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中一再提到的「稷下學宮」,到底是什麼樣的地方?

2021-01-19 騰訊網

《大秦賦》中經常提到的一個叫做「稷下學宮」的地方。李斯、韓非、淳于越、茅焦等眾多歷史名人都曾身處其中,而一代大儒荀子更是在這裡擔任過「祭酒」一職,相當於院長。

那麼,這個「稷下學宮」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呢?它存在的目的和作用又是什麼呢?

「稷下學宮」的設立,背後有著特殊的目的

「稷下學宮」是「田氏齊國」時代裡,齊桓公田午(一說其子齊威王)在臨淄設立的一個類似於「學校」的機構。

這個「齊桓公」不是「春秋五霸」的那個姜氏小白,而是戰國時期的田氏君主。而之所以說這個「學宮」是類似學校,是因為「教書育人」的功用在這個地方並不是主要的。

據說因地處一個名為「稷」的城門附近,故稱「稷下」。

「稷下學宮」雖是齊國官方建立,但官方在管理上卻並沒有多少話語權,而是由一些有名望的學者進行組織。

大儒荀子就曾經三任學宮「祭酒」,歷時數十載,也是稷下學宮中所產出的最後一位大師,李斯、韓非都曾經師從荀子,可見稷下學宮的能力還是名副其實的。

稷下學宮歷時一百五十年左右,不僅僅出產了荀子、李斯、韓非這樣的人才,據說商鞅也曾於此遊學,在韓國變法的申不害也曾是稷下子弟,除此之外,鄒衍、魯仲連、慎子等等人士都是從這裡走出去的。

這些人有的在齊國發展,如孟子,荀子;但也有大量人才出走列國,如李斯、鄒衍、韓非、商鞅、申不害等等。

這也是一個非常矛盾的事情,齊國建立的這座學宮並不受官方的管控,人才地位極高,且來去自由,甚至有一些還掉過頭來和齊國作對。

那麼問題來了,齊國為什麼要花費大量的人力、財力,來培養一群有可能被他國所用的人才呢?

齊國自管仲時開始,倡行「農商並重」的國策,是當時列國中唯一一個重視商賈的國家。而在農業社會裡重視商業,無疑會動搖國本。尤其是逐利思想的盛行,使得人心浮躁,文化孱弱。

所以,齊國迫切地需要源源不斷的文化輸入,來衝淡商賈「逐利」的風氣,使得治下人民保持知禮義廉恥的狀態。

「華夏」自古就是一個文化概念,蠻夷部落可以接受中原文明,成為華夏之一,如泰伯奔吳;華夏部族也會因為文化墮落,退化成蠻夷,如匈奴部族。

中原諸國就是因為文化上的優越感才看不起「戎秦」、「荊楚」,所以齊國異常重視文明的教化功用,需要文化大國的形象衝淡其商賈立國的本質。

至於說人才是否會流入其他國家,這本質上是一個競爭問題,齊國如果能拿出足夠的誠意,自然便不足為慮。

稷下學子可以自由議論朝政,這就是齊國給出的最大的誠意。

不得不說這種魄力不是一般諸侯國能有的,在其官謀其政,這是常態,而齊國允許稷下學子不在其位也可以暢所欲言,甚至如果博得極大名氣,或者提出了重要建設性意見,還會被授予官爵,領取俸祿。

那麼,我們可以發現,通過這樣的舉措,齊國的目的其實並不在於人才本身,而在於「輿論」的導向作用。

稷下學宮裡優厚的待遇和寬鬆的環境,會使得眾多士子趨之若鶩,造成「得道多助」的表象。而齊國只需要對他們稍加引導,自然就會有大量有名氣的人士為他們發聲,使得對手處於輿論的漩渦之中。

這也是除了「貿易戰」之外,齊國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即輿論戰

最為著名的就是為田氏族人篡奪姜氏齊國一事找到了合法依據。

「田氏代齊」與「三家分晉」一起成為了春秋和戰國的分界點。本質上都是以下犯上,以臣弒君,必須要有一個合理的理由。

於是,田齊的國君將自己的祖先考證為黃帝,而姜氏一族的祖先是炎帝。黃帝打敗了炎帝,統一了華夏,所以「田齊」取代「姜齊」才是大勢所趨。

田氏是陳國的公族,「田」或「陳」都是「氏」,他們的姓是「媯」,這是舜帝的姓氏,而舜是黃帝的八世孫。

也正因為如此,「稷下學宮」有一個佔據主導地位的諸子學派,那就是道家學說。這一點直到最後一位大師荀子都沒有改變,因為它涉及到齊國的根本問題。

那麼,既然有一個官方思想,為何還會出現「百家爭鳴」呢?

「稷下學宮」的客觀作用,反映了「百家爭鳴」的實質

田齊將自己的祖先考證為黃帝,那麼必然尊崇的是黃老之學,所以道家在「稷下學宮」中是正統,也是主導思想。

但是,這個「主導」並不是在後來漢初一般,直接用為治國方略,而是一種思想上的認同。

這也反映了所謂的「百家爭鳴」,在實質上並不是一場各學派的對立,而是一次思想上的大融合。

春秋戰國時期萌生的諸子學說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尋找一種能使得世態穩定的方法。無論是道法儒墨這等顯學,還是農家、兵家、名家、陰陽家等等支流,其最終的結果都是一樣的。

這就註定了,諸子學派雖然有對立性,經常互相詰難、辯駁,但所限範圍也只是方法上的對錯,並沒有涉及到目標的是非,所以它們之間的爭論本質上是方法的取長補短。

這是有具體線索可循的。

秦國的強大離不開商鞅變法,統一六國的基礎就在秦法上。但是,商鞅只不過是諸子法家中的一個流派而已,其他流派同樣活躍在同時代中。

當時的法家在大體上分為三個支流,即「法」、「術」、「勢」,商鞅是「法治」的代表,而同時期的申不害就是「術治」的代表。

不像很多小說、電視劇中講的那樣,戰國時期韓國實力並不弱,申不害變法期間沒有哪個國家敢去侵入其領土之內,只不過後來韓國統治者平庸,而「術治」卻更為依賴賢君,這才使得這一支脈沒落了。

「勢治」的代表人物是慎到,也是稷下學宮的一員,他主張君主應該「握法處勢」,最終達到「無為而治」的程度。可以看到,這就有了黃老之學的影子。

韓非之所以成為了法家的集大成者,就是因為融合了「法術勢」三派,這就是百家爭鳴實際上是在融合思想的證據。

除了同一學派的融合之外,還有不同學派的交流,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就是荀子。

雖然荀子被看作是儒家的集大成者,但他的評價在後世儒者裡並不高,甚至被開革出了儒家道統,就是因為他的學說中摻雜了很多其他學派的思想。

荀子實際上傳承了稷下道家,認同黃老思想,但其又繼承了稷下中管仲學派裡兼重法教的思想,所以其所教出的兩個學生,李斯與韓非都是法家人士。

荀子之學的駁雜,使得後世站隊諸子的士大夫們都無法將其視為自己人,大儒程頤說他「才高學陋」,「不見聖賢」;有道家傾向的蘇軾也說他「喜為異說而不讓,敢為高論而不顧」。

可以看到,稷下學宮所提供的並不是諸子互相詰難的戰場,而是一個互相取長補短、交流融合的聯盟。

這種交流的成果在歷史上也有表現。

影響最為深遠的就是漢朝「獨尊儒術」,實質上所尊的「儒」已經不是孔孟荀之儒,而是諸子融合後適合時代發展的新思想。

而隨著睡虎地秦簡的發掘,戰國後期到秦朝初期的秦法面貌也逐漸顯現,已經不是商鞅時代冰冷的條文,而是更為注重儒道等學說的教化功用。

相關焦點

  • 《大秦賦》之稷下學宮:沒有硝煙的戰國,學術自由領先一個時代
    歷史劇《大秦賦》自開播以來,就引人關注。劇中,在呂不韋擔任秦國丞相後,他有意為秦國網羅天下人才,於是派心腹到齊國稷下學宮走一遭,隨後迎來了李斯等人歸秦。
  • 《大秦賦》之稷下學宮:世界最早大學,學術自由150年,領先全球
    歷史劇《大秦賦》自開播以來,就引人關注。劇中,在呂不韋擔任秦國丞相後,他有意為秦國網羅天下人才,於是派心腹到齊國稷下學宮走一遭,隨後迎來了李斯等人歸秦。《大秦賦》中的稷下學宮,以荀子為祭酒(學宮之長),韓非、李斯等眾學子經常參與辯論,學術氛圍濃厚,歷史上的稷下學宮,其實遠比劇中的輝煌。稷下學宮中的「稷下」是什麼意思呢?曾有人認為,這是「社稷之下」的意思,其實並非如此,「稷下」是一個地名,位於齊國首都臨淄的稷門附近。
  • 《大秦賦》秦國在稷下學宮的「校園招聘」給秦國帶來了什麼?
    《大秦賦》第9集,大秦丞相呂不韋為秦國一統天下,治國理政儲備需要的人才,為此開啟了戰國時期的「校園招聘」,此次招聘地點在齊國的稷下學宮。那麼此次招聘成效如何?給秦國帶來了什麼?稷下學宮的學子首先,來看看秦國在齊國稷下學宮校園招聘的宣講詞吧(那個時候沒有PPT,招聘全靠招聘官的宣講),招聘特使宣講詞如下:「我秦國自孝公以來,商鞅,犀首,張子,範雎
  • 稷下學宮和雅典學院
    歐洲文藝復興起源地佛羅倫斯(Florence)的統治者美第奇家族( the Medici Family)在文藝復興到來之前,就開始頻頻提到雅典學院時代的學術氣氛,並且建立了模擬性的柏拉圖學院(Plato Academy)《雅典學院》中出現了很多學者。站在中心部位、右手指天的是柏拉圖,他的左邊是學生亞里斯多德。兩人的周圍圍繞著很多學 者,傾聽他們激昂的辯論。
  • 荀子和稷下學宮
    50歲時再次來到齊國,參加了稷下學宮的恢復工作。曾「三為祭酒」(學宮主持人),是稷下學宮名聲最為顯赫的學者,司馬遷稱其為「最為老師」。戰國末期,經歷了諸子百家競相爭鳴的局面之後,在學術思想上逐漸出現了融合百家、總結諸說的趨勢。荀子廣泛地涉獵了諸家學說,批判地總結了先秦諸子的學術思想。在政治上,主張禮法兼治、王霸並用。
  • 稷下學宮——中國古代思想軸心時代的源泉
    意思是宋國人兒說(讀「泥月」),能言善辯,持 「白馬非馬」觀點,曾經在辯論中戰勝了齊國臨淄稷下學宮的學者。 《韓非子》一書,為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法家學派代表人物、荀子弟子韓非所著。《韓非子》約創作完成於公元前247年前後。
  • 臨淄稷下學宮相關詞語的最早出處
    3.稷下「稷下」一詞,最早見於《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兒說,宋人,善辯者也,持「白馬非馬也」,服齊稷下之辯者。」意思是宋國人兒說(讀「泥月」),能言善辯,持 「白馬非馬」觀點,曾經在辯論中戰勝了齊國臨淄稷下學宮的學者。《韓非子》一書,為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法家學派代表人物、荀子弟子韓非所著。《韓非子》約創作完成於公元前247年前後。
  • 齊宣王治下的稷下學宮空前繁盛,學者上千,學生數萬,名傳千古
    真正能令齊宣王名垂青史的,是臨淄城西南門外的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在臨淄的西南門——稷門之外,因此被稱為稷下。從齊宣王的爺爺齊桓公開始(不是春秋時期春秋五霸第一位的齊桓公姜小白,而是田氏代齊後的諸侯田午),這裡就聚集了一批學者討論政治問題、社會問題、學術問題,宣王的父親齊威王在這裡正式設立學宮,史稱稷下學宮。
  • 稷下原型 | 稷下學宮這些大人物,你認識幾個?
    其實,王者世界中的稷下並非完全虛構喲!其靈感來源其實來自於「稷下學宮」——興於戰國時期的世界上第一所官辦高等學府。這一次,《王者榮耀》將攜手山東博物館、齊文化博物院,和召喚師們一起了解真實歷史中的稷下學宮,領略中華千年文化的魅力。建議在Wi-Fi環境下圍觀
  • 稷下學宮:千古斯文道場 中國最古老的學院之一
    在這個自由、開放、包容的稷下學宮,形形色色的門派、五花八門的思潮,從四面八方匯集交聚,稷下學宮的知識分子們各抒己見,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景象,造就了人類文化政治景觀的一座高峰。    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然而,正是在這時代的動蕩與紛爭、思想的爭鳴和交鋒中,出現了中國歷史上學術極為活躍的黃金時代。
  • 戰國第一大學稷下學宮,到底雲集了多少大咖牛人?
    孟子在「稷下學宮」幹得風生水起,教學規模一下子擴大了不少,成為「稷下學宮」最受歡迎的幾個著名教授之一。據說,孟子有數百個學生,在「稷下學宮」辦學規模處在第二的位置。口若懸河的道家思想家「天口駢」田駢有上百個學生,排名第三。
  • 春秋戰國稷下學宮,柏拉圖阿加德米學園,有哪些異同?不同人才觀
    從辦學性質和治學理念入手,對比稷下學宮、阿加德米學園的異同,不同人才觀在影視劇《大秦帝國》中,商鞅在投奔秦孝公之前,曾去了一趟齊國的稷下學宮,三大法家代表人物聚集在那裡,各抒己見,這其中有,崇尚勢治的慎到,提倡術治的申不害和推行法治的商鞅;在劇中我們可以得知,稷下學宮人才眾多,匯集了當時天下最優秀的人才,成為齊國取之不盡的人才寶庫,也是春秋戰國時期
  • 與稷下學宮相比,當下的中國高等教育少了什麼?
    從稷下學宮的教學、發展來看當下中國高等教育稷下學宮作為世界上第一所官方舉辦、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學府,不僅在當時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同時也對之後幾千年的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當我們回顧稷下學宮的時候可以發現,它的壯大和繁榮與其特有的教學形式和人才培養機制有著密切的關係。
  • 戰國時期的高等學府:稷下學宮,荀子為校長,為何被秦始皇取消?
    這所世界一流大學叫做稷下學宮。稷下學宮是世界上最早的,又官府創辦的高等學校。也是我國歷史上最牛的大學。 稷下學宮是在齊桓公田午在位期間創辦的。學校地點在齊魯大地的臨淄。當然戰國時期的臨淄和現在大不相同。
  • 《大秦賦》他是嬴政欣賞的人,是李斯同窗好友,卻因才高八鬥被害
    01《大秦賦》中,有兩對令人倍感惋惜的朋友,他們曾有最好的友誼,可因為人生走向、政見的不同,最後成了死敵,成了對手,國讎家恨,幾千年來留給後人評說。這兩對,一是嬴政與燕太子丹。所以,當秦國到稷下學宮廣納賢才時,李斯便離開學宮,到秦國去求取功名施展抱負了。在《大秦賦》中,李斯離開學宮時,曾問好友韓非,有朝一日,當他們立場不同不得不面對時,該如何辦。韓非說,到那個時候,我們各為其主,我理解你,我們沒有什麼好相怪的。
  • 稷下學宮由齊桓公創建,齊宣王光大,二人是什麼關係?
    稷下學宮是世界上最早的官辦高等學府和我國最早的社會科學院、政府智庫。始建於齊桓公。位於齊國國都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稷門附近。一、稷下學宮是什麼「稷」是齊國國都臨淄城(今山東省淄博市)一處城門的名稱。「稷下」即齊都臨淄城的稷門附近,齊國君主在此設立學宮。故因學宮地處稷門附近而得名為「稷下學宮」。稷下學宮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舉辦、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學府。中國學術思想史上這場不可多見、蔚為壯觀的「百家爭鳴」,是以齊國稷下學宮為中心的,官學為黃老之學。它作為當時百家學術爭鳴的中心園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學術爭鳴局面的形成。
  • 厚重底色彰顯史詩大劇 《大秦賦》角色命運直戳人心
    由張魯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鄔君梅領銜主演的重大歷史題材電視劇《大秦賦》,正在CCTV-8黃金強檔、愛奇藝同步熱播。《大秦賦》以嬴政的一生為主線,全景展示了戰國晚期列國紛爭到天下一統的歷史進程,為觀眾呈現出一幅磅礴厚重的歷史畫卷,追溯了歷史趨勢,傳遞了歷史精神。日前,該劇已進入播出收官周,將在本周末迎來全劇大結局,不過,觀眾對於《大秦賦》的觀劇熱情和討論度還在持續遞增,這無疑是歷史正劇在當今市場上的一次新突破。
  • 走,到稷下去!
    「前空往劫,後絕來塵」梁啓超曾用這八個字來盛讚稷下學宮。這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呢? 稷下學宮,因位於齊國臨淄的稷門附近,因此被稱作稷下學宮。稷下學宮的創始者是田齊桓公。需要說明的是,此齊桓公並非「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霸主齊桓公小白,而是田氏代齊後,田齊政權第三代君主田午,也就是初中語文課本《扁鵲見蔡桓公》中那位因為諱疾忌醫,最終病入膏肓的蔡桓公。
  • 厚重底色彰顯史詩大劇《大秦賦》角色命運直戳人心
    網易娛樂12月23日報導 由張魯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鄔君梅領銜主演的重大歷史題材電視劇《大秦賦》,正在CCTV-8黃金強檔、愛奇藝同步熱播。《大秦賦》以嬴政的一生為主線,全景展示了戰國晚期列國紛爭到天下一統的歷史進程,為觀眾呈現出一幅磅礴厚重的歷史畫卷,追溯了歷史趨勢,傳遞了歷史精神。日前,該劇已進入播出收官周,將在本周末迎來全劇大結局,不過,觀眾對於《大秦賦》的觀劇熱情和討論度還在持續遞增,這無疑是歷史正劇在當今市場上的一次新突破。
  • 李斯師從荀子畢業於稷下學宮,趙高一寺人,為何李斯鬥不過趙高?
    雖然身為楚國人,但縱觀李斯的一生,會發現李斯施展人生抱負的地方卻是秦國。說起李斯的履歷,在戰國時期,可謂是光鮮亮麗。戰國時期有一個著名的學府,叫做稷下學宮。稷下學宮的地址在齊國臨淄。地處齊魯大地,聖人所在地自然人傑地靈。這座稷下學宮正是如此。不僅老師有著名的荀子,學生更是優秀。比如著名的韓非子,秦國的丞相李斯,都曾在這裡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