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紫砂研發中心:創新為紫砂文化產業賦能

2020-12-27 陽泉市政府

  在12月24日開幕的我市第四屆中國紫砂「南宜興·北平定」平定紫砂(砂器)藥茶融合發展文化節上,平定縣眾多紫砂(砂器)、藥茶企業亮相,讓市民領略到其獨特的魅力。

  今日起,本報開闢「砂之趣·茶之韻——走近平定紫砂(砂器)藥茶」專欄,全方位、深層次展現「砂都平定」文化產業和創意產品的獨特魅力,探索藥茶產業多元化發展之路。

  用毛巾把展櫃擦拭乾淨,小心翼翼地將精美的紫砂器放進展櫃中,觀察後再調整紫砂器的擺放位置……12月23日,平定紫砂研發中心太原工作室負責人張娜在市展覽館精心布置展廳,迎接第四屆中國紫砂「南宜興·北平定」平定紫砂(砂器)藥茶融合發展文化節的到來。每拿起一件紫砂產品,張娜都要摩挲幾下,「這些是研發中心近年來製作的精品,凝聚了大家不少心血。」

  張娜所在的平定紫砂研發中心是省級非遺保護單位,負責人張文澤是省級非遺平定紫砂傳承人。他與紫砂結緣,是在2008年。當年,張文澤在外地購買了一件掛釉紫砂壺,十分喜歡,時常把玩。隨著不斷研究,張文澤發現爐鈞釉燒制技藝竟出自平定,這讓他驚喜萬分。2010年開始,他一邊搜尋平定紫砂相關資料,一邊尋找此項技藝的傳承人。

  平定縣紫砂陶土資源豐富。據資料記載,民國初年,平定縣從江蘇宜興引進技術,興辦平民工廠。後來,平定紫砂幾經興衰終沒形成大氣候,部分燒制技藝失傳。

  2012年,張文澤找到了燒制爐鈞釉的舊窯地址和70多歲的平定紫砂技藝傳承人張寶珠。張文澤拜張寶珠為師,一起到宜興學習制壺技藝,一住就是一年多。「我們恢復性地燒制出平定紫砂壺和筆筒,還把宜興現代制壺工藝融入其中,成功恢復了爐鈞釉燒制技藝。」張文澤說。

  2015年9月,張文澤帶著精挑細選的50把紫砂壺,亮相山西文博會和廣東文博會,收穫不少訂單。浮沉百年的平定紫砂再度回到文化產業舞臺。「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創新為紫砂產業發展賦能。」張文澤說。研發中心始終堅持以挖掘傳統文化精髓和根植技藝為核心,打造北方紫砂第一品牌,積極優化地方資源、恢復全流程傳統技藝、招募組建專家團隊研發創新文化產品。

  為進一步提昇平定紫砂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張文澤邀請中央美術學院的王建軍參與研發,改進平定紫砂作品造型,使其符合大眾審美需求的同時,提升產品附加值。2016年,張文澤派兩名徒弟赴宜興交流,學習先進紫砂製作技藝。這幾年,平定紫砂研發中心在宜興、景德鎮和太原設立工作室,張文澤的徒弟張娜、盧紅文、李福海一邊負責工作室的各項工作,一邊學習先進的紫砂製作技藝。

  平定紫砂研發中心製作的紫砂產品有「去粗留精、原礦附色」的特點。紫砂窯變茶碗掛天然土釉,經過秘制燒成,窯變茶碗穩重而不失內涵,且可以改善飲用水口感,是省非遺紫砂技藝保護企業特優名品。

  「我們選擇原料時去粗留精,採用的原礦紫砂沒有添加任何化工原料。製作過程中,我們在傳統採集、晾曬、粉碎、過篩、煉泥、成型、晾坯、燒制製作流程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製作手法,推動新產品研發。」張文澤說。如今,研發中心已擁有10多項專利產品。這些專利產品先後獲得全國「大地杯」金獎、百花獎銀獎、茶具設計優秀獎和省級金獎、銀獎等,遠銷海內外。

  憑藉過硬的產品質量,平定紫砂研發中心製作的紫砂窯變茶碗受到不少紫砂愛好者的青睞。今年,一位法國設計師開始與研發中心合作製作紫砂產品。(蘇建平)

相關焦點

  • 為紫砂的一生:呂堯臣先生訪談錄
    我在學習前輩大師時,就以此為標準,學習一切體現美、容納美的技法,體會一切適合紫砂泥料的做工與手法。 只有繼承,才能夠打下創新的堅實基礎;只有創新,才能夠更好地繼承傳統。創新是針對傳統而言的。繼承傳統,首先要熟悉傳統,然後取其精華,將傳統中的優秀元素融進自己的創作中,這樣的作品,既有傳統風格,又能體現現代氣息。
  • 「烏金」變「紫金」 山西鄉寧打造中國北方紫砂之都
    過去的鄉寧,「一煤獨大,因煤而興」,但經濟發展也為煤所困。近年來,鄉寧縣委、縣政府為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高質量發展,依託豐富的紫砂資源和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以紫砂文創為主題,以紫砂產業園區為平臺,以群眾增收為目的,促進紫砂產業與傳統文化、鄉村旅遊、城市建設等融合發展,真正把鄉寧建設成紫砂大縣、紫砂強縣,致力於打造「中國北方紫砂之都」,蹚出了一條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的必由之路。
  • 中國紫砂十二精英丨張正中
    他的作品結合功能性、極致工藝及人文思想,充份體現出江南文人感性的傳統文化特徵,而其特有的「感性創造」在理性的紫砂世界中獨樹一幟,更被譽為學院派中將傳統與創新融合的典範。隨著他對紫砂材質的習性和紫砂藝術精神的更深入的感悟,深切意識到,紫砂藝術的發展不能僅停留在對傳統的理解和傳承上,而應將紫砂工藝的嚴謹,作品的審美價值,紫砂文化的內涵以及時代特徵充分結合起來,這才是紫砂藝術的精神。
  • 紫砂的顆粒感 可以用來評判紫砂真假嗎?
    ——李漁《閒情偶記》「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 ——文震亨《長物志》「泥是肉,砂是骨」。「骨」者,「砂」也,通常指的是紫砂泥中的石英顆粒,石英密度大,熔點高,能提高紫砂的燒結溫度。紫砂,貴在有「砂」。砂,使燒成後的壺表,遠比一般黏土製品透氣性好;砂,使燒成後的壺體,一經泡養「火氣」盡消,不奪香而無熟湯氣。同時由於「砂」的原因,紫砂壺摸上去手感很好。
  • 紫砂臻品 ‖ 顧雲峰 —— 巧奪天工《 綿綿瓜瓞 》
    此壺壺體為南瓜型,壺蓋為南瓜蒂狀,壺嘴由瓜葉捲成,壺把則是瓜藤,如南瓜蔓纏繞回卷壺身,原礦段泥粉漿,雙色設計,彰顯工藝!顧雲峰江蘇省傳統技藝技能大師(2017年 首屆)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技術能手江蘇省首批鄉土人才「三帶」新秀無錫市五一創新能手
  • 紫砂摶砂四佑|強強聯手 流光溢彩
    作品以大柿為壺身,柿葉為流,柿樹枝為把,裝飾兩顆正熟的小柿,造型靈秀,寓意吉祥。事事屬意之張國良作品這把形意柿子花壺,取材降坡泥。在紫砂花貨中觀意寫形是花壺的特徵,自然瓜果經常被用於紫砂形意的設計之中,中國傳統文化講究以形寓意,柿子更是被蘊含了很深的祝福意味。
  • 『紫砂小憩』紫砂之最,神奇看得見!
    世界上最大的紫砂壺 能裝近三噸水    製作巨型紫砂壺的是江蘇省巨壺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劉根林。
  • 焱壺人物誌|方華萍的紫砂藝術
    方華萍紫砂作品與書畫文人合作緊密,所制器型追求簡潔,大度,較古創新,配合書畫名家裝飾,具有唯一性,曾經與陳大羽、邵大箴、蕭平、儲雲、賀成、黃惇、曹俊、方楚雄、顧平、顧振樂、王仲清、程大利、王孟奇、劉二剛、張志安等書畫名家合作作品。
  • 飲茶風尚與紫砂品鑑——讀陳傳席《紫砂小史》
    至開元年間,唐明皇李隆基首次將「荼」字正名為「茶」。「改荼為茶」雖然僅僅一筆之差,卻反映出隋唐之世,飲茶之風大行其道的歷史事實,否則日理萬機的皇帝絕不會顧及杯中之茗,特此正名。縱觀有唐一代,對茶道研習至深者,莫過陸羽。其所著《茶經》「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設其器、命其煮飲之者,除痟而去癘」,闡明了茶之精妙所在,被後人尊為「茶聖」世代供奉。
  • 紫砂壺中最耐看的壺型,是哪些?
    在我們這個具有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國,我們的祖先鑄造出氣勢恢弘的青銅器,精雕細琢出精美絕倫的玉器,打製造型多樣的家具,燒制了難以計數的美輪美奐的陶瓷器具,留下眾多書法、繪畫等藝術珍品歷經數千年,這些藝術瑰寶或許質地已經逐漸改變,但是它們的造型、它們的美感、它們的魂魄卻沒有改變。
  • 佛教紫砂,歷數紫砂中的心經
    自玄奘取經歸來傳入中國,多為歷代文人演繹。啟功 行書心經 歐陽詢、趙孟、弘一法師、王羲之、乾隆皇帝……許許多多的書畫名家都留下了關於《心經》的作品。心經與紫砂在很多紫砂器上我們也可以看到《心經》,一般都為通刻,這讓紫砂披上一層佛家的霞光瑞靄,熠熠生輝。所刻繪的紫砂器一般也與佛教有關。
  • 紫砂泰鬥顧景舟傳奇一生
    宜興紫砂名藝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他在壺藝上的成就極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廣,是近代陶藝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世稱「一代宗師」、「壺藝泰鬥」,作品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珍藏。 顧景舟將自己的紫砂藝術生涯總結為青年仿、中年創、晚年變的三步曲。
  • 明代至早清的紫砂考古發現 黃健亮系列紫砂考古專題(一)
    請見公眾號後續發表的文章,► 本篇圖文來源:黃健亮先生特別聲明:本課程提及的考古材料與圖片都是各文博單位、考古專業人員的辛勤成果,才能讓世人有機會探索這些珍貴的文化資產,感謝他們無私的奉獻,謹此致敬。本文所引用的考古圖片均為已經出版或公開展示者,不便公開的研究資料則僅做文字描述。本文為課程講義。
  • 紫砂用英語怎麼說?
    外國人稱中國為「瓷器——China」,而外語叫紫砂則稱為「宜興(Yixing)」。據《揚子晚報》報導,從南京博物院舉辦的海峽兩岸紫砂珍品聯展獲悉,「經考證,紫砂的外語名詞就是宜興的漢語拼音(Yixing)」。明代的外銷紫砂是紫砂史上一個重要時期。明代流傳著「宮中豔說大彬壺,海外爭求鳴遠碟」的諺語。
  • 焱壺人物誌|邱玉林的紫砂藝術
    關注【焱壺紫砂】全面解析紫砂基礎知識解密中國傳統紫砂文化-邱玉林近30年來,專研宜興現代陶瓷,並在泥料、釉料、燒成等方面不斷探索,首創了彩釉畫花、彩釉噴、劃、填、挑綜合裝飾、玉珠釉裝飾等多種裝飾新工藝,開創了現代彩陶扁、尖、異形造型的獨特風格,為宜興陶瓷造就了一個特色品種,創出了一個市場流行品牌,也為其他陶瓷創作設計提供了借鑑藝術。
  • 紫砂提梁壺賞析
    紫砂提梁壺最早出現於宋代的紫砂初創期,我們現在已經見不到當時的實物了。可是以宋代著名文學家詩人蘇軾蘇東坡命名的東坡提梁壺不知從何時開始作為一種傳統器型一直保留到今天,繼續生產,繼續為廣大壺藝愛好者喜愛。蘇東坡在宜興不僅留下了東坡書院,而且留下了據說是他創造的東坡提梁壺。這是一把當代著名紫砂藝人裴石民製作於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的東坡提梁壺。
  • 實力派 ● 紫砂藝師作品展 華健
    華健具有紫砂傳承人的優秀品格,高格調做壺,平常心做人,不張揚喧譁。對於紫砂文化的弘揚和傳承,至今,仍一如既往。藝道躬行路修遠大默如雷始為聲顧 紹培甲午隆冬於丁山看華健的作品,如見其人,精神抖擻。紫砂壺有筋骨,是因為紫砂人的功夫深厚。華健具有紫砂傳承人的優秀品格,高格調做壺,平常心做人,不張揚喧譁。
  • 傳承非遺文化 賦能特色育人——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申報案例
    「雲課堂」「雲展廳」為渠道,創新「四大課堂」非遺文化育人機制,推動實現中國非遺紫砂陶的活態傳承、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學校建校初衷就是為了對接地方陶瓷產業,為地方陶瓷產業服務。宜興以「紫砂」為代表的產業和文化資源,對學校傳承和弘揚非遺文化起到了良好的支撐作用。2、平臺優勢。依託獨特的區域優勢和人文歷史資源,學校創建了高水平、高規格的非遺傳承平臺,學校現為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紫砂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傳承創新基地院校、全國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範點。3、師資優勢。
  • 紫砂名賢:申錫
    因遊宜興玉女譚見「帝命主蘇山,功成有申錫」句,而取名為申錫。篤志壺藝,且善雕刻。其製品善用白泥配製,精著以手捏制,巧不可階,平常之品則用模製。善制方器,善雕刻,傳世有「磚方」、「方鍾」、「柱方」、「矮四方」等壺,曾和楊彭年、瞿應紹、朱堅等合作制壺。壺底多鈐「茶熟溫香」陽文篆書方印。《陽羨砂壺圖考》稱其:陽羨壺藝能蔚為名家者,當推其為後勁,後此則有廣陵絕響之矣。
  • 汪寅仙大師紫砂作品欣賞
    曾任宜興紫砂工藝廠副總工藝師、宜興紫砂研究所副所長等職。她是我國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之一紫砂製作技藝傳承代表人。14歲就開始學習紫砂陶藝,一直從事紫砂陶創作設計製作工藝,擅長"花貨"製作,具有頗高的藝術造詣和姻熟的製作技藝。為紫砂傳統工藝的發展,作出很大的貢獻。作品氣韻生動、整體協調,並酷似自然生態,維妙維肖,具有濃厚的東方藝術文化特色和高雅的藝術欣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