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塞罕壩草木蔥蘢、松濤陣陣,一片綠海。
百萬畝人工林海背後藏著一串震撼的數字。58年,3代人,平均海拔1500米,年平均氣溫-1.4℃,最低氣溫達-43℃。
將茫茫荒原變成鬱鬱蔥蔥的林海,在2017年12月舉行的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塞罕壩機械林場被授予聯合國環境榮譽最高獎項——「地球衛士獎」。
面對榮譽,塞罕壩人追逐綠色夢想的腳步從不停歇。近年來,塞罕壩林場建設者向石質荒山宣戰,攻堅造林2.82萬畝,讓塞罕壩綠色版圖一點點填滿。塞罕壩林場建設者因林施策,精準提高森林質量,讓塞罕壩綠色林海更健康。造一片、活一片、綠一片。塞罕壩林場建設者不放鬆制約成活、成材的每個環節,只為讓這抹綠色,走進更多人心裡。
一組對比照片見證著塞罕壩的綠色擴張
「這是三年前拍的照片,這是前幾天剛拍的。」在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信息中心主任王龍的電腦裡,一道光禿禿的山坡和一道綠油油的山坡,形成強烈視覺反差。很難相信,這是同一處山坡。
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陰河林場三道溝東坡坡度接近30°,1100多畝的山坡土層只有幾釐米厚,再往下全是拳頭大小的石塊,當地人稱這種山坡土層為「頭皮土」。
這種石質山的陽坡曾被專家斷定「種樹難活」。陰河林場副場長彭志傑卻打算在這石頭縫兒裡把樹種活。
王龍聽說後,專程趕過來拍下見證照片。
沒有可借鑑經驗,塞罕壩人不斷摸索,總結出了大穴、客土、壯苗、覆膜、覆土等一系列嚴格的技術規範,實現了石質荒山「一次造林、一次成活、一次成林」。
「如今,三道溝東坡上的樟子松成活率達到99%,高的樹有一米半多了。」王龍欣慰地說,和拍攝美麗風光相比,記錄填滿綠色版圖的過程,更有意義。從塞罕壩開始實施石質荒山攻堅造林以來,他從未停下拍攝的腳步。
「許多地方只能爬上去,往返需要四五個小時。」為了找到更好的拍攝角度,王龍經常起早貪黑,身背20多公斤重的相機包翻山越嶺。拍攝中,他每發現一處藏在溝溝叉叉沒有栽樹的小地塊,就第一時間通知林業科進行補植。
漸漸地,消滅這些隱藏在綠海中的「黃斑」成了王龍的樂趣和目標。漸漸地,他的左膝蓋因過度磨損,落下病疾。
為記錄每一抹新綠,王龍買了臺無人機。「無人機就像給我裝上了雙翼,盡情俯瞰百萬畝林海的點滴變化。」王龍說,照片裡的黃色正在一點點消失,綠色一點點鋪滿塞罕壩。
上千張「消黃增綠」的照片,見證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持續造林綠化的追求。近三年,塞罕壩機械林場累計完成各項造林任務5.06萬畝。其中攻堅造林2.82萬畝,林場內石質荒山全部實現了造林綠化。幼樹成林後,森林覆蓋率將達到86%的飽和值。
林場還編制了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初步方案,保護區面積由30萬畝增至96.1萬畝,佔總面積的69%,公園面積由139萬畝降至44萬畝,佔總面積的31%。
一場「林中競賽」折射著塞罕壩的綠色追求
「50米長,左右各5棵苗,共26行,三年保存率91%。」8月11日上午,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千層板林場副場長張健東,帶領三位同事,對長腿泡子營林區一塊2018年栽種的100畝落葉松進行檢查。「這裡種的是裸根苗,三年保存率必須達到85%,才算合格。」張健東說。
上世紀80年代初,塞罕壩機械林場大規模人工造林基本結束,進入以森林經營為主、造林為輔時期。從那時起,為確保造林、營林質量,每年塞罕壩機械林場都會開展各分場自查加總場聯查的「林中競賽」。
「檢查包括保留木質量、三年保存率、林地清理、割灌高度等20餘項內容。」張健東說,比如割灌茬高度不能高於10釐米,攻堅整地穴內不能有石塊……
這項長達11頁的百分制競賽辦法,每項考核內容都設置了極為苛刻的評分標準。每一個分場都不甘落後,大伙兒憋著一股勁兒,不斷提高造林、營林技能。
今年,千層板林場自我加壓,將總場聯查造林和營林95分的及格線,分別提高到100分和98分。
「競賽並不是目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這片林子能越來越好。」張健東舉例說,他們在自查中發現拖拽間伐樹木時,時常會剮傷保留木。一旦樹皮裸露,就會影響樹木生長質量。針對此,他們經實地研究,想出了給樹穿「盔甲」的點子——拖拽樹木前,用鐵桶將保留木包裹,避免剮傷保留木。
在求精、求細、求實上下功夫,塞罕壩機械林場針對林業工作的實際情況,採取事前指導、過程控制和事後檢查驗收並重的措施,把質量管理貫穿於各個環節。
「我們實施了施工員與技術員造林成果終身追究制,做到了事有人管、責有人擔,在全場上下形成了比造林成效、比技術創新的濃厚氛圍。」塞罕壩機械林場場長陳智卿說。
按照「以育為主、育護造改結合、永續利用」的經營方針,塞罕壩機械林場全面停止了天然林採伐和人工商品林皆伐,實施了景觀遊憩林改良、人工林天然化改良、落葉松中小徑級培育、樟子松大徑材培育、低效天然次生林改培等項目。近三年,累計完成各項營林任務30.23萬畝,森林質量大幅提升。
一群「林三代」接續演繹著塞罕壩的綠色夢想
1962年,來自全國各地平均年齡不到24歲的369名「林一代」,攻克了引種關、育苗關、造林關,在莽莽荒原上種下綠色希望。如今,塞罕壩已成百萬畝林海。但「闖關」仍在繼續:良種引育關、資源結構優化關、森林質量提升關、林業可持續發展關……
而闖關重任已落在「林三代」的肩上。
愛笑的「90後」宋瑩瑩,父母都是「林二代」。「兒時的印象裡,爸媽總忙個不停,經常把我扔到林子裡,一待就是一天。」壩上的林木花草,是她童年最好的朋友。
2011年,大學畢業後,宋瑩瑩沒有選擇到繁華都市,而是重回塞罕壩。「有同學開玩笑說,一個女孩子為啥要學『光頭強』?每天鑽林子,慢慢就成了『小野人』。」對此,宋瑩瑩只是一笑了之。
「在我眼裡,每棵樹都是一個鮮活的生命,陪著它們一起成長,是我的夢想。」2012年,被分到第三鄉林場後,宋瑩瑩沒有選擇相對輕鬆的崗位,而是主動要求到了最累的生產股。
「剛學打標準地時,我尺子都不會用,師傅劈頭蓋臉就是一頓訓。」宋瑩瑩說,自己半夜偷偷哭過,甚至動過辭職的念頭。父母勸她,林場人性子直,批評是為了林子好。
打那後,宋瑩瑩把自個兒當成了「女漢子」。無論酷暑寒冬,不管山高路遠,她都衝在前、用心學、加油幹,逐漸從「門外漢」,成長為能夠勝任營造林生產及苗木培育等工作的中堅力量。
三年前,1995年出生的馬明月,還在海南大學就讀園林專業。「報紙、電視對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故事的宣傳讓我心生感動。」馬明月說,那片林海逐漸成為她最嚮往的地方。
「沒有幼苗,哪來林海。我願做塞罕壩的一棵幼苗!」2019年11月,經過重重篩選,馬明月成為塞罕壩的「林三代」。
經過培訓,她被分配到第三鄉林場壩梁營林區工作。第一次入庫作業,馬明月穿上厚棉襖、厚棉褲、厚棉鞋,可還沒到林場身子就被凍透了。用來記錄的筆要貼身放進懷裡焐一陣,才能用一會兒,不然不出墨水。
一天下來,手就裂了口子,馬明月第一次體會到塞罕壩美麗的背後,是務林人的辛苦付出。
參觀塞罕壩展覽館、到「王尚海紀念林」教育基地學習、聆聽老一輩務林人艱苦創業報告,塞罕壩機械林場針對年輕人的一系列教育培訓,讓馬明月深刻領會了塞罕壩精神。
打標準地、量樹距、採集病蟲標本……在老同事的幫帶下,馬明月漸漸融入了塞罕壩。
「為防蚊蟲叮咬,夏天進山再熱也得裹得嚴嚴實實。趕上活兒多,中午就在山上啃口麵包,接著幹。」馬明月說,正是三代人年復一年、日復一日,耐得住寂寞、吃得下辛苦、忍得了枯燥,才讓小樹成大樹,荒原變林海。「我覺得『堅守』是塞罕壩人最美的底色。說著簡單,做起來很難,但我相信自己很快就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塞罕壩人。」馬明月說。
與青山為伴,與綠樹為友。一代又一代的「綠色接力」,無悔的青春和塞罕壩一起成長。今年,林場編制完成《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二次創業」方案》,全面開啟了「二次創業」新徵程。根據方案,力爭經過10年的建設發展,實現生態功能顯著提升、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管理機制全面創新、綠色產業健康發展、生態成果區域共享,生態保護、綠色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的目標,為世界提供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樣本。
來源:河北日報
記者:李建成 陳寶雲
原標題:《各地林草頭條丨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追逐綠色夢想不停歇》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