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中國足球水平?很多人總會說:要從娃娃抓起。如何從娃娃抓起?恐怕就沒多少人能說得出個門道來。
上周,上海老克勒明星隊的範志毅、林志樺、劉軍等人,受邀前往英乙摩爾坎比俱樂部參觀考察,重點就是青少年球員培訓。這家僅僅位列英國第四級別聯賽的小球隊,讓來自中國的足球人大開眼界(點擊「閱讀原文」可詳細了解摩爾坎比俱樂部是如何將足球從娃娃抓起的)。
從娃娃抓起,難嗎?摩爾坎比俱樂部的做法告訴你,其實並不難。難的是,簡單的事為何沒人想著去做,堅持去做。
(範志毅與摩爾坎比青訓總教練交流)
按照英格蘭聯賽等級的劃分,英乙聯賽屬於第四級別,前面還有英超、英冠、英甲。摩爾坎比俱樂部也算不上強隊,目前在總共24支球隊中排名第18。但即便是這樣一支小球隊,也擁有一整套青訓體系。
摩爾坎比俱樂部的「梯隊」從8歲到16歲,每個年齡段有一支球隊。之所以說它算不上正式的梯隊,是因為這些踢球的孩子與其他同學並無二致,平常都在學校上課,只有周五放學之後,才到俱樂部訓練兩個小時。「周五訓練,周末或者有一場比賽,這就是我們培訓的全部內容。」
按照摩爾坎比俱樂部主席皮特的介紹,在他們這裡踢球並不會剝奪孩子文化學習的權利,這也是家長不允許的。只有在15歲到16歲的過程中有一次分流——具有一定潛質和培養前途的,籤約進入預備隊,繼續進行專業的足球訓練,剩下的仍然去讀書。能夠進入預備隊的,將來也有兩條出路:要麼補充到球隊的一線隊陣容,要麼被其他球隊看中後轉賣,為俱樂部賺取利潤。3月22日摩爾坎比與北安普頓一戰的出場隊員名單中,就有4名首發隊員來自自己的青訓營。
在訓練場上,記者看到,8歲梯隊的孩子們更像是在「玩」足球。水平參差不齊,有的非常瘦弱,還有幾個孩子戴著眼鏡,連門將都是輪流去做。而教練就如同一個「旁觀者」,很少打斷比賽,讓孩子們盡情自由發揮。個性,在這裡得到充分尊重。享受足球帶來的快樂,是提到的最多的一句話。
(8歲組梯隊的孩子們在綠茵場上享受足球樂趣)
來摩爾坎比俱樂部踢球的孩子,自然對運動和足球感興趣,但家長送他們來的目的,首先是強身健體,但不會讓孩子們放棄文化學習。這一點,與國內眾多足校不同,孩子們一進校,就是奔著將來成為球星的目標而去,犧牲的是學習乃至整個童年。
作為一家小俱樂部,摩爾坎比的財力並不算多雄厚。在青少年球員培養這一塊,是否需要很大的開支,成為俱樂部的負擔?未必。
摩爾坎比總共8支梯隊,十來個教練,只有一名總教練是專職的,全盤負責青訓這一塊,其餘的都是兼職。但他們也明確,所有教練都必須擁有歐足聯的教練員上崗證才會聘用,「只不過級別有一點區分,小一點的D級證書就夠了,大一點的需要C級或以上證書。」
報名來踢球的孩子並非免費,每個月需要繳納30英鎊,包含至少四節足球課。這個價格,即便放在國內也相當便宜。摩爾坎比的青訓顯然不是以盈利為目的,不過整體看下來,他們不賺錢,但也花不了多少錢。
相比之下,國內的職業俱樂部,不說中乙、中甲,即便身在中超的,又有幾家像摩爾坎比一樣,願意花一點心思去做類似的事?以上海三支球隊為例,無論申花、申鑫、上港,都沒有一套年齡完整的青訓系統,要麼靠養人、買人,要麼純專業培養。這也讓人不解:像摩爾坎比這樣的方式,操作起來其實並不難,也沒多大的開銷,為什麼就不去做呢?
如何從娃娃抓起?其實一點也不難,只不過需要「三心二意」:沉心、用心、恆心;意圖明確,意志堅定。從簡單的事做起,國內的俱樂部願意去嘗試嗎?
本報記者 關尹
請關注新民體育微信——找到我們並不難,難的是把我們藏在您的心中。
(製作:戴佳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