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世紀初,歐洲人對主權國家的認同達到了巔峰

2020-12-16 飽飯黃昏後池苑皆依舊

1797年,第一名基督教傳教士抵達大溪地。而至此時,基督教從其歐洲腹地向外傳播已經長達250多年,並在各地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且不論歐洲文明在向外擴展的過程中給世界其他地區的人們帶去了多少幸福、多少恐懼,可以肯定的是有相當多的歐洲人真切地相信他們會將最寶貴的禮物送給全世界——那就是全人類靈魂的救贖,這300年中是這樣,這300年之後更是如此。從殖民徵服的最開始,歐洲人就盼望著,插在異教土地之上的,不僅是國王的旗幟,還有十字架;收穫棉花與糖的同時,也要拯救當地人的靈魂。發起召開特利騰大公會議(Council ofTrent)的教皇保羅三世就曾為美洲印第安人辯護,稱其「不僅能夠完全理解天主教信仰,據我們所知,還十分樂於接受」。

他的信息渠道並不單一,但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很多修道士與教士當年十分熱情地跟隨西班牙探險者及定居者來到那片新大陸,向土著居民傳教,為土著居民洗禮,破除偶像崇拜,還在那裡建立起第一批位於海外的歐洲大學,主要目的便是培養教士,以更好地傳播福音(第一所大學於1517年建設於聖多明戈)。在隨後的100年中,羅馬天主教的傳播達到巔峰,贏得了比歷史上其他時期都要多的皈依者。耶穌會士從1542年開始便在果阿駐留,以此為據點將福音傳至東南亞、傳至日本、傳至北京。

還有一點相當重要,即使是批評歐洲殖民的世俗主義者也不得不承認,那就是在美洲殖民地的西班牙教會人員設立起託管地(這一想法從此一直被沿用),在早期帝國主義時代為土著居民提供了最大可能的援助,令他們中很多人得以逃離瘋狂的殖民地政府官員和定居者的迫害。在針對殖民地土著居民的傳教問題上,同反對改革的羅馬相比,新教教會則被落在了後面,他們在新大陸的傳教活動也少之又少。

荷蘭人幾乎從來沒有進行過傳教,而英國在北美殖民地上的定居者不僅不尋求讓當地民族改宗,還奴役他們的印第安鄰居。只有賓夕法尼亞的貴格會教徒們是例外。直到17世紀末,才有大型英國海外宗教團體加入到這一行列,而其他的新教徒則還是行動遲緩。此外,即使是歐洲教士送給新大陸的福音——福音書,也是充滿了模稜兩可的內容,因為畢竟還是歐洲人的輸出,所以可能從很大程度上會挑戰、破壞當地傳統的社會結構和思想,威脅到社會權威、法律制度與道德標準、家庭與婚姻模式等很多東西的原有地位。

教士也經常會不由自主地充當徵服與被徵服過程中帝國主義的工具——畢竟,這才是在歐洲與世界其他地區交往的歷史中,無法剔除的主線。我們經常談到歐洲人作出了多少驚天動地的大事,但究竟如何從「質」和「量」上來界定這些「豐功偉績」?講這些不是為了找出歐洲人該為歷史負多少責任,或者承擔多大的罪責(因為這不僅本身毫無意義,而且多少年已經過去,很多事情難以定性),而是因為歷史最為重要的功用之一,便是教育每一代人,讓他們知道人類的謀劃與思量在歷史面前有多麼渺小。

您讀完拙作這短短的一章、了解了這300年來歐洲人所取得的成就之後,卻還需要將另一點牢記於心:雖然歐洲人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世界,並且從方方面面決定性地將世界各地永久聯為整合的一體,但發生在1800年之前的所有這些,同下個世紀即將發生的事情相比,不過是冰山一角。只要放眼看一看更廣闊的世界,我們就會發現這300年間的變革其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歐洲商人的腳步的確遍及全球,大西洋沿岸的歐洲港口的確終年忙碌,但跨洲的貿易航線上卻還是少有商船通行;即使在1789年,東印度公司全年發往中國的貨輪也只有21艘;日本則只允許荷蘭每年派出兩艘貨輪進行貿易;通往中亞僅有陸上交通,且開通於成吉思汗時代,甚至人們所能借用的交通方式也與古代無異。天高氣爽的日子裡,旗手站在英格蘭南部隨處可見的「信號山」上,將信號從普利茅斯或樸次茅斯發到位於倫敦的海軍部,其速度已經是從前所不能比擬的;如果不幸陰天,或者是在英格蘭之外的歐洲大陸,飛馬送信的速度則絲毫不會比朱利亞斯愷撒時代快多少。

在這一時期的俄羅斯帝國大部地區,政府效率都還比不上凱薩琳大帝統治的時候。歐洲人確實已經發現了大洋洲並開始了移民,但非洲腹地因為有著可怕的疾病和惡劣的氣候,對於歐洲人來說依然是禁區。總而言之,真正的全球化歷史時代還沒有到來,1800年的歐洲人,已經揭開了新的世界圖景,只不過它還不完整。19世紀的歐洲史(正如18世紀那樣)大多還是戰爭和衝突的歷史。雖然不是唯一的原因,但導致這種局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某些政治觀念和政治制度在大陸的傳播和認同。

到20世紀初,歐洲人對主權國家的認同達到了巔峰。主權國家的至高地位在原則上已經無懈可擊,除了無政府主義者和教皇的支持者依然反對它。那個時期,其他的一些主要政治思想,只要遵循著一定的基本原則,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支持。這個原則就是從民族國家和民族主義出發來使權力合法化並規範對權力的使用。

另外在1900年還有一種觀念,這種觀念並沒有完全成型,仍然受到質疑,甚至在某些國家還遭到抵制,這就是民主的理念。這種理念認為讓大眾更廣泛地參與公共事務是必要的、令人嚮往的,甚至是必然的。最終,在19世紀末,無數歐洲人開始支持社會主義這一19世紀初聞所未聞的信條。不管是否願意接受,就連歐洲最反動的統治者也在1914年被迫同意將這種觀點納入考慮的範圍。

相關焦點

  • 公元1648年後,歐洲主權國家的興起
    歐洲的封建主對同一塊領土都可以宣稱擁有統治權,並對這塊領土的事進行幹預,這種情況在當時的歐洲裡是非常普遍,而且也被認為是合法的。 例如,教皇作為基督教在世俗的代表,能干預歐洲基督教國家的內部事務。教皇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各封建主的權力鬥爭,在中世紀的歐洲非常普遍。所以,那時的歐洲人們仍然沒有今天「主權國家」和「民族國家」的概念。
  • 20世紀初,俄國是歐洲文盲最多的國家,文盲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
    儘管從19世紀後期開始,沙皇俄國的教育事業發展比較快,教育部和教會都新開辦了不少學校,在校生數量也大為增多,但與先進國家相比,俄國的學校教育仍然比較落後,兒童人學率也很低。因此直到20世紀初,俄國一直是歐洲文盲最多的國家,成年人中約75%的人是文盲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非俄羅斯地區其他少數民族的識字率更低,一些民族沒有自己的文字。我們繼續往下了解一下吧!
  • 淺談為什麼巴黎能成為歐洲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繪畫藝術中心?
    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繪畫藝術,人們首先會想到法國。因為19世紀至20世紀初在法國,繪畫藝術不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發展,而且發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變革。其實,從18世紀開始,歐洲繪畫藝術重心就逐漸向法國轉移。18世紀頗為盛行的洛可可主義油畫就是從法國興起的。到19世紀初,由於照相技術的發明和應用,對以義大利為主導的歐洲古典寫實油畫形成巨大衝擊,繪畫藝術何去何從,面臨著嚴竣的考驗和挑戰。
  • 歐洲生活悠閒的小國,國家主權都交給鄰國,竟還是發達國家!
    首先對每個國家來說主權都非常重要。 沒有主權的國家,那真是任意人宰殺。 特別是在18、19世紀的一些殖民地,別說國家的主權了,甚至連當地人的生命都保護不了。 因為很多人被運往其他國家成為奴隸,所以從這裡應該可以知道強大的國家對民眾意味著什麼。
  • 歐洲生活悠閒的小國,機場不建國家主權交給鄰國,卻還是很發達!
    世界上有很多的國家,每個國家都是不同的,國與國之間也有很多的事情。首先,無論哪個國家,主權都很重要。一個沒有主權的國家,真的是在被別人踐踏。尤其是18、19世紀的一些殖民地,更不用說國家主權了,當地人連命都保不住。
  • 歐洲生活悠閒的小國,機場不建國家主權交給鄰國,卻還是發達國家
    首先不管是對於哪一個國家來說,主權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沒有主權的國家,那真的就是任人宰割。特別是18,19世紀的一些殖民地,別說國家的主權了,當地人連命都保不住。很多人還被運到其他國家做奴隸,所以從這裡大家應該就能夠看出來,一個強大的國家對民眾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
  • 【族際和諧】「發現」中華民族:從文明帝國到主權國家
    到唐、元、明以「中華人」指稱當時中央王朝臣民的記載漸次增多。到明清時期,「『中華』一詞已逐漸成為一個含國家、地域、族類和文化共同體認同意義的綜合概念」。    另外,最早取地域義「居於中心之國」的「中國」,隨著中原文明的興盛與輻射帶來了意涵的擴充與範圍的擴大。
  • 面對這項主權的爭奪,歐洲急了……
    這種狀況尤其讓各方深刻認識到,數位技術在確保社會生活、企業運行連續性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重大價值。可預見的是,此過程定會進一步彰顯數據的戰略價值,各方圍繞數據主權的爭奪勢必更加激烈。這種趨勢,從這兩年歐洲在該領域頻繁發聲和出臺政策以及歐美數字稅紛爭就可窺見一斑。那麼,為何歐洲對數據主權如此敏感?
  • 中信建投宏觀:主權債務風險 從黑天鵝到灰犀牛
    主權債務危機是指一國因承擔高額債務出現主權債務違約或者違約概率大幅上升導致國債收益率短期迅速上升的狀態。近半個世紀比較典型的主權債務危機有20世紀80年代的拉美國家債務危機、1998年俄羅斯債務危機、2001年的阿根廷債務危機、2009年的杜拜債務危機、2009年由希臘引發的歐洲債務危機。
  • 很多人只知道一半
    民族主義是西方文明產物,產生於19世紀,與工業革命一起構成了改變歐洲的「雙子星」。它的核心思想就是「對外爭主權,對內爭民權」。人要國家主權就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國人的這個民權就是主權的目的。
  • 中國:從文化認同,到民族認同,再到國家認同
    所謂認同(identity)問題,就是你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以及你歸屬於哪個群體的問題。這是人類的基本特性之一。人首先有血緣族群的身份,這是與生俱來的自然屬性,是基礎性的和首要的。例如,你既是父親的兒子,又是兒子的父親,還是妻子的丈夫。人的認同,歷來就是多重的。過去的多重認同,更多的是家庭和社群之內的角色變化。
  • 歐洲倒退最快的國家,20年時間從富裕發達到一貧如洗,發生了什麼
    歐洲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富裕的洲了,全球被公認的發達國家有23個,歐洲國家就佔了近一半,而且縱觀世界近代史,歐洲的列強國一個個都稱霸世界,如英法德等國掌握世界長達300年之久,有的國家居安思危至今在世界上還保有話語權,而有的國家卻一直在倒退。
  • 從自由放任到福利管制: 歐洲一個世紀的制度循環
    《20世紀歐洲經濟史:  從自由放任到全球化》  (匈)伊萬·拜倫德 著  徐昂 譯  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年1月 出版  ———評《20世紀歐洲經濟史:從自由放任到全球化》這成為魏瑪共和國在20世紀30年代初走向崩潰,納粹勢力蠱惑人心最終上臺的重要因素。二戰後,類似的現象再次重現,而且相比20多年前表現得更為突出。歐洲人口平均減少了10%,2000萬至3000萬人背井離鄉,戰爭幾乎摧毀了歐洲半數以上的交通設施、工業設施以及近半數的民用住宅。一些歐洲國家再度滑入惡性通貨膨脹。
  • 法國人?大歐洲人? ——拿破崙誕辰250周年看歐洲一體化
    △拿破崙之父夏爾·波拿巴這位長袖善舞的律師,酒色財氣樣樣拿手,雖遭人鄙夷,但他對法國當局的合作姿態至少保障了波拿巴小家庭的安泰。正是經父親安排,拿破崙9歲就到巴黎讀軍校。十字軍運動讓整個歐洲暫時團結在宗教的大旗下,但其後近200年的軍事進展有限,後期甚至發生了法、德騎士和義大利商業城市擅自攻掠拜佔庭的內訌,教廷版歐洲一體化失去了共同紐帶。同樣的劇目在15世紀再度上演。以1453年攻克君士坦丁堡為標誌,新崛起的奧斯曼帝國成為歐洲大患。波西米亞國王伊日呼籲整個基督世界聯合起來,組建一個歐洲國家聯盟,以抗衡奧斯曼帝國。
  •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在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達到頂峰
    這是中世紀許多著作中最偉大的一部,藉此基督教學術對中世紀的思想的邏輯思考進行了一次有力的訓練,甚至只有少數孤立和特別的人才能朦朧地看出衝破邏輯與權威束縛,探詢另一條理解自然世界道路的可能性。正是借著經院哲學的學術爭論,中世紀西方思想對未來歐洲思想的塑造產生了決定性影響。它使得一種經常被視為非常理性的變化成為可能,人文主義作品從14世紀開始就出現了偉大的復興。
  • 縱觀中東|什葉派集體認同與黎巴嫩民族國家構建
    這個集團包括教師、記者、編輯、醫生和翻譯,他們通過組織文學社團、出版報紙、按照現代歐洲模式創建學校來傳播其思想。」這種民族主義思想在起源時就包括兩個層面:將阿拉伯世界的亞洲部分與奧斯曼帝國相分離,並將這片領土統一成一個阿拉伯國家。這種理念在1916年的阿拉伯民族大起義中達到頂點。「在黎巴嫩,遜尼派完全認同於阿拉伯主義」。
  • 國家認同可以使各國民眾付出到什麼程度?
    國家認同可以使各國民眾付出到什麼程度?相反,智利人雖然和大部分其他的南美洲及中美洲國家國民使用同一種語言,但令人驚訝的是,他們將這種特徵轉化為獨特的國家認同:「我們智利和其他所有講西班牙語的拉丁美洲國家都不同,因為我們具有政治穩定性和民主的傳統。比起拉丁美洲人,我們更像歐洲人!」
  • 微小的歐洲國家,有著很多文化
    您最後一次歐洲之行可能沒有在列支敦斯登停留或在安道爾山區過夜。當大量遊客前往羅馬驚嘆於梵蒂岡城的西斯廷教堂或從羅馬教廷寄回明信片時,您聽到您的朋友和同事穿越歐洲一些鮮為人知的小型國家的可能性較小。這是五個最微小的歐洲國家,所有這些國家在其龐大的領土中都包含了令人驚訝的歷史和文化。
  • 從日俄戰爭開始,暢談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全球局勢演變!
    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相繼從自由競爭階段過渡到壟斷階段,世界秩序由此邁入帝國主義時期。在此背景之下,以英、法、俄為代表的老牌殖民國家和以美、德、日為代表的新興工業化國家都為了奪取更多的生產資料而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國際局勢日趨緊張。
  • 各國「數據主權」爭奪愈演愈烈,歐洲將面臨何種挑戰?
    這種狀況尤其讓各方深刻認識到,數位技術在確保社會生活、企業運行連續性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重大價值。可預見的是,此過程定會進一步彰顯數據的戰略價值,各方圍繞數據主權的爭奪勢必更加激烈。這種趨勢,從這兩年歐洲在該領域頻繁發聲和出臺政策以及歐美數字稅紛爭就可窺見一斑。那麼,為何歐洲對數據主權如此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