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級技工缺口達2200萬,為何技工卻越來越少?有工匠精神也要養家
推薦語:自2001年加入WTO以來,我國隨著這股製造東風順勢而起,開始進入快速發展的時代。
然而隨著時代發展,支撐起國內命脈的製造業卻愈加地顯現疲態,工人的大量流失是扎入企業心中的一根長刺。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有2200萬以上的高級技工缺口,很多企業一次性招來大量員工,可不到一個月就流失殆盡,這可不是一個正常的現象。
按照市場經濟發展的基本邏輯來說,既然市場有需求,那麼肯定就會有人願意進入這行服務,但事情的尷尬之處就在於,國內技工類院校近年來招人十分困難,家長們不願意讓孩子做技術工人,這才是最令人擔心的地方。
要知道,在過去的60年代左右,當技術工人的社會地位可是很高的,學一門技術就可以養活一家子人,但是現在呢?技術工人普遍地位低下,很多年輕人甚至把技術工人看作是「低人一等」的職業,社會大環境已然發生改變。
追求「工匠精神」的製造大國
大家都知道,德國製造意味著高質量、高精度、高水平,為什麼德國製造業如此強大,與德國整個社會奉行的工匠精神是分不開的。因為在德國,一個高級技師的工資甚至可以超過一個大學教授。
在日本同樣如此。任何有特殊技能的工人,他們都稱之為「匠人」,可以享受很高的榮譽和地位,而工匠精神在日本也是非常可貴、且很常見的。
我國呢?技術工人普遍收入不高,似乎已經成為了一個邁不過去的坎。對此,我國實體製造業大佬曹德旺就曾指出,現在年輕人寧願去送外賣、送快遞、跑滴滴,也不願意去從事製造業,主要就是因為「月薪3000難以養家」所致。
確實,理想和現實是有差距的,在此前很長一段時間,很多人都說國產貨質量比較粗糙,比不上德國、日本等國的產品,但殊不知大家在天天喊著「工匠精神」的同時,卻也忽略了從業者的待遇問題。
男人作為一家之主,他們需要保障一家子的生存,考慮的問題當然就不只是如何把手上的產品做好,還要考慮從事一份工作能不能買上房子,能不能給孩子更好的教育,能不能讓一家人的生活過得更寬裕一些。
但是,反過頭來看看製造行業普遍較低的薪酬,再看看網際網路電商、直播等賺錢的驚人速度,在這樣的鮮明對比下,試問還有哪個技術工人還能長期堅守著所謂的「工匠精神」呢?
因此,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要改變「技工招人難」的現狀,首先就要想辦法提升從業者的待遇,否則一味的強調「工匠精神」或者批判現代年輕人的「金錢至上」思想,都是徒勞的。
不知道大家對此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