆,夏已變成回憶了,慢慢的身邊的風景都會變成秋天的模樣,那又有什麼關係?
總有一天,我們說過的話,做過的事,走過的路,都會變成過往的風景,但那些曾入眼入心的美好,卻會一直停留在心底。
來源:綜合人民日報、新華社、詩詞天地等
原標題:《今日立秋 |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