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做孤臣的下一步就是成為寡人,這表明康熙有意將皇位傳給胤禛。
持這種觀點的人,未免把老康熙看扁了。
對於皇位,康熙是很謹慎的。雖然對太子胤礽十分失望,但還是多次出手保全他,甚至在廢掉一次之後還把他再次扶上來穩定局面。而且直到康熙六十一年他去世之前,康熙都不曾暗示過新太子人選,一方面是出於保護,另一方面也是在不斷考察。
所以,康熙希望胤禛去做孤臣,絕不是就此內定他做皇帝了,而是有其他考慮。
在《雍正王朝》中,一開篇就是康熙四十六年黃河發大水,而國庫連救災銀子都拿不出,追查原因,原來是因為主政戶部的胤禩把錢都借貸給官員了。八爺胤禩多年主管戶部,樹大根深,勢力盤根錯節。太子胤礽勢力最大,黨羽眾多不說,各種賣官鬻爵的貪腐之事之事從來少不了他。
可以說,當時整個大清朝貪腐橫行,既得利益集團損公肥私,康熙盛世名不副實。
在這種情況下,康熙深知,必須有人站出來打破這一潭死水的局面,動一動既得利益者的蛋糕,做一些得罪人的事,才能刷新吏治,使朝政為之一振,重煥生機。
而此前一直默默無聞的四阿哥胤禛這一次卻橫空出世,不僅私下查清了戶部的帳目稟報給康熙,還主動請纓前往揚州籌款賑災,這種大義凜然擔道義的精神自然讓康熙眼前一亮。而縱觀朝堂和諸皇子,能這樣做的人太少了。
所以,康熙必須最大化地激發胤禛,讓他替自己去辦各種急難險重的差事,否則手底下連一個肯幹髒活累活的人都沒有,這也是一個帝王的悲哀。於是,他才對胤禛諄諄鼓勵,循循善誘道:「只要有一個做孤臣的心思,就沒有辦不成的事。」
康熙自己呢,則躲在幕後,事情辦好了是他的功勞,事情辦不好呢,他再出來收拾殘局,辦事也有餘地,可謂一舉兩得。
當然,康熙自然明白,胤禛上趕著去給他當孤臣,不是毫無所求的,儘管他做出一副大公無私的姿態,但他很清楚,胤禛追求的不是蠅頭小利,而是這世上至高無上的榮耀,那就是大清朝的皇位。但他並不介意胤禛去爭取,反而通過各種形式不斷考察他,磨鍊他,讓他能夠真正成為一位「孤家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