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無量壽經》十六觀彩圖

2021-02-08 龍象文化

佛說觀無量壽經


劉宋西域三藏法師強良耶舍 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薩三萬二千,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為上首。


  爾時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闍世,隨順調達惡友之教。收執父王頻婆娑羅,幽閉置於七重室內,制諸群臣,一不得往。


  國太夫人名韋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淨,以酥蜜和麥少用塗其身,諸瓔珞中,盛蒲萄漿,密以上王。


  爾時大王食麥少飲漿,求水漱口,漱口畢已,合掌恭敬,向耆闍崛山遙禮世尊,而作是言:「大目犍連是吾親友,願興慈悲,授我八戒」。時目犍連如鷹隼飛,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樓那,為王說法。


  如是時間,經三七日,王食麥少蜜,得聞法故,顏色和悅。


  時阿闍世問守門者:「父王今者猶存在耶?」時守門人白言:「大王!國太夫人身塗麥少蜜,瓔珞盛漿,持用上王;沙門目連及富樓那,從空而來,為王說法,不可禁制。」時阿闍世聞此語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賊,與賊為伴;沙門惡人,幻惑咒術;令此惡王多日不死」!即執利劍,欲害其母。


  時有一臣名曰月光,聰明多智,及與耆婆,為王作禮,白言:「大王!臣聞毗陀論經說,劫初已來,有諸惡王,貪國位故,殺害其父一萬八千,未曾聞有無道害母。王今為此殺逆之事,汗剎利種,臣不忍聞,是旃陀羅。我等不宜復住於此。」


  時二大臣說此語竟,以手按劍,郤行而退。時阿闍世,驚怖惶懼,告耆婆言:「汝不為我耶?」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


  王聞此語,懺悔求救,即便舍劍,止不害母。勒語內官,閉置深宮,不令復出。


  時韋提希,被幽閉已,愁憂憔悴,遙向耆闍崛山為佛作禮,而作是言:「如來世尊,在昔之時,?遣阿難來慰問我;我今愁憂,世尊威重,無由得見,願遣目連尊者阿難與我相見。」作是語已,悲泣雨淚,遙向佛禮。


  未舉頭頃,爾時世尊在耆闍崛山,知韋提希心之所念,即勒大目犍連及以阿難從空而來。


  佛從耆闍崛山沒,於王宮出。時韋提希禮已,舉頭見世尊釋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寶蓮華,目連侍左,阿難侍右,釋梵護世諸天,在虛空中,普雨天華,持用供養。


  時韋提希見佛世尊,自絕瓔珞,舉身投地,號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惡子?世尊!復有何等因緣,與提婆達多共為眷屬?唯願世尊,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此濁惡世,地獄餓鬼畜生盈滿,多不善聚。願我未來不聞惡聲,不見惡人,今向世尊,五體投地,求哀懺悔,唯願佛力教我,觀於清淨業處。」


  爾時,世尊放眉間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無量世界,還住佛頂,化為金臺,如須彌山;十方諸佛淨妙國土,皆於中現。或有國土,七寶合成;復有國土,純是蓮華;復有國土,如自在天宮;復有國土,如玻璃鏡;十方國土,皆於中現。有如是等無量諸佛國土,嚴顯可觀,令韋提希見。


  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諸佛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爾時,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從佛口出,一一光照頻婆娑羅王頂。爾時,大王雖在幽閉,心眼無障,遙見世尊,頭面作禮,自然增進成阿那含。


  爾時,世尊告韋提希:「汝今知不?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繫念,諦觀彼國淨業成者。我今為汝廣說眾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


  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來今者,為未來世一切眾生,為煩惱賊之所害者,說清淨業,善哉韋提希,快問此事。」


  「阿難!汝當受持,廣為多眾宣說佛語,如來今者,教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眾生,觀於西方極樂世界,以佛力故,當得見彼清淨國土。如執明鏡,自見面像。見彼國土,極妙樂事,心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法忍。」


  佛告韋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遠觀,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


  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見彼國土;若佛滅後,諸眾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云何當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佛告韋提希。汝及眾生。應當專心繫念一處。想於西方。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眾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見日沒。當起想念。正坐西向。諦觀於日欲沒之處。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既見日已。閉目開目。皆令明了。是為日想。名曰初觀。


  次作水想。見水澄清。亦令明了。無分散意。既見水已。當起冰想。見冰映徹。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見琉璃地。內外映徹。下有金剛七寶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寶所成。一一寶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映琉璃地。如億千日。不可具見。琉璃地上。以黃金繩雜次間錯。以七寶界分齊分明。一一寶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華。又似星月。懸處虛空。成光明臺。樓閣千萬。百寶合成。於臺兩邊。各有百億華幢。無量樂器。以為莊嚴。八種清風。從光明出。鼓此樂器。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是為水想。名第二觀。


  此想成時。一一觀之。極令了了。閉目開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時。恆憶此事。如此想著。名為粗見極樂園地。若得三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說。是為地想。名第三觀。

  佛告阿難。汝持佛語。為未來世一切大眾。欲脫苦者。說是觀地法。若觀是地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捨身他世。必生淨國。心得無疑。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地想成已。次觀寶樹。觀寶樹者。一一觀之。作七重行樹想。一一樹。高八千由旬。其諸寶樹。七寶華葉。無不具足。一一華葉。作異寶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紅色光。瑪瑙色中。出硨磲光。硨磲色中。出真珠綠光。珊瑚琥珀。一切眾寶以為映飾。妙真珠網彌覆樹上。一一樹上有七重網。一一網間有五百億妙華宮殿。如梵王宮。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億釋迦毗楞伽摩尼以為瓔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猶如和合百億日月。不可具名。眾寶間錯色中上者。此諸寶樹。行行相當。葉葉相次。於眾葉間。生諸妙華。葉上自然有七寶果。一一樹葉。縱廣正等二十五由旬。其葉千色。有百種畫。如天瓔珞。有眾妙華。作閻浮檀金色。如旋火輪。宛轉葉間。湧生諸果。如帝釋瓶。有大光明。化成幢幡。無量寶蓋。是寶蓋中。映現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國。亦於中現。見此樹已。亦當次第一一觀之。觀見樹莖枝葉華果。皆令分明。是為樹想。名第四觀。


  次當想水。欲想水者。極樂國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寶所成。其寶柔軟。從如意珠王生。分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寶妙色。黃金為渠。渠下皆以雜色金剛以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華。一一蓮華。團圓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華間。尋樹上下。其聲微妙。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婆羅蜜。復有讚嘆諸佛相好者。如意珠王。湧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為百寶色鳥。和鳴哀雅。常贊念佛念法念僧。是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觀。


  眾寶國土。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樓。其樓閣中。有無量諸天。作天伎樂。又有樂器。懸處虛空。如天寶幢。不鼓自鳴。此眾音中。皆說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此想成已。名為粗見極樂世界寶樹寶地寶池。是為總觀想。名第六觀。

  若見此者。除無量億劫極重惡業。命終之後。必生彼國。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除惱法。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

  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

  時韋提希。見無量壽佛已。接足作禮。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見無量壽佛。及二菩薩。未來眾生。當云何觀無量壽佛及二菩薩。


  佛告韋提希。欲觀彼佛者。當起想念。於七寶地上。作蓮華想。令其蓮華一一葉上。作百寶色。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晝。脈如八萬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見。華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蓮華。具有八萬四千葉。一一葉間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為映飾。一一摩尼珠於千光明。其光如蓋。七寶合成。偏覆地上。釋迦毗楞伽寶以為其臺。此蓮華臺。八萬金剛甄叔迦寶。梵摩尼寶。妙珍珠網。以為校飾。於其臺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一一寶幢。如百千萬億須彌山。幢上寶幔。如夜摩天宮。復有五百億微妙寶珠以為映飾。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一一金色。偏其寶土。處處變化。各作異相。或為金剛臺。或作珍珠網。或作雜華雲。於十方面。隨意變現。施作佛事。是為華座想。名第七觀。

  佛告阿難。如此妙華。是本法藏比丘願力所成。若慾念彼佛者。當先作此華座想。作此想時。不得雜觀。皆應一一觀之。一一葉。一一珠。一一光。一一臺。一一幢皆令分明。如於鏡中自見面相。此想成者。滅除五萬億劫生死之罪。必定當生極樂世界。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已。次當想佛。所以者何。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偏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

  想彼佛者。先當想像。閉目開目。見一寶相。如閻浮檀金色。坐彼華上。見像坐已。心眼得開。了了分明。見極樂國。七寶莊嚴。寶地寶池。寶樹行列。諸天寶幔。彌覆其上。眾寶羅網。滿虛空中。見如此事。極令明了。如觀掌中。

  見此事已。復當更作一大蓮華。在佛左邊。如前蓮華。等無有異。復作一大蓮華。在佛右邊。想一觀世音菩薩像。坐左華座。亦作金色。如前無異。想一大勢至菩薩像。坐右華座。此想成時。佛菩薩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諸寶樹。一一樹下。亦有三蓮華。諸蓮華上。各有一佛二菩薩像。偏滿彼國。

  此想成時。行者當聞流水光明及諸寶樹。鳧雁鴛鴦皆說妙法。出定入定恆聞妙法。行者所聞。出定之時。憶持不舍。令與修多羅合。若不合者名為妄想。若與合者。名為粗想見極樂世界。是為像想。名第八觀。

  作是觀者。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此想成已。次更當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阿難當知。無量壽佛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眉間白毫。右旋宛轉。如五須彌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諸毛孔。演出光明。如須彌山。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於圓光中。有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眾多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偏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其光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但當憶想。令心眼見。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

  作是觀者。名觀一切佛身。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護眾生。作此觀者。捨身他世。生諸佛前。得無生忍。是故智者。應當繫心諦觀無量壽佛。觀無量壽佛者。從一相好入。但觀眉間白毫。極令明了。見眉間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得見無量諸佛故。諸佛現前授記。是為偏觀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觀。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無量壽佛了了明已。次亦應觀觀世音菩薩。此菩薩身長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頂有肉髻。項有圓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圓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釋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薩。無量諸天。以為侍者。舉身光中。五道眾生。一切色相。皆於中現。頂上毗楞伽摩尼寶以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觀世音菩薩。面如閻浮檀金色。眉間毫相備七寶色。流出八萬四千種光明。一一光明。有無量無數百千化佛。一一化佛。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變現自在。滿十方世界。臂如紅蓮華色。有八十億微妙光明。以為瓔珞。其瓔珞中。普現一切諸莊嚴事。手掌作五百雜華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萬四千畫,猶如印文。一一畫。有八萬四千色。一一色。有八萬四千光。其光柔軟。普照一切。以此寶手。接引眾生。舉足時,足下有千輻輪相。自然化成五百億光明臺。下足時。有金剛摩尼華。播散一切。莫不彌滿。其餘身相。眾好具足。如佛無異。唯頂上肉髻。及無見頂相。不及世尊。是為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相。名第十觀。

  佛告阿難。若欲觀觀世音菩薩者。當作是觀。作是觀者。不遇諸禍。淨除業障。除無數劫生死之罪。如此菩薩。但聞其名。獲無量福。何況諦觀。若有欲觀觀世音菩薩者。先觀頂上肉髻。次觀天冠。其餘眾相。亦次第觀之。悉令明了。如觀掌中。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次觀大勢至菩薩。此菩薩身量大小亦如觀世音。圓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舉身光明。照十方國。作紫金色。有緣眾生皆悉得見。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淨妙光明。是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薩名大勢至。此菩薩天冠。有五百寶華。一一寶華。有五百寶臺。一一臺中。十方諸佛淨妙國土廣長之相。皆於中現。頂上肉髻。如缽頭摩華。於肉髻上。有一寶瓶。盛諸光明。普現佛事。餘諸身相。如觀世音等無有異。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當地動處。有五百億寶華。一一寶華。莊嚴高顯。如極樂世界。此菩薩坐時。七寶國土。一時動搖。從下方金光佛剎。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剎。於其中間。無量塵數分身無量壽佛。分身觀世音。大勢至皆悉雲集極樂國土。畟塞空中。坐蓮華座。演說妙法。度苦眾生。

  作此觀者。名為觀見大勢至菩薩。是為觀大勢至色身相。名第十一觀。

  觀此菩薩者。除無數劫阿僧只生死之罪。作是觀者。不處胞胎。常遊諸佛淨妙國土。此觀成已。名為具足觀觀世音。大勢至。


  見此事時。當起自心。生於西方極樂世界。於蓮華中。結跏趺坐。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蓮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想。眼目開想。見佛菩薩滿虛空中。水鳥樹林。及與諸佛所出音聲。皆演妙法。與十二部經合。若出定之時。憶持不失。見此事已。名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是為普觀想。名第十二觀。

  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及大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當觀於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無量福。況復觀佛具足身相。阿彌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國。變現自在。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所現之形。皆真金色。圓光化佛及寶蓮華。如上所說。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於一切處身同。眾生但觀首相。知是觀世音。知是大勢至。此二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是為雜觀想。名第十三觀。


九品總圖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者。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嘆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聚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偏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臺。至行者前。贊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行者自見坐紫金臺。合掌叉手。讚嘆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此紫金臺。如大寶華。經宿則開。行者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佛及菩薩。俱時放光。照行者身。目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諦。即下金臺。禮佛合掌。讚嘆世尊。經於七日。應時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應時即能飛行偏至十方。歷事諸佛。於諸佛所。修諸三昧。經一小劫。得無生忍。現前授記。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持金蓮華。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授手。贊言法子。汝今清淨。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見此事時。即見自身坐金蓮華。坐已華合。隨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寶池中。一日一夜。蓮華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雖見佛身。於眾相好。心不明了。於三七日後。乃了了見。聞眾音聲。皆演妙法。遊歷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前。聞甚深法。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輩生想。名第十四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以此善根。回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讚嘆出家得離眾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華臺。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華尋開。當華敷時。聞眾音聲。讚嘆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是名中品上生者。


  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受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回向發願求生極樂國。戒香燻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贊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華上。蓮華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華乃敷。華既敷已。開目合掌。讚嘆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曲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經七日已。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輩生想。名第十五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贊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偏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池中。經七七日。蓮華乃敷。當華敷時。大悲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住其人前。為說甚深十二部經。聞已信解。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贊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贊彼佛光明神力。亦贊戒定慧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經於六劫。蓮華乃敷。觀世音大勢至。以梵音聲安慰彼人。為說大乘甚深經典。聞此法已。應時即發無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生輩想。名第十六觀。


  說是語時,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得見佛身,及二菩薩,心生歡喜,嘆未曾有,豁然大悟,逮無生忍。五百侍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生彼國。世尊悉記,皆當往生。生彼國已,獲得諸佛現前三昧。無量諸天,發無上道心。


  爾時阿難即從座起,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此法之要,當云何受持?」佛告阿難:「此經名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汝當受持,無令忘失。」


  「行此三昧者,現身得見無量壽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


  「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分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佛說此語時,尊者目犍連,尊者阿難,及韋提希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爾時世尊,足步虛空,還耆闍崛山。爾時阿難,廣為大眾,說如上事。無量諸天、龍、夜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禮佛而退。


相關焦點

  • 【每日學佛】觀無量壽經的十六觀
  • 《觀無量壽經》
    簡介【觀無量壽經(梵文Amitāyurdhyāna-sūtra)】佛教經典。簡稱《觀經》。與《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合稱淨土三部經。說佛應韋提希夫人之請,而臨頻婆娑羅王之宮中,分十六觀而說觀想阿彌陀佛之身相及淨土之相者。各家疏注如下:觀無量壽佛經疏一卷,隋智者大師說。
  • 《觀無量壽經》的十六觀修證方法(35分鐘 提高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若逐步觀成,必能悟得無上妙法!)
    點擊↑↑藍字「大勢至菩薩道場」免費訂閱《觀無量壽經》的淨土十六觀       淨土十六觀想法,是釋迦牟尼佛在《觀無量壽經》中開示修行者的一種大乘淨土修行法門。若逐步觀成,必知淨土全貌,悟得無上淨土妙法。      觀想對每一個人都有好處,在觀想時,人的過度思慮會鎮靜下來,提高集中意志的能力。正確的觀想會帶來清晰的思維和安詳的內在世界。      《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是鼎足而立,同等重要,不可偏缺。
  • 佛教:觀無量壽佛經、無量壽經、楞嚴經,除阿彌陀佛這也可以一覽
    在佛教文化中,《觀無量壽佛經》亦稱《觀無量壽經》、《十六觀經》、《觀經》等,卷,南朝時劉宋良耶舍譯。《觀無量壽經》以王舍城內阿世太子聽信提婆達多的惡言,幽閉父母一事為主要內容。阿世太子是摩揭陀國的太子,因受提婆達多(佛陀的堂弟的慫,將其父頻婆安羅王幽閉於七重室內,欲將其餓死。
  • 淨土修行的至寶,細說《觀無量壽經變相圖》
    觀無量壽經變相圖絹本著色 掛幅裝尺寸:縱128.5×橫123.6cm>14世紀鎌倉時代九州國立博物館藏相傳《觀無量壽經變相圖》為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親手製作的,這幅《觀經變相圖》自唐代流傳到日本,一直供奉於日本淨土宗的當麻寺,故又稱當麻曼荼羅。
  • 非遺"緙絲"巨作《觀無量壽經》耗時十年完工(圖)
    緙絲巨作《觀無量壽經圖》24日正式亮相 周建琳 攝  緙絲巨作《觀無量壽經圖》24日正式亮相。  觀無量壽經是淨士宗的重要經典之一。作為緙絲再創作的巨作(高4.6米寬4.8米),作品有佛像人物581名,樓閣蓮池,寶幢,飛天,密布整個畫面,內容龐大,各區各段有經書要義旁白。用色一千六百餘色。  「這是我從業緙絲26年以來,最巨幅,最用心,團隊付出心血最多的一幅力作。」
  • 《觀無量壽經》講記-第六十三集-印正老師
    我們今天繼續探討《佛說觀無量壽經》現在我們一起來受持三歸 五戒居士存願 ,我弟子印正始從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覺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淨而無染(三遍)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 佛學基礎:《觀無量壽經》介紹
    觀無量壽佛經 :《觀無量壽佛經》(梵文Amitāyurdhyāna-sūtra):淨土宗五經之一。本經是釋尊在摩羯陀國王舍城東北方耆闍崛山(別名靈鷲山),於千二百五十人之聲聞眾和三萬二千菩薩眾之前,以王舍城所發生的宮廷事變為起因而述說的經典。《觀無量壽經》,在《開元釋教錄》卷五列有兩種譯本。
  • 11|《觀經》概說講了八個主題
    >點擊下面的小喇叭收聽 主播:佛穎——2018年6月10日講於臺南佛一法會(第十九次)各位法師慈悲,各位蓮友:南無阿彌陀佛(三稱)今天是第十九次的佛一,上次跟大家研討《觀經《觀無量壽經》在古代有五個名稱:《佛說觀無量壽經》《佛說無量壽觀經》《無量壽佛觀經》《觀無量壽佛經》《十六觀經》,簡稱為《觀經》。第二,《觀經》解題。簡略解釋《觀無量壽經》這五個字。第三,《觀經》說時。這一部《觀無量壽經》是釋迦牟尼佛大約在公元前492年,也就是距釋迦牟尼佛入滅的八年前,七十三歲的時候,在靈鷲山說《法華經》之際,同時所說的經典。
  • 《無量壽觀經》和《觀無量壽經》是同一部經書嗎?很多人還不知道
    當然,這裡講到的說,《觀無量壽經》還有一個稱謂叫《無量壽觀經》。我們歷代的祖師裡面,《觀無量壽經》原來在淨土三經裡面,受歡迎的程度、關注度是最高的。現在我們因為到了這個時代,我們也無暇顧及了。實際上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有兩部經典是最吃香,一個叫《維摩詰經》,一個就是《觀無量壽經》。
  • 隱居十六觀,看古人風雅!
    今天分享陳老蓮的《隱居十六觀圖冊》畫中故事的文章,借畫寫意,以寄幽情。可從中一窺古人風雅。1651年中秋之夜,陳洪綬(老蓮)醉酒西湖邊,他提筆為友人沈顥作《隱居十六觀》圖冊並題贈予他,次年,老蓮逝世。《隱居十六觀》為老蓮晚年極品,十六觀取自《觀無量壽經》中的「十六觀之門」,老蓮以簡潔的白描繪出隱士生活中的十六個觀照:訪莊、釀桃、澆書、醒石、噴墨、味象、漱句、杖菊、浣硯、寒沽、問月、譜泉、囊幽、孤往、縹香、品梵。
  • 修《觀無量壽經》的法門,一定不是用眼睛去看!
    就是觀西方極樂世界,但是加了一句什麼呢?從始至終伴隨的說以佛力故,才能夠當得見彼清淨國土。來領略一下這段經文,首先觀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這個法門修,《觀無量壽經》的法門修,一定不是用眼,全在於用心,用心起觀,用眼感果,就是心起觀成就了以後,眼能夠見極樂世界西方勝境。那麼這樣來的話,從始至終的觀法裡面,他有一個巨大的保證是什麼呢?就是以佛力故,因為極樂世界的這種修法,始終是建立在仰靠佛力上面,這是為一個主流。
  • 最新 劉素雲老師:又賢護等十六正士.所謂善思惟菩薩.慧辯才菩薩.觀無住菩薩.神通華菩薩.光英菩薩.寶幢菩薩.智上菩薩……
    復講 第二回(以下內容恭錄自劉素雲老師復講 第二回《無量壽經》第10集)下面我們開始講第二品經文:請看下面經文:【又賢護等十六正士。「十六」表示圓滿無盡。〖十六正士〗表無量無邊的正士。〖賢護〗是代表「如來善護念諸菩薩」義。賢護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在家修學淨土法門的弟子。他的地位與普賢、文殊、觀音、勢至相同。賢護不但自己護持自已的賢德,並且也護眾生,所以名為賢護。
  • ...華嚴經|地藏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小乘...
    亦稱《小無量壽經》,簡稱《小經》。與《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合稱淨土三經。一般認為在1~2世紀印度貴霜王朝時期已流行於犍陀羅地區。《阿彌陀經》是釋迦牟尼佛在憍薩羅國舍衛城的南方只園精舍,與長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薩以及諸多佛弟子而說的經典。《阿彌陀經》主要內容有三個方面:首先詳細地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依報世界和正報世界種種殊勝,令眾生生起信心,信仰念佛淨土法門。
  • 《觀經》的「觀」法
    本期重點摘要 ●《觀無量壽佛經》的「觀」,就是法,所以它的簡稱叫《觀經》。觀什麼呢?總共有十六觀,包括了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環境和正報的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還有諸聖眾;更重要的是,還把極樂世界的三輩九品告訴我們了。那麼十六觀的觀心,觀是用眼睛去觀察呢?
  • 《觀經》以定散二善廣收眾機,歸入念佛
    這句話是整部《觀經疏》的總結論,也是整部《觀經》的總結論。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阿難,我前面雖然講了這麼多,講了定善、散善,這兩個法門修行回向都可以往生,都有利益」。「雖」是轉折詞,下面有無盡的意味,說什麼呢? 「望佛本願」,「望」,腳雖然站在這裡,但眼睛看向遠處。
  • 《觀無量壽經》講記-第七十五集-印正老師
    我們今天繼續探討《佛說觀無量壽經》現在我們一起來受持三歸 五戒居士存願 ,我弟子印正始從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覺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淨而無染(三遍)對於修觀想者,他想見到極樂世界,也從觀自己坐上蓮華臺,這裡著手。這符合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這也符合修行的次序,很多修觀的人,他關注於做觀想的功夫。不專注念佛,讓他臨終十念佛號,他不肯。但讓他現在觀坐上蓮華臺,他則欣然接受。
  • 深入經藏:觀無量壽佛經 陶煉心志以成三昧
    定心的力量和定心境界是不可思議的,日觀和水觀修習完成之後,即能「粗見極樂國地」,即是進入地觀階段。於地觀中,若能如經所說的「若得三昧,見彼國土,了了分明,不可具說」,算是完成極樂國地的觀想。此中所說的三昧,即行者的觀心與極樂妙境相應,真正見到極樂國的真實境界。前二觀是相似方便觀,從這一觀開始進入真實觀。
  • 《觀無量壽經》講記-第七十二集-印正老師
    我們今天繼續探討《佛說觀無量壽經》現在我們一起來受持三歸 五戒居士存願 ,我弟子印正始從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覺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淨而無染(三遍)名第十觀】這段經文佛給我們說了手的功德。
  • 古人隱居十六觀
    1651年,陳洪綬五十四歲,那年中秋夜,其醉於西湖,揮毫畫下了十六幅冊頁,每一頁反映一個主題,分別是訪莊,醸桃,澆書,醒石,噴墨,味象,漱句,杖菊,浣硯,寒沽,問月,譜泉,囊幽,孤往,縹香和品梵。《隱居十六觀》圖冊作於1651 年,是陳洪綬逝世前一年的作品,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16 幀表現隱居生活的白描人物畫,各有用典,當中援引了莊子、劉辰翁、蘇軾、陶淵明、班孟、宗炳、孫楚、魏野、李白、魚玄機等人的詩文事跡。以隱士生活中的十六件事,暗含儒釋道的隱逸理念,也是作者的生活心境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