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足球教育何時出頭?少兒足球需精心呵護。
這些年來,很多「球迷」對於中國足球是愛之切,恨之深。為什麼這麼說?
中國人口14億,卻沒有在足球上體現出人口優勢,反而常常輸給了一些人口小國,這讓許多中國「球迷」常常無奈,甚至喊出了「中國足球何時出頭」的口號。實際上,中國這些年也一直重視足球人才的培養,更提出了「足球要從娃娃抓起」。可見對足球人才培養的重視。
追溯中國足球人才培養的歷程,很早就有《中國足協青少年訓練大綱(徵求意見稿)》,其中則針對各年齡段兒童足球訓練,有著不少建議要求。而在今年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也發布了《3—6歲兒童足球活動負面清單》,其中有1條嚴控事項和7條禁令,而且都是硬性規定。
那麼,針對足球方面的政策出臺,是否意味著中國足球要崛起了?
筆者以為,足球培養確實需要從孩子抓起不假,不過對於兒童來說,因為年齡較小,各方面正處在成長之中,有些鍛鍊對兒童來說,未必是好事。尤其是是頭球和力量的練習,難免留下揠苗助長的嫌疑。或許,對兒童來說,專業的訓練,倒不如引導他們的足球興趣,掌握一些理論知識和技巧,而非過高強度的訓練。
或許,「足球要從娃娃抓起」這句話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往往缺乏了相適應的科學訓練,尤其是對兒童。可能平常看來很科學的訓練方式,如果不能結合不同年齡段的特點,那麼只會變得「不科學」。
不要誇大人的能力,更要尊重科學事實。
孩子就是孩子,不是精神上鼓勵他們是成人,他們就能夠成為成年人,更不是不講實際的訓練,就能越過年齡的限制,畢竟個別的特例,不能當作人才培養的方式。對於兒童,莫要讓過度訓練,高強度訓練,否則毀了孩子對足球的「樂趣」,更會毀了孩子的身體。
談及各方面的人才培養,也不能過多地強調年齡。比如非正常年齡上大學,比如各種少年班。不可否認,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神童,但是當「神童」變得普遍,那麼作為教育者應當反思可能哪裡出了問題。然而,不得不說,天才和神童也只是個例。也不是說年紀越小,孩子各方面培養都會有優勢。因此關注中國足球人才培養,也要留意急功近利式的人才培養。對孩子而言,遊戲要遠比練習重要,趣味也遠比競技重要,而這才是考慮了孩子年齡段的教育方式。
當然,無論是從那個年齡段培養中國的足球人才,都應該是建立在興趣之上。而也只有興趣才能讓更多人堅持在足球的道路上走下去。對於孩子而言,也並非一開始專業訓練、高標準,就是最好的、更多時候因為興趣使然,他們會自發地考慮,如何去做好一個優秀的足球選手。
而中國足球想要崛起,也只有讓真心熱愛足球的年輕人加入到隊伍中來,才可能有希望。或許,體育的種子需要早一些播撒,需要從娃娃抓起,但是更需要的是科學的培養,從孩子的角度出發。
不得不說的是,誠然孩子總是被賦予很多的希望,但是孩子畢竟還是孩子。中國足球的崛起,從娃娃抓起,也只是夢的開始。而真正在世界體育舞臺嶄露頭角的還是成年的球員。
如何讓「足球幼苗」更好地成長,也是相關體育部門應該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