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中國現代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出生於湖南長沙,畢業於哈佛大學,是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先後任職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著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等。
陳寅恪兒時上過私塾,學習四書五經,地理等知識。他的父親在家裡開辦了學堂,並且聘請國學大師進行教授,他家的學堂有三條約定,一是不打學生,二是不背死書,三是一派新式作風。
在父親的影響下,陳寅烙國學底子深厚。之後,在1902年12歲的時候,就跟著他的哥哥一起東渡日本,在日本巢鴨弘文學院學習。
但是世事難料,在1905年,他到日本剛三年就因為生病,他的腳出了毛病,於是就回國了,之後就讀於復旦大學。
1910年20歲的陳寅恪自費遊歷各國進行學習,先後到了德國、瑞士、法國等學校進行學習,1914年回到國家。
1918年28歲的陳寅恪再度出國留學,這次是得到官方的資助,去了哈佛大學進行學習。
三年之後他又去了德國,學習東方古文字學,學習中亞古文字,學習蒙古語。在這期間他能夠閱讀英、法、德等8種語言的文字。這為陳寅恪研究史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國內外的學者所推崇。
1925年,陳寅恪回國,梁啓超向清華大學校長推薦陳寅恪為導師,介紹說他的學問勝過自己。後來陳寅恪被稱為清華四大國學大師之一。
1928年,陳寅恪與唐篔結婚,二人婚後,琴瑟合鳴,伉儷情深。一生相濡以沫的他們,育有三個女兒。
1939年,陳寅恪被聘為英國牛津大學的漢學教授,於是他帶著一家人,計劃是先離開昆明,然後到香港,最後到英國牛津大學,但是由於二戰的爆發,他們一家人被阻斷在了香港。
於是就發生了上面的一幕。那是1941年,香港被日本人佔領。日軍四處搜刮,老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中。有一天,陳寅恪家裡闖入了一幫日本人。
按一般的情況,一家人都會嚇傻了,抱在一起連哭帶叫的。因為日本人拿著槍,怪叫著。他們什麼喪心病狂的事情都能做出來,但是陳寅恪在看到他們的時候,一點慌張也沒有,大怒的他,用日語大罵日本人不是東西。
這日本人的頭兒一下被罵懵了,沒想到這個陳寅恪的日語說的這麼流利,而他看起來卻不是日本人。
但是這個日本人耐下性子了,用日語和陳寅恪進行交流。陳寅恪也不害怕,就和來人說明了自己在日本留學三年的事情,並且說了自己在日本留學的學校,這日本人一聽這是不打不成交,原來二人還是校友,陳寅恪是他的師哥。
於是這個日本人就和他的一幫人一起向陳寅恪鞠了一躬,非常抱歉地說了一句打擾了,然後就非常內疚地走了。一場風暴就這麼化解了,陳寅恪也比較幸運碰到了師弟,也是他的硬氣感化了這個日本人。
因為日本人佔領了香港,他就辭職在家,日本當局出高資聘他辦學校,他都拒絕了。
後來他先後到廣西大學,中山大學,燕京大學等高校任教。陳寅恪在隋唐史,明史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為後人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據。
1945年,陳寅恪一家又去了英國牛津大學,因為他眼睛不舒服也需要去治療。但是在英國治療眼睛的過程中,眼睛非但沒有治好而且越來越差,因此他非常生氣,1949年又回到了祖國,在清華大學任教,後來又去了中山大學。
新中國成立之後,陳寅恪一直在中山大學當教授。先後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文史館副館長,第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
陳寅恪一直筆耕不輟,他編寫了《寒柳堂集》《柳如是傳》《寒柳堂記夢》等書籍。他的助手發感慨說陳寅恪在晚年失明的情況下,能出版這麼多巨著,真是不畏辛苦,非常有堅毅的精神,驚天地,泣鬼神。
後來在動亂中,陳寅恪珍藏多年的大量書籍,詩稿等珍貴的文稿被洗劫一空。
1969年10月,陳寅恪在廣州因病去世,享年79歲。
(文/歷史漫談君·一江月)